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作文[經典10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反思的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反思的作文 篇1
上周五要去鄭州辦事,去的前一天,兒子聽說我要去,沒有一點失望,反而非常高興的說:“耶,太高興了,媽媽終于不在家了,自由了,我不用寫作業(yè)了”,一聽這樣,我趕緊說:“那怎么行,我得給你列一個計劃表”,然后,坐下來,把周五到周日的學習計劃列出,告訴他要由爸爸監(jiān)督執(zhí)行。
走的第一天下午,兒子就打電話來,“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啊,想你了”,本想第二天就回,想想他們父子倆好像終于解放了的樣子,干脆又呆了一天。回家后兒子拿來日記本每天寫的兩句話讓我看,還說“媽媽,你看了我的日記是不是很傷心啊”,仔細的讀了兒子的日記,周四:“媽媽要去鄭州了”周五“今天媽媽終于去鄭州了,我很高興”周日“今天媽媽回來了,我一點也不高興,我又被媽媽批評了……”(平時對他寫日記內容從不干涉,只是糾正一下寫錯的字或是不通順的句子,因此寫的也比較隨意)。
看了兒子的'日記,不禁反思自己,為了讓他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不是平時對他太過嚴厲,造成雙方思想都處在緊張狀態(tài),反而不太利于他的成長,孩子終歸是孩子,不能寵溺,也不能太嚴厲,還是要改變方法,不能總是教條的講道理,讓孩子領悟學習的快樂,循序漸進。
反思的作文 篇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直接體現語文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應該要引起教師們重視。它不單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一種評價,還應該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應講究藝術性,注重實效。力求做到具體而不籠統(tǒng),確切而不含糊,審慎而不草率,簡潔而不瑣碎,鼓勵啟發(fā)而不濫褒惡貶。下面是教師對學生作文評價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正面引導式”的評價。
所謂“正面引導式”就是通過正面的引導,把學生指引上寫作的坦途。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正面引導,這個學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體驗到了寫作的樂趣,寫作水平也慢慢提高了體現了正面教育的力量。
二是“發(fā)現式”的'評價。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作文會讓人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害處,公式化的寫作模式、老得掉牙的故事,千篇一律。如記事寫人都是媽媽半夜背我去看病、誰冒雨送傘、拾金不昧、扶老奶奶過馬路……結構呢,三段式……看起來就像封建社會的八股文,讓老師無從改起,說它不好吧,還太不容易挑出毛病來,說它好吧,不幫他們改掉這樣的習慣,永遠也寫不出好作文來。如果單單是在評價上指出存在的問題:“作文缺乏新意,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學會寫自己的東西……”我想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其實學生的作文中總有一些新的東西,我們如果能充分利用它,達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新意,什么是創(chuàng)新,以點帶面,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三是“賞識式”的評價。
發(fā)現一篇好作文,老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皮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激發(fā)其內在潛能,讓其體驗成功,樹立信心,助其成才,同學在的賞識效應下,不斷進步,最終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四是“談心式”的評價。
作文也是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不但要做到教書,還要做到育人,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不正常的心理現象,不良情緒等,教師可以利用評語作出恰當的引導,可以避免生硬的說教和直截了當的批評指責,利用作文這個平臺,本著真誠的心、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以委婉親切的口吻,促膝談心式的方法和學生在“紙上談心”。也可以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怎樣評價學生的寫作,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學生,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只要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正面教育,用辯證的觀點、發(fā)展的目光看人,就能總結出更好的方法來,就能通過作文的評價來教書育人,幫助學生成材,履行教師的神圣
反思的作文 篇3
星期天晚上,成績出來了,正如我所料,考砸了。雖然這不是第一次考砸,但還是很難過。我沒有臉去面對家長,去面對老師,因為我讓他們失望了!
總結了失敗的原因,發(fā)現有很多。首先,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課前預習不充分,學完每一課后沒有及時復習,導致考試時碰到以前的題目失分過多。學習習慣不好,沒有合理安排時間,作業(yè)的質量與效率不高,經常熬夜,上課沒有精神。
其次,上課沒有積極參與課堂,對于每一個問題沒有仔細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躍,掌握的.知識不具體、不全面,不會舉一反三。思考問題所需時間很長,導致作文時間不充裕。做的練習很少,做題的經驗較少。再者便是課外書的閱讀,閱讀量過少,導致寫作文沒有素材,詞匯的積累也很少,語言沒有邏輯性,文章顯得十分雜亂,蒼白無力。對歷史與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對許多文章包括詩詞都不能理解,導致考試中的課外知識失分不少,閱讀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數學上主要是沒有很好的理解定義和公式,往往把定義和公式記反了,所以造成考試時出現錯誤的現象。
最后,則是我最大的弱點:粗心。總是“大意失荊州”,做題馬馬虎虎,沒有審清題意便盲目做題,做完試卷后沒有仔細檢查,導致犯了許多不該錯的失誤,正確率較低。以后做題一定要仔細,不能因為題目簡單而不去在意,學習是一個循環(huán)漸進的過程,只有打牢了基礎,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對以前知識的掌握,是必要的。
我有一種病叫“知錯不改”——這是病,得治。唉,我有種感覺,就是我學不會了,努力也沒用了……可是我不想承認,那就只能奮力一搏,拼在20xx,笑在20xx!
反思的作文 篇4
從前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小山村,那兒鳥語花香。春天萬紫千紅,夏天夏日炎炎,秋天果實累累,冬天白雪皚皚。小山村里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村民每天都快快樂樂的生活著。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小山村的人們越來越覺得經濟收入太少。于是便去大量伐木,大量捕獵。一年、兩年過去了,一棟棟嶄新的樓房矗立著,家里穿的都是虎皮大衣,貂毛大衣,村里沒有一個不穿的。還有些人大量開墾土地,種農作物,在菜場拿去賣,賺了很多錢,還有的人捕捉小蝦、小魚、小螃蟹拿去吃,每天都大魚大肉。雖然村民們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也不想想大量捕獵會使小動物頻臨滅絕。隨意伐木也會導致沙塵暴的到來。開墾土地也會引發(fā)洪水。大量捕魚也會讓魚兒們遠離山村。
慢慢地沙塵暴、洪水朝山村而來,村民們這才明白了大量捕獵,隨意伐木的嚴重性,發(fā)現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時,大家決定重新改造山村。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水壩建造了起來。大家合力種樹,樹林又獲得了重生。大家保護小溪,魚兒也全部游了回來,小溪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勃勃。干裂的徒弟也慢慢種上了許許多多的綠化。小動物也回歸了森林。村莊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不能破壞環(huán)境,同時我希望未來的家鄉(xiāng)也能明白環(huán)境的重要性,也希望人們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反思的作文 篇5
大班國畫活動《螞蟻和西瓜》活動反思
伴隨著緊張的情緒,我的教研課《螞蟻和西瓜》終于結束了!每次活動之后的反思必不可少,為了讓自己更加的進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同時也是為了提高自我總結能力。
一、活動的準備
在課前就帶幼兒看過這本繪本了,在看繪本故事時,重點讓幼兒細心觀察螞蟻是怎樣搬運西瓜的。再請幼兒和邊上的小朋友交流,說說小螞蟻是怎樣搬西瓜?再表達出完整的話:它們有的背,有的拉,有的鏟,個個滿頭大汗。再請幼兒觀察畫面上的螞蟻,邊說邊指出、并畫出螞蟻的背、拉等動作,再讓幼兒模仿一下小螞蟻搬西瓜的動作,也讓幼兒嘗試著畫出單個的各種姿勢形態(tài)的螞蟻。
二、教學過程
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讓幼兒通過欣賞繪本故事《螞蟻和西瓜》的主要情節(jié)及繪本中螞蟻的各種表情和動作,并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螞蟻搬西瓜的各種動作,并大膽加以想象,用簡單線條表現出螞蟻的各種動態(tài)形態(tài)。
這節(jié)課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和教師同幼兒的示范畫來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螞蟻的姿勢形態(tài)。在一開始說到找找這幅畫上最喜歡的小螞蟻時,由于幼兒找了很久,盯著看了很久。心急的我就馬上幫助幼兒指出了一只奔跑的小螞蟻,又將這只小螞蟻的動作給做了出來,剝奪了幼兒觀察和發(fā)言的機會。還有在請幼兒示范畫螞蟻的時候只關注了在上面畫螞蟻的小朋友,忽略了下面坐著的小朋友,應該多讓幼兒想想、說說、表現螞蟻的多種姿態(tài),為接下來的畫螞蟻及擴大想象空間作鋪墊,效果會更好。這都應該是要多加注意的。
在講解操作要求時,心里想著幼兒以前畫過螞蟻了,所以沒有太多的語言去提示幼兒看看繪畫螞蟻的手腳的姿勢形態(tài),只是請了個別幼兒來畫了畫螞蟻,沒有將畫的技能及在課中體現出來,是一個很大的失誤。但在操作時,由于幼兒課前畫過單個螞蟻,所以他們畫的效果很不錯,將各種各樣姿態(tài)的螞蟻通過手、腳、身體的變換來體現出來。
在創(chuàng)編故事的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模仿著《螞蟻和西瓜》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又編出了一個個好聽的故事,雖然故事不長,可是很有趣。
三、 反復琢磨有待改進
在上完了這節(jié)課后,總的感覺在示范畫螞蟻的姿勢時講解的太少,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幼兒來觀察螞蟻的不同姿態(tài)。雖然在課前幼兒已經對此掌握頗多,可在課上還是應該重點講解一下,讓更多的幼兒參與觀察、發(fā)現。這樣就能更進一步了解螞蟻和西瓜的關系了。
以上這些是我對這節(jié)教研課的反思,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每次上教研課都有許多的感慨:如果我能這樣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根據這些不足之處,我會好好改正,爭取在今后的教學中避免。
構圖講述活動讓孩子畫出講述重點
雖然意識到構圖講述活動孩子在講述過程中對圖的利用不是很恰當,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來孩子的表現還是不盡人意。當我發(fā)現孩子們還是在利用整幅圖的的某一小部分作為重點進行講述的時候,我一下想起繪畫活動時我們的要求——必須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講述,出示一副背景圖讓孩子們觀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圖上畫出來,當孩子們把自己想法畫出后大家的爭論就開始了,有的說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說這么大副圖你只是利用了一點點呀,哈哈,孩子們自己發(fā)現問題了。于是我接著孩子們的話講出了圖的作用,提醒他們在今后的講述中,必須認真觀察圖片,找出重點的內容,然后以其為背景進行講述,如果喜歡其中細小的內容可以作為講述的某一要素進行利用,豐富講述的內容。通過對幾幅圖的觀察,孩子們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圖的重點部分,如何突出圖的精華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圖在講述中的作用,相信這樣在以后的講述中他們就會更好的利用背景圖,進行精彩的講述了。
通過這個活動是我反思到:我們教育活動的前提是孩子們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掌握,幼兒的思維是直觀的,很多東西如果單純是老師在講,他們很難理解,或許在他們的心里他們在圖中講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最完美的,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通過事實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該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會給他們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他們在以后的活動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教學反思:高老鼠和矮老鼠
情境描述:
通過讓“高人走,矮人走”的熱身運動,引來“高老鼠”“矮老鼠”兩位客人,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提問:“高老鼠”和“矮老鼠”看到的東西是不是一樣的?為什么?孩子們積極舉手發(fā)言:“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地方”“矮老鼠矮,看到的是低的地方”
情景表演時,說到“高老鼠”時,幼兒能主動的“掂著腳走”,說到“矮老鼠”馬上就蹲了下來,無形之中,明白了高和矮的含義
評價分析:
故事《高老鼠和矮老鼠》以生動形象和自然真實的描述,讓我們面對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視覺去觀察,會看到不同的現象,告訴了我們觀察要有意識的看、專注的看、變化不同角度的看。今天在開始部分我先采用了“高人走,矮人走”的熱身運動,引出故事,以便為后面的情景游戲做好鋪墊,這也大大的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在我有表情的講述故事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很感興趣的仔細傾聽著,而故事后的提問,幼兒也積極參與,大膽講述,他們對高老鼠和矮老鼠之間的打招呼尤其感興趣,“你好,屋頂”“你好,地板”“你好,大門”“你好,門檻”每當講到這里都會哈哈大笑!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更加讓幼兒懂得看到別人要主動打招呼,培養(yǎng)了幼兒的禮貌意識
所思所悟:
我在課前準備了許多的圖片,利用這些圖片更加深幼兒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有效地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專注觀察的興趣很高。對于我提出的問題也能回答正確“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東西,矮老鼠矮看到的是矮的東西”了解了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的不同效果。在后面的情景游戲中,戴著老鼠頭飾的幼兒,親身體驗了“抬頭,低頭”能看見什么?幼兒利用周身觀察事物時,積極性很高。最后環(huán)節(jié)時,不限制幼兒從不同角度講述故事,幼兒能說出“你好,蝴蝶”“你好,小草”等等,他們的思維一致很活躍,說得也很精彩。只是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對某些詞語的講解比較簡單出淺,如“水洼”幼兒會說成“水灘”“水坑”,最好能讓他們親身實踐一下“水洼”是怎么樣形成的以便加深印象,下次一定會深入到教學內容中的每個詞語中的理解,達到詞語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釋。
“搶椅子”游戲教學案例反思
實錄:
在“搶椅子”游戲中,我對游戲規(guī)則稍作改動,要求搶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幫助沒有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來。在第一輪“搶椅子”游戲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靦腆內向的丹妮沒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不肯坐上去;個子矮小、聰明活潑的范志豪沒有搶到位置,急的從椅子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跑了兩個來回,終于和另一個小朋友分享了一張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為了搶一個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來的貝貝竟然招呼沒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兩個經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還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說:“看,我們坐下了吧,我們是好朋友!”
隨著椅子數量的減少,我們大一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個小朋友同坐一張椅子。雖然第四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兩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們笑著,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等待著我認同他們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動了,也許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難道這不是合作與分享精神的雛形嗎?我們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兒之腹”,過分地夸大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說實話,剛接這個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常規(guī)確實使我頭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們的純潔、可愛、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時注意多跟幼兒溝通,發(fā)現每一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2、對幼兒的不良行為更有耐心,幫助并等待幼兒行為的轉變。
大班數學活動《區(qū)分單雙數(一)》課后反思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陳鶴琴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數學活動對于我們青年教師是一個很難掌握的領域。今天的《區(qū)分單雙數(一)》,是一節(jié)隨堂課。在活動的進展中,就發(fā)現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活動后就及時與領導、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準備應為幼兒的操作學習服務
在活動的第一部分:感知單數和雙數的第3、4小點中:請幼兒按卡片
上的數字取出相應的雪花片;請你2片2片地數,發(fā)現了什么?讓幼兒嘗試2片2片地數,其實就是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發(fā)現今天要學的知識點:2個2個數最后多1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單數;2個2個數剛好數完的,相等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雙數。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fā)現、構建知識點的關鍵。而作為老師的我在設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也對其進行了操作感知,卻沒有對讓幼兒的感知的、發(fā)現的進行及時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也沒有為下面的知識點總結做好鋪墊,使得總結成了灌輸知識的一個形式了。
作為大班的幼兒了,可以運用記錄表,讓幼兒在操作中及時地記錄,以記錄的形式將事物的現象簡單地呈現出來,并能容易地找出規(guī)律。幼兒可以通過表格來認識到原有知識是不對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錯誤,使幼兒的知識系統(tǒng)化,也讓幼兒的發(fā)現得到驗證。幼兒都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中。于是,教師在總結中出現的表格就是從幼兒那兒提取過來的,教師要小結的知識點也是幼兒們自己發(fā)現、總結出來的。
二、知識的學習是幼兒主動探索中的一種積累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不管是哪一個領域、每一個知識點都應是教師引導幼兒,
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的一種經驗。在這節(jié)數學活動中,知識的學習其實是:發(fā)現—梳理—總結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尋找,去發(fā)現,教師就幫著引導、梳理,教師的教其實就是對幼兒在今天的課堂中發(fā)現的、積累的新知識的一個小結。
三、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戲化
在《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即數學教育生活化。這一點還做的不錯。我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成雙的實物:襪子、鞋子。提問:這是什么?有多少?(有幾只?有幾雙?)配對的兩個物體是一雙,請你想想哪些東西也是一雙的?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生活化的價值。巧妙地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以幼兒的生活與經驗為基礎選擇,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求知欲,自然地營造數學活動的環(huán)境。
設計—實踐—反思的過程,讓我對教材、設計意圖的運用都有了更透徹的了解。而在數學領域這一塊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會多去翻翻老教材,多走進老教師的課堂,學習她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認真實踐與多反思中去感悟……
《四季媽媽的四個娃娃》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是逐段講述、分析的,四個不同的季節(jié)采用不同的方法,先聽再講,先猜再講,邊看邊講。
結合圖片分段講故事內容,故事的生動描述將四季更替這一較為抽象的現象以擬人化的方法加以講述,把四季描述為四個娃娃,我每講到一個娃娃出去玩時,注重引導幼兒說出他和誰一起玩?玩的時候出現了什么變化?主要是讓幼兒根據故事的內容來講述四季變化的特征。為了讓幼兒將四季特征和更替順序這一較抽象的現象進一步的認識,我讓幼兒上臺戴上頭飾分別扮演春、夏、秋、冬角色來進行表演,其余的幼兒做小朋友。當我說到“春天娃娃出來玩時”,扮春天娃娃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走邊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再喊來了春天姐姐、春雨妹妹一起玩。小朋友們有的表演出了春天來了,春天吹在身上覺得很舒服的樣子,有的表演出了下雨的情景。夏天娃娃領著火辣辣的太陽公公出來,一邊走一邊說“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小朋友們有的表演熱的擦汗動作。
在分段講述故事時注意精簡環(huán)節(jié),對于已經理解掌握的語句不再提問重復講述,使各環(huán)節(jié)更緊湊,夏天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創(chuàng)編的動作也很豐富;完整聽故事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喜歡的季節(jié)娃娃分組座,仔細聽這個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可以怎樣表演?這個要求使完整欣賞故事孩子們更專心。
我加強了每一段的學習,從中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了內容,知道了找朋友都不能夠完成了心愿了,也發(fā)現了他們在一起發(fā)生的變化,小朋友對于這些自然的變化是非常感興趣。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fā)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fā)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fā)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此活動中讓幼兒沉浸到四季的情景之中。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角色表演結合起來,產生情感共鳴和豐富聯想。讓孩子進一步認識了解了四季特征的基礎上,體會四季不同的美,激發(fā)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聽,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fā)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fā)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fā)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大班美工區(qū)域活動記錄反思
區(qū)域活動又開始了,今天我們要求孩子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小豬,崢崢選來選去拿了一個土豆作為小豬胖胖的身體,可身上什么也沒有,怎么辦呢?我就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于是,他選了一張黃色的彩紙來做小豬的鼻子等各部位的器官,并貼了兩只大耳朵、一個大鼻子、又畫了兩只小眼睛,接著開始做小豬的四只腳了,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他做著做著就停下來了,想了一會,還是不行,他走到我跟前對我說:“老師,我的小豬為什么腿都瘸了呀?”我看了一下他們桌子上都有幾個小的土豆、山芋,就對崢崢說:“你去找一找,哪些東西比較小點,能夠做小豬的腿的?”他開始找了一會沒找到,于是動翻翻、西翻翻,突然發(fā)現了一小土豆,正好可以做小豬的腿,困難解決了,他又開始做了……不一會,崢崢開心地對我說:“老師,你看這是我做的小豬。”我及時表揚:“你真棒!”
反思:
我覺得在我們各個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不斷地在區(qū)角活動中增添與主題活動相關的材料,讓孩子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而有東西可操作,有東西可玩,讓孩子自由選擇操作,發(fā)揮孩子的自由想象。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我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發(fā)展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再一次遇到問題時,我又適當進行引導,還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通,想到了好辦法。孩子在制作后體驗到了制作的愉快與成功的喜悅。教師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更是讓孩子無比的激動與興奮。
反思的作文 篇6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已不是昨日那個天真頑皮、整天纏著媽媽要糖吃的小孩,或是整天無所事事、打牌玩鬧的無知小伙了。我看著鏡子前那個高高帥帥的自己笑了。我知道,我長大了,我成熟了。
當時光總是于不知不覺中在我們的指尖滑落,我們告別了許多的無知,那一張張稚氣的臉也在成長的歲月中漸漸褪去。從天真到成熟,我度過了人生極為美妙的十多年,這是逝去的歲月將伴著我成長,伴著我朝著夢想之顛攀爬。
無數次的挫折,教會我堅強;無數次的失落教會我樂觀,無數次的失敗卻給予我成功。我在反思中成長。成功了,我不再驕傲,而是學會謙虛;喜悅時我也沉穩(wěn),不希望之間得意忘形——這些都是生活教會我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那些已經過去了的生活不應該消失,它們繼續(xù)存在的`意義正在于能夠讓我們去思考和發(fā)現,找出對于我們有價值的結果。
記得小時候的我很頑皮,常常結群成隊亂闖禍。有一次去偷挖番薯被田主當場抓獲,綁著我的手見我父親去了。父親沒打我、沒罵我,而是向田主道了歉、賠了錢,然后向他買了100多斤番薯堆在家里。說我喜歡番薯就吃多一點,不夠還能再買,就是不要去偷別人的。
那一次,父親沒打我,我不應該哭,而我趨勢被他的臉色和行動嚇哭了。父親的教育,至今記憶猶新。從那時起,我不再偷別人東西了。在不斷地反思中,我領悟了蘇軾所言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真諦。
縱觀歷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王侯將相,或是名聲蜚物的文人騷客,無不又在反思中進步的。漢武帝一生征戰(zhàn)無數,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晚年的他,在憫忠臺上的落淚,讓百姓原諒了他,歷史也成就了他;現代著名文學家巴金,在他的懺悔錄中的文字,不得不讓人對這位老人尊敬、折服,他的人格在反思中、懺悔中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的一跪,更是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肯定……
人生或者,如果不懂得反思,就更不用談懺悔和進步了。日本民族對二戰(zhàn)暴行采取不負責的態(tài)度而引起全世界的憤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反思中,我將不斷地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在成長中進步。
反思的作文 篇7
一天,我在小區(qū)里散步。突然,一幕情景映入了我的眼簾。
那是一個玩耍的小男孩,約五六歲的樣子,旁邊緊跟著的也許是他的奶奶。老奶奶手里拿著一塊大餅,大餅散發(fā)著騰騰的熱氣。
老奶奶把那塊大餅塞到孫子手里,慈愛地說:“孩子,快趁熱吃塊餅吧!”可是,意想不到的一幕發(fā)生了,那個小男孩把餅隨手一扔,撅起了小嘴。老奶奶趕緊撿了起來。
大餅一次次地被扔掉,一次次地被撿起。老奶奶似乎是樂此不疲,彎腰再一次撿起了大餅,小心翼翼地,輕輕地拭去了沾在外邊的灰塵,又一次遞向孫子,然而孫子還是那個動作,然后他頭也不回地跑走了。
老人再次撿起餅,放進了自己的.嘴里,她使勁嚼著,此時那塊餅可能已經涼了。她默默地看著孫子在那邊玩耍嬉戲,臉上全是幸福和滿足。
在老人眼里,孫子就是唯一的主角,這樣做是對還是錯啊?而在孫子的眼中,老人又是什么角色呢?
被愛的箭射過的人,才能領會愛的偉大。這位老人有好東西只想著自己的孫子,而她的孫子卻不懂得珍惜。讓我們珍惜身邊愛我們的親人吧!
反思的作文 篇8
在講完《時分的認識》后,我告訴同學,有了時和分,我們的生活有了規(guī)律,我們認識到了時間的重要性與公平性。是不是表示時間的只有時和分呢?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導課時,我先展示了110米欄的.的冠軍劉翔的照片,問:您認識他嗎?你怎么認識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我有說,你們誰知道他的最好成績是多少?我接著問:如果只知道時和分,能記錄劉翔的成績嗎?今天我們就學習秒的認識。
2、充分利用多媒體
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打開一個表,讓它一秒一秒的走動,在嘀嗒嘀嗒的聲中,讓學生看一看秒針走一圈時,分針的變化,學生看的很認真,當秒針再一次走到12時,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即一分鐘。從而得出1分=60秒。在學生全員參與的情況下,自主感受,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鬧鐘,驗證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否成立。 從而加深印象。
3、感受秒
秒的時間很短,所以感受起來很難,我問1秒你能做什么?學生回答:一秒能翻一頁書 ,一秒能寫一個字……看來一秒我們能干的事情太少,是不是一秒就干不很多事呢?我告訴同學:1997年,我國第一臺集成電路計算機投入運行,一秒運算500萬次;20xx年我國平均每分鐘出生31個新生嬰兒;三峽水電站每秒發(fā)電2685千瓦時…… 讓學生充分認識一秒的作用,積少成多,就會充分利用時間。
反思的作文 篇9
這次期末考試雖然結束了,但我覺得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因為只有好好的反思,才能進步,為下一次的進步打下更扎實的基礎。
針對這次考下來的分數,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尤其是那些錯題,我要針對性地對這些錯誤進行分析,然后做出改進的辦法。比如像語文,我覺得這門功課其實還是要靠平時的積累,當然一些基礎性的`東西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像詞語之類的。至于數學的話,我覺得還是要靠平時多練習,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題型,一定要熟悉,還有就是計算題一定要過關,決不能在這個上面失分。至于英語還是要靠平時多讀多背,更重要的是聽。因為這次考試,我主要就是在聽力上面失分的,這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對于科學的話,就要靠多記了,而且平時的時候,也應該引起重視,否則的話,到了期末根本就來不及了。
我想,經過我認真的反思以后。我相信在下一次的期末考試中,應該會有進步的。
反思的作文 篇10
今天我英語考了89分!我覺得考的非常不好,因為我把球寫成鈴鐺了。
我在家里關著燈,自己反思了一會,才知道有些同學作弊是不對的.。我沒有作弊,雖然我考的這么低,但是顯示出了我的真實水平,所以我鄙視作弊的行為。
下次我一定好好復習,考一次好成績!
【反思的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反思作文09-03
反思的作文(經典)11-07
反思的作文(精選)09-28
反思的作文04-22
反思作文(經典)05-05
反思的作文(精選)03-16
反思作文12-04
(經典)反思的作文01-29
反思作文【經典】01-11
【經典】反思的作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