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歌母愛的紀錄片《生門》觀后感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和當下語境里,生育是一個相當私隱和敏感的話題。被《生門》鏡頭記錄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但更多的是焦灼權衡,生與死的拉鋸戰,甚至是對觀念與倫理的拷問。
謳歌母愛的紀錄片《生門》觀后感一:
談及拍攝紀錄片的初衷,陳為軍說,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他認為,只要把鏡頭對準生活,拍出來的就沒有年齡段的限制,適合所有人。因為太真實,有男觀眾起身表示,要感謝媽媽的生育之恩,但以后決定不讓女朋友生孩子。
拍紀錄片?陳為軍: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
拍紀錄片,陳為軍是半路出家。他曾為BBC、NHK拍過紀錄片,07年底,講述小孩子選班長的《請為我投票》還曾入圍第8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長名單。陳為軍說,“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為此,他始終把鏡頭對準生活,這次的《生門》也不例外。
《生門》,片如其名,聚焦產房里的生死和溫情。這是一部謳歌母愛的紀錄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對于社會、人性的觀察。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母親和孩子、病人和醫生、醫生和家屬、病人和家屬,電影好似一面鏡子,映照的是整個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產的女兒掙扎在生死線上,因為疼痛雙手扭曲變形,一旁的父親上前幫女兒的手捋直,將額頭貼在女兒的額頭上,對著女兒不住的默念,“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簡單,真實,透著暖,也透著光。這是《生門》最雋永之處,也是導演口中“真實的力量”。
紀錄片重在體驗 有觀眾看完決定不讓老婆生孩子
為了拍攝《生門》,陳為軍和團隊花了三年半的時間,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后擷取了片中四位媽媽的故事。談及這一過程,陳為軍分享說,拍攝紀錄片,因為要探入別人的隱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個長期的相處過程,拍攝者會不會模糊自己的立場?對此,陳為軍強調,紀錄片不像劇情片,劇情片有一個目標,劇情也是一個尋找謎題的過程,而紀錄片不是,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他認為紀錄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問,也不是表明立場,而是帶著觀眾去體驗。至于片中看似偶然的“神來之筆”,陳為軍說,那不是刻意添加的,而恰恰是真實的魅力。如果說有目標的話,陳為軍說,他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有了觀眾的解讀,這才能成為一個作品,否則它只能是一段視頻。
不過,有觀眾看完后,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決定以后不讓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觀眾則起身再三激動表示,應該讓家暴者多看看這部電影。導演回應說,女人太不容易。他說,這個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壞人,但女人永遠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壞,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底線了。
謳歌母愛的紀錄片《生門》觀后感二:
《生門》由陳為軍執導,耗時365天雙機位跟蹤拍攝,從40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不過故事性較強,主要講述了這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所謂極端情況,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見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還患有糖尿病,而且懷了雙胞胎,隨時都會大出血,需要5萬元的手術費,但孕婦并沒有醫保、只有5千塊錢,諸多問題接踵而來。此外,還有患有妊娠高血壓、孕齡28周孩子卻沒有胎動的孕婦,以及手術中血崩需切除子宮的孕婦等等,在手術室里的真實情節看得人觸目驚心。
然而,這并不是一部展現普通醫療過程的影片,手術只是個引子。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表示,開篇的那場手術帶來的震撼難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現得淋漓盡致,后面才開始展現經濟、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后面的問題,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專家都表示,這部影片含義頗深,能夠引人深思。
作為一部紀錄片,《生門》選擇在12月上旬公映,屆時將會與《三少爺的劍》、《少年》等熱門影片同期競爭。對于票房前景,研討會上有專家認為《生門》會成為一匹黑馬,可以依靠口碑傳播來影響票房。
謳歌母愛的紀錄片《生門》觀后感三:
2013年底,導演陳為軍和他的伙伴將攝影機架在了中南醫院婦產科,一拍就是兩年整。信奉“選題在你一公里范圍之內”的陳為軍,此前的紀錄片作品曾獲得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這一次的選題,同樣頗費思量。
“這就是一個高度濃縮了的滾滾紅塵。”在陳為軍看來,醫院的婦產科集結了窮與富的對比、生與死的掙扎、舍與得的糾結、老與少的代溝。每七天,新的人間悲喜就在這里輪換一遍。他們在中南醫院跟蹤拍攝了2年,素材量達500個小時,最后從拍攝到的40個完整故事中,選取了代表4種不同類型的故事,剪輯成了紀實電影《生門》,將于12月16日與全國觀眾見面。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和當下語境里,生育是一個相當私隱和敏感的話題。被《生門》鏡頭記錄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但更多的是焦灼權衡,生與死的'拉鋸戰,甚至是對觀念與倫理的拷問。“任何矛盾都像一個立方體,由6個面組成。我們認為有些社會問題很尖銳,是因為并沒有把矛盾的各個方面全部擺出來,當你真實、客觀、公正地擺出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時,就會發現,對立最終可以達成和解。”陳為軍說,醫院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點,“其實把醫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們中國人拍好了。”
在《生門》里,你確實可以看到“最大公約數”的中國人。他們極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車、任何一家小飯館甚至任何一個醫院取藥小窗口遇見的那些人,而他們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導演也抵不過生活,真實就是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實的笑、真實的哭、真實的糾結、真實的命懸一線,具有任何演員都無法演繹的穿透力。
“他們面對生命的那種敬畏,面對困難的那種隱忍,正是我們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陳為軍說,某種程度上,紀錄片導演很像社會學工作者,“區別在于,影像是面向大眾的,而不是局限于學術圈,就像白居易的詩歌,老太太也能看得懂。”
【謳歌母愛的紀錄片《生門》觀后感】相關文章:
謳歌母愛的優秀作文08-07
大型紀錄片《生門》觀后感12-20
紀錄片《生門》觀后感(通用23篇)04-25
謳歌抒情作文09-08
精選謳歌親情的作文素材08-07
謳歌我的母親作文05-31
謳歌親情的高中作文08-07
初中作文謳歌生命08-19
謳歌生命作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