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觀后感優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格教育觀后感(精選15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格教育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格教育觀后感 1
"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段,在這一階段塑造獨立自己主,不畏艱難,積極向上,勇于進取,關愛自己己,樂于助人的良好人格,并持之以恒,終生不棄,將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有意義,生命中是否有快樂相伴,活得是否有尊嚴。 于丹老師關于人格教育的講解精辟,視角獨特,言語生動,擺事實,講道理,讓我們深有感悟。
一、給孩子快樂,給自己己快樂,延伸為給全社會快樂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校,老師,家長緊盯著孩子的學習,教育他們要出人頭地,要成績好,考高分,與孩子交流最多的也就是學習,課上要認真聽講,記筆記,課后要及時復習,牢記知識點,不用孩子洗衣服做飯,甚至洗臉水打好,牙膏擠好,孩子除了學習別無二事,成天跟書本打交道,殊不知正是我們過度的“呵護”與“關愛”,卻讓我們的孩子生活自己理能力差,缺少快樂,遇事沒有主見,與人溝通交際能力差,待人接物沒有禮貌,等等。
如此包操包辦之下,孩子們不能充分正確地認識他們生命的價值,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害無益。只有適當的放手,留給他們自己由的空間,讓他們盡情享受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讓他們在社會的熔爐中得到鍛煉,提升與人溝通,待人接物,生活自己理的素養,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更有意思的去學習,去磨礪,去感悟,去成長,去快樂吧!
二、適當給予壓力,增強孩子抗挫折,抗擊打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下雨要打著傘為他擋著,刮風要拿著衣服為他裹著,上街要把他牽在手里,怕他摔了,磕了,被車撞了。搞得孩子不敢一個人上街,晚上不敢獨自己睡覺,不敢一個人上廁所,遇到事情手忙腳亂,亂發脾氣,爛耍性子。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己立意識,競爭意識,在逆境中磨礪意志,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堅強不屈,永不言放棄。與人相處融洽,與別人分享快樂,遇事能夠控制好自己己的情緒。讓他們懂得父母給予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做人要誠實穩重,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向著目標方向前進。要有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要懂得苦盡才能甘來,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要讓孩子學做一只小螞蟻,為了能搬動比自己己體積體重大無數倍的食物,同心同德,齊力協作,慢慢地移動,但鍥而不舍,不達目的誓不休。這就是團隊合作的精神,為了共同的'目標攜手同行,風雨共擔,心齊力協,目標明確。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看到曙光的絢爛;只有感受過程的痛苦,艱難,才能享受收獲的喜悅,感悟勝利的來之不易。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己己也傻了,發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己的將來而學習!
人格教育觀后感 2
今天早上,我和媽媽準時鎖定四川經視頻道,一絲不茍的收看了著名演講師于丹老師的講課,這一課使我受益匪淺。
這一堂課里,于丹老師神閑氣定,娓娓道來。其中最讓我有所感悟的是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蘋果樹下天天很天真的玩耍。大樹笑嘻嘻的,每天都等著他來。他摘果子吃,他揪樹葉玩。有時候發脾氣還在樹身上亂刻亂畫。但是大樹從來也沒有生過氣,大樹就每天都等著小男孩。男孩漸漸長大了,等大樹再見到男孩時,男孩卻變得愁眉苦臉。大樹問男孩:“你怎么不來找我玩呢?”男孩說:“你看,我的同學,每天用錢都能變出許多玩具,我找你玩有什么意思呢?”大樹說:“孩子,你不要不開心,我雖然沒有新玩具,但你可以把我的果子都摘了,拿去賣掉,這樣你就會有新玩具了!焙⒆勇犃,十分高興,立即就把所有果子都摘掉,接著,他便擁有了想要的一切。此后每年秋天孩子都回來摘果子,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當孩子長成了青年,回到樹下時,已經結不出果子的老樹著急的說:“孩子,你現在書都已經念完,怎么還不高興呀?”孩子嘆口氣說:“你看,我周圍的人都已成家,而我連娶新娘、蓋房子的錢都沒有,你叫我怎么高興呀!贝髽湔f:“沒事,你看我有這么多粗壯的樹枝,你把他們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焙⒆泳团d高采烈的將樹枝砍下來,蓋了一座房子。又過了很過年,孩子再來樹下的時候,中年的他還是很憂傷,他對老樹說:“我總要在世界上確立自己己的前途事業,我的同學都漂洋過海去了更遠的地方,可我呢?”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干砍了吧,做一個獨木舟,你就能去遠方了!焙⒆泳桶牙蠘涓煽沉耍隽霜毮局郏x開了這里。過了很多年,這個孩子已經白發蒼蒼。老樹根對他說:“孩子,我已經沒有了果子、樹干、樹枝,你更不會在陪著我了吧?”孩子說:“我該走的地方已經走過了,我該看的東西也看完了,我先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你一起曬曬太陽!
其實,這棵年老的大樹便是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他們就這樣從不曾為自己己著想,他們的心中裝著一個視為珍寶的東西——孩子。做父母的總一心想著自己己的兒女,可是,做兒女的卻很少關心過自己己親愛的父母。兒女們有的'在理想站上車,有的人在孤獨站下車,有的人在痛苦站上車,不管結局怎樣,卻總有一個高大溫暖的身影籠罩著我們,他們悄悄打開我們心靈的窗戶,將那些悲痛獨自己承受,沒錯,那個樸實溫暖的身影便是愛你勝過愛自己己的爸爸媽媽。如果他們對你的付出是百分之百,請你回報他們百分之兩百的愛。當你在悲傷中時,一定格外想念那個給予你愛的身影,如果有,請大聲叫出你的心聲:“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人格教育觀后感 3
12月22日上午7:15,按照學校統一要求,我觀看了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的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于丹老師說:“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彼云洳⿲W、睿智和思辨震懾了我的心。
回顧我自己己教育孩子的過程,有成功,有挫折,也有失敗。我覺得孩子雖小,難以理解生命,但是身為父母,總是期望能縮短孩子成長過程中混沌的歷程,期望能盡早地對自己己、對社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清醒的認識。一個孩子怎樣正確認識自己己,善通人情世事比他認知知識更重要,滋長樸素的人格和內心道德力量比獲取知識和技巧更重要。
通過于丹老師的講述和舉例闡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己來認知自己己的生命價值!倍昧恕耙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薄霸趯W習一種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己的開發,其實這是我們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我們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己的發現,去完成自己成長的修復!薄罢嬲龕酆⒆拥睦蠋熀图议L,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薄昂美蠋熀秃眉议L完成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建立的是孩子的自己信,而不是家長的教訓!薄
教育就是培養好的習慣,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上,那么我們的教育效果就會徒勞無功。我會不斷努力,與你一同成長,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把愛、信念和美好傳遞給你以及家人同事、朋友,努力讓你身心健康積極,讓家庭充滿朝氣和正氣;也在努力做一個善良、樸素端莊、努力向上、熱愛生活的母親,盡可能地讓你受到良好的熏陶。
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個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閱讀、書寫……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心里氣氛。我們一定要遵從孩子的自己然成長規律,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己的人格和心靈。在人群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恒,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于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人格教育觀后感 4
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老師的《中小學人格教育》后,我對教育的概念增長了不少。在這短短的半小時內我發現,原來把我們這些孩子捧成小王子、小公主,這樣不僅不會使我們對家長感恩,還會讓我們失去獨立感和責任感。
在節目中,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幾個小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是發生在她和女兒之間的故事,有一次,她女兒提著小花籃進去的時候,摔了一跤,把小花籃摔破了,結果太讓人不可思議了,于丹老師用剩下的電光紙把小花籃裝飾的更加漂亮了。這讓我感覺到,原來破壞了的東西也可以比原來更好;還有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幾句名言,讓我知道,原來父母尊重我們是理所應當的,而我們尊敬父母也是理所應當的。當你對別人發脾氣時,就像故事里說的,會在別人的心里扎下一顆釘子,雖然過后你真誠地把那些釘子拔出來了,但那些釘子洞永遠都在,所以,不管是誰,都應該學會寬容、理解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別人。首先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原因還是出在別人身上,也應該盡量地控制自己,但凡事都要有個度,適可而止就可以了。一個故事中,哥哥看見自己的陶罐破了,就號啕大哭起來,而弟弟卻非常冷靜地上岸考察,發現這個都市非常繁華,房地產業蒸蒸日上,到處都在裝修房子,所以他回來的時候就帶了把錘子,一上岸,二話不說,拿起錘子便砸,哥哥還以為弟弟上岸受刺激了,而弟弟卻面帶微笑回答:“我們不賣陶罐了,改賣馬塞克!备绺邕@才收起眼淚,綻放出笑容。結果最終賣的.錢比他們做陶罐賣的錢還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要樂觀面對,不要悲觀地以為這件事情沒救了,換個角度也許就會出現新的轉機,沒準還會壞事變好事呢。
在于丹老師的這次講座中,我不僅增強了獨立感、責任感,還學會了對家長感恩,收獲真是不小。
人格教育觀后感 5
今天上午,老師叫我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看完后,我可是受益良多。
于丹老師講的非常好,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現代教育,不是光學習好就行。而是讓學生的心理更健康。”一聽這,我就想起了我們中國的教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似乎考試分數是最重要的,聽完這節課,我覺得:一個學生,不管成績好與不好。心理一定要樂觀,不論遇到任何事,都要坦然面對。這才是最重要的。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隨之墮落,那是絕對不行的。
于丹老師講課的時候,還會用小故事來讓我們明白很多不易懂得。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對兄弟倆,兩人乘船一起到一個大城市賣瓷磚。結果在路上,因為風暴,瓷器全部被摔成了碎片。哥哥當即就哭得稀里嘩啦,而弟弟則很冷靜。去那個大城市考察一番后,發現哪個城市哪里都正在裝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徹底砸碎,變成一船的馬賽克(一種裝飾材料。),賣了出去,結果賺了大錢。其實,以前我也屬于這里面哥哥那種類型。遇到像這種事,只是哭,也不想其他的解決辦法。當然,都到六年級了,也不能動不動就哭。聽了這次于丹老師的講座,我就決定以后再也不哭了。因為哭是無能的表現。
于丹老師還講到了“孝”,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我們在家都是要啥有啥,也覺得這些都是我們應得的。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長輩對于我們的`關心,都是他們多給我們的。而我們卻以為這些都是我們應得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一旦我們養成這種觀念,等父母老了,我們就不會去好好孝敬他們。于丹老師就講了怎樣才能不出現這種心理,讓我們更好地孝敬父母。
聽于丹老師這一次講座,讓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人格教育觀后感 6
今天星期六我和爸爸在山東電視臺影視頻道觀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里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后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边@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么自己一天中就發這么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于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于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后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边@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發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啰嗦,爸爸讓我干什么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雖然很好,但你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亂發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人格教育觀后感 7
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中小學生人格教育》。
于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中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還要學會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一些人際關系還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得家務活。
于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話,這一點其實也不假,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最重要的,便是怎樣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自己所學的知識才能夠正確的利用。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中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教育孩子一樣,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或自己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和父母探討更好的方法。)
于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觀看完于丹老師的講座后,我深深地明白了做人不可太孤傲這一道理。大家都知道楚霸王項羽吧!他的出身不比劉邦卑微,他的軍隊也許比劉邦的更強大,但他為什么最后失敗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信任別人,他的身邊不乏有文武雙全的人物,但是他生性多疑,總是不相信別人,導致自己最后遭受十面埋伏。關羽的遭遇和項羽也類似,關于身為武圣,卻太孤傲,就是因此,他才會敗走麥城,至自己于死地。所以,搞好人際關系還是很重要的。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我們身為一名中學生,肩負著祖國的希望,要想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做人!
人格教育觀后感 8
今天,我收看了于丹老師的知識講座,她講的每一句話都深入我的心靈,敲擊我的靈魂,讓我終身難忘。
在節目講座里,于丹老師侃侃而談,用論語心得來闡述了四個道理:
1、父母怎樣讓孩子尋找生命的快樂與尊嚴,讓孩子擬定目標;
2、孩子調皮,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家長怎樣讓孩子學會感恩;
4、講孩子應怎樣面對挫折。其中對我的影響深刻的一句話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友!
這是中國最基本的倫理。而我們現在則注重書本教育,不注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俗話說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所以總有一些人沒有取得好的`成就。所以我們要自力更生,多去社會實踐,不要倚老賣老,不然會很難適應社會發展,會被社會淘汰。以后,我要多努力,自力更生,多學習,為自己創造一個新天地,為社會多作貢獻。
“學會感恩”也讓我受益匪淺,所以以后我要樹立新的生活觀,要尊敬老師,孝敬長輩,多作助人為樂的事。
人格教育觀后感 9
今天,我觀看了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我的感受很深,因為我看到自己的很多缺點,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它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了解一種知識,不好愛好這種知識,愛好這種知識不生命如樂在其中,享受發現。我的學習就是一個活例子,我現在喜歡學習數學,已成為一種愛好,不用下太大力氣也能學好,而語文和英語感覺學的枯燥無味,雖然也用力了但成績總不太好,今后我學語文和英語要象數學一樣,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養成一種好的學習習慣,相信一定會像數學一樣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取得好成績。
我們平時要學習和勞動相結合,課余時間多做做手工、家務……慢慢培養我們的自立能力,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培訓我們的適應社會能力,我們還要學會控制自己,不亂發脾氣,尊重老師,尊重別人,培養我們的團隊能力。只有不斷注重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才會使我們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還要尊重父母,孝敬長輩?鬃拥膶W生問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兩個子“色難”,也就是說:“我們要孝敬家長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給家長們一個好臉色,不要和他們說話時動不動就急。和他們說話時要用一種和顏悅色、好話好說的心態去說。
我以后要克服于丹老師說出的現代兒童的弱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知識豐富的自己。
人格教育觀后感 10
周六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她結合《論語》和中國古代先賢的教育主張,博古論今,指出目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看完之后,引發了我對于家長、學校與孩子之間的教育、人格、溝通、學習、健康成長問題的諸多思考和感觸。
一、于丹主張教育的根本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潛力的開發。
面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每個家長都深有體會。在學校教育階段,所有能讓孩子增長見識,鍛煉操作能力、強健體魄的課程,譬如音樂、美術、手工、體育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這就是于丹所謂的工藝教育的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結果絕大部分的'孩子從小都不會做家務,從來沒有做過家務。
我想通過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脫節的學習,是不會快樂的,同時自我潛力的開發也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和發展。
二、于丹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孩子要學會感恩。
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子女會認為給予是本份,不給是虧欠。一切都是應得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某個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就會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還有的子女因為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而和父母斷絕往來。用古代傳統的孝順理念去教育現在的孩子,無異于比全天還難。
簡單的一個道理:子女要學會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師的觀點還有挫折教育,為人處事的能力,人際關系的融合能力。
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會前所必備的素質。但是,我們周圍的孩子卻令人遺憾的發現,他們獨自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在有限。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己的人格和心靈。讓孩子在人群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恒,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于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人格教育觀后感 11
9月27日,學校組織各班參觀《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掛圖》的活動,圖中講了兩個對比鮮明、真實感人的故事,使我思緒萬千。
第一個故事寫了一位名叫顏竹女孩的父母離婚,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酗酒過度去世,全家沒有了依靠?墒,顏竹十分堅強,與哥哥、姐姐一起自食其力,勇敢面對挫折,并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所中專學校。
第二個故事講了一位名叫李佳的中學生,父母離異,性格變得自卑,對生活、學習失去信心,每想到自己家境就淚流滿面。悲觀的生活態度,最后促使李佳走向跳樓死亡。
看了這兩個故事后,我深有感觸。雖然顏竹、李佳兩人都遭遇相同父母離異的挫折,但她們采取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顏竹堅強、勇敢面對挫折,活出一片藍天;而李佳脆弱、不能面對困難,最終失去生命。我們應該學習顏竹的直面挫折、珍惜生命、任何困難都壓不跨的精神。
我們應該都有聽過張海迪的故事,她先天就重殘,高位截癱,可是她從來就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種種困難,自學成才,翻譯了許多外文名著,并獲取碩士學位。美國也有一位盲聾女作家海倫_凱勒,她在一歲半時就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可她卻沒有向命運屈服,24歲,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
她們一直都在努力著、拼搏著、奮斗著,直面挫折,珍愛生命,把人生一樣演繹得如此精彩,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而對李佳悲觀的生活態度、最終失去生命而感到惋惜。
通過這次參觀《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掛圖》的活動后感受很深,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應該“直面挫折,珍愛生命”,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選擇的,讓我們都來珍愛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與精彩吧!
人格教育觀后感 12
星期五上午8:25,大連少兒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節目,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就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這一頗具教育意義的講座。
講座一共分為四講,總結起來就是:擬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學會感恩和抵抗挫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講和第四講。
第二講有一個小故事令我感觸很深。說從前有個小男孩,他特別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籬笆旁邊,對他說:“以后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往墻上釘一顆釘子。”開始,每天墻上都要釘三十多顆釘子,連他自己都很驚訝,自己一天竟然發了這么多次脾氣!他開始學著控制自己,過了一周,釘子開始少了起來,最后一顆也沒有了。于是爸爸說:“你已經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去把釘子都拔掉吧!毙∧泻厌斪尤及蔚袅,墻上露出了許多小洞,爸爸說:“雖然你已經改了,但別人心里的傷痕卻永遠還在!甭犃诉@個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讓我一不順心我就會莫名其妙的亂發脾氣,而且只要我一發脾氣,家中本來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就不見了,爸爸媽媽都不快樂起來。事后想想,真是不應該。以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家人為我傷心。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于丹老師的女兒心愛的小花籃的一角破了,她號啕大哭起來,觀后感《于丹人格教育觀后感》。于丹老師用彩紙把破了的.地方補起來后,比原來的更漂亮了。孩子很高興,并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遇到挫折不要緊,可千萬不要灰心喪氣,學會在逆境中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講座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與于丹老師講述中的的典型做計較,發現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今后,我要克服這些缺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快樂的自己。
人格教育觀后感 13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節目,我們學校給每位家長都發了一張節目預知單,并發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準時坐在電視前進行收看。于丹老師認為,“中小學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
于丹老師的講述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啟迪、有古語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過收看這欄節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很多快樂,比他掌握很多知識更重要!;知道了“一個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動讓別人感到幸福的時候,那么,他的收獲遠比他的付出多!薄纱,我更知道了老師和父母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
于丹老師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從中小學過來的,與大學相比,中小 學教育更重要。 “現在的大學生,專業知識確定很專業,但他們人格 的缺陷,卻是在大學里無法彌補的?鬃诱f:一個人‘十五至于學,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F在的孩子,四五歲就開始了學習,家長帶著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教會他們承受應試的壓力。今天該教孩子學什么?不是知識,不是技巧,而是樸素的人格和內心道德力量,這些勝過知識和技巧。 ”
節目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思考。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覺得學校作為一個專業教育機構更是責任重大,如何通過家長學校、教育博客、學校網站等途徑和家長一起探討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經寫過的一篇博文,那是從老師和家長雙重身份的一點體會和呼吁。
人格教育觀后感 14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講的題為《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的教育講座。感觸很深!她教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有好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覺得給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給他的一切都是虧欠!
于丹老師講這個主題之前,她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很嬌縱的小男孩,他認為別人都應該是慣縱他的,他只要好好學習,他就應該是這個“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會因為各種不如意,亂發好多脾氣。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帶到后院的籬笆旁,對兒子說:“你每天都發脾氣,這樣不好,現在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墻上釘一顆釘子,看看自己一天發了多少次脾氣!眱鹤诱崭赣H的話做了,一天下來他去看了看,發現籬笆上密密麻麻地釘著三十來顆釘子。
這孩子忽然很驚訝,他想:哎呀!我一天里發了這么多脾氣嗎?我自己不覺得呀!他爸爸說:“你看,數字擺在這兒你才知道,你這一天讓多少人不痛快。我們來試試,能不能控制減少直至消失?”這個孩子就學習開始自我控制,過幾天去看看釘了二十多顆釘子;再過幾天看看,一天只釘了十幾顆釘子,變到幾顆釘子,五顆釘子、三顆釘子……終于他控制,再控制,終于有一天,他很高興地跟爸爸說:“您看,今天我一顆釘子都沒有釘!”
這個時候,爸爸又把他帶到那兒,說:“那你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吧!”他把釘子都拔了以后,爸爸指著那個密密麻麻的釘子洞跟他說:“你現在已經能控制自己不發脾氣了,但是你知道嗎?你每發的'一次脾氣,就是往別人的心里釘了一顆釘子,你現在很真誠地把釘子都拔掉了,但是這些洞永遠都在!”
當我聽到這個寓言故事時,我的臉上感到火辣辣的。想起自己平時,每當媽媽叫我學習的時候,我都不情愿,很多時候還給媽媽發脾氣。我雖然把氣撒在了媽媽身上,但卻在媽媽的心里釘了一顆釘子,也留下了釘子洞,這真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今天,于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付出跟交流中應該懂得,父母、老師乃至所有人給我們的一切是情分,如果不給那才是本分。有了情分,我們要懂得感恩,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親友,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所有的遇見!
人格教育觀后感 15
今天看了關于“如何培養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相關專題節目,感觸很多,平時我們容易忽略的好多小事,卻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育和成長。
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庭教育相當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好壞、善惡美丑,如大到人格特征、價值觀,小到父母看什么電視,這些行為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腦海里。父母的受到的教育水平、教育方式、家庭結構、情緒氛圍和物質環境,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關系。
想讓孩子培養良好的品行,就必須注意自身的言行,父母的言傳身教,可以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和接人待物開始。比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平時見到熟悉的鄰居、家長,我會要求她主動打招呼;有好吃的零食,見到小朋友要主動分享;很熟悉的家長給她零食,要禮貌的接住并道謝。
在家里,平時要求女兒在做完學校的作業前提下,我就會讓她自己擁有自己的活動時間。她愛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干擾,但前提是不影響他人。與女兒相處時,我們就像好朋友一樣,相互之間可以打鬧,不用太嚴肅,可以開玩笑。每天接送孩子在學校的路上,我們還會分享一下她在學校里、班級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聆聽她說的每一件小事,順便告訴她哪些行為是不好的,哪些是可以學習的。
當然,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我們也有做的很不足的地方。給予了孩子過多的關心,過多的保護,過高的期望。每天擔心她沒吃飽沒穿暖,舍不得她做家務,怕她成績沒有拔尖,怕她受委屈了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在剝奪她成長的機會,屏蔽掉了孩子感受挫折的體會。會給孩子一種感覺,世界永遠是美好的,永遠隨她心愿,同時父母給她的是理所當然。這也是我今天看了視頻,需要反思的地方。
未來,我們會一起努力,讓孩子健康自然地成長,像于丹老師說的那個小故事:做這條街上最優秀的裁縫也是成功快樂的人生!
【人格教育觀后感】相關文章: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觀后感優秀范文04-10
《奪冠》觀后感-觀后感07-06
經典觀后感我讀經典觀后感12-15
[觀后感]紅高粱觀后感10-03
《鷸》觀后感 鷸觀后感02-28
大學觀后感 大學觀后感范文03-16
《后天》觀后感關于后天的觀后感03-14
女排感動中國觀后感-觀后感07-19
哈利波特的觀后感《哈利波特》觀后感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