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弘揚傳統作文匯編八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弘揚傳統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傳統作文 篇1
提起清明節,也許很多人都會背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然而,同學們,你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嗎?你能數數清明節的民風習俗嗎?你能說說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嗎?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古代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經上千年的演變,清明節日益發展成為舉國上下十分重視的民俗節日。
清明節最突出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除了給自家先人上墳外,如今,人們還會到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先烈英靈,繼承革命遺志,清明節成為全國人民緬懷革命先烈的隆重節日。
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后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清明又名“踏青節”。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地溫升高,草木萌動,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游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游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宋代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更是形象地描繪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們傾城游春的生動場景。沐浴著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盡情地享受這春天的溫暖,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文化權利。
除了掃墓、踏青之外,古代的清明節,還有蕩秋千、蹴鞠、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使這個節日,在慎終追遠的莊嚴中,融合了許多歡樂的氣氛,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
清明時節,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我們追思賜與我們的先人,我們緬懷創造歷史的英雄;我們可以在墓前與先人對話,也可以踏青放風箏親近自然,去感受“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愜意,去領略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清明是逝者的欣慰,清明是生者的責任,清明是天空的坦然,清明是來路的芬芳。
弘揚傳統作文 篇2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剪紙、品茶、春節、放鞭炮、舞獅子等,我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就是過端午節了。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還進行賽龍舟的活動。這天,奶奶買了很多粽子。我剝開用葉子做的粽子皮,里面是糯米和紅棗,吃在嘴里軟軟的,黏黏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我家還買了用五彩線編成的粽子和公雞,掛到門上,聽說這樣可以避邪。
我想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我上網尋找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他為國盡忠,卻遭奸臣毀謗陷害,被迫在五月初五這天含恨投江自盡。人們得知后,紛紛劃船追趕拯救。大家爭先恐后,就演變成后來的賽龍舟。為了保護屈原的尸體不被魚吃掉,人們用竹筒裝糯米飯投入江中,后來漸漸改為用粽子包裹,再用彩線纏繞,形成了粽子。人們對屈原如此敬仰,不僅是敬仰他的文學造詣,更敬仰他的憂國憂民、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嵩高品質。
還有一些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人物,比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七夕節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將它們發揚光大,傳遍世界。
弘揚傳統作文 篇3
這幾天的心情那是非常的煩躁,不是我自己的原因,而是為國家為民族為這個社會,身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我感到非常的悲哀,這不光是我是我同道中人共同悲哀的問題,可憐的中國文化啊可憐那些曾為我們國家出過力,犧牲過生命的先人們了他們留給我們的東西正在被我們一點一點的淡忘掉,盲目的吸取他國的東西,是的我們可以吸取但是吸取的同時別忘了本身為國人,難道還不感到悲哀,為什么現在這么多國家對我們虎視眈眈,為什么我們國人為了他國的東西大打出手,自己家的東西都不要了你還何談愛國,我們是可以吸取,是可以學西方的東西,有些東西確實是有優點我們為什么不學呢關鍵是看你學過來之后怎樣去發展了,就拿武術來說被他國吸取過之后加上自身的努力就變成了自己家的東西,而我們呢只是一味的死學,沒有一點點的創新,我們要做的就是發展成自己的東西,加上自己民族的特色,這樣才行啊,才能立足于社會之林啊。
中國人如果還繼續這樣的話,那么自己的東西一點點的會被別人搶走,就比如說端午節,被韓國搶走,知道消息后,多少國人氣憤,呵呵,那怪誰呢還不是怪自己啊,人家為什么能搶走啊自己都不重視了自己都不發展了還有什么可說的一些國粹啊像戲曲,武術,詩詞等等還有多少人學呢,悲哀啊這些東西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只是為了好玩耍酷,沒有站到一個文化的高層次上去發展,整天做一些低俗的事情,
說什么都是借口,就是你們那些人,現在的世界環境是的咱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是需要時間的,不是每個人隨便可能學會的而且時間也長,講究基本功,但在期間他可以鍛煉你的意志,磨練你的心態。
現在我很煩躁,頂著很大的壓力,最讓我痛恨的就是那些低俗的人,不會欣賞的人,沒有一點點文化層次,只是為了好看好玩,不能忘了本啊不能不發展自己家的東西啊……越是這樣的就越有人遠離這些出力不討好的東西,所以就一點點的淡化知道失去
以后希望會出現更多的高文化層次的人救國救民啊。
弘揚傳統作文 篇4
中華民族悠悠5000年的歷史長河,閃耀著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創造的璀璨文明。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的美譽著稱于世。我們做為21世紀的少先隊員,做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應珍惜祖先們留給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繼承祖先們的優良傳統,讓禮儀洋溢在書聲瑯瑯的校園里,讓禮儀永久地保存在中華大地。
現在,有許多同學追求名牌。高檔。華麗的衣著。在我的班級里,就有許多同學穿著名牌的衣服向同學們炫耀,或對一些衣著不時尚的同學進行比較,以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我認為小學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快樂學習,而不是與同學進行一些攀比。我們小學生只要著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就可以了,我們應用禮儀,知識來完善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用時尚,華麗的衣著來衡量自己的形象。
同學世朝夕相處的親密伙伴,更是攜手成長的友好同路人,我們對待同學,應該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同學之間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不要把錯誤推向別人。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跡。互相理解,寬容待人,才能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我們要對每一個同學都給予尊重,與周圍的同學和睦相處。( 天津管通建材 - 管通文學 www.tj-maike.com )
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于未來,無負于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讓我們為這“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去追趕形象的春潮,沐浴禮儀的陽光吧!
弘揚傳統作文 篇5
在我們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的一代他們追求韓劇美劇,喜歡漢堡泡菜。他們在情人節的時候示愛表白,在圣誕節的時候互送禮物。在我們中國,這些外來節日的氣息是非常濃厚的,反觀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不被本國人民所認識。這個時代需要我們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大家要會寫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愿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游馳騁,此樂何及?
弘揚傳統作文 篇6
中國有五千年多年的文化個歷史,而我國文化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頁是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培養了許多杰出的人才,還為五千年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先從家庭說起,一個家庭要和諧美滿,最重要的是敬老愛幼。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傳承這一精神。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字經》上有“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句諺語吧,它講的是一位東漢人黃香,他的母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黃香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了父親的身上。冬天的寒夜非常冷,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給父親把被窩用自己的身熱暖,才到自己的床上睡覺。夏天的夜里很熱,黃香就手持蒲扇給父親扇。黃香九歲便知道孝敬父親,足以證明敬老愛幼的精神作文從古代就開始了。
古人曰“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的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表現。但在近百年來,人們往往忽視這個不起眼的“傳統美德”,一些優秀的美德被遭到破壞。現在人們有了雄厚的經濟,往往以為得到了全部,但是他們錯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上帝,它便會像魔鬼一樣的慢慢的吞噬你的靈魂。”
傳統的美德是五千年來中國流動的血液,如果我們把這個主要的血液堵塞,那還談得上什么“中國”!中國傳統美德的博大精神,它會使我們中國人感到自豪,它會使我們中國的力量凝聚起來,如果沒有了它,中國會逐步走向滅亡……傳承和發展中華的文化和美德是每個華夏兒女的義務,更是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的說出:“我是中國人!”
弘揚傳統作文 篇7
前年過年,外公家里人大團聚,那時我才4年級。我們一家子到了,16歲的小表姨立刻走出來迎接我們:“外甥女好,表姨父表姨母好,表姐表姐夫好!好久不見,好想你們啊。”她過來抱抱我,把我牽了進去。吃飯時間差不多到了,菜其實早已上齊,但小表姨說菜剛剛上完。媽媽對我微微笑了一下,我讀懂了,想:她人真好,為了不讓我們覺得內疚,說了善意的謊言。我為了調整一下氣氛,回了一句:“真的嗎,那太好了!我們趕緊進去吃吧,別耽誤大家時間啊。”
我剛坐下就抓起筷子去夾菜,大家也開吃了。可小表姨還坐在那,我問她為什么不吃,她說年齡最大的人還沒動筷子,她也不可以動。過了一會兒,年齡最大的人也開吃了,可她的碗里依然沒有菜。我又問她為什么,小表姨說,在別人夾菜時,是不能轉轉盤的,要看過了所有人,有沒有夾菜,再判斷該不該夾。“這么多人,你看過以后,即使開始沒人夾,你看人會耗掉一些時間,不就又有人夾了嗎?這樣很難吃到菜,你不餓嗎?”我對她說。小表姨搖了搖頭:“聽過‘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句話嗎?”我很感動,頓時覺得小表姨多么值得我學習。
對呀,“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我覺得這句話頗有道理。舉個例子來說吧。清朝皇帝腐敗無能的統治,讓老百姓沒得過好日子。清朝時代的全體中國人是集體,老百姓們就是個人。如果集體不好,個人也不會好;如果集體沒有利益,個人也不會有利益。家就是個集體,想要維護家的利益,就要從最基本的開始做:做個有教養的人。
在家里就該有個樣,素質是從小養成的。小時候不學好,養成不良的習慣,長大怎么能成為良好公民,更別說有教養的人了。當別人說你沒家教,你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了,從你人品上,行為上思考有什么不對。別人一旦這么講,那你不管學習好,對集體多么熱情,那都沒用了。做有教養的人,是人必須做到的事。如果沒有做到,好聽點講,你沒家教,難聽點講,你就不配做懂道理的中國人。中國人是有傳統美德的,不懂中華美德相當于不懂道理,因為中華美德是從生活中該怎么做人的道理中提取精華,加深含義而產生的。在懂得中華美德的情況下,光懂得中華美德不夠,要把中華美德發揚光大,就像小表姨教我道理一樣。
有家教就是懂道理,懂道理就是懂美德。讓我們從小開始,做一個有教養的人,才能“弘揚傳統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啊!
弘揚傳統作文 篇8
記得那一天,我剛從輔導班出來。風無情地吹打著樹梢,發出呼呼的吼叫聲,差點沒把我吹倒。我站在公交車站牌那兒焦急等待著公交車。公交車緩緩駛來,我急匆匆地奔上車,車上的人可不少,只剩下兩個座位,我很慶幸地找了一個坐了下來,大口地喘著氣。車開了,但又停了,只見一個小男孩,背著一個又大又重的藍色書包,步履匆匆地上了公交車,他好像也是剛下課,小小的身體坐在了最后一個座位上,他用袖子輕輕撫去頭頂的汗珠。我想這么大的風,他是得多匆忙才會出汗呀!又到了一站,上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老奶奶緩慢地上了車,那個小男孩看看自己又看看那位老奶奶,連忙背著沉重的書包大步上前,輕輕扶著那位老奶奶,坐到了那個座位上,而他瘦小的身體扛著重重的書包站在老奶奶身旁。老奶奶看看他,親切地問:”你的書包好像很重,要不你坐把?“男孩雙手扶著書包往上提了提,說:”不沉不沉,奶奶您坐。”“當時我心想:怎會不沉呢?只見那位老奶奶摸著小男孩兒的頭說:”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啊!“小男孩摸摸后腦勺,笑了笑。那是,我不禁心頭一震:這個小男孩真“美”!我也要把這種美傳遞下去!
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媽媽讓我下樓去買一袋鹽,我一蹦一跳的下樓去了。我剛走到院門口,便看見一位老奶奶正站在馬路邊,左顧右盼。此時我心中浮現出那天小男孩給老奶奶讓座的一面,我想如果小男孩可以做到的話,我難道就做不到嗎?我飛快的跑過去,對著老奶奶笑了笑,急忙說:“老奶奶您好,我扶您過馬路吧!”老奶奶微笑著摸著我的肩膀,用顫顫巍巍的聲音說:“謝謝你了!”我雙手扶住老奶奶的一只手,在過馬路時我左右看,老奶奶還時不時的提醒我,我扶老奶奶到了馬路對面,老奶奶摸著我的肩膀,連聲說:“好好好……“還一直向我表示感謝,我不好意思地笑著說:”老奶奶,這還是一個小男孩教給我的。”說完,我跟老奶奶揮了揮手,像只蹦跳的小兔子,歡欣雀躍地買鹽去了。
是啊!這一個小小舉動不正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嗎?也許美德就產生于生活的點滴小事,我們的一個舉手之勞就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爭做中華最美時代少年!
【有關弘揚傳統作文匯編八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