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
大海,鋼琴,音樂,愛情,生命,這樣的語詞意象也許本身就攜帶了最浪漫最激蕩的情感共鳴。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600字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啟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為什么總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么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著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斗,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后參加設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么我覺得這是一種借口,是一種辯解,人活著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為虛榮心,因為自己的欲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著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并為之奮斗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 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列子 ·天瑞篇》
大海,鋼琴,音樂,愛情,生命,這樣的語詞意象也許本身就攜帶了最浪漫最激蕩的情感共鳴。1998年,意大利導演托納托雷拍攝《海上鋼琴師》,與《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并稱為其經典三部曲。“橫看成嶺側成峰”讓我們在此僅以 文藝學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讀這一藝術文本。
敘事——回憶錄、高度抽象與其帶來的審美沖擊
在敘事上,影片首先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即以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啟動故事。那是多年后,在一段鋼琴曲的牽引下,一位朋友執拗的記憶。導演以全知的視角為觀眾解析主角的一生。畢竟是電影,所以講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鏡頭的剪接完成其敘事成分的取舍:一個被遺棄于海船的嬰兒,在孩提時代接觸船上的鋼琴并無師自通。對音樂近乎瘋狂的迷戀與傳奇的背景經歷所帶來的的獨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過一生并最終拒絕上岸與船同沉。以“事件”的角度來說,這算不得復雜的邏輯命題,但要上升為“故事”層面的敘事,作者對這些事件進行了情節性的內在關系的主觀解釋和填充。影片似乎有一條關于友情的隱線,也正是從這個線頭出發,抽引出故事的整體脈絡:唱片 音樂 海船 耳聞以及目睹的個體情節 由此引出的“回憶”—“轉述”構成影片獨特的敘事方式。這必然會引起一種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的沖突。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敘事時間的錯位能更好的把觀眾一起引進故事中,搬把椅子,和樂器行的老頭一道托腮聆聽。
鑒于電影形式的獨特性,我們看到:作者應用了一種類似戲劇中的“三一律”來處理敘事。導演對故事的人物,時間,和發生地進行了高度濃縮和抽象,雖然該劇對地點的絕對統一出于主題內容的需要,但在整個故事背景的概括處理,以及對相關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導演的良苦用心。而這種高度抽象濃縮最后也終于帶來了主題的鮮明化。他給了觀眾很強烈的審美沖擊力:主人公首先在電影中就抽象為一個最基礎最原始的“個人”。這里強調的是“個人”,作者讓他盡可能少的與現實社會發生關系。這樣一個生于船長于船的人,背景極其簡單。而他所接觸到的“社會”是一種象征性概念。船上的人告訴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經歷,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間接獲取的方式聆聽理解感悟。而后又用一種更加虛幻飄渺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整合后的自己——音樂。這時的音樂,演奏者和聆聽者,就基于共同的敘述話語而終于能“心有戚戚焉”。而作為審美主體的觀眾,也一定同樣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動。因為此時作品里所有的故事,經歷,風景,都已被作者具體化,符號化了。載體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鋼琴曲。這時,所有用心良苦的敘事,終于達到其終極目的,即形成屬于觀眾自己的審美意識形態。
形象——行人與歸人 必然的歸結
電影主人公1900的形象塑造是該劇的一大亮點。誠然,藝術形象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但他來自生活,讓人無不聯想共鳴。從一開始作者就把他定位在一個“遺棄者”的基底上。即便后來1900在船上用音樂度過其黃金時代,但是這個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悲劇成分卻是作者早就埋好的伏筆。作為個人,在他被拋棄在船上的一刻起,他就脫離了與現實社會的聯系。他沒有出生證明,沒有像樣的姓名,不懂得最起碼的物質文明規則。這種特殊的生世背景讓他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幾乎沒有收到任何現實社會對個人帶來的磨損和改變。于是他身上集中了很多人類最本能,最原始的美好和純潔。加上他的生活被音樂這樣的藝術形式填補覆蓋。他本人也就幾乎演化為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藝術家。他與世無爭,在他看來,音樂只用來崇敬和表達自我。所以有人找他來斗琴,他只想敷衍。鋼琴,音樂,成了構筑這一特殊形象的重要元素,它們早就隱隱的流入主人公的血脈,息息的化為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個眼神。
作者曾給了1900一次上岸的機會,他收拾好了行李,帶上禮帽,站在旋梯上,卻終于沒能踏出那一步。有人會扼腕的想象:如果他上了岸會怎么樣呢?會像他的朋友說的那樣:找到心愛的女子,成家立業, 安詳天年,總不至于最后落得與船同歸。
事實上在這里,作者是絕對不會讓1900上岸的。他就是一定會從旋梯上退回來。這里不存在任何“如果”。這一個看起來一時興起的偶然事件包含了無數的必然。“悲劇是一定要有必然性的”既然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零余者”的形象,那么,他的結局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的歸結。在這里悲劇通過一種意志的力量出現。人被陷在自然的既定的客觀的運轉中無法自拔,如果我們用一種“好人自有好報”的道德因果去臆想這一形象,這算不得悲劇。作者想要的額1900,正是像列子所說的,他是累于世的“行人”,既然人死為歸,那么,最后的碧濤也就是這位歸人的“家”。藝術形象也因此完成了一種從相對的虛無到現實的點化。
大海 鋼琴 話語 別致的審美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審美范疇,在文學作品中它集中的表現為某些約定俗成的客觀事物。它所帶來的審美力量比普通話語更加透徹深刻。而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反復在強調這樣一些意象:大海,鋼琴,和主人公睿智的話語。通過畫面詮釋的大海和通過聲道表達的音樂使作為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所特有的,但當它們和作者有心處理的1900的臺詞結合起來時,才真正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渾圓的審美意象。海上搖曳的游船承載著一批批游客的憧憬和夢想,鋼琴為不同的陌不相識的人流淌各色曲調,而我們的1900說:琴鍵只有88個,可是我站在旋梯上看到的,卻是一個茫茫不知的世界。還有,兩只右手怎末彈鋼琴?
這樣的畫面,聲音,和語言,幾乎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加工,因為它們本身,就是美。
海子曾這樣形容他與海的不可剝離:世界很大,不管有多大,必定有一片海在等我靠近。對于海以外的世界,1900也有自己的底線,于他而言: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 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 段太長的旅程,一瓶太濃烈的香水,一曲無從著手的音樂。最終不敵指下簡單的黑白搭配。爆發于感情中的麻木是一種過于殘忍的優雅。故事的最后,1900把自己放生回到海里,那是整個世界對他所有的寬容;作為一部文藝片的落幕,多少帶點不可言狀的美麗而又不驚波瀾。
可不可以說?行人累于世已久,終得歸。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6-04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5-27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08-01
經典《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1-14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6-20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7-01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熱12-02
【薦】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7-06
經典《海上鋼琴師》影片觀后感09-13
【熱門】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