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
當我們觀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時,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 1
很多人大約都有過這種體驗,糾結于要用社會的標準還是按照內心的意愿來生活,當我們選擇用社會標準時,我們會狂叫著“這個生活不是我想要”,但當我們選擇內心的意愿時,我們又在考慮社會是否接納我們。
——這正是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要討論的主題。
木月自殺時是十七歲,當渡邊過二十歲生日時,竟無比地羨慕木月可以永遠地活在十七歲。可現在的我,無比地懷念我的十七歲。
十七歲的那年,因為一首《雨巷》,我喜歡在下過雨的早晨撐一把藍色的傘走在通往十中那條落滿梧桐葉的小路上。
十七歲的那年,因為一首《掌心》,我喜歡在夜里的十一點,冒著被蚊子咬出小紅包的風險,在電話輕輕地聽另一端一個清澈的男孩子輕輕地哼唱歌曲。
十七歲的那年,在我的生命的歷程里不平靜,我時常懷念起那時在學生街見到落到古厝上的陽光,直直地打落下來,紅色的泥墻里淡淡地喚發處處的生機。那時,我黯然地想,我再也見不到這樣的陽光了。從那以后,不見了那束光。
今天當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日本的六十年代是多么的相像,價值觀的多元化,通貨膨脹在不斷地上升,我們青年的一代期待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社會的巨流前感到恐懼、迷茫、無助。
于是,我們麻痹自己,迷失自己。但,終有一回,我們得面對我們的心。
我們的生活中有像永澤那樣優秀的男人,活在“體內的渴望”下,堅持不懈去酒吧里喝酒,泡女孩子,去旅館里過夜。戀人對于他,是可有可無,可以隨時放棄。他放棄了內心與人真正地交流,做一個紳士(不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做應該做的事),不要同情自己,用學業與事業的'卓越地描繪人生。在強大的外表下,只有一顆對自己殘忍的脆弱的心。他如愿地做自己想要的工作,至于感情生活,村上春樹沒有說。
綠子,一個勤勞、叛逆、率真,人間煙火味濃厚的姑娘。她的出現伴隨焦慮,她像一個老太婆一樣絮叨著生活的不平之事。這個姑娘遇到難題,只想先把這事解決了再說。她愛著渡邊,慎重于考慮和前男友分手,也慎重地讓渡邊考慮她的愛意。她是把渡邊帶入現實生活的人,與她在一起,渡邊發現不寂寞和孤單,也是渡邊活下去的支撐之一。綠子,不完美,甚至有點粗俗,但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初美是永澤的女朋友。她和永澤交往的三年多里。永澤去酒吧里睡過八十個以上的女人,永澤坦白地對她說,她是知道。可是,她就是愛著永澤。她是傳統女性的代表,人生的全部意義在于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她做什么事都做得漂亮,她讓渡邊燃起對現實的憧憬。渡邊是獨子,初美希望他不要再和不愛的女人濫交了。初美是如此地讓人感受到“自身一部分”的溫暖。可是,她在與永澤分手的第四年自殺了。
玲子的意義在于讓我看到,一個溫和寬容的丈夫是可以醫治心理疾病。她在療養院的八年,剛到療養院為那樣的靜謐和岑寂而歡躍時,隨之是對寂寞的難于忍受。寂寞也是人的一種需要,當寂寞的時間太長了,負面的情緒就多了。寂寞是人們投入社交的動力之一,正因為如此,玲子穿著死去的直子的衣服,重新來到社會里生活。
木月之于直子,在于他們從三歲開始就一起長大,相互地探索這個世界的未知。姐姐之于直子,是一個引導她適應現實生活的人。木月和姐姐都自殺了,嫻靜的直子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她在療養院里,情緒的起伏不定,對生命的絕望,對現實生活的恐懼和對木月深深的愛,讓她最后自殺了。這或許是她最好的去處。
木月之于渡邊在于他是可以掏心的人,木月總把美好的一面呈現給了渡邊。這種直達心靈深處的交流,渡邊在永澤那里是得不到,只能在綠子的懷里稍稍地感到安慰。
當人生走到要平衡社會標準與內心意愿的時刻,有一些人會因為理想也罷,愛人也罷,坍塌了,不知道生活如何繼續下去。直子死了,渡邊堅強地活下來,玲子尋找新的生活。
《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 2
《挪威的森林》不知道什么時候上映的,就像不知道什么時候下線一樣,本打算和另一個人一起看的,卻陰差陽錯沒能如愿,諷刺的是,不但錯過了電影,也錯過了那個人。
出去喝了點小酒兒,回來烤著電暖氣,自個兒趴在電腦前,寂寂寞寞的把《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日本人的本子,越南人的導演,曾經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小說,拍出來的感覺卻有點迷茫,可能與人的心情有關,也可能與喝的小酒兒有關,再可能與某人有關吧,總之,一言難盡。
小說記的是作者的心思,電影拍的是導演的味道,所以看電影和讀小說當然不同,我也因此抱著理智審視的態度觀影,結果因為某些地方觸及自己經歷的緣故吧,還是忍不住有些傷感,不過,人么,又不是木頭,總得有情有欲;最近看了點歷史,常會出現“痛定思痛”這個詞兒,我想,對于青春也應該是痛定思痛的吧。
本想寫點觀后感的,可除了有些傷感之外卻不知道該從哪寫起,原著也好,電影也好,都想追求一些純粹的東西:純粹的愛情,純粹的友情,甚至純粹的.姓交,然后又在這種純粹中迷失;總覺得無論迷失與否,生活里本應該有一些純粹的東西,或者至少應該經歷追求純粹的過程,這或許很難,卻有必要堅持。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著,磨掉了我們的青春,忘了或記住,悲傷或快樂,困頓或激情,彷徨或專注。
漸漸的,我們老了,死了,殘忍卻真實。
《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 3
也許你每天都緊繃著神經,或是工作或是學習,不愿浪費一分一秒;或許你每天懶懶散散,沒有一點精神頭,機械的看看電影聽聽音樂,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發呆(我的狀態);也許這就是你在不同時間內的兩種狀態,兩種狀態截然相反,卻是每個人實實在在不可避免的。盡管如此,這部《挪》都會是你寧靜的港灣,讓浮躁的你安靜下來。他會讓忙碌的你找到生活的閑適,讓懶散的你找到生活的趣味。
誠然,如同序言介紹的,這是一本孤獨的書,亦或所有村上的書都只有這個格調、只有幾個主人公。想過一段時間不聯系任何人,不和仍和事情發生聯系嗎?沒有工作,沒有社交,不顧時間的流逝,自由呼吸。對我而言,其有著強烈的帶入感,感覺自己就是主人公,生活著他的生活,說著他的話。也許你會覺得很多細節十分冗雜、或是甚為拖沓,可我卻覺得正是這番詳細才會讓人身臨其境。很快我就迫不及待的去探索情節的'發展,去感受更多平實的生活。在他的故事里你可以逃避現實,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
書里的故事平凡卻被人們早已忽視或遺忘,但正是這些故事喚醒了我們封存的記憶。還記得書中的一些片段:與幾個知心朋友無話不談,獨自坐在咖啡廳讀書聽音樂,在酒吧與曖昧的情人喝著啤酒,有一個病態美的女友讓你揪心但卻很少聯系。我想這是很多人的青春時代的相同經歷,而這些卻已經在你生活中喪失殆盡成為了最寶貴的東西。是緩慢節奏生活的點滴美好、是拋去私心雜念的真實快樂、是像綠子、直子、玲子般無話不談的朋友、是當年純真亦或瘋狂的愛情。也許現在擁有了一切,心卻空蕩蕩的。
所以我不說此書的文學價值、作者的深邃思想與寫作技巧、甚至都不想探討此書為什么叫做《挪威的森林》。我真正喜歡的是此書能給我帶來真正的平靜與美好的回憶,讓我進入主人公的生活,進行心靈旅行,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
《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 4
在學生時代,像《挪威的森林》、《雪國》、《傲慢與偏見》等等,這些外國小說是很受歡迎的。但《挪威的森林》我是第一次看,看完后,心中總是被什么包裹著,壓抑的喘不過氣。
如果將它當做一般的故事小說來看,那只是一本悲切的愛情書籍,但當真正去領悟時,卻發現那就像在讀自己。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自我與現實的差距,使我們痛苦不堪。珍視自己,愛惜自己,但同時卻因與現實的脫節,而難過。有很多人,為追求達到現實的目標,而拼命努力,那些苦,那些累,如果是個堅強的人,那么他將會成功,如果是個軟弱的人,那將是走向何等的極端與邊緣。
我是同情直子的,她歷經了自己姐姐的死,自己青梅竹馬的愛人之死,她幾乎幾近邊緣。但她卻因渡邊,想到了還要繼續生存,想到了需要改變,做這么多,不外乎是想做成正常人,可以不再在乎過去的悲傷,尊偱社會的法則,與現實的世界近一些。然而,接受治療后的直子,表面上貌似已經正常,但實質卻是越陷越深,如何拯救?或者,這一切就是注定的。就像玲子的信:“縱令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還是要流向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害的人也無由幸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有時候你太急于將人生納入自己的軌道。假如你不想進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達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然而故事里還出現了一個讓我喜愛的.人-綠子,她是我所向往的人物,她美好的性格,在現實的世界去尋找自我的珍視,她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的人,在現實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
回頭想想自己,我是屬于哪一類?珍視自己而脫離現實?還是過于現實,而忽略了自我?還是在現實的世界里,找尋到自我?或者哪一個都不是。
現在越簡單的生活,別人說那是你在找借口,沒有追求;越高尚的生活,有人會說你是在假裝,清高什么;越奢侈富饒的生活,有人會說那是你在做白日夢,妄想! 人,你到底在做什么?別人又如何能懂你,所以不要在旁邊指手畫腳,好嗎?
【《挪威的森林》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奪冠》觀后感-觀后感07-06
觀后感重返狼群觀后感08-23
超級戰艦觀后感-觀后感09-17
《鷸》觀后感 鷸觀后感02-28
小孩不笨觀后感-觀后感09-29
宇宙與人觀后感_觀后感08-31
《狼圖騰》觀后感-觀后感08-19
暖春觀后感_觀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