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的讀書筆記1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干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于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后“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于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么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于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論語的讀書筆記2
早晨,第一縷陽光還沒有出現。我邊聽音樂邊起床。洗把臉,靜心書房,讀兩則《論語》,開窗入懷,覺得能量滿滿,幸福爆棚。如詩一樣的.生活開始了。
這段時間,迷上《論語》。閉目遐思,穿越千年,與長者相望:《論語》,給我帶來什么呢?
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老人的情懷,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方向。讓老者心安,社會有更多的溫情;與朋友信,社會又增幾分安定;成為學生們、年輕人的榜樣,使之向仁德靠齊,又會給社會幾多動力;活成別人眼中的風景,又給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為一名老師,能自已相信,也告訴自己的學生:我們的社會雖然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國的我們、長在改革開放新政下的我們,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幸福的人!自己學會感恩,也引領孩子們感恩:感恩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聽聽孔子的慨嘆吧: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領孩子們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績,對社會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常懷感恩,內心總是喜悅,工作干勁往往十足。讀懂《論語》,社會更和諧,我們更陽光。
《論語》能讓我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讓我深深的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工作中,我們有多少控制的成分在?又有多少指責的成分在?怪單位分配不合理,怪孩子們不聽話,怪家長們不配合,怪不被社會理解……聽聽《論語》上怎么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我們還會給孩子空洞的說教嗎?有事從自身找原因,多求已而非多指責別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上課不接打手機,把字寫的大一點、清晰一點、更美一點,笑容多一點,批評少一點。孩子的學習環境會更加寬松。自己的花開了(榜樣),引領的作用增強了,工作就順利了,孩子們也就快樂了,壓力小,快樂多,成績提升快。如此,何樂而不為?
《論語》,讓我更愛學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人說,歲月像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歲月匆匆,流水無情。人生苦短,但學海無涯。老夫子告訴我:可以有事做!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又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好學,用心學,就會“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讓我學海無涯樂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確,教學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以德引導,以禮引領,而不只是用紀律約束、用懲罰誡勉,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知榮辱,知進退,“有恥且格”。《論語》,教會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響人,用溫和的語言與孩子們溝通,用亦師亦友的心態與孩子們交往。學生收到了愛,親其師,信其道,學習時信心十足。
《論語》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
過去,我認為給父母拿點錢,送點東西,物質上盡量地滿足,就覺得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論語》上怎么說呢?“色難。”“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盡孝只是能養的話,那和養犬馬有什么區別呢?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體力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跟父母說說話的時候的態度。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盡孝,生活的需求是基礎,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讀后我問自己:老人內心的孤獨嗎?他們此時想聽的想要的是什么?孝順,孝在前,順在后,懂老人的心,才能順老人的意。所以,夫子告訴我們:色難。
《論語》讓我們學會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無言,四季照常運行,大地無語,百物照常生長。好說不如會說,會說不如不說。身教大于言傳。在校擔心學生學不好,在家擔憂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愛操心,時時愛憂慮。總覺得別人老不讓自己放心。
讀《論語》,讓我學會放下,學會溝通,學會祝福。在子女的引領上,在伴侶的交談中,在學校的管理上,最難的是溝通。讀后有一個想法:過去的所謂的溝通,也許是控制。自己當好“北辰”,學會吸引,眾星“共之”,多好!放下,讓自己省心,給別人溫馨,使社會和諧。
《論語》,陪我聽花開花落;《論語》,伴我品潮去潮來。
論語的讀書筆記3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論語》。這不僅是儒家學說的經典,更是中華傳世名著。它章節簡短,以雍容典雅的語調簡潔凝煉的格言警句來表達深刻的思想,讓人們受益匪淺,也讓我感觸頗深。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并且親近有仁德。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學會做人。作為教師,我們教育學生的時候不單單只教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績優異的好學生。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我們作為教師,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論語的讀書筆記4
《論語》是凝聚我們中國人智慧的一本書。四年級的時候,爸爸就給我買了一本孔子的論著—《論語》,并語重心長的對我說:“《論語》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可以教給我們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聽后迫不及待的翻開《論語》,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必須做到隨時隨地都在學習中,內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悅。“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知。”這句話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說:要學習別人的長處,用別人的短處來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
讓我明白了善于學習別人的優點,是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別人的缺點呢,就用來當一面“鏡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缺點,有,就要把它及時改正。沒有,就用來告誡自己,以后不要犯這些錯誤。這句話一直伴著我健康快樂的成長,無時無刻的給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論語》應當是階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級,學習《論語》,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的讀書筆記5
當我抱著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后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干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于是四處游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后各個諸侯國由忙于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相關文章:
于丹論語讀書筆記02-21
論語讀書筆記600字02-15
《論語》讀書筆記15篇02-05
論語13到16章讀書筆記01-11
初三論語讀書筆記600字03-07
最新論語讀書筆記600字02-28
論語好句10-18
《論語》的溫度-800字01-07
有關教師的讀書筆記04-01
關于論語的作文600字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