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范文(通用10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1
《軍工記憶》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展示了我國研制尖端軍事武器艱苦卓絕的歷程,一代“軍工人”將以群像的形式進入電視觀眾的視野,帶領人們“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軍迷們一定對殲10戰機、紅箭8反坦克導彈、空警2000預警機這些名字耳熟能詳,對于它們的性能更是如數家珍。但是這些國防裝備是如何研發出來的,它們的研發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艱辛與坎坷呢?記者24號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了解到,即將在央視播出的6集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將揭秘我國大型裝備研發過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該片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中央電視臺聯袂打造,將從本月27號開始在央視播出。
此次即將登陸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系列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精彩故事。該片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內容上涵蓋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紅箭8反坦克導彈、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等多項裝備的研發過程。將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首次在紀錄片中公開。在談到拍攝影片的初衷時,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 黨委書記 丁杰盔表示,軍工人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希望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把他們的精神和功績傳承下去,“過去長期以來呢,由于保密的原因,我們軍工系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那么一大批人長期為國家,為民族默默地奉獻,但是不為人所知,那么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漸漸地老去,一些歷史的'遺跡也在慢慢地消失。一方面我們想通過這種形式。記述他們對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傳承他們的精神;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形式,搶救歷史,把他們的精神財富挖掘出來,激勵我們的后人。”
與以往的宏大敘事方式有所不同,該片不但將生動展現催人奮進的 重大武器裝備 研制進程,還將深刻勾畫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 副總監史巖介紹說,紀錄片《軍工記憶》中的每一集都會通過鮮活的人物和故事來呈現軍工人的執著與堅守,“《軍工記憶》這套片子呢,每一集講一個具體的型號的尖端武器的研制過程,它是通過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來體現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它的故事性也非常強。最重要的我還是認為這個行業幾百萬人默默地奉獻,確實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是我們應該抒寫的。”
紀錄片拍攝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公里,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
在《軍工記憶》攝制組 總撰稿人許丁心女士看來,軍工人既特殊,又樸實,他們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術難關,完成一項項攻堅任務,是由于他們專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這些人非常值得我們尊敬,這兩年我們一直在走近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你們去翻翻他們的簡歷,那絕對都是高智商的人。他們很樸實,包括我們去采訪052艦船的總師潘勁夫院士,他們看到我們拿著攝像機就問,到這里來干什么?我們說我們來采訪你們這里的一個院士,我們這里還住著院士呢?不聽說過。當我們問潘院士的時候,他只是笑著擺擺手。他就住著一個老式三居室的房子。我想這些人就是一生都專注于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在某種意義上與小我無關,因為他們超越了自我,所以他能夠專注于某些更大的事情。”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執著探索,堅守夢想,這是一代代中國軍工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軍工人的風骨與脊梁。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2
六集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于7月27日起每晚20時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該片聚焦國防科技工業重大裝備型號研制歷程,可謂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此次播出的《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共六集。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
八一前夕,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聯合攝制的系列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在央視陸續播出,紀錄片用真實的史料加面對面訪談的模式在現一批為國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武器制造的軍工人默默奮斗在隱秘戰線的歷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戰勝利70周年及中國的軍事重心逐漸引入深海戰略這個大背景下,在八一前夕推出這部《軍工記憶》無疑是具有鮮明而深刻的現實意義。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面對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面對新中國成立的一窮二白,老一輩的軍工人用中國人的勤勉和堅韌,臨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勞智慧在一張白紙上為新中國的軍工事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繪著新中國軍工事業的未來。
自日本自編自導自演的購島鬧劇發生以來,中國在軍事上的戰略逐漸從陸地走向海洋,201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更是明確表示中國國防費預算較上年增加12.2%……
遭受了近百年喪權辱國的歷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深深刺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維護一個國家主權的完整,軍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個國家國力強盛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維護世界和平的實力體現,而一個國家的軍事工業是國家軍力的基礎保障,也是能力的體現,軍工人的素質又是一個國家軍工業賴以生存并能長遠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魂魄。
美國這個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大國,從戰略層面始終把中國這個沉睡的獅子視作假想敵,為了達到“亞太再平衡”,也為了阻止中國的崛起,在亞太地區搞起“美日韓三國同盟”,同時拉攏其他周邊國家從各方面制衡中國。中國又一次面臨被封鎖的邊緣。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執著探索,死守夢想。這是一代代中國軍工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軍工人的風骨與脊梁。
上一代軍工人要么已故去,要么進入耄耋之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站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新的起點,借助歷史史料充分的挖掘上一輩軍工人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借助訪談當事人的模式,走進他們的為國家、為民族的事業勤勉、忘我奮斗的內心世界,是為現階段的年輕人學習的楷模,定將為新一代為夢想奮斗的年輕人奉獻的精神大餐,我想這也是《軍工記憶》攝制組的初衷吧。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3
守望和平,珍愛和平,是中華民族長久的期盼,也是時代永恒的主題。《軍工記憶》紀錄片介紹我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軍工人員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制出國產先進武器的過程。
中國的軍工行業,如初升的旭日,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建國初期,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研制出兩彈一星和核潛艇,令無數國外專家折服;如今,我們自主研制的武器裝備頻頻亮相,航母入列,殲-10勁舞,又屢屢被冠以“中國奇跡”。
品味《軍工記憶》紀錄片,短短的幾十分鐘里,自豪、感動、驚嘆、欽佩、惋惜,各種復雜情緒不斷交織著,撞擊著我的心。這些軍工巨匠從抽象的簡筆畫,清晰為我們身邊嬉笑怒罵的普通人。他們工作中針鋒相對的爭論,生活中的彼此照顧,專業上的沖鋒,鏡頭前的赧然,讓我敬佩又動容。
歌德說,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激起的熱情。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在變,但是觸動人內心的感情并沒有變。排除萬難的堅韌——“死對我來說,沒這個型號重要”;殫精竭慮的拼搏——“沒白沒夜干了50天,結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堅守——“我管錢,但我從來不動錢”,愧對家人的動容——“我耽誤了父親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裝備研制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做好了隨時奉獻自己一切的準備。
鏡頭前,“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講述百歲老母臨終前對他的牽掛時,臉上仍帶著克制溫和的笑,眼角卻止不住留淚;“獨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時擔綱三代坦克的總師,當記者問他為何忍著摔斷三根肋骨的劇痛也不肯誤了會議的時間時,他樸實而認真地回答,都在開會啊,都等著我啊!看到這兒,我不禁淚流滿面。
052驅逐艦的總指揮王榮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著我們的“長槍短炮”,他帶著孩子般的羞澀說道,“我們這些人,特別不習慣見人”。他們無一例外地一再強調,個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確領導、各部門的大力協同才鑄就豐碑。他們本著“有譽于前,不如無毀于后”的`低調作風,在遠離聚光燈的地方,咀嚼著一生的付出與收獲,靜靜地用生命踐行“為黨奉獻一生”的承諾。
從放映室出來,在靈魂深處,一股激情勃勃升起。一代代軍工人的付出,已沉淀為行業的生命力;守護安寧的使命,早已滲透進每一位軍工人的血脈中。
我們沒有割斷記憶,新時期的軍工人將源源不斷提供令后人回味的新的記憶素材。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4
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預警機被譽為“空中帥府”,它對一個國家能否實現攻防兼備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世界上能研制預警機的國家寥寥無幾,這是一個涉及很多高精尖技術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科研基礎薄弱的中國剛開始試圖尋求國際合作。
1992年,中國與西方某國達成協議,開發一架發展型預警機。為此,中方承擔了項目中風險最大的雷達天線罩的任務。但是,2000年,由于某大國的.干預,合作項目被迫終止。
從此,中國軍工人開始獨立自主向頂級軍工科技發起沖擊。“空警2000”因此被稱作“爭氣機”。為了爭這口氣,來自度,火焰往上、兩側噴火,他們頓時不知所措,趕緊鉆進旁邊一個鋼管,只聽得耳邊“咻”的一聲有東西劃過。
如今,這些老同志許多都已到外地子女處養老,但聽說單位要拍紀錄片,他們不顧家人的擔憂,毅然回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采訪打開了他們記憶的閘門,每位老同志都有太多的話要說。”
邱衛民說,原本預定每個人講一個小時,時間順延后被約來的老同志默默等在外面,大家都毫無怨言。
“老同志要求很簡單,就是被理解和尊重。”邱衛民說,他們在紀錄片播出后,給各個被采訪單位發了一封感謝信,信中特意提及接受采訪的老同志。
沒想到在單位領導念完后,感謝信就被老同志搶走了,于是科工局重新給每位老同志發了一封感謝信,“他們可開心了”。
正如許丁心所說,要向觀眾介紹一件事物,你首先得自己認識這個事物;而要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動,你必須深入實地、入腦入心地去體會那份感動。
由于歷史的腳步已經走得太遠,很多塵封的事實已經變得相當模糊,為縷清脈絡,攝制組在第二季拍攝前開展了三個月的調研,深入到影片策劃型號的主要設計研制單位內部,理清型號研制歷程及參與的主要,搜集各單位檔案和影像部門留存的歷史資料,并查勘拍攝場地。
老同志們在接受采訪時講了很多過去工作的場景,為了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攝制組進行了情景再現。他們從倉庫翻出已經淘汰的老部件、桌椅、圖板等,到圖書館借出一些老圖書和筆記,并發動老同志“貢獻”他們尚保留的老物件如風扇、鴨嘴筆、尺子、削筆刀等,布設了一個老式設計室,讓現在的設計人員重現過去的工作畫面。
“我們是把科普、人文、歷史三種紀錄片的創作手法結合起來,實現了最優效果。”許丁心說。整部紀錄片里沒有一句口號,卻在展現真實的過去,也傳播著強大的正能量,以最真實質樸的情感感染了無數觀眾。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5
6月26日,一部聚焦國防科技前沿“軍工人”的三集高清紀錄片《軍工記憶》,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為您講述那一幕幕鮮為人知的故事。該片由中央電視臺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出品,央視紀錄頻道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新聞宣傳中心聯合攝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展示了我國研制尖端軍事武器艱苦卓絕的歷程,一代“軍工人”將以群像的形式進入電視觀眾的視野,帶領人們“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作為一部國防科技題材的紀錄片,《軍工記憶》分為《“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三集,每集講述一種武器裝備的研制過程。這三種武器裝備,都是中國軍工尖端領域零的突破,為我國國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與以往同類題材的紀錄片不同,該片摒棄了宣教式、歌頌式的創作思路,而是將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裝備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層層揭秘的手法,讓觀眾領略那些不平凡的歷史。通過采訪當事人和真實資料的穿插,將每一個項目的緣起、設計、制造、運行的過程娓娓道來,實現時間上的縱向講述;同時,還將每一個項目置于全球軍事工業的整體大環境下進行比較,呈現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如何面對現實堅持自主創新,迅速擺脫“一窮二白”的局面,最終結出豐碩成果。全片將研制武器裝備的復雜性、艱巨性作為故事核心,因而使這部專業性極強的紀錄片引人入勝,很具觀賞性。
據總導演葉旻鵬介紹,在《軍工記憶》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識性的解讀,增加了科研人員個人的視角,并強調了研制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和關鍵節點,以此引導普通觀眾進入“軍工人”的世界。通過呈現研制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關和越過難關的努力,把情感的線索隱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適合的出口才讓它爆發。他說:“我們對解說詞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壯語,更不能出現口號式的套話。對包裝特效的要求是適當和恰如其分。對剪輯的要求是提煉節奏、烘托氣氛。我們希望所有創作人員都對電視片的主題有深刻的理解,對‘軍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誠的認同。”
片中,“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這些當年的尖端武器裝備,它們神秘的.身姿和艱難的誕生過程,將使觀眾大開眼界。
新中國成立后,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研制先進的武器裝備迫在眉睫,而這,需要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軍工記憶》中,展示了軍工英雄的光輝群像,既有黃緯祿、侯世明、潘鏡芙、王小謨、杜耀惟等精忠報國的一流科學家,也有徐鴻禧、劉維新等踏實肯干的建造專家和高級技師,而更多的,是無數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獻給了國防事業的普通科技人員。他們或者白手起家、在艱難的歲月里艱苦奮斗;或者點滴積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邁上新的臺階;或者勇于創新、在封鎖和打擊的困境中沖擊極限。每一種先進武器的誕生背后,都充滿了預想不到的重重艱險,甚至慘痛的失敗,而這些看似平凡的軍工英雄們,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落后的國力、國際的封鎖、薄弱的科研基礎、無法匹配的工藝水平,這一切都讓軍工人備受失意和困苦的雙重打擊,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為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跡。
《軍工記憶》采訪了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界人士,將首次公開珍貴的影像資料,并拍攝了軍工研制和生產的精彩場面,向世人展示中國軍事工業的研制步驟和細節,并傳遞來自幾代軍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當您看到他們回憶往事時眼里閃爍的淚光,也許就能理解“愛國”的含義和分量。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6
《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六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紀錄片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憑借“軍工報國”“自力更生”的軍工精神,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故事。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軍工記憶》紀錄片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并拍攝到許多軍工研制和生產場面的精彩瞬間。
《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片攝制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公里,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開展“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載體。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和中央實施三線建設50周年,《軍工記憶抗戰硝煙》《軍工記憶三線風云》等多部系列紀錄作品也正在緊鑼密鼓攝制,將陸續面世。
據了解,此次播出的《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六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縮影和真實寫照。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黨委書記丁杰盔介紹,《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片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開展“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載體。紀錄片牢牢把握“中國夢”主題,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片中一組組人物故事見微知著,無一不傳遞出“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的深刻內涵,傳達了“強國夢、強軍夢”背后的“中國夢”深刻主題,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夢”不僅僅在當下,更是歷史與未來的一脈相承,給電視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以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據悉,本片攝制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千米,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捕捉拍攝到許多軍工研制和生產場面的精彩瞬間。既展現了催人奮進的重大武器裝備研制進程,又深刻勾畫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衛星、導彈、軍艦、戰機研制過程中的科普知識,又真實再現了特殊年代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情懷。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7
《軍工記憶》記錄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一系列裝備的發展歷程,更可謂是我國國防科技的發展縮影,記錄片使我了解了許多書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更學到了以愛國精神為核心的勿忘初心,執著探索,死守夢想,默默無聞,堅持不懈,自立自強的精神。
紀錄片中涌現了許多為國家軍工發展而在幕后默默無聞的努力付出者,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使我深受感觸,同時也成為我努力前進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動力和榜樣,讓我知道了他們身為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武器制造的軍工人仍然默默奮斗在隱秘戰線的歷史。他們很苦很累,但仍然能堅持在自己隱秘戰線數十年如一日的忍受著寂寞努力工作,正是因為前輩們的努力,才使祖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我們作為后輩更應該摒棄浮躁和虛榮心,盡自己的全力為祖國的事業添磚加瓦。
遭受了近百年喪權辱國的歷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深深刺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維護一個國家主權的完整,軍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個國家國力強盛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維護世界和平的實力體現,而一個國家的軍事工業是國家軍力的基礎保障,也是能力的體現,軍工人的素質又是一個國家軍工業賴以生存并能長遠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魂魄。
上世紀60年代,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面對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面對新中國成立的一窮二白,老一輩的軍工人用中國人的勤勉和堅韌,臨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勞智慧在一張白紙上為新中國的軍工事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繪著新中國軍工事業的未來,創造出來了一個個的不可能。
第一顆蘑菇云升空,第一顆火箭升空,第一次成功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太空,殲—10的成功研制,中國第一艘航母下水,從這一個個第一可以看出,沒有什么不可能,老一輩的軍工人創造的一個個第一,讓我國成為真正的騰飛的巨龍,龍嘯聲響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這個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他們高層從戰略層面始終把中國這沉睡的獅子視作假想敵,為了達到“亞太再平衡”,也為了阻止中國的崛起,在亞太地區搞起“美日韓三國同盟”,在南海搞起三道島鏈封鎖中國海上力量,同時拉攏其他周邊國家從各方面制衡中國。中國又再次面臨被封鎖的邊緣。之前的封鎖都被我們的前輩巧妙地用實力化解,而現在我們作為后輩更會努力,讓美國親眼看著他們費盡心機設計的封鎖被我們一點一點的打破,讓他們認識到,他們已經阻擋不了我們中國騰飛的腳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站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新的起點,借助歷史史料充分的挖掘上一輩軍工人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借助訪談當事人的模式,走進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的事業勤勉、忘我奮斗的內心世界,這將成為現階段年輕人學習的楷模,定將為新一代為夢想奮斗的年輕人奉獻的精神大餐,我想這也是《軍工記憶》攝制組的初衷吧。
勿忘初心,默默無聞,堅持不懈,自立自強,執著探索,死守夢想。這是一代代中國軍工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軍工人的風骨與脊梁,也會是我們年輕一代的精神,之前有了前輩,而之后則交給我們!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8
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26日登陸CCTV-9,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聯合攝制的系列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將于6月26日至28日黃金時段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連續播出。該片以紀實拍攝和人物采訪拍攝的形式,講述了“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等重大武器裝備的研制歷程。
第一集《巨浪一號潛地導彈》再現了我國第一顆潛地導彈驚心動魄的研制歷程,主要講述研制人員首創中國特色的試驗程序及模式,攻克固體發動機技術、水下發射技術的感人故事。第二集《052導彈驅逐艦》還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艦”的052導彈驅逐艦從決定立項到正式下水的全過程,講述了工程研制人員突破艦體設計、建造、新型鋼材等眾多關鍵技術,實現戰斗指控、武器裝備等方面跨越發展的故事。第三集《空警2000預警機》主要講述科研人員攻克三坐標有源相控陣雷達、世界上直徑最大的雷達天線罩及飛機設計改裝等諸多技術難關,最終研制出領先世界水平的“爭氣機”的艱辛歷程。
《軍工記憶》攝制組歷時十個月,行程數萬里,先后赴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10余家軍工廠所,采訪欒恩杰、王小謨等近百位型號研制的親歷者,整理口述資料近百萬字。該片宏大敘事與細節鋪陳有機結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關型號研制的決策背景和研制過程,深度挖掘了研制歷程中許多可歌可泣的.生動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內心世界和人文情懷,催人奮進,感人淚下。有關專家認為,該片融史實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了解軍工歷史和裝備發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生動教材。
創作攝制《軍工記憶》,是國防科工局“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軍工文化、弘揚軍工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央有關部門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攝制該片是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作用、創新開展老干部工作的典范。該片的前四集《水下長征》《金戈鐵馬》《豹嘯長空》《東風破曉》去年在央視播出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其中《水下長征》《東風破曉》獲得了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9
《軍工記憶》紀錄片牢牢把握“中國夢”主題,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捕捉拍攝到許多軍工研制和生產場面的精彩瞬間。片中一組組人物故事見微知著,無一不傳遞出“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的深刻內涵,傳達了“強國夢、強軍夢”背后的“中國夢”深刻主題,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夢”不僅僅在當下,更是歷史與未來的一脈相承,給電視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以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中央電視臺聯袂打造的6集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將于7月27日起每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聚焦國防科技工業重大裝備型號研制歷程,向一直以來默默無聞的幾代軍工科研人員致敬。
此次播出的《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殲—10戰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六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紀錄片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憑借“軍工報國”“自力更生”的軍工精神,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精彩故事。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本片攝制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公里,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既生動展現了催人奮進的重大武器裝備研制進程,又深刻勾畫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衛星、導彈、軍艦、戰機研制過程中的科普知識,又真實再現了特殊年代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情懷。同時,紀錄片在拍攝手段和創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種創新的努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文獻價值。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 10
姍姍來遲的高溫天里,坐于電視前,整整花了5個小時看完了6集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作為老軍工的我們頓時覺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因為《軍工記憶》里正為我們親見、親為、親歷。
長期以來,由于保密的原因,我們軍工系統為國家為民族默默地奉獻,但并不為人所知。如今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中的一部分漸漸老去,一些歷史遺跡也慢慢消失。這次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中央電視臺聯袂打造在7月下旬推出《軍工記憶》終于揭開了我國大型軍事,裝備研發過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講述了我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突破國防科技尖端,成功研制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精彩故事。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內容涵蓋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紅箭8反坦克導彈、殲-10戰斗機、座警2000預警機等多項軍事,裝備的研發過程。展示了幾百萬軍工人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它讓人們看到了軍工人的執著和堅守,極有價值地體現了這些鮮活人物的中國夢和。然而《軍工記憶》所揭示的更為重要的是:自主創新乃軍工之魂。沒有自主創新何來今天所能展現的光輝業績,光鮮人物,光彩事跡。
建國之初,制約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國內資源匱乏,國際環境險惡,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力不從心。到了1951年,我國財政首次實現收支平衡,且略有節余,國家立即關注新興產業,決定發展航空工業;55年又作出了發展核技術和核工業的決定。56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發展尖端技術的問題,并指出:從鞏固國防安全的角度,我國不僅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從60年代開始,毛澤東進一步提出發展尖端技術的要實行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辯證思維,認識到實行自主創新是使我國強大起來的唯一選擇。
以后幾十年的歷史經驗恰恰證明這一點,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地位和尊嚴。
《軍工記憶》是一種國家記憶,他所揭示的不僅僅是某個尖端武器和軍工人的奉獻精神。他通過諸多人物和故事所倡導的是自主創新精神,而要實現創新,關鍵是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激發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就要像指出的那樣,要在新的科技浪潮面前,認真總結歷史經驗,不斷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機遇,繼續加大投入,堅定不移地增強自主創新的力度,最終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作出不懈努力。
【央視《軍工記憶》觀后感1100字】相關文章:
軍工記憶觀后感07-19
紀錄片軍工記憶觀后感07-19
軍工記憶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1篇)06-25
央視《冬奧來了》觀后感03-03
央視感動中國觀后感09-03
央視春晚直播觀后感06-20
央視春晚觀后感優秀10-03
觀央視家風節目觀后感03-22
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05-23
央視節目榜樣觀后感(精選25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