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1-17 08:56:05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并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但是總結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原子的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1

  原子世界

  原子論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一種重要思想。按希臘語:“原子”一詞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后來,羅馬人盧克萊修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

  物體或者說物質要素,?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

  雖有雷霆萬鈞之力,?要破壞物質要素也不可能。

  隨著電子的發現和對放射性現象的深入研究,人們終于在20世紀初拋棄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陳舊觀念,開始思考結構問題。

  19,湯姆生首先提出一個被叫做“面包夾葡萄干”的原子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小球,球內平均分布著質量很大、帶正電荷的物質,其中嵌著質量很小、帶負電的電子,因而整個原子保持電中性。19,另一名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其助手在研究α粒子的散射性時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事實。他們用α粒子作炮彈去轟擊金屬鉑片,按盧瑟福的預料,由于α粒子的質量比電子質量大七千多倍,它在轟擊鉑原子時應該一沖而過。但實驗結果卻表明,在射向鉑原子的八千到一萬個α粒子中,會有一個α粒子被原子反彈回去(形成散射)。這好比對一張紙射出一發炮彈,結果被彈了回來一樣不可思議。盧瑟福認為原子內部必定存在一個原子核,這個核的體積只有整個原子的100萬億分之一,但它卻集中了整個原子質量的99。99%;電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間里繞原子核旋轉,就好像地球繞太陽運行。這就是盧瑟福建立的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

  ?后來的實驗進一步表明,核外電子的.運動很特別,它不像行星繞著太陽旋轉一樣有固定的軌道,而是既像聲波、水波一樣具有波動性,又像子彈一樣具有粒子性。因此,19丹麥物理學家玻爾依據當時的實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原子模型,后經索末菲等人的修正和改良,終于成功地解釋了元素周期律和其他原子現象,從而為人們進一步探索原子世界內部的奧秘打開了大門。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2

  原子的構成

  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原子核(+)

  中子:不帶電原子不帶電

  電子: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種:質子、中子、電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這三種粒子構成的。如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質子和電子,沒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核電荷數)就是質子所帶的電荷數(中子不帶電),而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因此,核電荷數=質子數,由于原子核內質于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原子中存在帶電的粒子,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通過上面對原子的構成知識的內容總結學習,希望同學們對上面的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很棒的哦。

  化學會考知識點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

  同學們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知識還熟悉吧,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哦。

  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

  (1)發生裝置:由反應物狀態及反應條件決定:

  反應物是固體,需加熱,制氣體時則用高錳酸鉀制O2的發生裝置。

  反應物是固體與液體,不需要加熱,制氣體時則用制H2的發生裝置。

  (2)收集方法:氣體的密度及溶解性決定:

  難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氣大用向上排空氣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

  密度比空氣小用向下排空氣法

  通過上面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知識的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都能考試成功。

  化學會考知識點總結: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

  下面是對化學中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知識的講解內容,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

  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

  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質、氧氣的濃度、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使燃料充分燃燒的兩個條件:

  (1)要有足夠多的空氣

  (2)燃料與空氣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速燃燒,氣體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氣體、可燃性液體的蒸氣、可燃性粉塵與空氣(或氧氣)的混合物遇火種均有可能發生爆炸。

  通過上面對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內容知識的講解,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哦。

  化學會考知識點總結:三大化石燃料

  關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識內容,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下面的知識。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混合物、均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業的糧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燒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煙塵等

  (2)石油:“工業的血液”(主要含碳、氫元素);

  汽車尾氣中污染物:CO、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鉛化合物和煙塵

  (3)天然氣是氣體礦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較清潔的能源。

  以上對化學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識的學習,希望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很好的吧。

  化學會考知識點總結:兩種綠色能源

  下面是對化學中兩種綠色能源知識點的內容總結知識,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

  兩種綠色能源

  (1)沼氣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學式: CH4 (最簡單的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

  化學性質: 可燃性 CH42O2點燃CO22H2O (發出藍色火焰)

  (2)乙醇 (俗稱:酒精, 化學式:C2H5OH)

  化學性質: 可燃性 C2H5OH 3O2點燃2CO23H2O

  工業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業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優點(1)節約石油資源 (2)減少汽車尾氣

  (3)促進農業發展 (4)乙醇可以再生

  上面對化學中兩種綠色能源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希望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很好的哦。

  化學會考知識點總結:最理想的燃料

  關于化學的學習中,下面是我們對最理想的燃料知識的內容講解哦。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氫能源、太陽能、核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

  氫氣是最理想的燃料:

  優點:資源豐富,放熱量多,無污染。

  需解決問題:①如何大量廉價的制取氫氣?②如何安全地運輸、貯存氫氣?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現”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4

  化學分子與原子知識點

  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例如水、二氧化碳、氫氣、氧氣等物質

  2、由原子構成的物質:金屬、稀有氣體、金剛石、石墨等物質

  3、物質構成的描述:物質由__分子(或原子)構成。例如:鐵由鐵原子構成;氧氣由氧分子構成。

  分子

  1、基本性質:⑴質量、體積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運動且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例:水的揮發、品紅的擴散;

  ⑶分子間存在間隔。同一物質氣態時分子間隔最大,固體時分子間隔最小 ;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就是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變小的緣故。

  ⑷同種物質間分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物質間分子的性質不同。

  2、分子的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

  分子構成的描述:①__分子由__原子和__原子構成。

  例如: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②一個__分子由幾個__原子和幾個__原子構成。

  例如:一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二個氫原子構成

  3、含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例:氫分子是保持氫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從分子和原子角度來區別下列幾組概念

  ⑴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種類不變。

  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種類發生了改變。

  ⑵純凈物與混合物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混合物由不同種分子構成。

  ⑶單質與化合物

  單質的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種原子構成。

  原子

  1、含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氫原子、氧原子是電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學反應的實質: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找出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系,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在聯系。

  通過的概念辨析,我們就可以牢牢的掌握化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做題時才會思路清晰。

  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比如化學一開始就接觸兩個概念: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那么區分這兩個概念的本質,現在我們都知道,就是看一個變化中是否有新物質的生成,在學習中我們接觸到干冰(固體二氧化碳)升華和鎂條燃燒的實驗,其中干冰升華只是二氧化碳這種物質的狀態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二氧化碳本身沒有發生變化;

  鎂條燃燒時銀白色的鎂條變成的白色粉末裝固體(實驗證明白色粉末狀固體為氧化鎂),鎂這種物質在這個變化中變成了氧化鎂,物質變了就是有新物質的生成。那么通過這兩個實驗,就會很深刻的理解這兩個概念。

  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么。

  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

  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溫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化學方程式歸一法

  (1)找到化學方程式中關鍵的化學式,定其化學式前計量數為1,然后根據關鍵化學式去配平其他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

  (2)若出現計量數為分數,再將各計量數同乘以同一整數,化分數為整數。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5

  原子雖小,但也有其質量、大小和間隔,同種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性質不相同。原子和分子一樣也在不停地運動。

  原子既具有可分性又具有不可分性。說原子具有不可分性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在一般化學反應中原子具有不可分性。因為,化學變化的過程,就是原子的化分和化合的過程,在整個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和每一種原子的原子個數都沒有變。也就是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基本單位,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分的。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也有人會這樣說: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有的失去電子,有的得到電子,這不叫變化嗎?這是一種變化,但從元素的觀點看,這些變化僅僅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而原子核的組成并沒有發生變化,沒有轉變成其他元素的原子。原子核組成沒有變就說原子沒有被破壞,仍然是原來元素的原子。這里說的“最小微粒”是指原子核不發生變化,原子所屬元素種類不變而言的。說原子不可分性也是這個意思。

  人們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經過一系列重大發現,把一向認為“原子不可再分”的說法打破,剝開了原子的“表皮”,雄辯地證實了:原子的內部還有復雜的結構。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帶正電量和核外電子負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不顯電性。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電子、質子、中子都屬“基本粒子”。到現在為止,已發現“基本粒子”三十多種。

  “基本粒子”還能不能再分?科學實驗證明,“基本粒子”也和分子、原子一樣可以再分,因為它們同樣有著復雜的結構。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原子是可分的,這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原子不可分,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因此,只能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原子和原子核公式總結08-11

探索原子構建物質的奧秘知識點09-20

原子和原子核高三物理公式總結10-09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知識點08-02

原子的教學設計06-10

原子的結構教案10-12

原子包括什么10-25

原子的結構教學設計06-05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08-20

分子和原子的說課稿09-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理论片福利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2020亚洲视频 | 亚洲最大的AV在线影院 | 亚洲熟女激情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国产片 |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