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狂怒觀后感兩篇
狂怒觀后感(一)
美國10月17日上映,內地11月21日上映,就這還是華誼投資的。
其間百度網絡版無數,還裝了一電腦的病毒。有些百度的回復,好像都是圈套,一問一答,下載個病毒包。有的視頻網站讓你裝插件,結果下載過來,一個文件根本停不住的裝幾十個垃圾軟件帶病毒。我就中的這招。
搞笑的是,電影還沒上映,坦克世界游戲就開始先賣后送狂怒坦克了。一個誰也打不穿的游戲坦克,讓人捉急(看過電影才猛然大悟,太符合電影了)。關鍵是電影都沒看,還賣那么貴,抽風么?
托APEC的福,盼星星盼月亮,終于上映了。昨天就查時光網,專門找了個英文版的(就好像英語特別好似的),結果到影院買票一問,還是中文版。這樣也好,不用盯著字幕看,還有各種"狗日的"奇葩翻譯可以調侃……
結果,大概是期待值過高的緣故,走出影院有些失望。首先,所謂的坦克大戰,其實就一個場景,那就是三輛謝爾曼打一輛虎式。結果兩個被爆頭,一個繞后右鍵鎖定抽菊花。
其他的場景,就像是搶灘登陸戰。一輛謝爾曼,守一個路口,堅守崗位,大無畏,干掉喪心病狂的敵人一個營。成就美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英雄故事。
美國電影喜歡講人性,中國的也是吧。萊曼和清白德國姑娘的故事,讓人扣動心弦。其他的鬼子進村般的美國兵,靠一包香煙、一塊巧克力搞定一個妹子。萊曼靠的是精神,以及一首鋼琴曲。德國姑娘從驚恐萬分,突然就心花怒放,夫唱婦和,一把拉著萊曼進屋寬衣解袖。
一同看電影的坦克世界玩家同事不禁感慨有二:一是歐洲人真開放啊;()二是美國人想必蘇聯人算是文明的。
可這段愛情就此沒有了結局。我本預測,結尾的時候,戰后的萊曼回到德國,一位德國婦女拉著一個孩子指著萊曼說:"快叫爸爸"……結果,一顆炮彈,把美麗的德國姑娘炸成了僵尸。
由此萊曼人生轉折,從痛恨所有戰爭和槍支,到痛恨所有德國男人……
如果按照我一貫跑偏的思維來看,皮特飾演的車長違反了善待俘虜公約。掛掉了一個投降的德國鬼子。可又一想,那德國鬼子穿著美軍大衣,一定也干過見不得人的事。況且這車長最后英勇抵抗,戰死沙場,也就沒有責任可以追究了。
說到責任,整部電影好像沒給我這樣一種感覺:這些殘酷都是戰爭所為。而是體現了一個潛線索,即德國納粹的垂死掙扎并且是瘋狂般的。
影片的結尾,最狗血的一幕出現了。狂怒坦克所有成員以身殉國,除了坐在坦克里打機槍的萊曼從車底爬出,在車長的辟護下僥幸生存。一個德國兵用手電照出了坦克下面的萊曼,竟然微微一笑的走開了。
當時我都驚呆了,這里應該加上葛優在《私人訂制》里的臺詞:別開槍,自己人。或者閃現出《無間道》的一幕:對不起,吾系警察。
設想一下,一個營的兄弟都被這坦克干死了,殺紅了眼的節奏,竟然微微一笑。為了襯托出連德國人都敬佩的感覺、為了表現出德國人里也有清醒的人性。導演的簡單敘述,簡直在無視我127的智商。
縱觀整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德國女孩溫存之后,經歷沙場洗禮,成為一個男人的過程。講述了一個車組,為掩護后方補給線,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不得不承認這是華人投資的)。
之前在等待上映的時候,看過許多影評,說這是目前,最好看的戰爭電影。想想拯救大兵瑞恩、想想兵臨城下……還是微微一笑吧。
狂怒這部電影,讓我們記住了萊曼和德國姑娘,記住了三輛謝爾曼智斗一輛虎式,記住了搶灘登陸戰,記住了狼牙山五壯士。如果你像我一樣,忍受不了國內手機廠商的饑餓營銷,要證明自己真的玩過坦克世界,就走進電影院吧,反正票價也不貴,兩盒精紅而已。另外其余的差評,請參照我期待過高的誤差。
最后,向所有為了和平獻身的男人和女人,致敬。
狂怒觀后感(二)
昨天下午兩點鐘,迎著初冬的寒風,騎上心愛的自行車,到大地影院觀看了最新上映的美國二戰影片《狂怒》,再次享受了一種忙中偷閑的快樂。
該片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發行,由大衛﹒阿耶導演、布拉德﹒皮特主演。劇情發生在1945年4月,講述的是二戰末期美軍裝甲部隊挺進德國腹地的戰斗故事。
在劇中,陸軍中士WARDADDY(布拉德﹒皮特飾演)一出場就以一個戰爭硬漢的形象出現,對他的刻畫,是典型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的體現。他作戰勇敢、指揮有方,處事公道、關心部下,在戰場指揮官犧牲后臨危受命率領"謝爾曼"坦克小分隊向前進攻,在遇到德軍時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在最危險的炮塔上指揮戰斗,在新兵諾曼因膽小怕死造成人員犧牲后強迫其槍殺德軍戰俘壯膽,在占領小鎮停留時以強硬姿態調解由于女人分配不均而產生的部下之間的矛盾,在僅剩一輛坦克而且履帶損壞的情況下面對數百德軍進攻死戰不退直至犧牲,犧牲前還不忘保護最后一名部下諾曼的生命。新兵諾曼(羅根﹒勒曼飾演)則是由一名膽小鬼最終被戰爭錘煉為勇士的典型,對他的刻畫既真實又全面,在其身上總能閃現出正直、愛心等人性的光輝。他開始是一名打字員,在被派到坦克分隊后極不情愿且膽小怕死,在遇到少年德軍攻擊時不愿開槍還擊,在接到長官命令槍殺德軍戰俘時不愿屈從,在占領德國小鎮后愛上了一位當地少女且對她全力保護,在該少女被德軍轟炸而死后悲痛欲絕,在攻擊德軍"虎"式坦克時英勇頑強,在孤軍守陣地時主動留下,在遇到德軍強敵進攻時敢于擔當,最終僥幸存活而成為人們仰慕的英雄。
總體來看,該片帶有不少電視連續劇《兄弟連》的風格和痕跡,背景宏大,戰場逼真,反映戰爭殘酷性真實,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畫細膩,可以說是近年來一部不可多得的戰爭大片。特別是對于戰爭殘酷性的表現,中士隨口一句"理想是和平的,歷史是殘酷的"的經典總結,更是令人過耳不忘。在劇中,可以看到雙方士兵在戰火中的浴血拼殺,可以看到坦克乘員全身起火時舉槍自殺的痛苦,可以看到成車裝運的血肉模糊的死尸,可以看到任意槍殺戰俘等違反戰爭人道的行為,可以看到德軍戰俘在展示全家相片之后依然擺脫不了被槍殺命運的絕望與悲愴,可以看到無辜反戰民眾被絞死后陳尸荒野的凄涼,可以看到占領軍對于被占領區民眾的肆意凌辱、為所欲為。
當然,影片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一是對美軍過于神化,將德軍表現得過于簡單,對于美軍以一輛坦克抵擋數百德軍攻擊的刻畫過于夸張;二是對于中士之死表現得過于高大,他遭到德軍狙擊手數槍射擊后而不立即死去,脫離了戰場真實;三是對于諾曼僥幸存活的刻畫過于虛假,他在坦克被摧毀之后藏身坦克殘骸之下,德軍打掃戰場的士兵居然對他手下留情沒有將其打成篩子。當然,由于屬于西方影片,劇中人物在談到生死時,總是少不了關于《圣經》的內容,這應該算是一種對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過于宣揚吧。
最后,在享受視覺盛宴和感覺心靈震撼的同時,希望我們國家在今后也能夠奉獻數量更多、在世界上更有影響、也更具中國特色的戰爭大片,使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長,使中華文化在全球得以更為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