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的創新與教育常識作文

時間:2022-01-28 11:48:09 創新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大學教育的創新與教育常識作文

  關于大學教育的創新與教育常識

關于大學教育的創新與教育常識作文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講創新,那么,中國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創新嗎?

  我看未必,創新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也不是每個領域都需要的。討論大學創新,應該在理性的基礎上真正有點創新。

  創新不能背離教育常識

  大學創新包括教育創新和學術創新兩種類型:教育創新,指大學自身的改革,大學理念、組織制度、教育方法等的改革;學術創新,指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發展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等。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之所以要進行教育創新,目的是要實現學術創新。

  中國大學所謂的改革創新實在太多了,以致于沒有了秩序,背離了最基本的教育規律、教育常識。現在需要的是回歸常識。

  西方大學在近千年的歷史中,確實不斷發生變化,但除了兩三個關鍵點的變化較大外,基本上變化是很慢很小的。

  比較起來,中國大學才一百年,但這一百年中的變化實在是驚人的。這一百年來,中國大學就沒幾年是在安安靜靜、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辦學。

  在當前,對大學校長、教師和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靜下心來,回到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回到講臺和書桌,用心教書育人和學習。

  大學的教育創新分為: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教學創新。理念創新是很難很慢的,而且大多數理念都在大學辦出成績后才總結出來的。

  制度創新確實需要,不過,大學制度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引進、學習西方已有的成法,進行制度建設。

  教學創新,包括課程、教學。課程內容應該不斷更新,但大多數內容其實還是以前積累下來的。至于教學方法,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到教學中。但從歷史來看,教學幾千年變化甚微。

  大學的學術創新是大學里最需要的,但學術創新在不同的學科、專業還是有差別的,也要具體分析。基礎研究當然越創新越好,技術也要不斷創新。但有的學科專業,比如工程、會計、法律等就不能把創新作為根本追求。

  其實,不管哪個學科,創新的少,守常的多。不同類型的大學,對創新的追求也不同。世界上大學有3萬多所,但真正肩負創新使命、有創新能力、作出創新成果的可能也只在幾百所。這世界上的科技人員無數,教授學者多如牛毛,但大多數能把已有知識、技術掌握和運用得好就不錯了,應該創新、需要創新、也確實創新的所占比例是很少的。

  就學術創新的四個方面來看,創新人才,無論哪個時代都是少數;思想的突破更難,大多數時期都產生不了新思想的;新知識不斷產生,近代以后,新知識增長越來越快;現代技術不斷突破和進步,這也是當代世界各國最用力追求的。技術是我們這個時代創新的重點,也是最可能獲得不斷進步的領域。

  創造有利創新的制度環境

  筆者認為,大學的理念、教學沒多少可創新的,主要是制度。

  中國大學和教育現在一講就是“中國特色,世界水平”,我覺得應再加一條“世界通例”。大學本來是西方制度,我們的大學制度建設主要就是把西方的引進來。創新的地方,就在于根據中國的國家需要,把中國傳統教育成功的要素納入進來,使世界通例制度在中國運行得很好。

  設計好了一個大學制度框架,再改革推行。在改革之前,一定要經過深入全面的探討。德國柏林大學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在洪堡之前和同時,康德、席勒、謝林、費希特、施萊爾馬赫等德意志一批頂尖的思想家和學者廣泛討論了大學的利弊和改革方向。

  真正要培養創新人才,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社會價值的多樣化,提升科學家和學者的地位。

  中國社會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價值多元化。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追求,不把別人的價值作為自己的價值,不把他人的追求作為自己的追求。

  在價值多元的同時,尤其要提高科學家和學者的地位。一方面科學家和學者要清高、自重,要恃才傲物,而不是相反;一方面整個社會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家和學者,社會地位要居前列,收入不一定要高,但社會聲望一定要高。

  第二,發現有志于學術職業的優秀人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中華民族是有智慧的民族,中國的優秀人才從來都不缺乏,但缺乏的常常是發現人才、尊重人才、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中國大學中有很多聰明的學生,也有很多有學術潛質的學生。但中國的大學就是不太會發現有志于學術職業的拔尖創新人才。

  問題在于,有學術潛質的學生不愿從事學術工作,因此,我們看到,清華、北大的金融專業擠滿了全國各省的高考狀元;中國的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的學生可能在全世界各國中是人數最多的,但畢業后從事學術工作的少之又少。中國留學生也是如此。而大學挑選學術人才時方法和標準都不對路。學者過著一種理智或精神生活,對物質的要求不高,且一般都相對內向,表現為沉潛、孤獨、內省、冥想、神游、心齋、純靜等特質,而現在的本科、研究生招生,特別是面試,強調所謂綜合素質,結果招來的常常是英俊瀟灑或能說會道、表面功夫十足的人,真正具有學術潛質的學生反而被排除了。

  第三,以學生為主體,賦予學生和教師應有的學術自由和權利。

  任何人才的成長歸根結底是個體自身的發展,一切外在的努力都只能是為人才的發展創造環境,提供條件,給予支持,加以引導。創新人才更只能是由個體內在的意志驅動,積極主動自我發展的結果,而不能靠外界的強制灌輸而迫使其發展。中國大學真正要做的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權力和管理為中心,而要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賦予學術自由,把學生和教師應有的學術權利重新還給他們。

  第四,創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和制度。

  創新人才是自主成長的,學校和教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創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和制度。對創新人才成長來說,關鍵是自由和競爭。創新人才唯有在自由的競爭中學方能健康成長,脫穎而出。其他的還包括舒適的自然、人文和人際環境,濃郁、寬松的學術氛圍,以及學術自治、學術評價、專業倫理等制度和規范。

  青年時代是科學家的黃金時代,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時期,科技史上最偉大的創新成果都是在青年時期作出的。中國大學和學術界一定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重視學術權威、學術老人的狀況。近代德國大學的成功是因為對研究的重視,其后來的衰落則緣于對青年學者的壓制。美國大學的成功就正在于給青年學者創造自由成長的制度和環境。歷史一再證明,誰擁有了青年,誰就擁有未來;哪所大學擁有最優秀的青年學者,哪所大學就擁有未來。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中文精品视频在线 | 夜色福利少妇专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三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在线 | 亚洲精品在线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