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干的一種好辦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么總結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知識摘要
1.天體和天體系統
2.天體類型及特征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5.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擁有生命的條件
知識結構
一、 宇宙
1、天體:概念和類型
2、天體系統:概念和級別
二、太陽
1、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
(1)太陽大氣的分層及活動
A光球層:太陽黑子
B色球層:耀斑和日餌
C日冕層:太陽風
(2) 對地球的影響
A 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極光
C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特征
(2)按結構分類,屬于類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知識摘要
1.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力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日界線
知識結構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方向:自西向東,自北極上空向下看呈逆時針方向,南極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04秒
(3)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規律
2、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
(2)產生時差:
A地方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
B時區的劃分:全球每隔15度劃分成一個時區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
C區時的計算: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D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致與180度經線重合,西比東日期多一天
(3)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識摘要
1.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特征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 方向:自西向東
(2)速度:1月初在近日點附近,速度較快;7月初在遠日點附近,速度較慢
(3)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2、黃赤交角
(1)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
(2)度數:目前是23°26′
(3)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2)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3)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氣候四季;我國傳統四季;候溫四季
第二章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1、巖石圈的結構: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都是由巖石組成。
2、沉積巖的特征:層理構造、化石(僅沉積巖中有);如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
(1)突破口----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生成,故只有一個箭頭指向巖漿巖。
(2)環節名稱: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
巖漿巖、變質巖---外力作用---沉積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作用---變質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重熔再生---巖漿
4、地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坦。
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某一種作用占主導。
5、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平緩,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板塊相撞,大陸--大陸:山脈
大陸--大洋:大陸上形成山脈或島嶼,大洋處形成海溝。
板塊張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地中海逐漸縮小)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東亞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
落基山: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安第斯山: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6、概念辨析:地質構造:背斜、向斜、斷層
地貌、地表形態:山嶺、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蝕:峽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溝谷發育
流水沉積:沖積扇(山前);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風力作用:
風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洼地、新疆魔鬼城
風積地貌: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成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1、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征: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除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余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后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俚胤綍r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谕粭l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劢浂让扛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诮浂炔畹挠嬎悖和瑴p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塾嬎悴襟E: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艜兓。喝我痪暰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喝我痪暰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怯嬎悖孩贂冮L=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贂r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跁r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奂訙p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疟睒O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浅炕杈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诨杈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芷椒忠拱肭虻慕浘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埔罁浂认嗖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庞扇掌诙ㄖ鄙潼c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铺栔鄙潼c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1.抓“概念”重“消化”
復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床;巖溶、熔巖;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后,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3.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么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么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么能發展成為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
如:為什么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么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么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么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么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后,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6.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后,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7.抓住“對比”找“異同”
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范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即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8.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從各種考卷中,發現仍有不少學生計算不過關,因粗心大意或基礎太差,失誤很多,影響成績。
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運算能力,要作以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距、實距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恒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等。
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的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
9.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現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為培養查閱、填畫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學生會勾畫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4)對于老師來說,講課時要做到邊講邊畫。
10.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
(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游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1.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的判讀
、俑鶕貐^判讀:發達國家、韓國、新加坡、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為現代型(低低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高低高);個別經濟極為落后的地區(原始部落)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或城市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影響,人口再生產類型也有所不同。
、诟鶕丝谧匀辉鲩L率判讀:通常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于1%,人口再生產類型為傳統型;低于1%或為負值,為現代型。
③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讀: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的形狀為“下寬上窄”,人口再生產類型為傳統型;“上寬下窄”則為現代型。
(2)人口增長模式的影響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滿足農業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現勞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發展。
、趥鹘y型:勞動力充足,促進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過快,加大經濟、就業的壓力,導致積累減少,加劇貧困,引發資源、環境、社會問題。
③現代型:利于社會積累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兵源短缺,導致人口老齡化,社會負擔加重。
注意:
(1)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原始型到傳統型的轉變是通過死亡率的下降實現的;傳統型到現代型是通過出生率的下降實現的。
(2)人口增長模式和人口增長:原始型人口增長緩慢,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過渡型人口增長速度減緩,現代型人口緩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
2.人口問題
(1)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
、侪h境問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物種減少等。
、谏鐣䥺栴}:醫療、教育、交通、居住、就業困難,糧食匱乏,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等等。
、壑萍s社會經濟的發展。
④解決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2)人口老齡化問題及解決措施
、賹ι鐣荷鐣洕摀又兀瑒趧恿Σ蛔阌绊懡洕l展,國防兵力不足。
②對個人:養老負擔加重,精神孤獨,老人保障不夠。
、鄞胧汗膭钌蛹{移民。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5-04
高一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09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1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12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5-04
高中數學必修四知識點總結12-03
高一必修一作文10-2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說課 常見天氣系統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