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作文題目預測:“無用” 實為“大用”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題目預測:“無用”實為“大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是莊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漫不經心拒絕所謂的“無用”時,其實放棄了很多隱藏在“無用”后的“大用 ”。比方說,參加公益活動,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我們融入社會有著大用;再比如說閱讀名著,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豐富我們的閱歷有著大用。
請根據以上材料,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②自擬標題;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⑤用規范漢字書寫。
【文題解析】:先要提煉出材料中的三個概念:“無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系,同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有些人看來有用,有些人看來無用,或者在此時無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謂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說的“無用”,可能關鍵時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談“無用”與“大用”之間的聯系。中國人喜歡從實用(功利)角度判斷有用還是無用,這就排斥了看不見的精神世界。所謂無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為什么人們不知無用之用展開,談無用之用的內涵,談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范文】1
無用”實為“大用”
物質社會,人難免略顯浮躁。我們習慣用利益、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存在價值,有價值的稱之為“有用”,沒有價值或者價值較少的我們就稱之為“無用”,無用之事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則爭搶著去做。即使是讀書,也帶著一副有色眼鏡。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泛濫,而尚能清心寡欲、自得其樂地讀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話本沒有錯,因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獲取知識、智慧的沃土。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卻把讀書異化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你看,讀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說的如此直白、通俗。為什么讀書?因為那里有黃金、美人,代表的是權利、財富、享受,這一切都指向名利。原來讀書是如此有用。因此,古有“學而優則仕”,今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此,萬千學子正襟危坐、挑燈苦讀,“之乎者也”口中念念有詞,物理、數學演算嫻熟,心卻夢想著那名利場里的功成名就。讀書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換。有用成了讀書的最高理想、衡量指標。但讀書豈能用“有用”、“無用”來評價?
老子曾說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是充滿智慧的,他一語中的,用常人熟知的車輪、器物、房子,讓我們明白那些無形的,看似無用的虛空,其實方為大用,事物的真正價值恰恰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無形之物。讀書也如此,讀書確實可以獲取一些實際的利益,例如學位、文憑、職位、財富,這些是讀書可以看得見的有用之處,但是,如果讀書只關注這些有用的獲取,而忽略,甚至無視其中的思想、哲學、樂趣,則是迷茫、痛苦、可悲的,最終只會成為書籍的奴隸,像一個陀螺,被名利的纖繩牽引著,控制著,最終找不到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擺脫名利的束縛,找回屬于自己的那一方自由天地,遨游書海,放飛心靈,獲取知識,涵養精神。
當你掙脫了諸如名利這些有用之物的束縛之后,你必定能夠體會到讀書的真正樂趣。被稱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國學泰斗陳寅恪先生早年留學歐美,留學多年沒拿半個學位,不為文憑而讀書,不為功名而讀書,而醉心于鐘情的哲學、佛學。若按實用主義的觀點看,他讀得都是無用的書,因為一不能獲取文憑,二不能求利,三不能生財,但正是因為不為眼前的實用而讀書,反而讀得自在、瀟灑,在他眼里,只看到那浩瀚的學海里的智慧之浪花,思想之輕舟,當其他人在名利場里追逐的時候,他早已“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真正領悟到讀書的妙處,終成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傅斯年也是如此,歐洲七年留學,回國時只留下幾本筆記,只為學術不為沽名釣譽,治學涉及面極廣,學術修養極高。
反觀現在那些為裝點門面而讀書,為名利而讀書的所謂知識分子,是該汗顏了。所以,只有摒棄那種純粹為有用而讀書的錯誤觀念,才能真正做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暢快與愜意,才能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發現讀書的價值。
讀書,不為求名,不為求財,只為求知、明理,只為豐富內心、傳承文化。正如羅素所說:要多讀點“無用的書”,那些看似無用的書,里面有思想,有哲學與樂趣。須知,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范文】2
南方一所大學中一群學生“不務正業”,在學校中成立協會養花種菜做“農夫”的行為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有的人支持,但也有人表示反對:“這在干嘛?做這些事有什么用?你們是想把自己培養成“職業農民”嘛?這就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我想,反對話語中最多的那條,恐怕就是“做這事兒有什么用了。”是的,也許確實沒有用,我猜種花的“同志們”中真正想當農民的恐怕沒有,應該也不是刻意去學習種花技能的,那么他們做這件事確實沒啥用!可是,“無用”就一定沒有必要做嗎?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有無相生”的觀點。舉個例子,我們若建一幢房子,實際上用的是水泥,磚瓦構成房子的建架結構。然而,我們所居住的,抑或是買房賣房所計算的,卻是其中空的部分。所以建房子即將實心的“有”化為了空虛的“無”,而此中顯然“無”比“有”更加重要。所以“無”“有”總是相伴相生的,就比如當去刻意想學好某一項技能,而且也成功地做到了,這稱之為“有”。而你學習這項技能時所用的新方法,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和別人一起的交流技巧等,你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它們的重要性,可它就是你沒有追求的,“無”的那一部分,顯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們大家應當學會辯證地去看待“有”與“無”。如果僅僅追求“有”那是萬萬不行的,如此下來人會沉溺與自身的快節奏中,心浮氣躁,所以“無”必不可少。
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時間看一些清新的散文是“無用”;在疲于工作追求金錢時放下公文包去旅行是“無用”;在無止境的出差,赴遠方學習中抽空去照顧自己所愛的人是“無用”……但當我們放下激進的心態,去思索一番的時候,這些,真的是“無用”嗎?顯然答案是:不是。
如果為“有用”而活,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過于功利,我們就只能浸在“追求、得到、追求、再得到……”的令人興奮一時的死循環里。生命的美好絕非僅體現在“成就感”上。一個人終會有他追求不到的東西,正如一個人不可能完美無缺。但一個人應當完善自己的精神及人格。
事實上,“有”更多代表著物質上的享受,而“無”則是精神上的。在現在這個時代,兩者均不可或缺,但是人們往往更重視前者,而易于忽略生命中的點點“細節、忽視了生活的美好,迷失在功利中……任何事都必“有用”,精神上的滿足更能令人愉悅。
“無用之用”,自有深意!
【高考作文題目預測:“無用” 實為“大用”】相關文章:
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屋檐08-18
議論文作文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08-31
預測中考作文題目預測:我的夢想05-12
預測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遙遠的絕響08-21
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民族之魂07-13
預測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留一點08-20
預測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愛就在身邊08-21
中考作文題目預測:我的夢想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