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高三》觀后感

時間:2024-11-22 13:36:19 林強 觀后感 我要投稿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高三》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 1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他身邊,今天我們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里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分天涯……”聽著樸樹的這首《那些花兒》的旋律,有感觸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識里流轉,紀錄片喚醒了隱藏了二年的記憶。猛地,覺得那些日子實在是無比珍重的,那些畢業時候就哽咽在喉頭的語言,有一股噴涌出來的沖動,讓我不得不寫下來。不是關于這一部叫《高三》的紀錄片的觀后感,而是寫給我們實實在在經歷過的高三日子,以及我們青春里有過的“那些花兒”。

  《高三》,從它的拍攝技巧來說,并沒有很獨特的拍攝技巧,這只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之所以獲獎,可能是它對于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他的人文和社會價值。一直以來對于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為這是一群在真誠說話的人,從這些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關注,一種對表現進行深入探討的精神,F在因為節奏的加快,五花八門的東西已經迷惑了我們的眼睛,而對于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處真實的社會存在缺少了認識,而我認為這些頗有價值。

  這部片子拍攝的是福建省武平縣重點中學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七班學生在班主任王錦春的帶領下一年的緊張校園生活。94分鐘的紀錄片看下來,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當中,又仿佛將自己帶回到高三那個火紅的年代。一部真實得無可挑剔的影像銘刻,反映了小城鎮高三學生最質樸的生活狀態。片子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二年前的時光有種難以名狀的悸動。影片一開始呈現給我們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敗的宿舍訓斥逃課學生的鏡頭,而且光線非常暗,運用了隱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絕對是灰暗的一年。從高三歲月馬上切換到剛入學時軍訓的鏡頭,運用閃回蒙太奇向我們述說著一屆屆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斷得輪回中。十八歲的青澀日記,用一個個連續蒙太奇向我們展現。開家長會的時候作者運用一個個家長臉部的特寫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對比蒙太奇呈現給我們一批農民家長們對教育的一種無知與無奈。好多次出現學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將她的獨白用特別的剪輯和一些畫面結合在一起,產生聲畫分立的效果。還有作者以一種隱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攝到三次出現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極力表現出中國學生處于怎樣的思想教育之下!帶有一點諷刺性!對于教室里學習氛圍的表現作者是用了俯拍、重復蒙太奇,多次展現學生學習的壓力。在該紀錄片中作者主要以參與互動式的方法采訪到了四個學生及其家長,多次運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換蒙太奇以及連續蒙太奇的方式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片中很少的幾個家長單獨的鏡頭里,都能體現出父母親對子女的期望及關懷。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學費要二千多元,那也許是父母親幾年的積蓄,但父母都是堅定地支持子女上學,只要子女愿意學習、只要子女能夠走出去,這些父母都是砸鍋賣鐵、變買家產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國落后的農村的普遍現狀吧!家長都把自己當年沒能實現的理想或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個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孩子們能沒有壓力嗎?因此片中有些同學在壓力下,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壓力太大,高場心情緊張,發揮失常。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高考對中國人的人生影響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園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早戀、學生沉迷于網吧、學生養成吸煙等生活惡習,學校對此還是盡量作到教育、挽救為主,這些落后學生不論是學校、還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幫助他們,這令我十分感動。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學率,放棄這些沒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錦春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那樣的兢兢業業,起早貪黑。不遺余力地為學生制定各種計劃,考試安排。他和他的同事們,可以說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業,這業讓我非常地感動,讓我想起自己高三時班主任。在片中,作為班主任的王老師,不僅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他還要帶高三班的語文課)、還要時刻關注自己班級的學生生活、學習的動態,還要適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心理上的問題,對落后的學生,王老師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并沒有拋棄他們,哪怕是到最后的高考來臨地時刻。片中王老師是一個有著非常豐富經驗的高三班主任老師,從開學給學生和家長的動員,拉緊學生和家長大腦里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準備高考。到高考前夕,給學生減壓,告誡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之路而已,采用了積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現出王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值得學生尊敬的人民教師?傊,我覺得周浩(該片的導演)對于高考,張興旺,鐘生明,林佳燕,莫曉蘭……以及老師王錦春,解讀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為了喚起我們對于高三的記憶,導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給予我們對中國教育制度與當今時代是否相符的一種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錦春一開始就說:如果是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圈內人,他們肯定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但那些專家、學者對我們也許會有看法。但是我們還是堅持這種教育,因為如果我們不這么做,就對不起學生和家長。因為在教育的磁場中,吸附著老師、學生和家長:老師為的是升學率,學生為的是前途,家長為的是兒女的幸福。老師錯了嗎?學生錯了嗎?家長錯了嗎?都沒有錯。那么,我們的教育錯了嗎?答案是:教育沒有錯,只是和時代步伐不一致。老師傳道授業,學生敏思好學,家長尊師重教——讓我們的雙眼直視堅硬的事實:升學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老師的頭頂,學生面臨著要么讀書而成為天之驕子、要么成為如父輩一樣的農民、工人、農民工或者“社會閑散人員”的嚴酷事實,而家長,則要通過自己的孩子來改變一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的命運。承載如此重負的,正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或者說,教育的重負正是這個時代重負的縮影。學生的成績是老師的“命價”,升學率的高低決定著他們的一切;學生的未來是家長的“命價”,他們要累死累活才能負擔的起學生現在和將來的學費。滿耳讀書聲,滿耳升學率,這是什么?這是悲哀。因此“中國”的高三,這群人的集體奮斗有一種悲壯和凄涼感。想起當時身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對于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開始就被學校,家長灌輸的大學夢之外,別無其他?粗@一個個活生生的畫面,學生訴說著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純粹,他們背負了太多責任負擔了?梢韵胂,中國多少農民,中國學生,通往大學的門票又是多少。而農民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再把他們送進天之學府,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自己了。在中國的教育中,學生是沒有個性可言的。很想問一句:什么時候“高三”學年留給每一個中國人不是痛苦的經歷呢?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把思考的機會留給樂觀眾。對于《高三》屢獲殊榮我沒有驚訝。驚訝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國度里,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斗著,所為者,在別人看來的平凡,卻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與不平凡的撞擊中,掉落的是無可奈何的人文關懷之火花。

  此外,這部《高三》讓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鐘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還有那句:失望懼我,我還懼什么?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 2

  昨天看的《高三》紀錄片,今天才開始起筆想要寫感受,《高三》紀錄片觀后感。甚至一個晚上,我都認為我沒有想好。

  “沒有高考,你拿什么拼過富二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尤其在上海,物質需求遠遠超過精神需求。高考,為了改變命運。說明白點,我們為了掙更多錢而學習。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這么重大的人生歷程我們總要經歷,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有競爭,而產生競爭的原因,是推動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們算是差不多的。在整個的'視頻當中,她應該算是女主角了,出現的次數多,內心的獨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來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所以我記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學。視頻中,她一次次的責問自己,為什么考的沒別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現實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責問中,卻是無力辯白著還有多少人考的沒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現過,而他們的表示是,她的夢想,無論是什么,他們都會支持,即使是賣掉賴以生存的房子,觀后感《《高三》紀錄片觀后感》。相信我的父母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較之中,發現在高三競爭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長。他們的關心與付出,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讓他們自己問心無愧。所以,高考之后離婚率飆升的玩笑話也那么真實。

  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個叫張興旺的男孩子,坐了車去廈門。王錦春老師,緊隨其后,把他找回來,問他,高考之前談什么復讀?!考試結束了,成績不理想,那時候才要想復讀。你連這兩天都熬不下去了,還想復讀一年?這兩天你該做的能做的應該是奮力一搏而不是退縮。當張興旺以嶄新的面貌回來的時候,我沒有認出他。說是去拜佛了,我媽在一旁看了說,是迷信嘛。我報以一笑,沒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讓自己振作,什么都該嘗試。而張興旺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老師,考上了仰恩大學。

  鐘生明和陳斌的失敗,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來,鐘生明起碼有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錯,但陳斌確實讓我思考了一陣,特別是他與老師之間的對答。“高考兩個月都不到了,你們打算怎么辦?”“接下來我們的首要任務,盡量的不上網吧,不上網,盡量不曠課,在上課期間都在教室上課!薄氨M量?讀書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意思說還會去?”這樣的措辭很像我,一般會給自己留有余地,因為怕自己做不到,是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口頭上和心理上對自己的放縱。但是,高三了,沒有什么做不到的,這樣的余地,不該有。我也對自己說,說過的,就必須該做到。連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談不上考大學。

  這樣三類學生高考最后的結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鋪直敘,沒有什么驚人的跳轉。因為人生大多就是這樣,有付出有回報,前人的總結總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樣的高三學子,在這樣三百多個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 3

  《高三》紀錄片描述的是福建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七>班在高三一年里的奮斗歷程,看了片子,相似的場景,相似的話語,仿佛又出現在我的身邊,影像的重述功能真切地讓我重溫了當初的歲月。

  片子一開始就是班主任在訓斥寢室內的學生的場景,瞬間將我們帶入了高三這一非同尋常的氛圍之中,想當年我們在寢室,那老師相較而言還算客氣的,當然其實也是懶得去管,只是例行公事罷了。片中哨聲、鈴聲、廣播聲的響起時,學生們匆匆沖出寢室,想來幾個月前我也是這人流中的一員,當初就有許多同學捧著書本趁著做操前的幾分鐘“空閑”時間在晨讀,回想起來,那還真是“戰斗”的日子!

  接著畫面呈現的是剛進入高三的動員會,班主任對學生慷慨賦詞,要求學生要拿出“半條命”來奮斗,做好吃苦的準備;老師對家長也要求要把這當做這一年的“頭等大事”來抓,要排除萬難,盡一切能力為學生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想離婚的,等考完再說”;縣里的領導也對此表示及其重視,親自接見學校的領導與教師代表?梢娬麄社會都極其關注高考這件頭等大事,換言之,是整個社會在參加一次高考。對于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人來說高考不單單是升學的事,而是改變家庭命運的關鍵一戰,他們不希望他們的子女和他們一樣重復他們走過的路,正如其中的一位農民講的樸實話語:“要讓他們往上爬,不要像我們一樣種田,要到政府里面做工”,于是每個中國學生背負著如此重的擔子踏上高三的征程。

  然而并非每個人都能頂受住這樣的壓力,尤其是對那些在學業上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年輕人,片子就描述了兩個十點鐘翻墻而出,溜進網吧的學生。當班主任勸導他們的時候,他們也顯得很抗拒,即使班主任以“就算為我讀書好不好?”這樣近乎哀求的口氣來規勸他們時,他們也只是低著頭勉強聽著,這樣的談話自然是無效的,發展到后來學校方面叫來了他們的家長,三方面對面的談。在訓責面前其中一位學生甩下一句“我隨便學校怎沒處分,可以了么?”然后揚長而去,當然他走的并不輕松。如果我們只是將他看做一位沖動的少年的話,那就錯了。接著,片子又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畫面,那位學生竟然侃侃而談,原來他上網是為了通過網絡游戲賺一些錢,而且他也向往“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從他的言談舉止中你會覺得其實他們和其他的年輕人一樣都是富有激情,天真,熱情的。只是高考對他們來說是一條陌生的路罷了。

  有誤入歧途的,也有心理脆弱的。有一位學生因心理壓力太大,覺得聽課很痛苦,高考又是那么可怕,因故借酒澆愁,班主任親自到他家鼓勵他堅強的面對生活的挑戰,然而一方是老師的循循善誘,而另一方是抽泣到全身癱軟的.學生,觀者也只能無言以對。后來鼓勵是沒能奏效,離考試還有十來天的樣子,他竟然留下書信后,不辭而別,說要去廈門,班主任又跑到車站,尋覓一番,在一小旅館截下了他,好說歹說,勸慰了一番。后來呈現的畫面是他笑著出現在班上,但內心滋味如何,不得而知。據說是因為“燒了香,還走了走”,想當年,我們老師也“號召”我們拜拜佛的,結果嘛……

  最后那一天終于到了,在班主任一番豪言壯語之后,像送入屠宰場的豬一樣,學生們進了考場,決定他們命運的那天到了,而出來后,人們表情各異,內心滋味,五味雜陳。最后,片子又轉到這位班主任在新一屆高三的學生面前作自我介紹,仿佛回光返照的循環似的,一切依舊。然而片尾的字幕上那一長串的復讀名錄卻真實地告訴我們現實的殘酷。

  遙想放榜當年,在所謂“光榮榜”下人們指指點點和妄加評說,他們可曾知曉我們這些經歷過高三的考生的心事?

  紀錄片《高三》以平淡的手法真實的反映出了高三一年學生的情況,本片通過抓住高三學生的點滴細節,把決定命運的一年紀錄了下來,并通過家長與老師的同期聲對話,真實的表現出中國高考對普通家庭的影響。

  在表現手法上本片采用紀實的方式,老師去喊一個逃課睡覺的學生起床上課時,老師罵了學生,編導紀錄了老師罵學生的全部內容,而兩個男生翻墻偷著跑出去上網,幾個男生在宿舍吸煙,這些高三學生出現的問題,編導也全力的紀錄了下來。

  本片所反映的是一個很社會性的問題。正如老師在開頭時說的一樣,要想走出去就只有高考,同時編導通過同期聲方式采訪幾名學生家長,貧窮的家庭狀況要想脫貧也只有高考這一條路可以尋求,而在高考開始時學生家長都瘋狂的給學生補身體,家長所希望的就是孩子走出去。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高考一考定終身,尤其是地域偏遠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正如片子開頭老師對著鏡頭說的一番話:“這個片子播出后可能引來一些教育家的不滿,但這確實反映了真實的高考”。

  在拍攝手法上本片的特寫鏡頭較多。學生天還沒亮就坐在教室里早讀,編導通過對學生的特寫看到每一個學生早讀的刻苦,而在家長會上老師與家長交談時。編導用一個個特寫鏡頭拍出了每一位家長眼神中的急切。而當兩個逃學上網的學生被學校領導和家長教導時,同樣的特寫手法表現在了學生和家長兩代人身上,兩代人的眼神中,一種是迷茫一種是急切,那是對兩代人最真實的紀錄。

  在故事情節的設置上,編導先是在開頭對老師進行了采訪,通過與老師的對話為片子設置了些許懸念,在以后的故事發展中編導通過一個女孩子的獨白來反映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這樣可以使本片更具觀賞性,也提高了紀錄片的藝術性。

  高三對于每一個參加高考的人來說都是記憶深刻的,在求學的路上,走在成長的路上,通過高三一年的成長每一個學生都會真正的長大。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 4

  期中考試結束后,我們全班同學觀看了紀錄片《高三》,每位同學都寫下了真實的觀后感,收獲頗多。片中真實記錄了某中學高三一年的學習生活狀況,以一個高三學生的視角講述了高三一年中的人和事,讓我們感受到了真實的高三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復一日,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以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地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班主任王錦春一起走過的`“高三”一年的生活,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片中那種緊張壓抑的學習氛圍,你追我趕的學習勁頭也讓我們有了更多感悟。那樣的滋味我們終將品嘗,沒有經歷過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不到高三,你不會明白,原來三年那么短,短到你來不及回望,就必須面臨即將的散場。不到高三,你不會明白,原來三年那么長,長到千言萬語,也無法盡釋那段似水的青春。不到高三,你不會明白,原來人生的聚散,本就是無法掌握的變量,即使再美的波形,下一刻也終會面臨隨機的跌轉。

  或許除了高三,人生中再也不會像這個時期一樣專一地,堅決地幾近固執而又包含信仰地,心無旁貸地,為了一個認定的目標而奮斗。當你在若干年后回想起自己曾經的努力和放棄,曾經的堅忍和耐力,曾經的執著和付出,曾經的汗水和淚水,那會是怎樣一種感動和慶幸,怎樣一種欣慰和尊敬——我們已經學會了尊敬自己,感謝自己。

  高三雖說是非常時期,但同樣免不了內心的彷徨與掙扎,看到別人天天在進步,而自己的成績卻每況日下,心中難免會慌亂,諸如上網成癮等一系列不良習慣也會分散對學習的注意力,不僅僅是這些,沉重的壓力也時常會令人感到窒息。每天起早貪黑,加班加點,只為多得一點分數,每天大聲背誦,只為多記一點知識,高三似乎就在這樣反反復復中過去了。

  懷著緊張而又忐忑的心情步入考場,數小時后鈴聲響起,意味著高考結束了,或許這次高考不盡如意,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也絕不后悔,至少自己曾經奮斗過,努力過,有付出就不會有遺憾!

  影片中時常出現的一首歌《那些花兒》著實令人動容,聽著那婉轉動聽的曲調,令人不免想起老師悉心的勸導,同學之間融洽的相處,字字句句,盛滿回憶。

  志在必得,舍我其誰!高三,有血有淚也有甜!高三就是一部充滿心酸的血淚奮斗史,同事也是人生行程中一記濃墨重彩的篇章。

  如果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通過《高三》,我們的高三將走得更加堅定。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 5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他身邊,今天我們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里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熟悉的旋律響起,這部紀錄片就像上天賜予的一把鑰匙,悄無聲息的開啟記憶的匣子。思緒又回到高三那年,從考場出來,許多事我們不愿再提,許多人我們無緣再見。細想來,那些記憶、片段,如此生動、純粹而柔軟,卻只能懷念,并永遠封存在我們心底最深的角落。懷念,真是一個美麗又殘忍的詞匯。

  《高三》這部紀錄片,并沒有很獨特的拍攝技巧,這只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但它對于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它的人文和社會價值?吹接捌袎涸谡n桌上的厚厚的課本、參考資料,深埋于書堆下的花季少年的不堪重負的面龐,早讀學生一遍遍背誦時的嘈雜,似乎影片中每個人物的狀態思想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高三學生早讀機械式的重復,深夜翻墻通宵上網,為逃避考試裝病,個別學生的早戀,兩次認真又嚴肅的家長會,成績不理想而喝醉酒,熄燈后不停抽煙、聊天,心灰意冷決定遠走他鄉逃避高考選擇復讀,考完后突然放聲大哭的場景,雖然瑣碎,平淡,但正是在這些細節描述上重現了高三那一段時光,真實、殘酷而又讓人感慨萬千、懷念不已。

  影片中經常深夜翻墻出去上網的鐘生明在接受采訪時,津津樂道于自己的“網游事業”,但面對高考和即將結束的高三,他留給鏡頭的只是一串有些苦澀有些生硬的笑聲……這個鏡頭讓我感受到他面對高考的無奈,以及對高考和網絡無法抉擇的茫然。曾幾何時,我也曾有過茫然與無措,也許是考試失利,也許是壓力深重難以宣泄,也許是競爭壓力的緊張,這都是我們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會有的.煩惱與心情,卻經由影片人的講述而更為直接和深刻。

  這個片子里的班主任給我的印象也最為深刻,他對學生的關心,真是發自內心的,當他知道有個學生要出走的時候,他馬上跑到車站,又一家家飯館去找他的學生,找到后又苦口婆心的開導他,人一生中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可以說是非常幸運了。我不禁回想起我的高中時代,那些辛苦教育我們的老師,卻不知現在過得怎樣了,他們每一年都送走一批學生又迎來另一批學生,以他們的人生閱歷去盡量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也許,若干年后他們不再記得我們這些學生的面容個性,但對于我們來說,他們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是那么的不可取代。高三的日子苦雖苦,但也夾雜著諸多歡樂,每個人都應該經歷一次高三,體驗那一種刻骨銘心。

  那些日子無比珍重,畢業時哽咽的話語也仍記憶猶新。還記得考完最后一科從考場出來的那一瞬才恍然覺悟,我的高三,真的就這么落幕了。前一刻還為解脫而雀躍歡喜,后一刻就被離別的情緒籠罩;氐剿奚峥吹娇諘绲姆块g而悵然若失,本想著那一個晚上和舍友臥談好敘離別之情,那堪冷落一室空寂,F在,再回首,那些記憶中的人真的遠去了,我們各自奔赴遠方,散落在天涯。也許多年以后,當我在紛繁蕪雜的世間被刺得傷痕累累時,還會常常夢見那些純凈得像夏末秋初瓦藍的晴空一樣的日子,即便是埋在書堆里,也能聞到陽光脆生生的焦味,即使只是趴在書桌上,也能嗅到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的墨香書卷味。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那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斗著,然而就是這種平凡的奮斗,其實才是他們的不平凡。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那些歲月真的離我遠去了,即使回憶如狂風暴雨般席卷而來,將我籠罩,我也無力改變什么,只好開始懷念,懷念我們那一段曾經的青春年少,那些年,我們的“那些花兒”。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高三觀后感范文(精選10篇)11-15

紀錄片敦煌紀錄片觀后感范文04-11

紀錄片觀后感01-05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6-14

紀錄片圓明園觀后感01-31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2-09

紀錄片先生觀后感06-07

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04-17

長征紀錄片觀后感04-27

紀錄片《力量》觀后感04-2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第62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无卡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视频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