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通用19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透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深刻的感悟。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鐘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
剛開場的時候,被槍聲、炮聲嚇怕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這個,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這里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婦女舉手自愿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只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一般高貴而沉重,像兩記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回音蕩蕩。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繼中國軍人江邊就義后的第二個高潮。令這部災難電影,回腸蕩氣,漸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質疑:姜淑云居然沒有舉手?盡管她聲音顫抖,淚落雙頰,但是如果她也能舉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攜手走進那片神圣的光輝里去?是不是能給角色一個更加完美的收場?舉手,還是不舉手?犧牲,還是茍活?電影繼續在進行。我的問題也終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婦女舉手時,姜淑云已經做出了選擇。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犧牲的壯烈感染,而對“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云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盡管她最后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我們應該感謝電影《南京!南京!》,她讓我們對歷史的解讀了一種可能。
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尤其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沒有直觀畫面的死亡訊息。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之后,英勇就義了。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銘記國恥很重要,比銘記國恥更重要地是認識你自己。最后我還想說,它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只有電影才會以那樣的方式結尾,留一點陽光與希望,并且濃妝重彩地將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題注下他還活著。這靜止的畫面遠比那句中國不會亡來得更有力量。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2
黑白的影片,抖動的鏡頭,一座滄桑的古城將我帶到了那段屈辱的歷史,讓我的心湖泛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挹一江一門,南京的城墻,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拋棄的士兵,用自己僅存的力量與日軍抵抗。他們孤立無援,卻仍舊誓死抵擋,因為這是他們作為一個士兵,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士兵應有的責任!可是,當“小米加步”碰上敵人兇猛的火力時,他們終還是敗下陣來。他們成為了待宰的羔羊,等著著死亡的來臨。慘無人性的日軍,用五花八門的形式來屠一殺中國人:關進廢棄的倉庫用火燒死;趕到大海中用海水淹死;埋在土中活活憋死;趕到荒野中用打死……
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發指,令人痛恨。然而手無寸鐵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
也許,他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來掩護受傷的士兵;也許,他們能做的就是冒著當場被斃的`危險,去解救那些被日軍拉上刑車的男人;也許,他們能做的就是當死亡來臨時,那一句響徹南京上空的“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
當然,也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為了自己肩上的責任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唐先生是拉貝先生的秘書,與拉貝一起負責難民營的安全,然而當拉貝被迫離開時,他卻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當他終于和日本人成為正式的“朋友”時,他的妹妹卻被日本人拖進了慰安所,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老婆因為被打暈而幸免遇難。他欲哭無淚,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他終于明白了:日軍是靠不住的,中國人只有靠自己!所以在拉貝的努力下,可以帶一個助手和一個助手的家人離開時,他毅然將生的權力讓給了另一個渴望生存的人。他留下來了,結果當然是被拉到刑場,然而此時的他卻沒有了一絲的畏懼。他臨死前那從容的姿態,連那個執行任務的日本軍官都不敢直視!
中國人民是偉大的,在經歷了那段慘痛的歷史后,中國重新站立了起來!
如今,我們已有了一個和平安定的生活,可是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卻都是那些愛國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拼下來的。我們要永遠銘記那段歷史,銘記那些為保護國家而犧牲的偉人們。同時我們也要時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不要讓現在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我們的斗志。我們要奮發圖強,讓中國在世界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3
在歷史的天幕下,南京注定是那個最沉重最悲慘的一筆,多少設計的流逝,都無法沖淡那段血腥與殘酷的現實。72年過去了,中國人始終無法釋懷這份仇恨,每每提起日本,憤怒的眼神,讓世人明白,那是所有中國人心頭的一塊瘡疤,一塊永遠都無法愈合的傷。
設計在流走,時代總在發展,進入新世紀。撥開歷史的煙霾,那些凝重,恥辱的過去總在警醒著新一代的中國青年人要奮發圖強,振興華光。鳳凰涅槃,只有經過如火的歷練和血的洗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足以重生,才足能強大,觀千千萬萬的民族史,哪一個不是在荊棘中前行!哪一個不是在炮火中強盛!何況中國?這條巨龍,這條驕傲的龍!
還深刻的記著這樣一個人的這樣一句話“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在死亡面前,大意凜然。他堅信用血,用那奔騰的鮮血,用那永不停息的愛國鮮血,喚起沉睡的中國人站起身來,為祖國的將來而勇敢奮斗,拋頭顱,灑熱血,維德只是一點目標——強大中國,做的只因一個緣由——我們都是中國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都不能分割,我們的身軀中流著相同的血液,跳躍著同一個心臟,同呼吸,共存活。我和你將永遠相生相惜。
隨著影片《南京!南京》的上映,人們開始爭議其導演和制片人創作的這個影片是否貼合歷史,反映的真實。其實,在我看來,一部影片怎可透徹地反映那些傷痛,它只是一個縮影,一個可撼動人心的縮影。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后的深思。中國人是否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現實,是否堅定了洗血國恥的決心。不要忘卻歷史,但最重要的還是不要迷失當下的方向,用自己的腳步,為中國走下強大之路。影片的結尾以一個孩子和蒲公英作為結尾,畫面定格在一個孩子身上。預示著中國的將來是光明的,孩子就是希望,新一代的中國人將會挑起振興中國的重擔。那蒲公英,落到哪里,哪里就會生根發芽,是否也預示著中華民族那不屈不撓的精神。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不會消亡。
我堅信著我的祖國終會強大。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4
《南京!南京!》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型史實記錄電影。剛開場就被被槍聲、炮聲嚇到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深深震撼了我。
當時的南京,可以說是一個地獄,每一個活人在里面都面臨著隨時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軍隊潰敗了,大屠殺開始了,尸橫遍野,影片有淋漓盡致的表現日軍千奇百怪的屠殺方式,它將這場浩劫落到了每個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唐先生,拉貝的秘書,與拉貝共同負責者難民營的安全,當拉貝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他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當她終于和日本人成為正式的“朋友”的時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拖進了慰安所,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了,他的老婆因為被打暈而幸免于難,他!欲哭無淚,欲吼而無聲啊!后來在拉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應可以讓拉貝帶走一個助手還有一個助手的家人,當他們即將踏入生門的時候,唐先生,這個典型的中國男人放棄了生的權利,把他讓給了另外一個急于求生得人,臨走前他告訴老婆自己要留下來找妹妹,……后來唐先生當即被壓赴刑場,他看見被蒙著眼睛的中國人像小雞一樣被綁在柱子上,一個個的被射殺,輪到他了,他拒絕蒙眼睛,他笑著對日軍的`軍官說“你曉得吧!我老婆又懷孕啦。我老婆又懷孕啦!”這是他臨終前的勝利的宣言,他的從容讓那個日本軍官不敢直視!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最可惡的是日軍要挾難民營交出100個女性當慰安婦,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在70年前的中國,70年前的南京!我們從來沒想過,把這一切拍成電影,寫成書籍,把民族帶血的傷口一次次地撕裂給世界看;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要用你們的生命來抵清你們欠下的債。我們曾經那樣地善良,那么地寬容。我們默默地重建被你們燒成灰燼的家園,我們含淚埋下同胞未寒的尸骨,我們一遍遍告訴后代,是“戰爭摧毀了一切,我們要牢記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我們輸掉的是城市,而他們輸掉的是人性!殘酷的歷史是需要坦誠面對的,時光向前走,歷史向后退,中國的年輕一代,該如何觸摸自己的前輩曾經遭遇的那個巨大傷口?日本的年輕一代,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前輩曾對他國的所作所為?現在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年代是多么的幸福,不用提心吊膽的擔心生命結束的那刻,我們應該很努力刻苦的學習,才不枉費為了和平在戰爭中犧牲的前輩們。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5
看完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那可是我們中華兒女永遠不能忘記的血辱——南京大屠殺呀!
時間要回到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侵華日軍進入南京城,對無辜百姓和戰俘長達六周的血腥屠戮。電影(南京!南京!)分別從中國軍官陸劍雄、歸國女教師姜淑云和日本軍官角川三個人的視角,再現了那場慘絕人寰的人間災難,展現了人類對生命尊嚴的捍衛與信仰的救贖。盡管有大批的國民革命軍士兵潰逃出城,但與此同時,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無望而慘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國軍精銳部隊一員的陸劍雄。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后,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于染紅長江之后,南京全城淪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機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在這里,大量的難民因為拉貝的“納粹”身份而暫時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實際主持安全區難民工作的,則是拉貝的秘書唐先生和歸國女教師姜淑云。但是,在日軍的眼中,所謂“安全區”,只不過是一個囤積了大量女性資源的“倉庫”。而拉貝的德國人身份,在強勢的日本軍隊面前,也只不過是一塊隨時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國的女人們,則用她們的身軀不斷拯救著隱藏在難民營的男人。角川是日本十六師團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隊友稱為“讀過書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而他的同鄉隊長伊田,則已經是一名老兵。在南京城作為占領者的'“生活”中,體驗了種種為維持這種“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價。最后,角川終于做出了他的選擇:他把兩名中國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舉槍自殺。
當時,中國的軍事很不發達,當敵人已經在使用大炮的時候,我們還在使用手榴彈。可想而知,在戰爭中作為日本土匪的“犧牲品”的無辜的中國老百姓數不勝數。更可恨的是,他們竟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用麻繩牽著,并且拖走,真是慘無人道!活著的不放過,連“死”的也難逃一劫。
當然,更殘忍的還在下面。許許多多的無辜的平民百姓被俘辱了,并被關在一個大圈子里,日本法西斯總是把我們當玩具似的,還展開了殺人比賽,唉!日本鬼子真不是人!更讓人慘不忍睹的是,他們采用活埋、現場擊斃、焚燒等極其殘忍卑鄙的手段,使不計其數的、無辜的性命喪失在了這群法西斯的手中。他們甚至把一些老百姓的頭給砍了下來,用一根繩子吊在半空中,讓人看了就觸目驚心的。而且,他們連翻譯官的妻子和兒子也不放過。最后,連翻譯官本人也性命難保,被這群強盜給殺死了。如果當時我生活在這個世上,有能力的話,我一定得把這些破壞我們家園安寧、和諧的鬼子通通消滅干凈讓我們的祖國恢復平靜,再也沒有戰爭的硝煙籠罩著。
這使我不由得燃起了愛國之心。中國雖然在當時不是很強大,但是,日本鬼子也不能用這種殘忍的手段來侵略我們,這種行為真如我們不做作業一樣,是可恥的。中國人民,站起來!我們的祖國不會滅亡,是永遠不會!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后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為建設祖國的美好未來而不懈努力、不懈奮斗吧!
警鐘敲響,歷史回顧,這部影片注定給人們留下深深的思考……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6
在我們參加完初中培考試的晚上,鐘天成學長帶著我們這一屆的入黨培訓班觀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很深,幸好是晚上看不清楚我的臉,不然一定很尷尬。在我們看完這部電影離開教室的時候,看到大家臉上都是淚痕,帶給我們的是更加憤怒和對南京人民的同情。
看完電影,覺得內心很沉重很壓抑,很難受,這樣的情緒持續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消退。真的很不明白導演以什么心情拍的這樣一部電影,但是漸漸的想明白了,他是在提醒我們勿忘國恥!不要忘記自己的尊嚴和國家的尊嚴!
在看開頭的時候,南京人集體躲在一棟很大很大的房子中,闖進去的日本人卻只有幾個,如果當時的時候,有人站出來說殺掉這些日本人,也許不會有那么多犧牲,也許整個南京的命運都會不一樣。但是沒有人,沒有人這么做,所以的人都在等著別人去救他,等著別人去保護他,中國人軟弱無能的形象在外國人的眼里根深蒂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想我會拿起刀槍去戰斗,去保護所想保護的人,即使我沒有能力,即使我沒有任何可以跟別人廝殺的能力,但是現在的我們是有尊嚴的,是有著自己的思想的。但是在那個的`時候,中國是懦弱的,是無法反抗的,是默默接受的,中國也有著自己的士兵,自己的軍人。但是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裝,腦袋頂上頂著國徽,失去了抵抗勇氣的青年,壯年,不顧自己的使命,榮譽,和責任兵鋒一轉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線,向城外做鳥獸狀散去。可是,他們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無寸鐵的貧民呢?老弱婦孺呢?如果連這群全副武裝的軍人都無法保護自己,那么誰又來保護他們呢?每一個逃兵活命的代價卻是南京幾倍百姓的傷亡,幾倍婦女被玷污,國都被占領,中國的歷史被永永遠遠地記錄上了這恥辱的一刻。
如果每個人舉起武器來戰斗,來反抗,就算南京最后變成了一座空城。我們也可以驕傲的跟別人說我們,抵抗過,我們抵抗到我們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事實卻讓我們心涼,士兵為了自己的性命而逃走,為了活命,在中國歷史上寫了最殘忍的一筆,當面對一具具尸體,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悲憤,一種什么樣的傷感,喉嚨里頓時失去了感覺,心被拽到谷底。當那些幸存的'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妻女被日本人強行拉走,那是一種怎樣的無奈,怎樣的自責?怎樣的無能為力?面對著黑洞洞的槍口,我們只能默默地舉起雙手,將武器高高舉過自己的頭頂。投降,只有投降,即便我們知道下一刻等待我們的是集體的屠殺,是黑壓壓的彈雨,是充滿汽油味的滾滾烈火。我們像奴隸一般被日本人綁住雙手由他們來清點數目,我們像羔羊一般困在鐵絲網中,任由他們一批一批地宰殺。這些投降的中國軍人如果想到是這樣的結果,他們是否會咬咬牙,有尊嚴地握著槍死去呢?這樣至少當敵人將我們通通殺害后,他們至少不會輕蔑地說,“看,這就是奴隸!”當那些軍人臨刑前大聲喊出“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的話語時,他們是怎樣期盼。一顆顆彈殼彈出,那是一條條人命灰飛煙滅,那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栽倒在血泊之中。當活埋我們的土壤,那曾經養育我們的土壤一鏟一鏟地蓋在我們身上,我們除了無奈,就真的連痛快地沖向敵人的刺刀的勇氣都沒有嗎?
看到最后,國家和國家之間相互掠奪,相互爭搶。我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為何我們沒有拿起武器去侵略其他國家,而是等待著別人來侵略我們,這確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奴性問題。抗日的最終,中國勝利了,七年抗戰中國終于贏得了勝利。然后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成長了,受過不少國家的饋贈,也受過不少國家的欺壓。但是,我們終于有勇氣拿起了武器,拿起武器去保護想保護的人,去努力戰斗,去勇敢的拾起了自己所丟失的東西。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7
看完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日本人可真是太兇殘了,殺了近30萬名中國百姓,連小孩子也不放過。害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
1937年7月29日和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就侵入北平的正陽門。大街上,小屋中到處都橫尸遍野,鮮血淋漓。日軍還在南京活埋南京人民,在南京下關江邊被日軍屠殺的中國人的尸體堆積如山。主人公角川是一個日本人,但是他看見那鮮血淋漓的場面也是于心不忍,因為他是一個好的日本人。
遇難的那些人死的死,傷的傷,最幸運的也就是斷了胳膊或是斷了腿。沒有幾個是一點兒傷都沒有的,血花四濺。到處都是廢棄的'磚瓦,在空中作戰的航空戰士犧牲了很多。
1941年12月中旬至1942年1月,日軍調集10萬兵力進攻長沙,發動第三次長沙作戰。中國軍隊奮勇抗擊,取得會戰勝利,百姓們終于可以平安的生活了!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8
之前《南京!南京!》有很多人去看了,爭議也非常之多,所以我也忍不住好奇心,在電腦上觀看了這部電影。
我只能說,這是部電影有人唾罵也有人贊賞,有人為此落淚也有人無動于衷。而我屬于中立者,但是這部電影的的確確感動了我,那些情不自禁的眼淚便可說明。
《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反應的是1937年日本進駐中國南京進行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慘絕人寰,或許電影對真實還有所保留,但是這已足夠了,足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讓我們體驗當時處于戰爭悲慘的生活。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當時的南京是我們的首都,可是影片的開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城里到處是逃跑的百姓,挹江門下只有僅剩不多的戰士們在堵住城門,陸劍雄帶著弟兄們對著沖過來的人大聲叫道:“不準逃跑!不準棄城!”但是他們卻回應道:“當官的都跑了!”看到這一幕,我自己也忍不住感慨了起來,當時那些擋在城門前的戰士們,聽到這些話該有多心痛啊!
在一個破教堂里,聚集著成百上千的中國人,他們把教堂當作了避難所。在面對幾個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應竟然是選擇投降!我無法想象他們當時心里的想法。
教堂里是越來越多的舉起了雙手,所以等待著的是,更多的屠殺與嘲笑!或許這也就是為什么日本十幾個人就能控制幾千人的原因了吧!所以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應該是什么呢?逃避,放棄?不對,我們應該勇敢地去面對這一切,學會反抗,而不是束手就擒!
雖然有那么多人都投降,但是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著,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江,當姜淑云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她的勇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了。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到最后也只能赤裸裸地死去。
整部影片都圍繞著幾個重要的人物來體現,《南京!南京!》這部電影里血淋淋的披露了當時舊中國人民悲慘寂寥的生活。一大片的中國人在槍彈雨林中倒下,一群的中國人被埋在堆填坑……這樣的場面或許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局面了!
看過《南京!南京!》的人都會有很大的感慨,它提醒著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為我們的國家民族出一份力!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9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時,久違的黑白畫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們記憶深處的沉淀。這次與以往的紀錄片或者電視不同,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視角的戰爭和屠殺。黑與白,簡單的對比如同大腦里面塵封的記憶,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卻增加了想象的空間;失去了血色的恐懼,卻增加了對戰爭的恐懼。黑與白,不在乎視覺上表現戰爭的血腥,而在于通過戰爭的原態趨引領大家對戰爭的思考。所謂立意,往往是一部藝術作品的靈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達出來的內在含義,立意高下,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格調高下,《南京!南京!》從一個日本兵的眼中來觀察這個戰爭,通過戰爭的表現,去挖掘戰爭的.實質:一個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潰,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從一個受難者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我們是不是會被悲情所纏繞,被屈辱所充滿,忘卻對戰爭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過表現施暴者的痛苦、絕望、崩潰,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極度痛苦和災難。
第一次拿著刺刀刺死手無寸鐵的人,會有緊張和不適,當看到尸橫遍野,習以為常以后,神經麻木了,殺人變成了一種習慣。但總有醒來的人,總有麻木后醒來的時候,看到人如此輕易的被殺死,對人生存的意義便會開始懷疑,這個人類固有的道德力量雖然弱小,但尚未泯滅。
“活著比死難受”角川自殺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話,反映出一個普通人在戰爭機器的驅動下,草菅人命后對生命的反思。
如果說,它僅僅是掀開陳年的傷疤,僅僅是在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僅僅停留在展現三十年代末中國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電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現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現翹楚,令人回味,將這部悲情作品升華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俯瞰了這個歷史的劇痛:我們不再停留在控訴和仇恨的層面,我們不再膠著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們從人性的內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類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人類的道德的力量雖然弱小,卻始終活著,并希望有一天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拒絕所有的戰爭!拒絕所有的殘暴!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0
12月13日,在歷史車輪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是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這是心中永遠的痛。
今年12月13日,被國家正式確定為“國家公祭日”,傷痛的歷史,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回味,去咀嚼,去用心感受。
我馬列主義研究會,宗旨為“喚醒青年意識”,我們有責任,做好這本分的工作,在浮華的社會,堅守一塊靜靜地心。
物理館302,晚上7點到9點。一群尋求心痛的青年默默的聚集到這里。
《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即使有些爭議,但是在視角和描述角度上更讓人震撼。
從小人物講起,沒有更多的說教,沒有更多的宏大主題,有的只是人在戰爭下的摧殘,人性在戰爭下的扭曲。而這些小人物更能喚醒我們心中的惻隱之心,更能激起我們的共鳴,才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柔軟。
展開日本人的內心世界,沒有把日本兵描繪為野獸,而是還原成“人”,也正因為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才會更加讓我們感到恐怖,明明是人,是什么讓他們變得如此殘忍?
關于這部影片,我們不想做出更多的評價,因為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在影片放映之前,大家是靜悄悄的,在影片放映時,大家是沉默不言的,在影片放映后,明顯可以看到有些同學眼眶濕潤了。
特殊的日子里,留一份嚴肅
特殊的日子,留一份心痛。
本想給大家留一個默哀儀式,只是想到這部影片已經給予大家足夠的思考和悲傷;再多的儀式也許只是儀式
看完后,送給了大家一句話:中國是什么?中國就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你在哪里,中國就在哪里。你光明,中國就不再黑暗。
會后有一件事兒非常遺憾,就是讓第一次參加協會活動的其他同學,過早的離開了。
因為電影只是馬研的一個活動展示,而會后的討論才是馬研的靈魂,因為在這里,你們才能了解馬研究竟是什么。
也希望昨晚參與進來的同學,能夠看到這篇文章,不應該過早的讓大家離開的[委屈]
本想會后商量一下周年慶的籌備,但是今天的'氣氛實在是不忍打破。
于是臨時讓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一下觀看電影之后的感想,思想的碰撞,也許,更能讓大家凝聚在一起。
馬研的同學,看完之后并沒有過的仇恨和偏激,看的出來一個個都是內心經過掙扎,但是沒有一個人說出仇恨的話語——
特殊的日子里,留一份嚴肅
國強才能民安,心正才能身安
想想曾經的恥辱和苦痛
珍惜和平,捍衛和平,堅守正義
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的骨氣,中國人的頭顱
我們是中國人,讓我們有能力拒絕——恥辱面前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他們在戰后慶典,但是我作為中國人,無法接受。
在戰爭面前,又有多少人能獨善其身呢?或者痛快的死,或者壯烈的反抗,或者茍且偷生,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社會道德已經無法去評價人的行為了。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1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由陸川導演精心創作的電影——《南京,南京》!看完這部電影,我頗有感觸,內心也有所震撼。
當看到兇殘的日本軍官放肆地在長達六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中,不擇手段地殺害我們的南京同胞,人們在驚慌而逃,很多人難以幸免于難,三十多萬同胞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時,我的心里感到一陣陣的難受。
不過我們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就像那梅花,從不在冰雪中向惡勢力或者強者低頭,它依然在大雪中凌寒獨放。我們中國人也是具備這樣的品質的。當日軍俘虜了我們的一批軍隊后,日軍鳴槍下威,要求中國軍隊起立,幾個日本鬼子挎著槍陸續走了上來,準備掃射。但中國軍人都握緊雙拳,他們臉上帶著憤怒,帶著無助,帶著悲憤的.神情,他們都不向日軍低頭,他們都不起立,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起也是死,不起也是死,他們就拿起自己的骨氣跟這些日寇們拼了,他們就這樣與日軍僵持著。日本軍官被這一場面驚呆了,手持機槍掃射了幾個人,只聽見死者的家屬抱著親人冰冷的尸體痛哭。突然一個男的帶頭矗立起來了,他就是被日軍俘虜的軍人中的一員,或許,他不想再聽見無辜的人們凄慘的聲音,或許他起立是為了表達中國永遠都不會是縮頭烏龜。小孩也勇敢在走了出來,人們都起來了,向日軍走去,只見人們一起高呼:中國不會亡,中國萬歲……。天空中回蕩著這悲壯的聲音,最后,他們都犧牲了。
但是,他們沒有為我們中國人丟臉,人們記住他們是中國人,甚至在他們臨死前也不忘高呼:中國成功,中國不會亡。這句話給予我極大的震撼,因為這句話透露了中國人民是多么熱愛自己的國家呀!
電影真實地反映了那一段歷史,那一段讓人屈辱的歷史。舊中國國勢衰微,中國成為別國欺負的對象。要使這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這代人就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不斷增強祖國的綜合實力,為祖國的安寧和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2
穿過被炮彈炸得支離破碎的城墻,走過散滿磚石雜物的大街小巷,五個經過三個月戰爭,臉上蓋滿灰塵,早已疲憊不堪,衣衫不整的日本士兵,無勁地端著步槍,慢慢的走著。忽然間,他們眼前出現了一座已被削去半邊屋頂的教堂,他們小心翼翼推開門,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
教堂里擠滿了沒來得及逃出的難民與中國士兵,他們眼里充滿無限的恐慌,雙腿向后退,緩緩地舉起了雙手,畫面定格在一個孩子身上,她左右看看周圍的大人,也將雙手舉了起來,甚至還微微露笑,這笑流露出一個孩子的幼稚與天真。其實幾千號人就全沖上去,也可將日本兵壓死。此時日本兵也很緊張,他們根本不知道面前的中國人會做出什么,但中國人卻放過了這唯一的機會,心中不由為當時祖國的軟弱無能而感到心酸。
日本兵叫來了大部隊,將教堂里的中國士兵抓去與街上抵抗日軍最終被俘的中國士兵集中在了一起,一同押到郊外。在即將被屠殺之際,中國軍人的臉上見不著一絲惶恐,只有當代軍人的沉著。面對眼前先走一步的弟兄們,看看這座即將讓自己獻出生命的城市,突然,他們都大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噠噠噠”機槍聲響了,先輩們倒下了,嘴巴卻仍張著,想多喊幾句。
那一聲聲吶喊在我心中回蕩。這吶喊是他們對已踏鶴西去弟兄們的.哀悼;是對還充滿活力后生們的激勵;是對一個還未完全滅亡民族的期待。我想流淚,卻又想起郭沫若的《屈原》:“哭,哭有什么用?眼淚,眼淚有什么用?”
是啊!哭確實沒用,在那個時代沒用,這個時代也沒用。如今,祖國強大了,從兩彈一星到太空漫步;從唐山到汶川的頑強拼搏,再到第29屆奧運會的成功召開,都表明中國在逐漸強大,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腦中的近代史資料,我們如今能做的,就是時刻將祖國放在心中,勿忘國恥,要有知恥而后勇的精神。
讓我們一同從歷史的河流中吸取經驗。通過自己的努力,奮發,把祖國建設的更強大,更美好,讓她站在世界地位之巔上。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3
《南京,南京》堵了中國人的心,甚至日本人也不領情。可是,凡是打過架的人都可以明白。
中學時候,打架的發起人一般都躲在后面指揮戰斗。打人者,被打者本來素不相識,也沒有仇恨。但大家都上,我不上就被鄙視,不去就沒面子,何況我校與他校歷來有仇。面對面,開始忐忑不安,面對陌生面孔,面對弱小,也曾猶豫。但是有人動手了,所有人馬上熱血沸騰,同伴們的兇猛,刺激到自己的自卑。為了不被鄙視,便猛下黑手,對倒地者也猛跺幾腳。什么無辜的弱小,女孩子也一樣不放過。
雖然一瞬間覺得自己很無恥。但是,回去后得到老大的表揚,得到弱小同學的敬畏,得到諂媚的同學的吹噓。不久,那些內疚就被自己故意忘記了。很快,對方來報仇,更多的.人又有了直接的仇恨。
回想起來,恃強凌弱的膽小鬼仍然是膽小鬼,大哥依舊是大哥。受傷的,被開除的基本是沖在前面的傻子。在某些需要的時候,大哥們會不計前嫌的和談,俗稱不打不相識,可是身心的傷疤永遠跟隨我們。打人者,永遠難逃內疚,被打者變得心靈扭曲,充滿仇恨。莫名其妙的仇恨來得本無意義。
戰爭本來就是一場以暴力為表現的集體無意識斗爭。參與者往往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仇恨本來與自己無關,從此就有關了。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4
有一個喜愛和平的國家,從未侵略過任何國家,名叫中國。從前,有一個土地小小的島國,名叫日本。故事就發生在這里。1937年12月13日就是這個噩夢的開始,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經歷了最悲慘的歷史時刻——一聲聲悲慘的呻吟,連天的叫喊、哭號,日本在歷史上的光輝形象從此倒塌,噩夢開始了……
這是超越人類忍耐極限的歷史悲劇,牽動著中國每一個人的痛的神經。日本的`征服行為違背了“自己活也讓他人活”的國際和平法則,這都是與他們的人生觀有關系。“菊花”與“刀”是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又是武士道的象征。日本確實是一個講究禮貌的民族,與人說話時要鞠躬到90度,而且是不停地鞠躬,他們那里的坐下是跪著,所以客人來時都會跪著迎接。但骨子里卻是侵略擴張,血腥殘忍。把嬰兒挑在刺刀上,殺人比賽……他們的性格是具有極端的雙重性。這是與日本的“恥感文化”分不開的,他們認為“罪”是要靠內心來主動反省的,日本的孩子冬天會穿極少衣服在雪地里挨凍,“我們的身體越累,我們的意志就越昂揚,我們的精神就會凌駕其上。”這與中國儒家思想差別太大,真的特別不理解。
日本是一個島國,這構成了日本人格中的那種特有的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絕的色彩。日本人一生都在擠。想在一個80%的面積被森林和山脈覆蓋的島國生存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這個島國還擁有1.27億人口,所以日本人從一出生就開始品嘗擁擠的滋味,從搖籃刀墓地,一生都在與無處不在的擁擠抗爭。
中國和日本隔海而鄰,戰爭才是公敵,是全世界的公敵,為了不讓噩夢重新上演,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創建美好家園!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5
自從我看過了《南京!南京!》這場抗日片我就領悟到了日本鬼子是多么的殘忍!他們常常以殺人為樂!一場南京大屠殺死傷無數!多少孩子顛沛流離,多少父母走投無路,多少老人無依無靠!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開始了,他們把殺人當作游戲,把百姓當作標靶。人們死的死,傷的傷,男人為了保家衛國,放下愛妻幼子,奔赴戰場;老人為了守護家園,甘愿赴死。青春活力的孩子本該坐在教室里學習讀書,玩笑嬉戲,卻只能躲在防空洞里渴求那一點點的陽光,期盼著戰場上的兄弟姐妹能夠早日回歸,可他們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殺戮與死亡他們幾乎沒有半點的抵抗能力,只能低頭求饒,可滅絕人性的鬼子沒有絲毫同情,一槍了結了他們的生命。其實對他們而言活著是黑暗與痛苦,死亡反而是解脫,或許他們心中早已等待這一刻的到來。
看完電影我最大的感受莫過于和平的重要,我慶幸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殺戮,沒有死亡,可以讀書。但如今的和平卻是千百萬同胞用血肉之軀擋住敵人的大炮,卸下敵人的刺刀換來的。他們有的已魂歸夢土,有的已百歲老人白發蒼蒼,但他們不曾改變的是那份保家衛國,奮勇拼搏的決心和毅力,他們和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相信不論時代如何前進,歷史如何改變,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段歷史,都不會忘記他們。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6
在我看完《南京!南京!》這部電影之后,我不禁潸然淚下,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所做的大面積、慘無人道的屠殺蹂躪,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1937年12月,南京城破,大批中國士兵潰逃出城,也有大量維護正義的人留了下來,與日本人作殊死抵抗,悲壯犧牲了。在抵抗失敗之后,中國人淪為了日本人的奴隸;在數十萬中國人民的鮮血染紅了南京城之后,整個南京城淪為了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命存活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在日軍的眼里,安全區只不過是囤積了大量女性資源的倉庫中國的女人們用他們的深具不僅拯救了隱藏在安全區的男人也在拉貝面前書寫了一段中國人堅強的歷史。
俗話說:文官不愛才,武官不惜命,天下太平矣。可恨的是南京國軍部隊高級軍官既然在人民危難時逃跑。將人民于水火之際,不管不顧。中國不需要這樣的`軍官。
最令我難忘的是一個普通的平民,他在戰爭飽受磨難。在殘酷的戰爭磨勵之下,這一人物性格發生了由軟弱到堅強的脫胎換骨的扭轉,我不得不佩服他堅強的毅力。
日本人殘酷的奴役中國人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推行野蠻的“三光”政策,犯下累累血債。
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殘酷屠殺伴隨著歷史的長河依舊還藏在中國人的心中,曰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會一樣一樣的找回來,這是中國人的恥辱,我們要更加強大,才能維護祖國的和平,才能維護世界和平。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7
戰火,硝煙。經久不息的槍炮聲黯然回蕩在蒼茫的天空中,無力地訴說著一國之都南京正被侵略的事實。
電影《南京!南京!》,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幕幕慘無人道的屠殺現實。標題上兩個
鮮明的感嘆號無時無刻敲擊著我們倍受震撼的心靈,用無聲的文字表達著一種強烈的情感。
影片中最讓人難忘的'場景應屬那個沉重慘烈的黃昏。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抗日民眾,包括年幼的孩童都昂首挺胸地面對著日軍黑漆漆的槍口,奮盡全力地吶喊著,肅穆悲憤的面孔下是一聲聲“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那一刻,時間仿佛凝結,有的只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豪言壯語。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席卷而來的槍聲,遍地堆積的尸骸,刺目的鮮血,以及侵略者嘲諷的面孔。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充分地展現了這場悲劇的原因。與此同時,侵略者的丑惡也同樣揭露在了我們的面前。但這個世界也還存在著像拉貝那樣的國際人道人士,正是有了這樣的無私的人,我們的世界才會在最黑暗的時候出現陽光,出現彩虹,出現希望。
而換位思考一下,當時執行屠殺任務的日軍所背負的是什么?一個國家所下達的“重任”?被政府所蒙昧住的市民熱盼的目光?還是早已遭受麻痹只知殺戮的心?那些囂張的軍國主義又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對這個世界所造成的危害?答案無需探究,歷史的來龍去脈就如同一面鏡子一般反射出所有質疑的真相。
1937年12月3日,三十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下包含著中國人民屈辱不堪的回憶,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永遠難忘的一個日子。它猶如一座巨大的警鐘,警示著人們若再不自強,這個數字遲早將會重現。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8
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電影院,是的,我觀看了《南京!南京!》。
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與此同時,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慘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后,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于染紅長江之后,南京全城淪落,一系列慘無人道的的`瘋狂舉動在無恥的日本人的手下展開最后,角川把幸存的兩名中國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選擇了自殺。影片留給了我很長時間的思考。是人慫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當我看到鏡頭里那一張張痛苦的臉、無奈的臉、絕望的臉便心如刀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孫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憤怒!淚水、痛苦、憤怒編織在一起。
當我看到日本人拉著一車死去的慰安婦,把我們中國人當貨物一樣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來,流著淚,向這些慰安婦致敬;我也要用盡一切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這些無恥的日本人,他們失去了最起碼對人性的尊重!日本婦女五元,中國、朝鮮婦女兩元。在日本,一位軍官這么說。他們的做法就是對我們極大的侮辱,極大的傷害!我們不是羊!這一點,中國不會忘!是的,南京大屠殺,中國不會忘!華夏大地曾經多么慷慨的給予我們,它給予我們熱情、善良、堅強,卻忘了給予我們平安。炎黃子孫享受著這一切。但是,當別人攻擊我們之時,有無還手之力,這是莫大的悲哀啊!我覺得《南京!南京!》這個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
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發奮圖強。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從現在起,認真學習,長大以后,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昌盛,更繁榮,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 19
今天,我觀看了南京!南京!這部影片。
本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日軍慘絕人寰的屠殺行為。
印象最深的一處就是在一波手無搏雞之力的戰士快要被日軍用機槍掃射時,他們喊出了民族的尊嚴,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愿:祖國萬歲!中國不會亡!其中不乏剛剛的逃兵,因為在槍口之下,他們的心靈被喚醒了。
望著那含冤而死的一個個生命,我的心靈被震憾了。他們是多么想看到明日的太陽呀!生機勃勃的春天已與他們無緣,滿天的白雪蓋住他們無助的身體已經算是對他們的尉藉。
南京,這昔日的首都,已被魔鬼占領,變成難京。難民們的棲息地只剩下一個拉貝開展的難民區。拉貝以納粹之名作為掩護,終于一次又一次地躲過了日本人的.屠殺。當他臨走時跪下的那一刻,我真的無法將他和其他的法西斯主義者聯想在一起。
最后,我想以張自忠將軍的幾句話做結束語:國家到了如此之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同學們,我想問,大家覺得抗戰這十幾年的歷史能被忘記嗎?
如此暴行,良心何在?
【愛國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精選18篇)06-20
電影南京南京觀后感(通用15篇)12-11
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南京!南京》500字觀后感(精選27篇)06-07
《南京南京》觀后感02-20
南京南京觀后感匯總04-27
南京南京觀后感(精選13篇)10-08
與南京的歷史典故07-18
南京的歷史典故07-22
美麗的南京作文11-17
青春南京作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