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聲告白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
暑假剛剛放假不久,無意中在小紅書上看到了大學生必看書的推薦文章。里面一本名叫無聲告白的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主題是關于自我的,這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這本書的作者是在美華裔、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本書是其耗時六年寫就的長篇處女作。
書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開頭,以終為始,剛開始我以為會是一本懸疑的推理小說,可是書中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個混合家庭中的悲傷故事。死者莉迪亞是家中老二,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個哥哥叫內斯,即將到哈佛上學,有個妹妹叫漢娜,是個不受寵的可憐小姑娘。然而,莉迪亞死了。一個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成績不錯,父母寄予厚望,是什么讓她在深夜選擇了走向湖面,并最終死在那里?
書的封面有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這句話已是代表了本書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態度。這句話引起的共鳴應當也是本書暢銷的最主要原因吧。蔣方舟說過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無比正確。一句夸獎,一次和諧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學習的目標。至于想當科學家,畫家,也不過是從小聽大人說多了,就記住了,鬼知道科學家是什么東西。
人天生都是要被認同的。被家人父母社會,或者自己。即使一時短暫的叛逆也不過是想要某一瞬間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說白了還是因為一種廣義上的虛榮心。這種被認同的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越來與具體。比如,我想成為一個小范圍的網紅;我要創業,賺錢;我要成名;我要做一個酷的人,讓別人都羨慕我,這是認同,是虛榮心的一種結果。
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承擔了過多自己本不該承受的壓力,因為天生的與眾不同而不得不面對來自不同種族的眼睛,所以最大的希望是能夠與眾相同進而少一些卑微;因為興趣愛好的大部分性別屬性自信并驕傲于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渴望掙脫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雙方父母對自己以及對方的不明確導致了孩子們感知不到愛的力量,而愛卻是可以給人最大的自信,卻也給了人最大的壓力,哥哥內斯和小妹妹漢娜對比莉迪亞感覺少得到了太多的愛,莉迪亞又因為承載著父母的自身缺乏和盼望得到了太多她承受不來的“愛”。
擺脫他人的期待不那么簡單,我想她還是沒有足夠勇氣,所以她沉入湖底。而不是從容的將小船靠岸,大方的回到家,不需要害怕吵醒任何一個人,如果有人醒著,那么正好。她就告訴她們一切。
告訴媽媽,我不想當醫生,我只是愛你。
告訴爸爸,我會擁有真正懂我的朋友。或許不需要那么多。
告訴內斯,我會想你的。
告訴漢娜,我會是你永遠的朋友,我愛你。
我們沒有必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別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讓自己歡喜,真實的日子只與自己有關。也許吧,人越成長會越來越多的思考活著的問題。一方面這是因為成長,一方面則是因為大部分人活得并不盡如己意。有時,別人眼里的你棒極了,但或許你就是覺得糟透了,甚至沒有什么比這更糟!自我的價值從來不是看他人的期待來實現的
從小到大,無論是父母、親戚、朋友,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愛,我們表現著,為了讓那些好聽的話,溫柔的笑容再持久點,我們拼命去碰他們的心思,去做他們會開心的事,去想都不想的走他們認為是對的那條路。
我們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評價,在這過程中,有時對于別人的要求和請求,盡管自己不喜歡,不愿意,但還是會答應。甚至有時候不知道怎么拒絕別人,就算拒絕了,又怕別人會不高興。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而答應。年少時,我們不覺得!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周遭一團和諧,姥姥疼舅舅愛,來個人老媽就會把你往人前拽,那種驕傲、自豪和環繞感會讓你感到滿足。
但人終究是一個人。會有自己的想法,會有自己的夢想,會有自己的分辨和選擇,包括對各種事物的價值觀。選擇專業、選擇工作、選擇戀人、選擇今后的生活方式……我們慢慢發現那么多的選擇時刻,不是只要別人高興,自己就什么都ok的!我們不是木偶,如果所做的事情根本不能讓自己再感到滿足、快樂、有希望,有未來,那何談有意義的活著呢?
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機,千萬不要讓別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車,你要穩穩地坐在司機的位置上,決定自己何時要啟動、要倒車、要轉彎、要加速、要倒車……所以千萬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哪怕是自己的父母親友。自己的路自己走,哪怕是錯的,也絕不會后悔。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目錄翻后的一頁,寫著"獻給我的家人",以為是作者通過文字來表達心里對家人的真摯愛意。沒想到開篇第一章竟是個死亡通告——瑪麗琳與詹姆斯最器重的女兒莉迪亞突然一個微笑離去。
孩子永遠是最像父母的。莉迪亞的出走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在一個平靜的時間,不作再見,就消失在眾人眼里。可瑪麗琳是幸運的,她安全地回到家中,擁抱溫暖。莉迪亞卻在寒冷的水中被魚蝦吞食。我是同情莉迪亞的。
作為讀者,我站在上帝的角度,傾聽著他們心中的聲音,感受著他們對自己人生的憤怒與不安,理解他們因此而采取的行動。但眼睛不會泄密,家人不懂彼此真正的訴求,大家默默應許,過著happyending的平靜生活,但所有人的背后都是鮮血淋淋的。
來自下層階級的父親,詹姆斯。他一生都在追求本地人的認同,極力想要擺脫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佬"的標簽;瑪麗琳是位很普通的美國女孩,她討厭自己母親對她的教導:女人一定要成為最會打理家事的賢妻良母。因此她不甘平庸,要與男人們一爭高下。
兩個人都想改變,在一間公寓里,他們恩愛纏綿,互訴心意,以為彼此是拯救自己的天使。可時間告訴他們,這也許不是個好想法。所以瑪麗琳與詹姆斯把期待對方的心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
會搬重物的駱駝也是需要休息的。莉迪亞卻是一刻不歇,盡力回應父母的目光。這種關系形成了一個閉環。內斯與漢娜無法參與其中,得不到父母的注視。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依賴隨著這樣的聯系變得稀薄。
家庭失衡。所有人的內心動搖,言語之外的自己蠢蠢欲動。烏云籠罩在莉迪亞一家,雷電打在莉迪亞心上。家門口的碼頭,在夜晚,異常吸引人。
我不想認為莉迪亞是自殺。在描述中,能感覺出來莉迪亞的放下,及對過往的總結,也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向往。她投身于湖中,這個曾經落水的碼頭,她盼望著自己的重生與轉變,想好明日的見面,但浪漫理想主義者往往忽于現實,莉迪亞最終沒能掙脫水的束縛。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3
《無聲告白》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來說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一個混血家庭,父親詹姆斯·李,中國人,小時候隨父母偷渡到美國,頂替他人的名字讀書求學,成為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在大學教授美國歷史。他一生的夢想就是融入美國社會,成為真正的美國人。母親瑪麗林,美國白人,她一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渴望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在這個家庭里成長著三個孩子,或者可以說一個孩子:大兒子內斯和兩個女兒莉迪亞、漢娜。三個孩子中莉迪亞最特殊,一張中國人的臉龐,一雙藍色的眼睛,加之聰明過人,吸引著父母的注意力。瑪麗林在成為母親、回歸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終身教職,卻依然沒有朋友,內心孤獨。莉迪亞的獨特,使得夫妻倆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兒求同,多交朋友,成為受歡迎的人;瑪麗林希望女兒日后可以成為一名醫生。父母將自己的夢想移植到女兒身上,關心她,愛護她,重視她也要求她。他們將自己的期許滲透進女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父母的愛,就像是一片片飄落的白雪,看似輕盈,日積月累終于壓垮了孩子。所以這本書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接下來在對莉迪亞死因的探尋中展開了這個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亞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殺。她無法承受父母沉重的愛,無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無法擁有真正的自己。這些痛苦令她難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選擇死亡。生前莉迪亞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說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次也沒有。父母以為自己很了解女兒,他們從不問莉迪亞的想法,自以為是地規劃著、主宰著她的人生。莉迪亞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隱藏真實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許。如同父親一樣,她沒有朋友、孤獨無依,但卻假裝與朋友通電話、看電影;如同母親一樣,她學習優秀、與眾不同,打算今后學醫。這樣的莉迪亞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卻不是莉迪亞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愛自己的父母,為了父母她選擇隱忍下去。
在這個家里,內斯和漢娜是被父母忽視的存在。盡管內斯很優秀,拿到哈佛的錄取通知,卻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盡管漢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應該備受寵愛,然而她也是被忽視的角色。因為他們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龐,因為他們兩個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夢想。在這個家庭里,內斯和漢娜像是旁觀者一般,清醒的羨慕著莉迪亞,同情著莉迪亞。只有他們懂得莉迪亞內心的痛苦與畏懼。在莉迪亞的內心,內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撐著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當發現父親出軌,當內斯要離開家里遠走哈佛,莉迪亞心里的兩根支柱轟然倒塌。她所堅持的,她所守護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獨與恐懼迸發出來,無法抑制。自始至終,莉迪亞都是沒有自我的,支撐她的始終都是對父母的愛、對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對哥哥的依賴。在這三者不復存在之后,莉迪亞迷失了。為了找到自我,她選擇結束生命,重新開始。
但愿在“天藍色的彼岸”,莉迪亞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個人,不要綁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讓他人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4
最近把《無聲告白》看完了,它講述了一個混血女孩因為無法抵御外界壓力而最終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故事以女孩失蹤,報案后警方把附近的湖水抽干最終發現女孩的尸體為開頭。女孩的父親是中國人,那個年代被美國人歧視的外來物種。只能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所學校的教授,雖然年輕時遭遇各種不公。但是最終還是有所成就。但是內心卻忘不了那段歷史,每每想起會難受。女孩的母親是美國人,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中國人,她無所謂別人的議論,甚至也沒有思考未來孩子的境遇。放下自己的醫生夢想,努力把孩子帶大,照顧好這個家。
女孩為什么會自殺,原因在于缺少依靠,原本唯一的依靠哥哥即將離開去學習,而自己的母親把自己未完成的醫學夢想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甚至父親讓她廣交朋友在她眼里也是無形的壓力。她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長得不一樣,她自卑,她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開心,她甚至已經在做不是這個年齡層還做的事,比如學習高年級的知識。只可惜她失敗了,不懂不會不喜歡。導致成績下降,為了不讓媽媽難過,她開始欺騙,然后謊言把她壓得喘但是氣來。她無處發泄走向盡頭。
看完這本書挺壓抑的,雖然無法體會當時種族歧視的程度。但是再怎樣樣也不就應走向絕路。這不是解脫的辦法。
這讓我不得不想到了自己,很多時候感覺是為他人活著。小時候為了讓爸爸開心,我會努力的考出好成績,這樣開家長會爸爸就會很有面子。長大后努力工作賺錢,雖然沒有怎樣給過爸爸錢。但是已經不需要爸爸為我出錢了。讀書永遠讀的是最便宜的。記得初中考高中那會兒,有個公辦轉制的學校,感覺很貴,當時就沒有填。只到考試前夕,一個同學和我說,直升考進去學費就是別人的三分之一。于是我填了,也考進了。
可能這是環境造就的吧!有可能也是讓我繼續走下去的支柱之一吧!很多時候感覺是自己想太多,賦予自己太多的職責感和使命感。認為自己就就應都能做到。唯一和女孩的區別就是我要比她樂觀和自信。即使失敗我還是會鼓勵自己。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5
特別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關于我是誰的哲學問題,回答好真難,于是我們一直在從別人口中知道自己是啥樣的人,在社會中有什么樣的價值和地位,其實00后10后他們更勇敢,知道自己的價值并不僅是單一的為社會做貢獻,在多元文化中他們更有自信, 他們的小宇宙中有各種華麗閃耀的可能性,做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
無聲的告白不再是語言,那些小心翼翼遵守父母的話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其實內心心思細膩而敏感,他們為了不讓父母師長同學失望,一直乖巧聽話,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軌道走,而一旦出現了較大的偏差,他們會非常恐懼,如果再失去了外界支持,結果會有些糟糕。書中的小女孩莉迪亞在窒息的家庭環境中,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要實現父母無法實現的夢想,盡管她不喜歡,她一一按照母親的吩咐,努力的想當一名醫生,一直以來,她都只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守護一家人脆弱的幸福,一個不敢說出拒絕的女孩。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水里,當一直托著她不讓淹沒的哥哥內斯去上大學了,她最后的支持也失去的時候,她選擇了沉溺,用無聲的方式向父母傾述自己的內心,真相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誰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但有時也會過于沉重。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想把世間最好的一切給你,無形之中我們就有了沉重的負罪感,一種道德的枷鎖,而朋友同學之間的情誼是不一樣的`,他們有時會比我們的親人更理解我們,那些一起度過的荒唐歲月似乎都有了鍍金的色彩。
今天收到好友的坦白說,說我心思敏感細膩,其實我有時候神經也很大條,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覺。畢業即將分離前,那些溫暖的擁抱,那些善意的囑托,都值得用一輩子來回憶。畢業了,看著同學朋友們的刷屏照和視頻,越看越揪心。用朋友的話說,有一條路只能往前走,那就是青春。青春縱然有些遺憾,但我們都有很認真的告別。感謝青春的那兒可愛的人兒,和你們的點點滴滴都讓我原本單調的生活有了繽紛的色彩,有了前行的動力,讓我知道原來青春還可以這么活。原本的生活枯燥無味,而你們就像一束光,像黑夜中明亮的星光。
無論我們的青春歲月是荒唐,還是充滿奮斗的色彩,那些都將成為回憶,前行的路上會帶著彼此給的鼓勵和勇氣,這些是無堅不摧的盔甲,擋得住風吹雨打,也是最有力的武器,不再擔心前路的未知和迷茫,到時定會如期赴約。
最后只想真誠的說一句:有像你們這樣的同學真好啊!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6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為中國人父親的黑頭發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尸體被發現后,家里一直維持著表面的平靜終于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弦,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著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后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為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絡,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里糾纏不清,因為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為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么?
忙忙碌碌地過著每一天,自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并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溫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回……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后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著窗外滿眼的透著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7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為要送給別人做禮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筆跡。
它講的是一個混血家庭的故事,說起來比較復雜:詹姆斯李是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從小就害怕別人覺著自己和周圍人不一樣,極度自卑;瑪麗琳是她的妻子,純正美國人,夢想是當醫生,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醫生大多是男人,極少數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尋夢想,可以說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與別人不一樣。然后他倆結婚了。其實我一直在懷疑兩個人之間的羈絆到底是不是愛,李娶了一個美國人,這證明他跟周圍人沒什么區別,因為純正美國人娶得也是美國女人,這是我認為他被瑪麗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瑪麗琳之所以選擇李,我覺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與眾不同的感覺。這樣想就覺得很可怕:瑪麗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許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與眾不同,可瑪麗琳看上的也許就是他的與眾不同。多諷刺!
瑪麗琳的媽媽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婦女,一輩子圍繞著廚房。她不同意這段感情但瑪麗琳一定要嫁,于是瑪麗琳結婚之后,他們再沒聯系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這個家庭一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和小女兒漢娜。前兩個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順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個孩子之前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她去母親家里整理遺物,發現母親這一生什么都沒留下來,算是受到了刺激,她決定繼續以前的夢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學業。她把母親的家當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飪書,本意是來提醒自己不要向母親那樣過一輩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辭而別去追求她的夢想。兒子在這期間迷上了天文學,當他忘記了母親的離開而興高采烈的告訴父親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后,李給了他一耳光!忘了說這幾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的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兒是這個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兒子自此決定以后一定要離開這個家。二女兒在這期間發現了媽媽帶回來的烹飪書,她誤讀了瑪麗琳的意思,決定只要媽媽回家她什么都聽媽媽的。
在外求學的瑪麗琳因為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繼續她的醫生夢了。然而機緣巧合之下,她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培養二女兒,更巧的是二女兒早就在心里許下了“她什么都聽媽媽的”諾言。于是,這個家庭的悲劇自結婚起始到現在已不可挽回。
長期為了迎合母親而學著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課程的女兒,同時還要在爸爸面前營造出一種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親長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圍環境的心態使得他無比在意女兒的人際關系,不堪重負的女兒最終選擇了自殺。而給了二女兒致命一擊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經在母親回來之后的一天里,將這個妹妹推進了湖里,那一瞬間哥哥明白了自己對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沒有責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這個家中,眼前這個男孩和自己一樣痛苦,只不過她負擔的所謂的愛太重,而他則正好相反。后來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離開這個家,莉迪亞失去了一個了解她懂她的人,她無法在這個家里獨自負重前行,選擇了自殺。
小女兒漢娜的出場不多,但是她在這個家庭里面算是一個相對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這個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姐姐離世導致母親崩潰的時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媽媽,盡管她非常想這么做,但她不會。
大概的故事情節就是這樣。巧妙的是書上是從女孩的死亡開始揭開這一層層真相的。
讀完之后我就是覺得很恐怖。一個病態的家庭!其實它也涉及到真實的做自己還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著。在很多其他的書籍的宣揚理念中,甚至是現今社會的所謂雞湯都在宣揚活出自我!而《無聲告白》看完之后你會發現,無論做自己還是合乎所謂規范都沒有好下場:媽媽瑪麗琳堅持做自己,結果非但沒有成功還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兒莉迪亞一心活成媽媽希望的樣子,最后竟然自殺了。
所以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環境成了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重復相同的動作,甚至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也別無二致。和所有人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這么以為的。可是有時候想想跟這個世界相處就得去習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所以趨同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趨同不代表被同化!趨同僅僅是為了跟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平穩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遠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成為什么樣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變什么或者能達成目標,但是最起碼活著的每一天都有奔頭。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8
“莉莉亞死了,但他們還不知道。”
小說的開篇沉重而倉皇,如同打開的煤氣閥門,令人失措,只想逃離。
是的,莉莉亞死了,她在午夜劃船到湖的中央,自溺而亡。在這之前,沒人想過她會離開,尤其是以這樣殘酷的方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和朋友相處融洽,有著明確的未來規劃——做醫生——就和她母親年輕時的理想一樣,可是,正是這看似相同的目標,一點一點摧毀著她的心靈防線,她是在絕望中精神崩潰邁進死亡的深淵,她的自我被家庭吞噬了。
莉莉亞出生于一個混血家庭,她的母親瑪麗亞是白人,父親詹姆斯則是偷渡來的華人。因為太過與眾不同,詹姆斯努力地融入人群,試圖掩飾自己的存在,而瑪麗亞卻追求標新立異。她不愿做家庭主婦,想成為一名醫生,于是,在婚后的某一天,當她發現自己在碌碌無為地度日時,她“醒悟”了,她要去尋回年輕時的夢想。她逃離了,在精心策劃之后,丟下丈夫和女兒,懷著不愿重蹈母親覆轍的信念,重新邁入了大學的校園。這是書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自我”逃離。可是家庭卻深深拉扯著她,令她無法輕盈地越上云端擷夢。逃離失敗了,生活有恢復了常態。瑪麗亞卻從未甘心,她自己無法實現夢想,便寄希望于她的大女兒莉莉亞,莉莉亞成為了母親“自我”的犧牲品。
因為害怕母親再度消失,莉莉亞甘于接受母親的一切安排,并且從不表現除自己的真實想法。她把她的自我封閉起來,成了父母關系的紐帶以及這個脆弱家庭的維護者。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哥哥漢斯即將上大學令她驚慌失措,發現父親婚外情的征兆令她憤怒難忍,但她卻小心翼翼地將一切掩藏起來,裝出一臉燦爛的假笑,并將自我沉溺于其中,窒息靈魂。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承受了太多與自己無法匹配的負擔,她永遠無法邁過這條無形的線。
喪失自我的不僅是莉莉亞一個人。漢娜是家中的小女兒,父母不愛,兄姐不疼。她努力不讓家人為自己而生氣,學會了偽裝和模仿。在姐姐去世之后,她有成為了母親的另一個夢想承擔著。杰克有著對漢斯的同性之愛,卻不敢表達,他在學校中沉迷聲色,卻只是自我外的表象,他是脆弱的,他的自我被深深埋在池水之下,從此再無機會見日。
故事發生在1977年的美國。特殊的背景也許是這場家庭悲劇的誘因,但卻絕不是根源。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兄妹之間的愛,不曾明說,只是以每個人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表現出來,在無聲中形成束縛對方的繩索,將自我禁錮于一座小小的房子之中,不讓它有機會逃離。瑪麗亞是幸運的,她至少有過逃離,有過對自我的釋放,而其他人卻在她的陰影之下,連擁有自我都不曾有過。家庭殺死了自我。
再看向現在的社會。我們固然不會再聽到子女因家庭壓力而自殺的新聞。卻總不乏父母逼迫子女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以愛的名義。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自我下生活,當他們再為人父母時,又會讓自己的兒女實現他們的子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對自我的束縛讓孩子產生恐懼,于是如漢斯一樣,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想到是的可以逃離這個家庭逃離父母。這是何等的諷刺和悲哀。以愛為名的舉動成了令人恐懼的利器,自我和家庭兩敗俱傷。
莉莉亞死了,可是她的家庭悲劇卻不會因此改變。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擁有自我的基礎上再給予愛,家庭與自我兩存的美好畫面便不會再絕跡,莉莉亞之死,也不會再出現。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9
選擇終身伴侶時,你是否一時沖動?當父母提出反對意見時,你依然固執己見?
因家庭瑣事繁擾,你是否曾想逃避現實,重拾人生理想?
當發覺自己人生黯淡時,你是否轉寄理想到孩子身上,并施予壓力希望借他們來實現?
當家中幾個孩子稟賦不同,你是否會有所偏愛,并明顯表露出來?
如果讓《無聲告白》的母親瑪麗琳·李來回答這些問題,她的答案必定全部為“是”。正是上述這些因素,催生了本書一個壓抑沉重的悲情故事。
本書第一章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剛一開始,作者就讓女主角死了,你說能不讓人鬧心嗎?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為何這孩子會死去呢?在主角猝逝之后,作者通過抽絲剝繭的推理、回憶,探尋死因。全書條分屢析地展開,終于案情明晰。結局大出父母意外,孩子居然是受不了父母的重壓而尋求逃避。女孩選擇在別人酣睡的深夜坐一艘船劃向湖中,踏入湖水,最終溺水而亡。其實,根據書中描述看,應不是自殺,而是一場女孩主觀臆想而出的意外。
這本小說看得很壓抑,甚至有些切膚齒寒。好在結局微露希望之光。莉迪亞死了,夫妻兩人在悲痛、逃避、指責、出軌與捉奸之后,兩人終是幡然悔過,開始關注他人,憐惜家中長期遭受忽視的另外兩個孩子。莉迪亞之死似乎成了這個悲傷壓抑家庭的一劑解救良藥,雖然那般苦澀。
深究小說中父母心理內在動因,似乎可以管窺蠡測。
首先,因為缺少而夢想。
父親是華裔,家庭赤貧,他靠著優異的成績沖到了哈佛。他娶她,更多是因為,他太想融入白種人的社會,在那個種族歧視嚴重的70年代。母親,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媽媽一心想讓她成為醫生,并且嫁一個哈佛畢業生。確實是嫁了一個哈佛畢業生,只是對方是華裔。
因為缺少而夢想,這很正常的人生驅動力。但不幸的是,似乎越是想依靠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時候,往往越是得不到。
其二,因為我是為了你好
白人母親因為懷孕未完成學業,未能如愿成為孜孜以求的醫生。哈佛畢業的華裔父親事業發展也未必盡如人意。母親在有兩個孩子后曾想再度追求自己的夢現離家出走,但最終又因發現懷孕而回歸家庭,之后將自己女醫生之夢,寄望于長女身上,一心希望莉迪亞成為醫生,來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家庭閉塞,沒有社交,沒有朋友,過度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又與孩子缺乏有效的溝通。
而當莉迪亞的哥哥終于熬到了可以去大學,他如出籠的鳥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這成了壓死莉迪亞的最后一根稻草。
雖然我是為了你好,但不幸的是,你對我的好,都是你以為的好,不是我需要的好。愛就變成深重的心理暴力,讓人窒息壓抑。因為愛,所以恨。
每個人都有成為父母的權利,然而成為一名成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做父母,是責任,是學問,是藝術。若盲然而無知地進入這個神圣領地,又將一個無辜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則有可能是一場人生的劫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又想起身邊的一些案例:
有這樣一個男孩,父母寄予厚望,嚴格要求,曾經成績優秀,又考上名校,但上大學后遇到發展瓶頸,又遭受學業、戀愛各種打擊,得了精神分裂癥,只得退學被父母養在家中。
有這樣一個男孩,因為父母離異,他每次談女友都還順順當當當,但當談婚論嫁時,就分手,因為他潛意識中總覺得自己也會像父母一樣離婚的,所以遲遲不愿踏入婚姻殿堂。
有這樣一個女孩,因為父母離異被拋棄,幸得好心人收養。女孩天資聰潁,學習優異,考上大學,工作順利。但抑郁癥卻一直伴隨,幾度想自殺。
有這樣一個女孩,父母出生貧寒,于是商海搏擊,撈金無數。女孩中學即被送出國留學,后因為婚戀、工作屢屢受挫,在異國自殺未遂。勸其回國,她說不想回去,父母除了給錢,什么都沒有。后癥實這女孩得了狂燥型抑郁癥,經常將家中的東西悉數砸爛,父母來看望卻被打得頭破血流。
有這樣一個女孩,姐姐太過優秀,在學校、在父母眼里都被樹為標桿,妹妹就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陰影中,陷入壓抑的心理狀態長期不能自拔。
想想,人有時候是不是非常愚昧無知?甚至非常自私自我?他們的眼里只有自己曾經得不到的東西但又十分渴望的東西,卻未曾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別人又真正需要什么?若是成人,已有足夠的辨識與心理承受能力,但換作自己年幼的孩子到底因之承受著怎樣的壓力與苦痛?
盡管這本《無聲告白》是一本閱讀體驗并不算愉快的書,但為人父母確實都應該來讀讀此書,對照檢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也有著同樣的心態,甚至做著同樣的行為,而書中的悲劇在現實中是極有可能會發生的。
末了,又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困苦于父母常常吵架,夜自習歸來都不想回家,而是留戀于家中附近的荷塘,沉醉于月影婆娑,荷葉翩躚,大自然的美好讓我忘卻世間的繁擾,想像著自己必定會有遠大美好的前程可以脫離這個家庭。如今再回首,想著父母當年一定不知道年少的孩子是如何內心憂傷與掙扎,以及是如何努力地尋求自我救贖與突破。慶幸,那些年我依然頑強而努力地生活著,而且至今還活得好好的!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
“她學習努力,但是她顯然不合群。”
淺淺的讀完這本《無聲告白》,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瑪麗琳為心中極度渴求實現的夢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并非是詹姆斯那令人心酸,孤僻且荒蕪的童年,并非是內斯從最初希望父母的視線有一天能落到他的身上變成后來他雖洞悉這個家里所發生的一切細節卻再也不去在乎的心情,也并非是漢娜處于一個懵懂的年紀卻早已習慣躲在餐桌底下觀察那間房子里發出的一切動靜。
而是莉迪亞去世之后,她的物理老師在報紙上用簡短的幾句話紀念她的學生,紀念一個在學校的人的眼中,就是一個那樣性格的莉迪亞。
學習努力的,一個高一的學生卻上著高二的物理課的,一個孤獨的、不和任何人來往的、來自混血家庭的、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學生。
莉迪亞無疑是痛苦的。如果痛苦能夠被繼承,那么她便繼承了父母所有的痛苦。在瑪麗琳害怕自己重蹈母親那可悲且虛度的一生后,她選擇拋下一切,拋下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拋下家務事和一切跟她的夢想無關的事出逃,某種程度上看,瑪麗琳是勇敢的,盡管離開學校已經有八年的時間,她仍然背負著害怕自己平庸度過一生的重擔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奔赴夢想,但她同時又是膽小的,她的身上總是縈繞著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她知道這次若是失敗了,她將再也沒有第二次的勇氣重新開始,她選擇逃避,仿佛只有避開她眼里阻礙她實現夢想的絆腳石她就能成功一樣,如果她壓根不留戀這些絆腳石那么她至少會成功一次,可口袋里裝著的屬于家人的小物品卻被她當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她的腦子里一直有兩個人在拔河,一頭是夢想,一頭是家庭,最后家庭更勝一籌。
在瑪麗琳心里,夢想磨滅了也還有個念想,她的女兒,莉迪亞。在她把夢想和那些本科的教材書、筆記本一起塵封進塑料紙箱之后,她開始把自己的所有念想都寄托在莉迪亞身上,與其說是她認為她的女兒是個十分具有天賦,聰明且聽話的人,不如說她更希望莉迪亞成為那樣的人,成為她想象中她原本可以成為的人,好像只要莉迪亞成功了,便是她成功了。
生活與夢想,在本書中成為了矛盾的對立面。像力與反作用力,一個得到,另一個就會失去。瑪麗琳得到了可以與心愛的人共度一生的權力,便接二連三的失去了夢想與夢想的繼承人。詹姆斯得到了一個終生教授的職位,終于可以讓瑪麗琳不要再出現要出去工作的想法以此來滿足他一直以來想要與周圍人變得一模一樣的欲望,卻失去了與重要的人之間的理解、溝通和心平氣和。莉迪亞,在死之前她從未得到過什么,在死之后,她至少得到了解脫。
對于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來說,合群比努力學習更為重要。更何況,她已經與周圍的孩子與眾不同了。與眾不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那并不能讓她交到朋友的話。
一直以來,她在家中呈現出的是一個懂事、聽話、善解人意的形象,她戴著一副面具生活,遵從她的父親詹姆斯送她的那本書里寫的那樣“你不想微笑,怎么辦?逼自己笑。”于是她微笑著對母親說“好的”,微笑著對父親說“我很喜歡這份禮物”。到底好不好,到底喜不喜歡,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定無數次躲進自己的房間里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歇斯底里,聲嘶力竭反駁別人的畫面,可她做不到,因為她害怕母親會再次在這個家里消失。
母親消失的時候她曾想過,不論讓她做什么都行只要母親回來,后來母親回來了,她還有什么理由不聽話?
莉迪亞肩上的石頭從未滑落,甚至于瑪麗琳和詹姆斯一直將愛的石頭摞在她的肩膀上,好像摞的越高,他們的女兒就越優秀。是這塊石頭把她壓沉至湖底,是這塊石頭讓她的背脊貼著布滿沙泥的湖床,最后動彈不得,水灌入五臟六腑,她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
故事的結局呈現出了一種缺憾美,他們最終接受了莉迪亞已經徹底從這個家里消失掉的現實,因為錯誤而犯下的錯誤——丈夫的出軌,內斯壓抑著心中長久以來的怒火對那個沉默的愛著他的男人大打出手,都得到了原諒,這是一種夾雜著救贖的原諒,而錯誤的源頭,莉迪亞,沒有人會忘記她。
他們知道,有句話只能永遠深藏于心底,又或許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虔誠且沉默的說出來,那句我愛你,終究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
《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不復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后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題材不算新穎,和千萬個家庭一樣,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終自殺。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底,干凈利落不拖沓,觀察角度也頗具特色,所有相關人員的心理變化一窺到底,描述起來無渲染、無造作,用詞精準而克制,閱讀過程著實酣暢淋漓。
這個家庭的矛盾不少,母親瑪麗琳是標準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最應該過與眾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與眾不同,詹姆斯·李,是一個擁有亞洲膚色的中國人。但于外來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卻是減小差異、真正融入美國社交圈,他最討厭的恰恰是與眾不同,夫妻倆兩極分化的矛盾引發了這個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們的三個孩子,哥哥內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親的好強、父親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對妹妹的偏愛、對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齡尚大,已經懂得轉移情緒并用外界環境改善自己的命運,幸運地,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宇航員,并把它作為目標成功考上哈佛逃離這個沒有愛的家。唯一遺憾的是他連同妹妹對他的愛也忽略了,這個導火索直接引發了妹妹的自殺。
第二個孩子薩迪亞,那個自殺的16歲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愛,作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卻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愛背后是什么,是媽媽那沒有實現的成為頂級醫生的夢想,是爸爸那沒有完成的融入美國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兩月重新歸來,讓薩迪亞學會了一個本領-假裝,假裝對枯燥的生物學醫學無比熱愛,只為討好媽媽;假裝擁有無數朋友而每晚拿著根本沒有聲音的電話聽筒煲電話粥,只為滿足爸爸。但假裝是無法萬全的,內心深處那個不愛生物學、不愛交朋友的真實自己越長越大,終于隨著哥哥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爆發,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她本來害怕失去父親、失去母親、失去家,現在上升為最高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蒼蠅”,成就了美麗,也失去自由。于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面對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漢娜則是全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這個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個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羨慕姐姐的得寵,羨慕哥哥的獨立,唯獨她自己小小又無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靜靜地觀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個事件真相的人。
倒數第二章是全書的亮點,真相大白就在這一章。薩迪亞劃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很多人認為她的死不是自殺而是意外。但我更傾向于是自殺,她是想重新開始,重新做自己、重新愛家人,但,不是此時,而是來生。最大的激進往往隱藏著最深的絕望,救不了自己,跳水舉動也許是她最無聲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溫暖,出軌的丈夫(關于詹姆斯出軌這段著實讓人遺憾,但也許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經歷一切悲傷幡然醒悟之后,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
“我以為你走了。”
“我以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顧全篇,書封面上那句話概括得最為精準: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 無聲告白 》讀書筆記09-17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07-05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2-17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06-01
自我——《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1-29
關于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10-03
最新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3-10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000字09-14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