語文總結作文

時間:2021-04-08 20:47:58 總結 我要投稿

精選語文總結作文四篇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那么總結應該包括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總結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語文總結作文四篇

語文總結作文 篇1

  本次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那一刻,我們 ”。這是教研員 武老師經過認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趨勢后精心選擇安排的一個作文題目。眾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師選擇安排的“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題也恰恰突出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們”只是多了一個字,看似變化不大,實則難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寫這樣的題目(以前多少年來我們主要寫的是“我”)。學生寫作的難度增大了,教師閱卷的難度也增大了。我們都知道,只有教師對作文題目的把握和學生對作文題目的把握水平相當,甚至超越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相對輕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對學生的作文做出評判。但是就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第一次呈現給我們教師,教師如果不好好備備課,恐怕也難以全面、準確、深刻地給進行學生講解和指導。但是我們所有的老師和學生一樣在考試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題目,這就出現了一個挑戰,十幾位老師的智慧能不能覆蓋、超越全區兩千八百多名初三學生的思維。在一天半的閱卷過程中我們認真聆聽武老師的指導意見,反復研討對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評分標準,不斷交流各種新出現的問題,本著“既要愛惜人才,又要為學生前途著想”的原則,艱難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不盡人意的地方也許是有的,實際上歷次作文考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它,今后還應繼續想辦法把它解決地更好。因為這一問題關系到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作文寫作的動力和導向。

  考試雖然結束,但教學仍在繼續!澳且豢,我們 ”這個作文,我們絕對有必要重新指導學生認真審題,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講講如何理解、把握這個作文題,這也是全體作文閱卷老師經過思考、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

  “我們”是題目中的第一關鍵詞。這個代詞,要求文章表現包括“我”在內的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群體的生活感受,文章須采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群體中所包括的這個“我”嚴格來說就應該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試來說作文中所包括的這個“我”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與考生現在的身份(天津市紅橋區某中學距離20xx年中考還有不到六個月時間的一名初三學生)能理解得通,否則就會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像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到初三生活,說“課間我們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場玩……”。閱卷老師就給寫了批語“操場設在山上嗎?”這是空間理解不通;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畢業了”,回顧初中畢業時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別人的東西,時間理解不通。這里有三點補充:一、雖說強調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要與考生現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沒必要讓人把“紅橋區”這一身份因素讓人理解出來;二、“理解得通”不是說作文中包括的那個“我”一定要完全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因為還有“那一刻”這個限定語,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可以還沒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紅橋區(要求或倡導初中生寫真人真事,但我們都知道,沒有哪個老師在閱卷中給派出所打電話查問過有無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邏輯規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不是自己也沒有絕對地算不扣題,像有的學生把“我”假象成“沙塵暴”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片樹葉”,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滴海水”從文學的角度理解還是可以的,扣不扣題主要是看寫的是“我們”還是“我”。當然有的老師會認為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點擦邊,所以個別學生喜歡這樣寫,也能寫好,不必反對,但不宜在班內提倡。

  下面說說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我們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謂特指就是“我們”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僅要記敘描寫“我”的言行表現,還要記敘描寫別人的言行表現。幾個人的言行表現要么形成一種互動,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說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么形成一種互動。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在最后寫到,“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就沒有表現出互動,因而“我們”也沒得到落實。如果寫成“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痤^用閃著淚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這樣就好一些了。還有像“那一刻,我們緊緊擁抱”“那一刻,我們彼此理解了”……這樣的作文,因為“我們”只包括兩個人,所以都格外強調互動;拥那疤嵋话闶窃谕粫r空下才可以進行,但是不完全具備這個條件有時也可以。如,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網絡聊天等手段也能實現不在同一空間下的互動。互動強調的是一種“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我投之以桃,你報之以李”。即便連這個條件也不具備,依然能寫,因為互動除了可以理解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還可以理解為心靈和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在一起”,寫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廢墟中的一個女孩。他沒寫好,因為他既沒寫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也沒寫好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電視直播這個“我”“你”聯系點用鏡頭對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廢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時的對應反應,再加以想象也能給人互動的感覺。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緊張地喘息;斷落的水泥板壓斷了你的腿,卻分明從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著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隊員到來了,你的臉上綻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最后再能從“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們的心在那一刻緊連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來總結一下,也能成為一篇不錯的作文。也有寫好的例子,像我們印的例文“那一刻,我們溝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歷史書或文學作品,實現了和不在同一時空下的幾位古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就是典型的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所以,無論如何,要寫好我們,“我”和別人之間一定要有個聯系點。

  再說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這樣寫相對要好操作一些,一般來說可以采用“‘我’怎樣,a怎樣,b怎樣,c怎樣”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樣,有的怎樣”這樣的表達思路?此啤拔覀儭钡难孕懈鞑灰粯,但卻具有共同的特征。這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題目后面補充的內容,或者能被題目后邊補充的內容統攝起來。比較典型的,像我們在閱卷中讀到的一篇《那一刻,我們沸騰了》。

  剛才說的是從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下面說說如何從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所謂泛指,就是說“我們”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確,其他人都不太明確,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們”來表述,但是讀者能知道這個“我們”說的是“中國人”或者“同齡人”,或者“同班學生”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選材上強調選擇眾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觸的事例、情節。如“抗震救災”“北京奧運”“社會普遍現象”“同齡人都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經歷的事情”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 相對來說好套用原來寫“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變化。比如原來寫過的片段是某一群體共有的經歷感受,現在把文中的“我”變成“我們”就可以了,如原來是“每天早上,媽媽都會來喊我起床……”,可以變為“每天早上,我們的媽媽都會來喊我們起床……”;如果原來寫過的片段是針對我個人的,要改變表述句式、內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體共有的經歷感受,如“失落時一句關心的話語,得意時一句善意的提醒,運動會上一條擰干的毛巾,考試場上一塊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時,只是彼此一抹心有靈犀的眼神……”這樣的句式和內容用來寫我們就比較妥當。

  “那一刻”是題目中的第二個關鍵詞。限定了時間和情境,但可以寫多個那一刻,所以“三個片段”“若干個排比鏡頭”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如以“我們”關注四川地震災區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一起”“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如以“我們”用實際行動關注北京奧運會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歡呼”“那一刻,我們哭了”。這樣,寫作內容具有時代感,大氣不俗。但這兩個素材都有點“過時”了,可以引導學生看看《時事政治》,新近有什么發生的事可寫。此外,還可寫凡人小事,如“我們”共同面對困難、承擔任務,“我們”共同探索、分享成功;蛘咦寣W生想想有沒有一篇課文或文章、一節班會課、一次老師的教誨、一首歌、一幅圖片、一個情景……讓“我們”產生過表現不同而實質共同的東西?——“那一刻,我們低下了頭” “那一刻,我們笑了” “那一刻,我們沉默了” “那一刻,我們長大了” 。

  當然不把“那一刻”理解為一個限定語也可以,像在我們閱卷中遇到一位學生寫的就是“那一刻,我們永遠銘記”,賓語前置,倒過來就是“我們永遠銘記那一刻”,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再說說如何將題目補充好。強調兩點:一要簡明,二要便于操作。這也是我們指導學生寫任何半命題作文時應注意的問題!昂啞本褪钦f,補充的內容不宜太長,“明”就是說要讓人通過題目基本清楚你所要表達的東西或所要表達的方向。“題好一半文”如果說一篇作文是由“題目”、“開頭”、“主體”、“結尾”這幾塊材料構成的話,題目不簡明就等于首先浪費了一塊材料,這樣這個作品就失去了一次“優秀”的機會!氨阌诓僮鳌笔钦f補充的內容要保證自己能寫出來,能寫好,追求新穎是第二位的,再說新穎不新穎不只是看題目。本來就是“二鍋頭”,你給它起個名字叫“瓊漿玉液”也還是“二鍋頭”。普通的題目只要構思巧妙一樣可以寫得新穎。像有的學生擬定的題目是“那一刻,我們長大了”,題目很普通,但是他采用對照的寫法“以前總是媽媽幫我們洗衣服,當媽媽因為工作繁忙忘記給我們洗衣服時,我們想到了自己也應該學學洗衣服。當我們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機或

語文總結作文 篇2

  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從中學習了一些字、詞、句,同也學習了分段和寫段意,我在學習這些方法的時候,有不懂的生字詞都回去找字典“老師”來幫助。這半個學期以來,我閱讀了接近了20多種不同種類的書,其中有《少兒百科全書》、《科學家的故事》、《名人名句》和《歇后語》……等等.在閱讀和聽課的時候用上了老師教的方法。

  在老師我們預習下一課生字的時候,我會看過一遍生字,然后再讀一遍,讀的時候我會去課文里找這個生字的搭檔,然后,再讀一遍。如果我不理解這個字的意思,我就會跟據字的伙伴來理解。但是,美中不足的,我在替這個生字解部首的時候和拿它的同音字、近形字進行比較的時候太馬虎大意,使那些錯字蒙混過關,讓我大錯特錯。于是我急中生智想了一個辦法,讓我從困境中走出來。我在認字時,先找它的同音字或近形字,然后,再進行比較和慢慢拼出它的音節,這樣就能夠認識這個生字的各各方面了。

  在我寫作的時候,我會先在心里“列提綱”和“打草稿”,如果我實在想不出的話,我就會先在草稿紙里打提綱,激發思維?墒,我唯一的不足是:經常受其他同學的干擾,和老師批評別人的干擾。我經常為此而斷了思維和寫上錯別字。為此,我很煩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發現了辦法。我在看書時候,專心致志的盯住那本書,想像下面的結局會如何,不看不理周圍的東西,老人常說“眼不見,心不煩;耳不聽,才專心”,我用這種方法解決了問題。

  我寫作業時,都是一個個問題認認真真地回答,如果有不懂的就先跳過去,寫完后再返回檢查,但是,令我心煩的是,在寫作業的時候,寫寫就摸不清方向了,有時候甚至錯字連篇。我的改進措施是:在寫完作業后,再反反復復地檢查,直到沒有錯字為止,如果有錯字就記在卡片上,讓它不段的提醒自己,讓下一次牢牢記住。

  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有許多優點也有許多不足和改進措施,我做了幾個小總結,但是我還有一些沒有做到,不過我會努力學習的。大家有什么好方法,也來和大家分享吧!

語文總結作文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能站在這個講臺上講話,首先感謝各位領導對我工作的支持,感謝語文科組的各位同事、其他備課小組曾經關心、幫助過我的老師、感謝高二年級語文備課小組的各位成員,謝謝你們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對我教學工作的監督、指導。

  說句心里話,我是沒有資格站在這個地方跟各位領導、老師,談談我的語文教學經驗。我覺得做得比我好的老師實在太多,我覺得有點慚愧。但是如果非的要講的話,我就說說我的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一、寫作情況的簡介

  提起作文訓練,很多學生都感到頭痛,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構思,如何去下筆。提及到寫議論文,學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感覺難以下手。勉強完成了訓練,也出現了“前言不搭后語”,不知所云的情況,甚至經過了幾次訓練,我們吃驚地發現在學生的作文本上,出現的論據可謂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鑒于此,我們進行了課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5%的學生不知如何進行議論文的寫作,87.7%的學生不知道論據應該從何而來,不知道如何恰當使用論據,甚至喪失了寫作的信心,有些“望文生畏”。我們想了一些方法,嘗試著去實行,以便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再一次讓學生敢于提筆寫作。

  就學生寫作而言,經過訓練我們發現了許多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歸納和總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文不夠流暢,語病太多,很多錯別字。

  2、的提出不夠合理,甚至論點的提出不夠明確。

  3、論據少的可憐,確切地講應該是相當缺乏,不夠具有代表性。

  4、文章寫作缺乏辨證思維,缺少對問題深層次的思索,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課外調查新發現

  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們發動了一些老師在其它班級、年級進行課外調查了解,了解的結果令老師目瞪口呆、瞠目結舌。我們的很多老師經過研究,找到了一些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首先,很多學生受地方語言的影響,很多文字的書寫不同標準漢字,然而這些學生自小接受粵語教育,導致他們現在自然而然將“粵”字寫在作文中,因此,在學生作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老師不認得的別字,經過確認,我們才了解學生已經習慣了。

  其次,很多的學生不知道論點在一篇議論文中的“靈魂”作用。課外調查中發現,我們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時候提出觀點,有時觀點的提出不夠新穎、明確。而且觀點的提出連學生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正確、符合規律,甚至有時會發現一些不符合科學的主張。

  再次,他們在閑暇之時只看些娛樂雜志、明星追蹤性質的文章,在學生的表層記憶里很少有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了解的不夠深入,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用到的'論據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尷尬局面。

  最后,對于辨證的思想,我們的學生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的為人處事應該是中庸一點好”。難怪他們的文章中對于很多問題的論證不是非常的深入,而且有一點含糊不清的感覺。因為他們平時就缺少刨根問底的習慣,他們習慣于不求甚解了。至此我們找到了事情發展的根源。

  三、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興趣的幾點嘗試

  針對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我們的老師精心商量了一些改變現狀的措施,可以這樣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實施起來感覺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作為這一職業的從教者,我們還是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以達到改變現狀的目的,具體嘗試如下:

  1、兩分鐘的演講。

  具體來講就是提供一個話題給學生,讓學生即興準備,可以商量,然后找一些學生進行當場的表演。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外一方面,我們可以讓學生抓住關鍵,提出自己對于問題的獨特見解和看法。比如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談“勤學”和“效率”,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理解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列舉自己所知道的事例,進行簡單的分析,同時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談及到學習的高效率。經過這樣的鍛煉,我們明顯的感到學生對于問題思維的角度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2、互相批改作文,找到不足。

  我們進行這種活動的目的并不是想老師偷懶。首先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同學互相批改作文,找到文中明顯的不足,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這樣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今后再寫作文時,會時時刻刻注意到類似的問題,大大減少類似毛病的發生率,而且在這種活動中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學習別人作文中好的語言,好的論證方法等。我覺得會修改別人的文章,可能你自己就會寫文章,發現別人的優點,你能夠得以借鑒,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所以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對于學生的幫助很大。

  3、課前名人名言。

  針對學生論據過于少的特點,我們發動了學生搜索很多的名人名言,并且讓學生進行課前的演講,談談學生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當然還要聯系現實。以前學生的作文中很少出現一些名句,他們的語言總是顯得非常的蒼白無力,語言顯得非常干癟。我們采取分組搜索有關話題的文字,最后找出一點時間全班進行學習和認識。在我們用了這種方法以后,絕大多數的學生感覺在實際寫作中理論論據豐富了許多。

  4、組織學生分組收集論據。

  論據是為了文章的觀點來服務,為了論證自己的主張來服務。所以我們的論據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科學性、典型性。針對學生的事實論據過于少的特點,我們給學生分組收集論據。分組不是無目的的,而是給每一個小組一個話題,然后再搜索相關的論據。我們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有充分的準備,再集中找一個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這種方法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可以說是很有幫助的。一個小組收集幾十個論據,全班分為5-6個組,那么,每次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將要掌握幾百了論據,如果半年下來,學生可能再也不會出現在作文中無話可談的局面。這也應了那一句話“眾人拾柴火焰高”,也可以說成是“資源共享”。

  5、觀摩辯論比賽。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但是在議論文中的確存在著辨證思維的過程。而且我們的學生缺少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于是我們組織學生觀摩辯論比賽。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辯論雙方

  的辯題就是自己一方的觀點,論證自己的觀點正確需要有充分的論據,而且更需要辯手有清晰的辨證思維。而這一切正是我們的學生非常薄弱的。例如這樣的一個辯題“玩物喪志”和“玩物未必喪志”,學生在作文中辯的不很理想,于是我們發動大家去準備一次辯論比賽。我想對于學生而言,正也是一種鍛煉。

  四、興趣培養初見成效

  經過半個學期的協調,我們的努力可以說是已經逐漸取得回報,而且我們的學生可以自覺地進行寫作,而且他們再一次敢于拿起手中的筆,去迎接新的挑戰,挑戰自我。具體效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

  b)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多變

  c)學生的寫作內容豐富了

  d)學生的欣賞水平上升了

  很多的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雛菊》文學社,并且在上面發表文學作品,(3)班的馬秀冰同學代表去參加順德區組織的作文競賽,取得不錯的成績,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回答問題的能力在一天天進步,作文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在xxxx—xxxx學年度的第一學期全區統一考試中,兩個班的語文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高二(3)班語文的及格率在全區排名第四、優秀率第五、平均分第五,并且作文的平均分達到33分,最高分39分高二(6)班語文的及格率全區排名第四、平均分第8,并且作文的平均分達到31分,最高分36分。

  成績的取得除了有一點偶然的因素之外,我想更多的還是師生的努力。當然,我們的研究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有些操作的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調整,有些具體的工作還需要上級領導的進一步支持。畢竟,所有的創新都需要時間的考驗,都需要一步步的磨練。在新的學期里,我們除了進行以前的工作之外,還打算進行新的嘗試。當然,改革有成功也可能會失敗,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成功會屬于我和我們的學生。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學生繼續堅持下去,我們的工作還會再上一個臺階,我們也知道自己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希望師生共同努力,爭取把我們的作品展示給別人看,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語文總結作文 篇4

  本次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那一刻,我們 ”。這是教研員 武老師經過認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趨勢后精心選擇安排的一個作文題目。眾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師選擇安排的“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題也恰恰突出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們”只是多了一個字,看似變化不大,實則難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寫這樣的題目(以前多少年來我們主要寫的是“我”)。學生寫作的難度增大了,教師閱卷的難度也增大了。我們都知道,只有教師對作文題目的把握和學生對作文題目的把握水平相當,甚至超越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相對輕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對學生的作文做出評判。但是就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第一次呈現給我們教師,教師如果不好好備備課,恐怕也難以全面、準確、深刻地給進行學生講解和指導。但是我們所有的老師和學生一樣在考試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題目,這就出現了一個挑戰,十幾位老師的智慧能不能覆蓋、超越全區兩千八百多名初三學生的思維。在一天半的閱卷過程中我們認真聆聽武老師的指導意見,反復研討對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評分標準,不斷交流各種新出現的問題,本著“既要愛惜人才,又要為學生前途著想”的原則,艱難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不盡人意的地方也許是有的,實際上歷次作文考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它,今后還應繼續想辦法把它解決地更好。因為這一問題關系到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作文寫作的動力和導向。

  考試雖然結束,但教學仍在繼續!澳且豢,我們 ”這個作文,我們絕對有必要重新指導學生認真審題,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講講如何把握這個作文題,這也是全體作文閱卷老師經過思考、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

  “我們”是題目中的第一關鍵詞。這個代詞,要求文章表現包括“我”在內的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群體的生活的感受,文章須.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群體中所包括的這個“我”嚴格來說就應該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試來說作文中所包括的這個“我”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與考生現在的身份(天津市紅橋區某中學距離20xx年中考還有不到六個月時間的一名初三學生)能得通,否則就會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像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到初三生活的,說“課間我們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場玩……”。閱卷老師就給寫了批語“操場設在山上嗎?”這是空間不通;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畢業了”,回顧初中畢業時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別人的東西,時間不通。這里有三點補充:一、雖說強調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要與考生現在的身份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沒必要讓人把“紅橋區”這一身份因素讓人出來;二、“得通”不是說作文中包括的那個“我”一定要完全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因為還有“那一刻”這個限定語,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可以還沒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紅橋區(要求或倡導初中生寫真人真事,但我們都知道,沒有哪個老師在閱卷中給派出所打電話查問過有無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邏輯規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不是自己也沒有絕對地算不扣題,像有的學生把“我”假象成“沙塵暴”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片樹葉”,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滴海水”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可以的,扣不扣題主要是看寫的是“我們”還是“我”。當然有的老師會認為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點擦邊,所以個別學生喜歡這樣寫,也能寫好,不必反對,但不宜在班內提倡。

  下面說說如何把握“我們”。我們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謂特指就是“我們”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僅要記敘描寫“我”的言行表現,還要記敘描寫別人的言行表現。幾個人的言行表現要么形成一種互動,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說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么形成一種互動。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在最后寫到,“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就沒有表現出互動,因而“我們”也沒得到落實。如果寫成“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痤^用閃著淚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這樣就好一些了。還有像“那一刻,我們緊緊擁抱”“那一刻,我們彼此了”……這樣的作文,因為“我們”只包括兩個人,所以都格外強調互動;拥那疤嵋话闶窃谕粫r空下才可以進行,但是不完全具備這個條件有時也可以。如,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網絡聊天等手段也能實現不在同一空間下的互動;訌娬{的是一種“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我投之以桃,你報之以李”。即便連這個條件也不具備,依然能寫,因為互動除了可以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還可以為心靈和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在一起”,寫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廢墟中的一個女孩。他沒寫好,因為他既沒寫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也沒寫好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電視直播這個“我”“你”聯系點用鏡頭對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廢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時的對應反應,再加以想象也能給人互動的感覺。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緊張地喘息;斷落的水泥板壓斷了你的腿,卻分明從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著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隊員到來了,你的臉上綻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最后再能從“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們的心在那一刻緊連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來總結一下,也能成為一篇的作文。也有寫好的例子,像我們印的例文“那一刻,我們溝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歷史書或文學作品,實現了和不在同一時空下的幾位古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就是典型的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所以,無論如何,要寫好我們,“我”和別人之間一定要有個聯系點。

  再說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這樣寫相對要好操作一些,一般來說可以.用“‘我’怎樣,A怎樣,B怎樣,C怎樣”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樣,有的怎樣”這樣的表達思路?此啤拔覀儭钡难孕懈鞑灰粯,但卻具有共同的特征。這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題目后面補充的內容,或者能被題目后邊補充的內容統攝起來。比較典型的,像我們在閱卷中讀到的一篇《那一刻,我們沸騰了》。

【精選語文總結作文四篇】相關文章:

語文主題學習總結(精選9篇)03-09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范文八篇11-27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范文6篇11-19

精選記憶語文文學常識方法總結04-08

語文考試總結作文六篇02-08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錦集六篇12-08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范文合集九篇12-04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集合五篇12-03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模板匯總九篇12-02

精選語文教學總結匯總九篇11-2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少妇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аv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