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左傳讀書筆記(精選18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左傳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左傳讀書筆記 1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中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迄于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讀《左傳》是特別增加我們學識的,是作為文學院的學生必讀的書籍,正好有這次機會,將自己讀《左傳》的想法做如下總結。《春秋左氏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補充并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征了許多古代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傳》的史料價值。有關于當時人民起義、戰爭、諸侯爭霸,制軍制改革,著名歷史人物事跡的記載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時期甚至其以前歷史的重要史書。
《左傳》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躍和民族融和的進程。它大致記載了華夏族和華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況;記載了這些民族在軍事上的沖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聯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廣泛的.通婚,展現出春秋時期各族的大致狀況。《春秋左氏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左傳》作者重視交待歷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記錄各種歷史人物的政治主張,歷史見解的宗教觀點,《左傳》描寫人物細致生動,特別重視戰爭活動的記錄,它敘述的不少戰役的過程都已成為中國戰史的有名戰例。
《左傳》寫戰爭不單純地寫軍事行動,而是著眼于政治、注重戰爭的性質,爭取與國的援助、戰爭的政治動員與思想準備,表明作者把戰爭首先看作是政治問題而非單純的軍事行動問題。《左傳》在歷史表達上以寫戰爭、寫辭令尤其突出。如: 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戰,先寫宋襄公兩次坐失戰機以至造成宋軍大敗的惡果;接著又寫出他為自己的指揮失誤而辯解,說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迂腐固執描寫的淋漓盡致。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這是一次規模很大的戰役。作者先寫楚晉雙方對戰爭形勢的估計,接著刻意寫了晉文公派人穩住草、衛二國,命晉軍退避三舍以報所謂的“楚君之惠”。最后,寫戰役的本身:晉軍以其下軍、上軍、中軍分別與楚軍的右師、左師、中軍對壘,最后寫晉軍先擊潰楚國的同盟軍陳、蔡的軍隊,然后一舉打敗了楚軍。作者不僅寫出了后發制人的戰略思想,而且還寫出了多種戰術的具體運用,使人有一種歷歷在目之感。
《左傳》在編撰上對編年體有很大的發展,有集中記錄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寫一個人的活動經歷的。如隱公元年記鄭伯克段于鄢,就從鄭武公娶婦寫起,寫出了鄭莊公與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歷史結局。而僖公十三年則記錄了晉國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經歷。這不僅豐富了編年體史書在記事、記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彌補事件經過、人物活動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強了歷史表述的藝術性。
《左傳》是一部史學巨著。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長于記述戰爭。其聲律兼有詩歌之美,言辭婉轉,情理深入,描寫入微,是中國最為優秀的史書之一。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些瑕疵。首先是較明顯地存在多體雜糅。《左傳》基本以編年為主干,但同時兼采人物傳記、本末記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類人、事、言的記述中常常缺少時間界標以為限制,致使編年體式受到削弱。其次是評論尚未能完全把握歷史文體。《左傳》評論史事,基本上以禮的違合為標準,“禮也”“非禮也”一類論斷充斥全篇,還未能通過編年記事,從歷史的變化發展和統治的成敗得失來立論,讀后使人有誦倫理書之嫌,而少觀史策之得。最后是過多地收錄奇聞軼事和頻繁地使用遙體人情的筆法致使閨房私語、個人獨自、密至陰謀之類時有所聞。
《左傳》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古典著作,它開拓了中國記事、敘史許多新的方式和領域,是值得我們反復仔細學習的。
左傳讀書筆記 2
在《左傳》的世界中漫游,難免會遇到神與鬼,與鬼神世界相通的人是“卜”與“巫”。即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問。
在《左傳》中記載的春秋史實現在閱讀起來更像是一個結構嚴謹的“故事”。在這些故事我無意于探究當初書寫之人是否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從閱讀《左傳》的文字中,其實讀者能感受書寫這些故事的人,對于文字本身所抱有的敬畏感。那么這些故事姑且先信之。
在《左傳》中記載的史實及故事中,其實還透漏著一個更大的知識體系,那便是“卜”與“巫”的世界。我們應當相信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神與鬼和人是并行在大地之上的。在人的故事里,神與鬼的出現無疑是一種相當重要的制約力量和智慧來源。
余英時在《先知中國》這本書中有一個重要的提示:對于理解春秋戰國的歷史與文化,需要跳出“傳統儒家文化”的局限。因為在那時,儒家文化還遠遠未成型。或者說,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源頭正是“卜”與“巫”的文化。即便在儒家有“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但我們可以肯定,孔子老先生所知道的有關神與鬼的.故事并不比我們少,更為肯定的是,在孔子老師所熟知的“春秋歷史”中,神與鬼的故事要流傳下來的還要精彩。
在《左傳》所記載的春秋史實故事中,神鬼之說占據著相當大的份量。經由神與鬼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主導歷史的推進與演變。在文本記載中出現的“卜”與“巫”,往往處在故事轉折之前。在一個看似普通的事件中,經由“卜”與“巫”的介入和推演,常常會對之后幾年或數十年出現的局面作出預判,更為值得讓人深思的是,這些預判都具備一個共同的屬性:皆驗之!
當然這些與“卜”與“巫”有關的言論、說辭,都被謹慎的記錄下來,在我們閱讀這些卜辭和解惑之語時,往往會面對一大推被我們視為“不知所云”的內容。而這一套卜辭顯然具備完整的話語系統。這套話語系統或者出自《易》,或者出自“卜”與“巫”者才能識別的經驗,或者出自“卜”與“巫”對神鬼開示的推演。這些解說卜辭表現出高深莫測的樣子。閱讀的人都未必能知曉卜辭中到底藏有何種玄機。而對于王者而言,他們通過這些與鬼神相通的“卜”與“巫”,也只能聽到自己想到的那部分內容。在“玄之又玄”的背后,不可知的命運設置了多種解答方法。
在“皆驗之”的前面,命運向每一個參與的人昭示了它巨大的不可測性。這些神與鬼的提示、卜與巫的預言在與命運相結合之后展開之后,顯示了其凌厲的殘酷性。而這種殘酷性又反過來讓每一個參與其中“卜”與“巫”更加的深信不疑。
如果遠距離的旁觀這些故事,故事中所參與的王者與僚臣更像是卜辭預先設置的棋子,卜辭在應驗之時,能恍然大悟的人所剩無幾。而“卜者”與“巫臣”只是在一旁冷靜的觀看著發生的一切,并鄭重地用刀筆在竹簡之上寫上“皆驗之”這樣的總結性陳詞。
這些神鬼之說無一例外的會被人小心的記錄下來。在數年或是數十年之后,在驗證之時重新被人提起。這些神鬼之說不會一下子打開它的內核,凡是參與的人,都是在事后才能得知這一切均是拜神與鬼所賜。即便這些神鬼之說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一個夢,或是一個征兆而已!在未來已經在那時發生了。
在閱讀《左傳》中記載的故事中,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講的“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就會逐步的成為一出又一出的獨幕劇。而這些史實又會讓人想起金斯堡在《嚎叫》中一句:
我看見這一代最杰出的頭腦毀于瘋狂。
這一句式在春秋一段的歷史中被頻繁的套用在出現在《左傳》所記錄人名的命運上。在《左傳》中所記錄人名多達四千余人。而這部分有記錄的人名才是春秋歷史的參與者。對于大多數有史記述的歷史而言,95%的人都沒有參與到歷史當中去。而整部《左傳》所記載的不過是四百余年間不過區區四千余人的故事。其他的湮沒在青草黃土之下了。
《左傳》的精彩也正是在這里!在這四千余人的命運記載中,我們這些后世的讀者能看到另外一種中國的傳統。這種傳統與“儒家傳統”顯然不是一個路徑之上的。在《左傳》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文化,要更加的剛烈和勇猛。只是這部分傳統畢竟距離我們太久了,我們首先遺忘了!
在魯迅所言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句話中,當然也包括《左傳》所記載的這種傳統!
左傳讀書筆記 3
《左傳》之《燭之武退秦師》講述的是鄭國燭之武運用自己如簧巧舌,勸退秦國,從而解決了鄭國的亡國危機的故事。在燭之武對秦伯陳述利害時,其第一條理由就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乍一看,“越國以鄙遠”是不言自明的賠本買賣。燭之武都不屑得解釋,直接定性“君知其難也”。然則,其真難到這種程度嗎?
理清句意:“越國以鄙遠”,其意為“越過他國領土,以遠方作為自己國家的邊境”。領土遙遠,力不能及。容易為他人所趁,打下這土地得不償失。果然難也。既然如此,歷史上是否有此“越國以鄙遠”之事發生呢?
自然是有的。《戰國策》、《史記》都明確記載:魏國被趙國控制的上黨郡、韓國控制的河內郡分割成東西兩部分。而上黨郡之于趙國,其實就是一塊飛地。即“越國以鄙遠”之地。因為這塊土地的存在,結合河內郡的壓迫,曾經強大的魏國頓時首尾不相顧。如果說魏國是“越國以鄙遠”政策的受害者,韓趙兩國毫無疑問享受了“越國以鄙遠”政策的紅利。由此可見,“越國以鄙遠”,并非一定無用處。關鍵在于,遠處的土地能否得到本土的`支持。若是能夠,則不再是毫無用處“飛地”,反而會成為一顆釘子,深深嵌入敵人的心臟。
除此之外,軍事上同樣有此“越國以鄙遠”的戰略戰術。《明實錄》記載“靖難之役”時不得不提到“死守濟南的鐵鉉”。其堅定的守城意志,靈活的守城方法、無所畏懼的守城心態,令朱棣困在濟南城下,不得寸進。幸虧朱棣孤注一擲,千里繞行,直撲南京,才抓住萬分之一的機會,攻下首都,奪取政權。然而,這同時反映出鐵鉉的戰斗能力和濟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朱棣并非愿意直接撲向南京,乃不得已而為之。若然一旦到南京,遇到濟南城下之進退維谷狀,則兩面夾擊之形勢必成。“南京——朱棣——濟南”的形勢出現,濟南之于南京,則是“鄙遠”。朱棣幸運而成功,但有差池,此“鄙遠”則成為催命之地。
鐵鉉“不敗而敗”。朱棣稱帝后,其本人被凌遲處死,其妻女入教坊司。亦足見“濟南之役”給朱棣的強大陰影。設若此飛地無用,其何必死啃硬骨頭,直接繞道即可。正因為“鄙遠”太有用,才不得不硬著頭皮上。故“越國以鄙遠”其真荒誕嗎?
時至近代,再看我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創立的革命根據地。它們多在各省交界處,換言之,土地多不相連。若將各個根據地視作統一的“國”,則彼此之間皆為“越國以鄙遠”。但隨著戰斗的不斷進行,互相支持,彼此呼應。根據地不但沒有消亡,反而逐步壯大,日成交融。由此可見,“越國以鄙遠”并非絕對死路。
今日,“阿拉斯加”仍然是美國的飛地,遠離美國本土。至于夏威夷等更不待言。本土影響力才是關鍵,飛地“鄙遠”并非核心概念。推而廣之,秦國所謂“遠交近攻”其本質上亦可認為是“越國以鄙遠”的手段。遠交者,互相聯絡,互不攻打也。既不攻打,雖曰非本國,其亦類本國。畢竟,領土之意,不唯在土地本身,更在于“影響力”輻射范圍。
綜上所述,“越國以鄙遠”,確有難處,卻絕非不通之死路。本土強大,遠疆亦安。彼此呼應,瓜藤枝蔓。飛地鄙遠,亦可安然。
由此概念往外繼續延伸,所謂非本身專業學習的內容是否仍要學習?譬如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學習文學是否“越國以鄙遠”,不務正業呢?物理學家精研“小提琴”是否是“越國以鄙遠”,玩物喪志呢?或當思之,不可不察也。
左傳讀書筆記 4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是,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度。許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作者并非左丘明。現在一般認為《左傳》不是一個時間一個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還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
我最喜歡看的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現在稱為:一鼓作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莊公十年》這本書里有寫到。這篇主要講的是:打仗憑借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士氣勇氣最旺盛;第二次擊鼓,士氣有所衰退;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就窮盡了。這告訴了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還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那就變成了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了。
我覺得《左傳》這本書對我們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多看看左傳!
左傳讀書筆記 5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但是,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度。許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作者并非左丘明。現在一般認為《左傳》不是一個時間一個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還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
我最喜歡看的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現在稱為:一鼓作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莊公十年》這本書里有寫到。這篇主要講的`是:打仗憑借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士氣勇氣最旺盛;第二次擊鼓,士氣有所衰退;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就窮盡了。這告訴了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還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那就變成了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了。
我覺得《左傳》這本書對我們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多看看左傳!
左傳讀書筆記 6
千百年前那些蓬蓽生輝的大殿之中,離權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間的關系,基本上就是——爭斗。而莊公和段這對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將要奔向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所寫,沒有一句褒貶,可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那鮮明的人物性格卻淋漓盡致,讓人讀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見解。
莊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這是一個復雜而心計深沉的人。
莊公的心思實在教人琢磨不透。對于弟弟段不知滿足地不斷擴張自己勢力的作為,無論大臣們如何規勸,他都毫無動搖,直到最后弟弟的軍隊整裝待發,意欲將王城一舉拿下之時才反攻——這樣的做法,究竟是對弟弟的疼愛寬容,還是處心積慮?
我想,后者的可能較大。
以莊公之能,能夠早先得到段之大軍準備攻打的消息,就說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與世無爭,實則將段的'一舉一動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從未信任過段,又何言疼愛?
莊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擴張版圖,最終與其致命一擊。若段未曾擁有過希望,那失敗則不算失敗,可眼見成功近在眼前,到頭來卻只是南柯一夢——剎那間榮華不再,由天堂直墜地獄,由一方龍頭化為倉皇逃犯,曾執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卻連容身之地都全無,對于一個視權力為畢生所求的人來說,又是何其大的打擊!
未曾擁有,便不會真正體味到其樂,然而擁有后又瞬間失去,這樣的空與痛又怎能言喻。
左傳讀書筆記 7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的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傳》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在〈隱公〉里面,[臧僖伯諫觀魚]中,魯隱公要到棠地以射魚為娛樂,大臣臧僖伯奉勸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國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臧僖伯雖未能阻止隱公的行動。但他的話足以訓誡。這里了告訴我們,若要作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察納善言,廣納賢言才能使自己的權威得到承認,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諫納郜鼎]中,宋莊公為了取得魯國的支持,把郜國的大鼎送給了魯國作為賄賂,魯莊公將它置于太廟中。魯大臣臧哀伯這是明示百官可以納賄,是國家衰敗的象征。“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這個道理不僅對那時的魯國有用,即使拿到現在也一樣具有普遍意義。就如一個當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的話,那么他的下屬也同樣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同樣在我國現在的反腐進程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國的反腐要從高層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員也就不會腐敗,所以我們要做好榜樣,發揮領導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產問政]中,鄭國的執政者子產遵循“愛民如子”的原則,把政事當作農事,精心料理,表現出他一心為國的品質。從子產的作為上看出,我們的當權者應當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用群眾觀點去看待問題,要愛民如子,不能背棄群眾為中心的倒行逆施,要勤政愛民。作為一名管理者更應如此,學會體恤下屬。
讀到《鄭伯克段于鄢》一文,莊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于,段為莊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
好,機會終于成熟了,莊公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莊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并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系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么愿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干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
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于也有那么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于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盡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于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愿管不愿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于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們的師長并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莊公?
鄭莊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左傳讀書筆記 8
左丘明的《左傳》作為中國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代表了先秦文化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晉代學者賀循稱之“史之極也”,宋代學者呂祖謙稱之“接三代之末流,《五經》之余派。學者茍盡心于此,則有不盡只用矣。”足以可見其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左傳》的史料價值是非常巨大的。記載非常豐富,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諸侯的治國霸業。所以《左傳》是我們了解先秦時期的列國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特別是詳細記載了諸侯、王室之間的明爭暗斗,這些資料都曾作為后世史學家們的原始參考,如司馬遷和班固等著《史記》和《漢書》的時候,都以《左傳》為原始材料整理,《左傳》的史料價值是得到公認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部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體形式的書籍,拓寬了我國史學發展的長河,開創了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左傳》中記載的戰爭非常之多,多達四百多次,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典故,如城濮之戰、鄢陵之戰、殽之戰等,戰爭的時間,背景,起因,戰爭的經驗等都記述的非常詳實。更值得稱道的是左丘明對于戰爭始終抱著客觀的態度,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做到了不偏不倚。我想這些經典的戰爭也是后世兵家早期研究的對象吧。
我們可能太注重《左傳》的史料價值,而忽略了其文學價值。其實,《左傳》的文學性同樣不容小覷。他能將那么多雜亂的歷史事件有條不紊的敘述出來,并且對于歷史中人物個性的描寫也非常突出,生動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左傳》也很好的傳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以來認為這是對《春秋》的最完美的注解,“民本”的思想顯得尤其突出。
它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文化瑰寶,歷代的學者們將其與《史記》并稱,不是不無道理的。我們要善于發現這部“歷史散文”的魅力。
左傳讀書筆記 9
《春秋左傳》,剛開始看的時候,這本書實在晦澀難懂,看著一個又一個的文言文,我想當然地理解著,可是看著看著就看不通了。好在有注釋與翻譯,理解倒是沒問題的,就是閱書進度緩慢,還特別消耗精力。
書中的前幾任君王,在描繪上可以說是平凡無所奇。畢竟是編年體的史書,一件動搖國之根本大事,只用幾行字就講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風血雨、謀權弄術、前恩后怨,我總是放下書本再緩緩回味時,才品嘗得到。
書里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槍,我一劍,勾勒出一樁樁連綿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讓我一點一點地著迷,一點一點地淪陷,恨不能一窺所有。
書中鄭莊公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亂世梟雄,是一位杰出的謀略家,也是一個滿懷野心的君王。從權利欲望的角度看,鄭莊公是一個成功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書中卻給了他一個“有失教誨”的.批評,批評他在對待叛亂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誨。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就已極重視道德的修養。史書沒有因為鄭莊公在處理他弟弟的叛亂之事上是勝出者,而大肆諂媚褒揚。史書從道德的角度客觀、公正地批評了鄭莊公有失教誨。
的確,書中在記載鄭莊公與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沒有鄭莊公對弟弟的教誨的記載,哪怕是只言片語都沒有。有臣子曾提醒鄭莊公,‘其弟弟自幼受寵,又有母親扶持,且還心懷大志,日子久了畢生異心,讓鄭莊公提早提防與教導’。而莊公對臣下的提醒只回應了一個意思“多行不義必自斃”。
莊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視其弟弟的威脅,反而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他故意放縱弟弟謀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讓他的弟弟最后遠走他鄉”。
這就是莊公的人格,從權利角度看,他沒什么問題,可從道德的角度看,他有偽君子之嫌。因為,假如他對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導教誨,或許他與弟弟之間能避免一戰。
現今,莊公是很多的。組織之中不乏有一種人,當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錯的時候,他不提醒你,而當你錯到盡頭的時候,他才來批評你、指導你、美其名曰:“拯救你”。誠然受恩于人,不該枉自揣測,可這樣的現象還是有的。很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卻未必通透,莊公真是發人深省。
德于內,而彰于外,無論做人做事是多么世故圓滑,多么無可挑剔,最終仍逃不過道德的品評。君子、偽君子心自知之。
左傳讀書筆記 10
《左傳》看似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描寫,但在描寫當中又參雜著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總結與經驗教訓,為人們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在個人方面,用理性去看待問題,用邏輯去征服他人。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說秦伯,剛開始是把鄭國的存亡問題放在一邊,先對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系進行著重的具體說明,其次敘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最后在述說晉國的狼子野心與對秦國的忘恩負義:“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一步步地敘述,把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系清晰地擺在秦穆公的面前,最后打動秦穆公,不僅使得秦國退兵,而且還留了秦將杞子三人帥軍助鄭守衛鄭國。
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可以運用嚴謹而周密,委婉而多姿的邏輯思維去熄滅戰火,更何況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呢。現在的中小學,往往過一段時間就會有相關的.某某因為打架而受傷住院或者殘廢,這都是因為一點小小的摩擦而導致的。有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打架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要學會運用理性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用嚴密的邏輯去征服別人。
在教育方面,循循善誘,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每一個人。在《鄭伯克段于鄢》一文中,莊公一生下來就被其母武姜所厭惡,而他的弟弟則一直被其母偏愛,先王在位之時,其母就想要廢除莊公而改立段為王。莊公上位時,其母又私地下各種陰謀來阻撓莊公持政。段因受其母的偏愛而驕縱無忌,大臣們害怕段會釀成禍害,紛紛請旨想除去他,莊公卻泰然處之。其實莊公不是不明白段和其母的禍心,只不過他的略是令其養癰為患,“多行不宜必自斃”。終于,段被莊公寬容的假像所迷惑,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最終被莊公所滅。
其實莊公如果能夠對段有一定的教育,或許段也不會養成驕縱無忌的性格。老師是教書育人的偉大職業,它對學生有很大的啟蒙作用,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但有的老師卻對一些性格比較惡劣、老師的勸告不聽、漠視課堂紀律的學生采取自由放養的方式,認為老師的話你現在不聽,那就等到到了社會由法律制約吧。其實,對于學生來說,他調皮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只要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有足夠的耐心,循循善誘,那么一定可以讓學生認真起來。
在國家方面,杜絕腐敗行賄之風,建立高效廉潔、勤儉節約型政府。《臧哀伯諫納郜鼎》中,宋莊公因為殺了死馬孔文嘉以及宋殤,為了取得魯國的支持,把郜國的大鼎送給了魯國作為賄賂,魯莊公接受了它并將它置于太廟中。魯大臣臧哀伯就對此表示魯莊公這種行為是明示百官可以納賄,是國家衰敗的象征。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這個道理不僅對那時的魯國有用,即使拿到現在也一樣具有普遍意義。就如一個當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的話,那么他的下屬也同樣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同樣在我國現在的反腐進程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國的反腐要從高層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員也就不會腐敗,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糜之風,構建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
每一部史書,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內容,只要能用心地去品嘗,細細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那么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正如《左傳》,它起于魯隱公元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載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每一個篇章,都揭示了其中所蘊涵的大大小小的道理,對現在的個人、社會與國家都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左傳》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偶爾無聊的時候看看史書,尤其是像《左傳》這樣優秀散文典范,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的,進而完善自己,做一個完美的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左傳讀書筆記 11
以五代十國為界,中國古代史正好可以看成對稱的兩個階段,前一個更工整,后一個稍牽強。從周至唐,都是先有一個長達幾百年的紛亂之世迸發出絢爛的思想,并由之引發制度思考,之后一個制度創新的朝代架構出社會發展的基本雛形,繼而雄漢盛唐。而宋元明清四代,都是先一個漢族政權將自身在經濟、對外領域所能達到的成就發揮至極致時陡現疲軟,外族政權蠻橫地破立,延續帝制國家的命數。之后的晚清、民國時期,恰似又一個春秋戰國,細品下來,不知這是輪回抑或必然。
如果說,從晚清至新中國建立,定義了今天中國的制度概念,那么自周公制禮而一脈相承至春秋時代的禮樂制度則定義了中國人的概念,甚至定義了從內心價值參考到行為衡量準則的一系列標準,有些雖然隨著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的轉變而逐漸被剝落,但仍有部分價值取向如數學定理般嚴苛而真實地在生活中體現。中國人對部分禮儀矯情式的執著從春秋就開始,外交場合對話都是用詩經斷章取義,因此也難怪楚國君臣在最初的幾次出場中,都透著一幅初進大觀園的感覺。
梁漱溟先生說,中國沒有宗教,是因為中國人在上古時代就將對自身理性的思考發揮至極致,需要由宗教樹立的超我形象由深刻的自身內省所代替。但如果這種內省太過偏執,就會產生如申生、介子推那樣被自身道德追求綁架,直至自己肯定到只有死路一條。直白地說,文明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一個定義了我們思考與行為的時代,正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源頭。酒自古就是拿來說事的最好手段,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日常交往。春秋宴飲,其中一個環節叫做“無算爵”,顧名思義就是敞開喝,但喝酒并不是都無節制,齊桓公在招待田氏高祖陳敬仲時,二人喝得特別投緣,齊桓公主動要求晚上點上火把,接著來下半場,陳敬仲以來之前對晚上喝酒沒算卦委婉推辭。
讀了《左傳》后發現,非但日常生活和理性思考,就連國際關系都是深植在中國人血液中,現今國際社會中的諸多問題,在春秋時代都能找到表征。在此單舉二例,晉文公踐土之盟前后的一次君臣對話中,晉國大夫就明確提出,作為霸主就應當成為其所代表的“國際秩序”的倡導者與維護者,應當積極地推行正當的政治制度,而干涉他國內政當然是實現這種目的的必要手段,晉國討伐齊國時,提出的議和條件就是將齊國國內的田壟由南北向改為東西向,以方便日后行軍。春秋時的大國可以如此霸道地宣揚自身的價值體系,而小國則由于地緣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只能成為大國割據的戰場。晉國夷之蒐前后的政局大幅動蕩,上卿級別的官員變動頻繁,楚國利用這一時機頻繁北上,晉國國內局勢稍顯穩定便立刻召集同盟國家開會,通過攻打雙方勢力交界處的'陳、鄭二國打壓楚國崛起。最終,鄭國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逐年與晉、楚兩國講和,這種外交政策的頻繁轉向連鄭國當權者都找不到合理應對的方法。在一次面臨楚國進攻時,無奈到進行占卜,神靈的指示是全體當權者到太廟去哭并將戰車充塞街道,以示誓死捍衛國家的決心。
有人說春秋時代雖然產生了偉大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不足以讓我們走出絲綢之路,只有漢唐那種宏偉和包容才能容納如此的夢想。但這思想從不是那般無力,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乎”,作為“身長九尺,人稱長人”的孔子可能覺得這是個坑,老頭直接就懟回去,“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所以,正是這個仿佛紛亂攪擾的時代構筑了漢唐最基礎的精神世界,也正是這種看似淡薄綿軟的黃老、儒法造就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左傳讀書筆記 12
《左傳》是史學家《史記》的一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史。本書記載了春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變化和演變。更準確地說,它記錄了國家之間的聯盟和敵對。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史的驚人融合,以及對中華古老文明的深刻理解。
在《左傳》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歷史背景下的人物塑造,也是智慧與勇氣的雙重表現。雖然這些人物塑造看似各有魅力,但卻有著驚人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吳起的懦弱和不孝,沈包旭的單純和心理扭曲等等。這種真實的人物塑造讓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脈絡,也讓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脈絡。人性的弱點,也讓我更加意識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另一件值得討論的事情是,《左傳》長期以來被視為文學作品,但近年來有學者將其譽為歷史第一書。這意味著《左傳》不僅在文學領域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是一份珍貴的史料。書中描寫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能反映當時的風采、風俗和思想。
通過閱讀《左傳》,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這些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文學與歷史的密切聯系。兩者就像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多重價值既令人震驚又具有教育意義。
左傳讀書筆記 13
春秋佳作,道破諸侯爭霸,寫盡滄桑歷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門,透橋風云戰事,彰顯圣人之禮,探求民生之基。此書妙也,凝聚諸子風流,體悟世事變幻,有言道,“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力,斯為大備”。果真如此。
《春秋左傳》這本書記敘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各重要歷史事件,從東周遷移到三家分晉,春秋時期雖然互相爭戰,但不失禮信德行,這是我對春秋時期感興趣的原因。各諸侯互相爭戰,才成為霸主,但他們時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這是難能可貴的。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落難時受到楚國的優待,當上君主也不忘諾言,避三舍,晉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傳》中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道理。在為人處事時這些道理就會發揮用處,像“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這篇文章,通過齊國疋相晏子與大夫叔向的交談來反應春秋末期的社會現象。晏子說:“山上的木材運到市場,價錢不比山上高;魚鹽蜃蛤運至市場,價錢不比海邊高,百姓的人才財一分為三,兩分歸于公室,只用一分維持生計。”而叔向也嘆息“我們公室也是末代了。戰馬不駕戰車,卿不統領軍隊,公室的戰車沒有御手和車右,步兵沒有得力的長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隨便發出萬余的百金,王室卻還用著千金、萬金之類的額票。”作者通過幾句話便寫出了不用賢者的后果,實為妙筆,也讓世人知道一心貪圖享受,即使再多的財力也早晚會枯竭的。
《春秋左傳》,實為絕筆,不得不看。
左傳讀書筆記 14
《左傳》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又稱《春秋左氏傳》和《左氏春秋》,相傳春秋末年德國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載了上至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衰公元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近三百年歷史。
《左傳》記載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角逐以及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立法金石、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它是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情況的一枚鑰匙。
從史學價值上看《左傳》代表了先前史學的最高成就,確立了編年體史書的.地位,對后世產生的很大的影響。它擅長于技術戰爭,善于刻畫人物。書中文字簡練生動,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左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鄭莊公名寤生,因出生時難產,母親姜夫人很不喜歡他,而他的弟弟段卻長得一表人材,很受母親寵愛。寤生因是長子,所以被立為太子。后來,母親姜夫人和段密謀起兵造反,造反失敗,段被處死。段死后,就命令把母親遷置到了穎地安置,并發下毒誓:“不及黃泉,不再相見。”穎谷有個地方官叫穎叔考,為人非常正直,見到鄭莊公把母親驅到穎地,說道:“母親雖然不像母親,但兒子能夠不像兒子嗎?”穎叔考就獻計:挖一條邃道,一直通到黃泉,在里面建一間屋子,先把姜夫人迎到屋子里居住,然后母子再在屋中相見,這不就是黃泉相見了嗎?母子二人在隧道里抱頭痛哭,和好如初。莊公的這份孝心深深感動了我。
我記得我有一次作業沒有寫好出去玩到了晚上,媽媽來檢查我的作業,我就說我寫完了,可是我又沒有交出來,最后我媽媽打了我幾巴掌,我就生了氣,關在房里再也不肯出來,心想:我再也不理媽媽了,竟然打我。爸爸媽媽一直在外面敲門,但我一直沒開門,晚上我一直在看書,也沒有睡覺。就是左傳里的這個故事感染了我,我覺得我這樣做是不對的。第二天我向媽媽道了歉,媽媽原諒我啦!
我們以后也要好好孝敬父母,多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拖拖地做一名好學生。
《左傳》,大家必看的一本書。
左傳讀書筆記 15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書櫥,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來,讀到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一文,莊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于,段為莊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于成熟了,莊公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莊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并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系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么愿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干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于也有那么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于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盡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于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愿管不愿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于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們的師長并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莊公?
鄭莊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左傳讀書筆記 16
一日晚,我還在梳理家里的書櫥,不經意翻到一本自身之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著地面上翻閱了起來,讀到在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一文,莊公,一出生即是母所惡;段,莊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鐘愛。先王在世,其母便會有廢長立幼之意;莊公稱帝,段又恃父母的關愛驕橫無忌。重臣們恐釀禍患,競相請除之,莊公卻處之泰然。莊公并并不是弄不懂段的禍心,但他的防范措施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于,段為莊公表層寬容的幻覺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軍伐京。好,機遇總算成熟了,莊公總算能夠順理成章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除了來源于任何一方的斥責了。莊公有意放肆其胞弟的篡權的心,并而為發揮特長、造就機遇(自然是設定的陷阱),塑造之,正確引導之,令其案發后再予整理,其居心可以說險毒陰深矣。難怪有的人評述,鄭莊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絡到自身所從業的教育工作中,頗有感觸。一些頑皮頑劣的學員,并不是那麼想要征求老師的指責,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誡為兒戲,更有的'則果斷頂牛,她們對老師的教悔是那麼的抵觸。教育者見教育看不到成果,也就會有喪氣、慪氣的情況下:算了吧,使他去。甚至想,平時里雞蛋里挑骨頭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院校管不了他,未來讓社會發展去管他,讓法律法規去管他吧。君不見,并不是總算也是有那麼幾個人,果然被法律法規管到了嗎?
但我竊以為待人接物須當講為人正直,從師更應尚師德師風,為傳道受業而放棄了文化教育的崗位職責,是為失德也。針對班中一些頑劣頑皮的學員,雖然有時候明知道一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務必執行自身的職責。
而學生們尤其是這些常常挨老師斥責的差生們呢,聽了這一段小故事,難道說也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說還能開心于老師對自身的無論不談、或曰害怕管害怕問、或曰不肯管不肯問?難道說還能將老師對自身的這類聽之任之做為顯擺于伙伴的本事?難道說還能憎恨這些勇于教導大家的師長并伺機對她們施加對付?難道說竟期待教育你的老師變成鄭莊公?
鄭莊公此人,學員莫愛,老師莫學。
左傳讀書筆記 17
這本書我很早就買了,拖了很久才讀完,又拖到現在才寫讀后感。
一看這本書的題目就知道,這是一本后現代史學的研究著作。后現代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歷史書寫”的關注。簡而言之,后現代史學認為,沒有絕對客觀的歷史記載,只要是歷史記載,多多少少都摻入了記錄者的主觀因素。就像《左傳》這部書,我們以前總是習以為常地將其中的記載等同于真實的歷史,但實際上,其中包含了很多編撰者的主觀意圖。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從《左傳》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左傳》的編撰者常常試圖對歷史進行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未必真的合理。
這樣說比較抽象,我們可以舉一個書中談到的例子。
《左傳》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衛懿公好鶴”。原文如下: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公與石祁子玦,與甯莊子矢,使守,曰:“以此贊國,擇利而為之。”與夫人繡衣,曰:“聽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及狄人戰于熒澤,衛師敗績,遂滅衛。衛侯不去其旗,是以甚敗。狄人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以逐衛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實掌其祭。不先,國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則告守曰:“不可待也。”夜與國人出。狄入衛,遂從之,又敗諸河。
我們可以看出,關于衛懿公亡國的記載,明顯分為兩個部分(用“//”分開):前一部分是關注點是“好鶴”,而后一部分的關注點是戰場上的策略。其實,假如我們把前一部分刪去,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只能看到,衛懿公是由于軍事指揮失誤而亡國的。然而加上這樣一段關于“好鶴”插敘,整個故事的因果關系就大不一樣了。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左傳》的編撰者在暗示我們:軍事失誤只是表面原因,深層原因是國君的失德。同時,我們可以還可以感受到,《左傳》的編撰者在試圖向讀者傳達一種帶有普適性的道德訓誡:作為君主,不能玩物喪志,否則就會亡國。
上述這些,就是一種對歷史的“解釋”。然而,這種解釋真的合理嗎?衛懿公真的是因為“好鶴”才亡國的嗎?換句話說,玩物喪志就一定會導致亡國嗎?我看未必。首先,從邏輯上講,衛懿公亡國這件事,完全可以用單純的軍事原因來解釋,甚至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次,從歷史上看,玩物喪志的君主也未必都會亡國。例如在明朝,天啟皇帝整天就喜歡做木工,這也算玩物喪志了吧,但是卻沒有亡國;相反,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卻逃不過亡國的命運。總而言之,《左傳》中這種對于歷史的“解釋”,未必是絕對合理的。
通過這個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看似客觀的.歷史記載,實際上蘊含著書寫者對于歷史的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是有主觀的成分在里面的。當然,我覺得作者并無意于消解歷史,而只是像我們揭示出文本中存在的這種微妙的現象。
除了關于《左傳》的具體分析外,這本書還帶給我一些關于后現代史學的新感受。
根據我的觀察,很多研究者基本上將后現代史學,或者說“歷史書寫”理論與歷史虛無主義劃上等號。由此產生了兩種人,一種是打著后現代史學的旗號對歷史進行解構,不講證據、不講邏輯。這種人當然是膚淺的。不過說實話,我目前還沒怎么和這類人接觸過。我見過更多的反倒是另一類人,一提到后現代史學就如臨大敵,仿佛只要一提“歷史書寫”就是不學無術的表現。我覺得,這兩種態度都過于極端了。
我覺得,《<左傳>的書寫與解讀》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來審視后現代史學究竟能帶給我們哪些不一樣的、深刻的思考。
左傳讀書筆記 18
在古人看來,和諧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左傳》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社會和諧的圖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會啊!
《左傳》大量描述戰爭,這是時代賦予的內容。但要精確地捕捉每次戰爭的性質、簡練地揭示雙方的特點,生動地寫出戰爭的全貌并揭示出勝敗的原因,作者如果沒有成熟的軍事思想和外交斗爭的經驗,是不易達此境地的。故史學界有以《左傳》為三晉人最后成書的推想,一則書中記晉事最多,再則記晉國戰事又多,三則戰國法家、縱橫家多出自三晉,這方人士在軍事外交上有深厚的積淀,故在講習傳閱中予以加工潤色的可能性不無存在。其實由誰寫成無足輕重,重要的是《左傳》提供的戰略戰術思想和外交斗爭藝術,已成為我國軍事學與外交學上的'寶貴財富。
《左傳》在編纂學上首創“君子曰”一欄,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的意義,為史家主體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后世史家效仿成傳統,是我國史著中進行理論闡述的重要部分,也可視作是史書與子書結合的體現。從歷史文學角度看,其敘事井井有條,以插敘、倒敘補編年之不足,使史事因果分明。構思情節,又往往放飛想象,踵事生華,運用了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因此許多片段寫得膾炙人口,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這大概淵源于瞽朦的說唱藝術,使文學與史學取得了完滿的結合。至于其語言的運用,可謂雄健流暢,準確凝練,想來已是幾代人共同錘煉的結晶了。劉勰所說“辭宗丘明”,我們可以再寬泛些理解,即實際上定位了《左傳》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左傳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左傳名言警句匯總01-27
經典名著《左傳》中的至理名言01-21
圍城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800字02-10
讀書筆記大全:讀書筆記100字01-26
讀書筆記01-28
《麥琪的禮物》優秀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1-04
梅因《古代法》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1-04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概要-讀書筆記01-04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讀書筆記-讀書筆記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