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通用17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
10月2日下午,根據安排,我隊全體官兵組織觀看了《高山下的花環》教育專題片。該片生動展示了戰爭情況下,戰士們為保衛祖國做出的巨大的犧牲,啟示我們:作為每個中國人都應牢記“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這一道理。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描述了戰爭情況下人物特點及事例,著重把鏡頭重點放在了最平凡的戰士身上,老百姓身上。影片中許多情節讓人觸動:梁大娘的三個兒子老大打鬼子死了,老二文革時被壞人整死了,老三反擊戰犧牲;將軍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老一輩農民子弟兵的戰斗素養和奉獻精神……還有人物個性刻畫最為鮮明的靳開來,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軍營男子漢應該背負的責任和擔當,要具備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意志,要有堅決完成任務的毅力和決心。
觀看完畢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表達的.情感始終打動著我,戰友情、親情、愛情,以及對國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摯而熱烈。作為一名消防人,我們應緬懷先烈。我們要牢記保家衛國的宗旨使命,更要加強學習,筑牢思想防線,講規矩,繼續發揚湘潭消防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優良傳統,綻放消防人的光芒!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2
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個“吃米費糧,穿衣費布”的大漢——梁三喜。他在自己的遺書上寫的那些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人窮不能志短”,更是讓我十分的敬佩他。
遺書是心靈明亮的窗戶,而有些人則在他身上,反襯出了冷血的一面。梁三喜的遺書中所說的遺產,只不過是一些撫恤金和一件軍大衣罷了。這些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簡直不敢想像。我們心中的遺產都是什么房子啊、大把金錢啊、車子啊。可見,我們現在的人有多么看重于物質享受啊!而梁三喜的遺書中,飽含的那股情,豈還是遺書?都說“家書抵萬金”,而這份家書,又何止萬金?
當然,其他的.人也令我非常感動。靳開來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了戰士們的戰斗力,而到頭來卻是連一個榮譽都沒有。難道他的功不大于過嗎?難道偷甘蔗,比一整個連的人命還要重要嗎?還有“小北京”,他是那么的聰明才干,可是偏偏就這樣被兩枚臭蛋奪去了生命。還有……
到這里,我還有許多話要講。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悲楚,更多的是悲哀!我認為英雄不一定要犧牲,但即使犧牲,也不能像“小北京”一樣犧牲得不值得,也不應該像靳開來一樣小過沒過大功。他們是英雄,實實在在的英雄。是不拘小節的,愛國的英雄。
我欣賞“這種英雄”。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3
看之前,我以為是一部傳統的戰爭片,全程轟轟轟,砰砰砰那種。等哭著看完,才發現戰爭的片段只是很少部分,戰前連隊的生活,戰后烈屬的撫恤,才是這部影片的重頭戲。這部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反映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點緊接著另一個點,絕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在矛盾中開展,在矛盾中結束。怎么說呢,就是既純真又復雜;既有戲劇性又不是為了轉折而轉折;既飽含感情,又不刻意煽情;既充滿愛國主義,又不是高高在上的愛國主義。
總之就是,看完內心五味雜陳,想法很多,就是說不出來。只能說,真好看,一個“真”字打動了我們所有人。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4
這是一部比我年齡都大的電影,在楊遠斌隊長和王天航教官的熏陶下,我觀看了《高山下的花環》。
記得它最感人的幾個片段是:連長交代把欠下的債還掉;連長的娘有三個孩子全部都奉獻給了祖國;軍長的'孩子的犧牲。就像連長的娘說的一樣,看到一個這樣的,祖國就有希望,中國就會興盛。還有對副連長的評判,中國就需要敢說真話用于批判的人。副連長的犧牲一開始沒有被報上去是因為違反組織紀律,其實也正是這種批判精神的體現。整部劇鋪墊還是有點長了,我快看到一個小時的時候才整個稍微帶去進去。高山下的花環。都是烈士、都是英雄。向英雄致敬!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5
星期四,我看了一個經典紅色影片《高山下的花環》,講述了革命戰爭的故事。
連隊的一位指導員拿上一個花環,獻給了可敬可愛的連長。記者采訪指導員,指導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當時,連長吳三喜把指導員介紹給其他軍人,并讓他擔任指導員。有一天,指導員浪費糧食,把一個雪白雪白、干干凈凈的香饅頭扔進了水溝,連長全體教罵了所有軍人:不能浪費糧食,要節約。解散以后指導員坦白的告訴連長,饅頭是自己扔的。后來,指導員的媽媽寄信給兒子:你們軍隊要打仗了,十分危險,你趕緊撤離軍隊吧。指導員也很想逃跑,便和連長說:“我不參加這場戰斗了!”連長當著全體軍人的面罵了指導員,說他是膽小鬼,就知道當逃兵……指導員聽了連長的.教訓后,決定參加戰斗。
連長對所有的軍人說:“每個人不能做逃兵,要去和侵略我們中國的人抗戰到底。如果犧牲了,要讓自己的兒女當抗日英雄。”指導員聽完后,把手指頭咬出血,在布上寫了6個字——我決不當逃兵。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許許多多的人犧牲了,連長犧牲了,副連長犧牲了,還有一些戰士也犧牲了。
最后,指導員回到了家中。把連長唯一留下的紙條遞給了連長的父母,還到墓地給連長獻了花環。
軍人是多么的偉大,為了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勇敢地犧牲了。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6
平凡的歲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崢嶸的年代,更不缺硝煙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環》觀看已久,每一個鏡頭卻仍歷歷在目。它以最精簡的手筆,最樸實的鏡頭,帶我們穿越時空,看向那硝煙滾滾的時代。
面對戰爭,并非人人都生來是英雄。指導員趙蒙生也曾企圖逃避,他畏懼,他迷茫,這也正是未經歷戰爭的大多數人的寫照。可戰火與死亡不會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們成長。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這樣歷練而來。面對生死的離別,情同手足的兄弟犧牲,再怯懦的靈魂也會覺醒,再柔弱的羔羊也會咆哮。而放眼未來,我們雖身處和平年代,但戰爭卻并不曾遠去。我們未歷經死亡,但我們有軍人的血性;我們或許畏懼傷亡,但我們絕不退縮;我們并非生來英雄,但濃烈的.硝煙終會帶給我們重生。
面對戰爭,人人又都生來是英雄。無論是心直口快的靳開來,還是無私奉獻的梁三喜,他們都在時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戰爭。每一名戰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牽掛的父母,可面對戰爭,他們都義無反顧的放下一切,沖鋒在前,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靳開來說:“干了這碗酒,烈士陵園見!”面對生死未卜的戰爭,為了身后千千萬萬家燈火,無數戰士前赴后繼,用鮮血與生命將“英雄”刻印在祖國邊疆。
戰爭殘酷,卻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對斷水的危機,副連長靳開來冒著違反紀律的風險為戰士砍甘蔗,也最終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正是這“生命之水”解決了連隊的燃眉之急,為部隊的勝利鋪平了道路。面對戰爭的爆發,雷師長義無反顧的將獨子“北京”送上戰場。他才華橫溢,卻又默默奉獻,雖然年少,卻斗志高遠。這樣優秀的人才,并沒有擺架子,比后臺,而是扎實工作,立根基層,卻不幸犧牲在戰場。在戰爭年代里,正是有無數像他們這樣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革命先輩做為中流砥柱,我們的部隊才會在千百次戰斗中攻堅克難,帶領全國走向勝利。
當然,英雄史詩永遠傳唱,但我們也不能忘記血與痛的教訓。趙蒙生的母親曾數次力圖調動兒子遠離戰爭;組織領導因不喜靳開來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譽;“北京”甚至為兩顆早已過時的臭彈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些我們都不能忘記。即使是在新時代的當下,這樣的情節也時有發生:位高權重的官員為孩子“開后門”;喜歡甜言蜜語的領導厭惡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后勤的疏忽令戰士們在訓練中傷病百出…站在時代的浪潮前,我們更應銘記歷史,銘記這些先輩用生命換來的教訓。一支強大的軍隊,永遠是一支善于總結的軍隊,只有克服這些陋習,肅清軍隊風氣,才能使我們走的更高更遠。
身為新時代的軍人,我們肩負祖國建設的重擔。我們或許并非生來英雄,但定要在時代的浪潮中爭當英雄。我們要將將祖國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奉獻與拼搏記在心間。無論是在硝煙中浴血的戰士,抑或在和平時期為國奮斗的百姓,他們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的力量,教會我們中國人的自豪,我們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學習,刻苦訓練?牢記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傳承先輩的意志與精神,祖國的希望就寄托在我們身上,我們定會不負使命,砥礪前行!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7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電影,有搞笑的動畫片、可怕的恐怖片、引人注目的科幻片,也有令人悲傷的愛國片……前幾天,我看了《高山下的花環》這部愛國片,心里翻騰得厲害,腦海里一直回想著那些感人的畫面。
1948年,生活在城市里的趙蒙生來到部隊當指導員,他偶然聽到要打仗的消息,他焦急地像正在鍋里沸騰的水一樣,他想當逃兵的'念頭被連長梁三喜知道了。在連長梁三喜的勸說下,趙蒙生終于跟部隊上前線。最后,連長梁三喜因為救趙蒙生而中彈身亡,趙蒙生悲痛欲絕,拿著炸藥包炸進山洞里,取得了勝利。
看完這部電影,我已經被電影里的每一個人物深深地感動了。副連長金開來表面上很暴躁、大大咧咧的,可是心地很善良,他為了讓同伴吃上甘蔗,自己被地雷炸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給同伴們換來了甜滋滋的甘蔗;趙蒙生開始的時候不適應部隊的生活,甚至有了相當逃兵的念頭,但他還是堅持下來,勇敢地上前線殺敵;連長梁三喜為了救趙蒙生中彈身亡;他們在戰火中,用自己的勇氣和生命守護戰友,保衛國家。
我不禁為那些沖在戰場上而壯烈犧牲的戰士們傷心,他們幾乎把青春用在訓練上,把生命留在戰場上。他們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的利益,沖上戰場和敵人戰斗。我多么希望那些上戰場的戰士們不會犧牲,更希望沒有戰爭,沒有犧牲。感謝那些保衛祖國的戰士們,是他們用生命守護著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8
軍訓第四天組織觀看《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影片,傳達了作者對解放軍戰士們無私奉獻的贊美與歌頌,我對那一群為國家奉獻自己生命的真實事跡充滿了敬佩之情。
趙蒙生,出身在一個軍人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在下連隊時,思想上還停留在“我要回去”,生活中不能融入集體,事事需要他人幫忙。但經過自衛反擊戰的洗禮,戰友的犧牲觸動他,戰場上的血腥,使他懂得了作為軍人不應該有退縮當逃兵的思想,要有軍人的責任與使命感。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總會有很多想要逃避、退縮的時候,但我們需要做的是勇敢的去面對,不畏懼困難,迎難而上。
當自衛反擊戰打響,戰士們義無反顧地殺上戰場。艱苦的環境里,戰士們干渴難耐,靳開來為了提高連隊戰斗力去砍甘蔗,被地雷炸死,炮手“小北京”被敵人的槍彈擊中而犧牲,通信員金小柱被炸斷了雙腿,梁三喜為掩護戰友趙蒙生中了敵人的冷彈倒在山坡上,憤怒的.趙蒙生抱起炸藥包沖進敵人山洞,為贏得勝利立了功。
在一場戰爭中,犧牲的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但那些犧牲的戰士們,他們的熱血會永遠存在于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心中!
新中國成立后并不是完全的太平,我們今天的和平是當年那些戰士們用他們的生命所換取的,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們都愛自己的家,愛生活,盡管他們生活得并不富足,但他們始終將國家的興衰放在第一位,在國家需要時,義無反顧、毫無怨言地獻出自己的生命,位卑未敢忘憂國,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極強的愛國主義和崇高的情懷!
《高山下的花環》讓我看到了戰中的浴血奮戰、戰后的感人事跡,讓我了解到我們腳下的土地不是用土鋪就的,而是戰士們用他們的鮮血,用他們的身軀奮戰而成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應用在這里是恰好不過的了。
熱血沸騰的青少年們,我們是幸運的,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應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讀書,爭做社會好青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奮斗,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出自已的力量。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9
20XX年9月30日下午,在公司領導的安排下,共同觀看了《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一開始并沒有理解這個電影名,直到最后鏡頭拉長,在高山上,軍烈家屬離開墓園,軍長行起軍禮,那一排排花環下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蕩漾在天空,烈士們雖已去,但仍然駐守高崗,守衛國家,身先士卒。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心中充滿了無限敬意。同時,對影片中的人物、故事情節也產生更多感慨,很多是我們在工作中、學習中值得學習的榜樣。
作為生產一線管理員,要像梁三喜(連長)一樣的做一個正直、關心下屬的人,敢于擔當。我們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利益大于個人利益,公司需要我們的時候,要勇于主動站起來,為公司添磚加瓦。懂得培養員工,樹立榜樣。在團隊中也培養像靳開來(排長)一樣的心直口快,做實事、正直、有正義感的.人,團隊親和力更高;但不得滿腹牢騷、抱怨,不作為。
生產一線員工學歷參差不齊,年齡大小不均,作為基層管理員的我更加要工作作風端正,對員工一視同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于進公司時有背景的,到崗后應做好相關培訓,統一思想、統一標準、統一行動,絕不為任何人開后門。凡事都細致觀察,若發現員工思想、心思有動態時應及時溝通、交流、引導。絕不做自私、沒有責任感的人,帶領團隊共同進步。
當然,作為基層管理者,也得學會沉著冷靜和智慧的一面。當員工犯錯時,可能會十分憤懣,此時要學會三思,做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當一個人做出勇敢的決定時,也是一次人格升華的決定,這個決定會讓我們在之后的經歷中,除卻了懦弱、逃避的性格,變得越來越英勇、也越來越令人尊敬。
工作業余時間大家可以開懷暢談,和藹可親,接地氣,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為尊敬。團隊像親兄妹一樣,面對問題共同克服。影片中連長對指導員的一句話:“中國是我的,也是你的”。我們平時也在說:“家是國的家,國是千萬家”,只有國家存在,我們才在。我們才有生存的價值,我們才有創造的機會。
我們要珍惜和平、緬懷先烈、珍愛家庭、熱愛祖國!同時,也要珍惜公司,熱愛工作。對工作熱情飽滿,勇于挑戰,不畏艱辛,時刻牢記公司使命,共同為景峰醫藥的發展壯大而努力奮斗。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0
暑假期間,爸爸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名子叫《高山下的花環》。他對我說:“兒子,這是爸爸上學時讀過的一本書,寫于一九八二年,時代特色非常濃郁,你也了解一下。”然后便將書以不看也得看的方式塞給了我。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但當我讀到第五十三頁的時候,我突然感到心里很沉重——一名戰士犧牲了!
故事的背景是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是我從來沒有了解過的歷史。上文中犧牲的戰士是司號員金小柱。在連隊執行穿插任務時,為減輕炮排戰友的負重,自己背了四發八二無后座力炮彈,在到達預定地點后,便一頭栽倒在草叢中——他被活活地累死了!這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第一名犧牲的戰士,我的心里感到很不好受,金小柱還不滿十七歲,只比我大六歲啊!再想想自己,不說家務活干了多少,上學放學還得媽媽接送呢,真是羞愧!本文的主角是農民出身的連長梁三喜和將軍的兒子——連指導員趙蒙生,以及同是平民出身的副連長靳開來等。最后,曾經一度想避開戰爭,怯戰厭戰的趙蒙生活了下來,而梁三喜和靳開來都犧牲了。當然,經歷了鐵與血洗禮的趙蒙生,也成為了英雄。
昔日的戰爭已離我遠去,因為種種原因先烈們的英雄事跡和他們創造的歷史也逐漸成為了我們新一代學生知識的'盲區。用爸爸的話說:你們這一代人啊,已經忘本了!我不太理解爸爸的話,但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書的內容太精彩,太催人淚下了,憑我一個小學生的能力,根本就形容不出來,如果大家有機會,就看一看這本書吧。
最后,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讀后感的結尾:置身于敵人的碉堡之下,我才深深地感到,這里已絕對沒有啥將軍后代和農民兒子的區分了,我們將用同樣的血肉之軀,去承受雷,去承受火,去撲向死神,去戰勝死神,一起用熱血去為祖國寫下捷報!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1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高山下的花環》,掩卷回味,覺得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而且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生活教科書。作品描繪了我們新時期最可愛的英雄群像,其中英雄連長梁三喜的優秀品質更加可歌可泣。
梁三喜,這位來自沂蒙老區的連隊基層干部,是個“吃糧費米,穿衣費布”的大漢,長長臉膛瘦削黝黑,厚厚嘴唇帶著憨氣。他的舊軍裝,他的“八撮毛”牙刷,他的訓練用的筆記本,無不表現了他那堅強、樸實、勤勞克己而又寬厚善良的性格,無不閃耀著一位英雄戰士特有的思想光彩。
梁三喜犧牲了,他沒有留下什么值錢的東西,也沒有留下什么豪言壯語;然而,他犧牲前寫的那封家信,卻集中表現了英雄戰士那種瑰麗而又寶貴的精神品質,對“給親屬留下什么遺產”這個問題作出了發人深思的回答。
遺產,是一面照人心靈的明鏡,自古到今,不少人在它面前暴露了冷酷自私的靈魂。梁三喜給他的親屬留下了什么樣的遺產呢?這位在生前沒給妻子買過一件衣服的英雄連長,在他的家信里是這樣對妻子說的:
“秀:我除了給你留下一張欠帳單外,沒有任何遺產留給你。幾身軍裝,摸爬滾打全破舊了,唯有一件新大衣……”
啊,一封遺書,一張帳單,一件軍大衣,這就是梁三喜留給親人的“全部遺產”。在某些人看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對“遺產”的理解是:存款呀,住宅呀,家具呀……而梁三喜的親屬,不但沒有得到這些,反而要替他償還一筆欠款。——劃不來啊!
我想起了一九二八年在長沙被殺害的年輕女共產黨員趙云霄,她留給生下來才一個多月的女兒的遺產,是一封遺書,囑咐女兒“好好長大成人,且要好好讀書”。不要忘了父母是怎樣死的;我又想起了趙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這位東北人民革命軍女英雄在走向刑場之前,留給他兒子的遺書,鼓勵兒子“趕快成人”,“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趙云霄,趙一曼,這兩位英雄早已離開了我們。今天,我們從梁三喜這個藝術形象的身上,同時看到了她們的影子。想一想吧,為什么對“遺產”這個概念的理解,先烈們竟會這樣不謀而合?原來,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革命的事業,人民的事業,絕無金錢的位置。因此,當他們臨到犧牲的時候,唯一耿耿于懷的是“革命”兩字。溫習革命烈士的史跡,讀讀梁三喜的家信,我覺得自己也從英雄們手里得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遺產。這份遺產,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無法用數字來估算的精神財富。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有詩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想,在自衛還擊戰中出生入死的梁三喜寫的家信,價值何止萬金?你聽他說:“人窮志不能短。再說我們的國家也不富,我們應多想想國家的難處!”這飽含愛國激情的話,給我鼓舞,給我力量,教我奮發,催我上進,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嚴,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中國的青年。
啊,這封普通而又珍貴的家信,它和梁三喜、靳開來、薛凱華、金小柱等一樣,實實在在也是高山下的花環上一朵圣潔晶瑩的白花!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2
《高山下的花環》, 我是在激動和震撼的情緒下把它一口氣看完。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說,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透過那濃濃的戰火,我看到了一個個最可愛的英雄,他們那樣光彩高大:連長梁三喜無私奉獻,舍己為人;副連長靳開來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戰士薛凱華胸懷大志,才華過人;軍長“雷神爺”嫉惡如仇,一身正氣;愛開小差的趙蒙生經歷了戰場中血與火的洗禮,最終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大功。
當我看到連長梁三喜那封遺書時,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來。你聽他說:“秀:我除了給你留下一張帳單外,沒有任何遺產留給你。
幾身軍裝,摸爬滾打全破舊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聽他說:“人窮志不能短。再說我們的國家也不富,我們應多想想國家的難處!”都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這封家書,價值何止萬金? 歷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在和平年代也有無數的英雄。 在去年那場突然來臨的汶川大地震中,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在災難面前是如何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如何團結一致重建家園。他們是英雄。
在北京奧運會賽場上,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看到了中國運動員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讓那一面面承載著所有中國人驕傲、自豪與夢想的五星紅旗,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是運動員們通過他們頑強拼搏,勇往直前,永爭第一,讓我們挺起胸脯告訴世界:我們中國是富饒而強大的!他們是英雄。 這無數的英雄事跡給我鼓舞,給我力量,教我奮發,催我上進,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嚴,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中國的少年。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我也要做“英雄”。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3
再次的感動在激動和震撼的情緒下再次捧起這本書,把它一口氣看完。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說,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透過那濃濃的戰火,我看到了一個個最可愛的英雄,他們那樣光彩高大:連長梁三喜無私奉獻,舍己為人;副連長靳開來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戰士薛凱華胸懷大志,才華過人;軍長“雷神爺”嫉惡如仇,一身正氣;愛開小差的趙蒙生經歷了戰場中血與火的洗禮,最終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大功。
為我們廣大塑造了一群既保持著我們軍隊光榮傳統,又具有八十年代鮮明色彩的當代軍人和普通群眾的英雄形象,在矛盾、對比中寫出了人物性格的鮮明特征。作者著力描寫的是九連連長梁三喜與指導員趙蒙生。他們兩個人一個是老區人民的兒子,一個是將軍的后代,歷史使他們曾經生活在一起。吮著同一個山村母親的奶汁長大,但是曲折而復雜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在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之后又走上了共同的戰斗道路。在緊張、艱苦的備戰時刻,帶著“曲線調動”的目的來到九連當指導員的趙蒙生,既經受不住連隊摸爬滾打的訓練之苦,也吃不消連隊單調簡樸的生活之苦,完全陷入了個人主義的泥坑不能自拔。而出生在沂蒙山區老根據地的農家子弟粱三喜是個忠于職守、帶兵嚴格的連長。他寬厚通達、質樸剛毅。面對新任指導員趙蒙生心神不寧、不負責任的表現,他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擔,決心有一次放棄回家探親的機會。當他得知趙蒙生在臨戰前夕拿到調令,要臨陣逃脫時,他怒不可遏,破例訓斥了趙蒙生一頓。在他的身上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艱苦樸素的本色,為了給爹爹治病,他負債累累,一聲不響;他唯一的“財產”就是一件用塑料袋裝著的新軍大衣,這是他為自己萬一犧牲后留給妻子改嫁用的“禮物”為報效祖國和人民,他立下以身殉國的誓言。
戰場上,他身先士卒、英勇奮戰,最后為掩護戰友而壯烈犧牲。在他犧牲之后,留下的欠賬單和遺書交代了兩件事:“人死帳不能死”,要家人用撫恤金還清債務;希望妻子韓玉秀改嫁。對國家沒有提出任何一點的要求。這些細節的描寫,把梁三喜高潔的情操、傳統的美德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種令人蕩氣回腸的陽剛之氣,也是一種民族志氣。他的.母親梁大娘和妻子韓玉秀是兩個感人至深的農村婦女的形象。當她們得知梁三喜犧牲后,到前線奔喪,未來節省路費,婆媳兩人竟然徒步走到軍營;在處理兒子的后事時,這位偉大的母親恪守兒子的遺言,一次償還了親人生前欠下的債務;生活艱難卻拒絕一切的饋贈。表現出了老區人民克己奉公、深明大義的崇高品德,也進一步地拓展了作品“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主題。雖然是再次翻看這本書,但是每每都被這些細節感動得熱淚盈眶,仿佛自身回到了那真實的現場,又由此生發開許多的感慨和想法。當看到連長梁三喜那封遺書時,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來。你聽他說:“秀:我除了給你留下一張帳單外,沒有任何遺產留給你。幾身軍裝,摸爬滾打全破舊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聽他說:“人窮志不能短。再說我們的國家也不富,我們應多想想國家的難處!”都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這封家書,價值何止萬金?一個老區人民的優秀子弟,一個鐵骨錚錚的好戰士,他難道不懂得生活的享受,他難道不懂得生命的可愛,他難道不懂得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珍愛自己的家庭嗎?
但是當他把祖國的利益放在首位時,就毅然放棄了許多人舍不得放棄的東西。在和平年代也有無數的英雄。在2008年那場突然來臨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們也看到了我們中國人子弟兵在災難面前不顧一切,英勇奮戰的熱血場景;也看到中國人民是如何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如何團結一致重建家園的感人畫面,真的,他們無愧是時代英雄。同時在北京奧運會賽場上,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看到了中國運動員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讓那一面面承載著所有中國人驕傲、自豪與夢想的五星紅旗,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是運動員們通過他們頑強拼搏,勇往直前,永爭第一,讓我們挺起胸脯告訴世界:我們中國是富饒而強大的!他們也無愧是時代的英雄。無論是作品中的英雄還是現實中的英雄,他們的事跡應該給我們任何一個國人都以鼓舞,都以力量,教我們奮發,催我們上進,使我們懂得做人的尊嚴,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秉承他們的優良品德和傳統,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廣大的教育長線上作出應有的貢獻,做一名無愧于國家和人民的“英雄”。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4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影片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通過一系列感人的畫面,熱情歌頌了以梁三喜、靳開來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坐在靜靜的影院里,銀幕上英雄的身影時時催我熱淚盈眶。當戰斗打響后,九連連長梁三喜帶領他的戰友擔任了穿插任務。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可是,當他們攻占主峰后,隱藏的殘敵向他們開了槍。在生死關頭,他用自己的身軀掩護了指導員,而他卻永遠地倒下了。在那些滿腦子銅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績似乎可以成為換取家人榮耀的本錢,但是,他這位沂蒙老區農民的兒子,在部隊開赴前線之前給妻子的信中卻這樣寫道:“如果我犧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條文規定享受烈屬待遇,切切不可向組織提出半點額外萎求。”
“……國家也不富裕,我們要多想想國家的難處。”一聽著這感人肺腑的話語,怎能不令人淚流滿面啊!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像梁三喜這些“位卑未敢忘憂卿”的戰士,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嗚?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有著英雄的人民、英雄的軍隊呀。
望著銀幕上梁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聯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種人,他們干什么都講價錢,把人生看做一筆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著一位老人掉在河里卻無動于衷,并習于呼救的人說:“我下去救人,給多少錢?”這種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樣,每時每刻都想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我們的“四化”大業還愁不能實現?電影結束了,我隨著緩緩的人流走出影院,陣陣涼風吹拂著我的面頰,梁三喜的話語久久縈繞在我的耳畔:“祖國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覺得這話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是的,祖國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學習,用我的智慧編織出最美麗的花環獻給祖國和人民,來告慰那些獻身祖國的英雄。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5
有這樣幾個人:他們有的來自家庭條件極為困難的農村,有的出生就在大城市過著富裕的生活,有的已成家立業,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英雄,保家衛國,流血犧牲的大英雄。這些英雄人物出自謝晉導演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九連戰士們擔任尖刀排英勇奮戰的故事。影片中有許多情節讓人感動:戰士們愛戴的連長梁三喜同志,在攻占主峰時為了掩護戰友,為國捐軀;心直口快的副連長勒開來同志,在前線戰士們嚴重缺水時,不惜生命危險以及違反戰場紀律的處罰,為同志們帶來甘蔗,帶來勝利的希望,自己卻壯烈犧牲;“小北京”同志在戰斗過程中,打了兩響啞炮,被敵人射中,不幸犧牲。在他死后,人們才知道他是軍長唯一的兒子,卻沒有因為出身不同,仍然站在了前線。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梁三喜同志。作為一個基層連長,在和平生活中,他是非常受人們愛戴的兄長、好同志。他的家境貧窮,平時不舍得亂花錢,回家探親,都是戰友把皮鞋借給他穿,自己的孩子滿月了,也沒有給孩子買奶粉,就連他的妻子和母親來參加葬禮,也是帶著孩子長途跋涉十五天趕來的。盡管這樣,生前他曾寫信告訴妻子,如果自己犧牲了,讓她用自己的撫恤金和賣掉家里唯一一頭豬的錢,也要把生前欠的賬單還清。“人死,賬不能死”!他所留下的遺物,也只有一件自己舍不得穿的軍大衣以及他和妻子唯一的定情信物——撥浪鼓。他,一位平民老百姓,一位勤儉節約、生活樸實的`連長,卻死得悄無聲息,死得光榮……司馬遷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我認為梁三喜就是重于泰山的那個人。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的每個鮮活人物,有的來自大城市,有的來自農村,但他們在戰場上,都用無私的愛國情懷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奮勇殺敵,為祖國,為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我們換來安寧和平的幸福生活。
作為一名在幸福中成長的學生,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以此來告慰像梁三喜同志這樣的先烈們,祖國不會忘記你們!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6
歷史的長河始終奔騰不息,無數的英雄先烈們用青春用熱血為我們護航。——題記
歲月如歌,唱不盡中華兒女豪情萬丈。經典流傳,難忘那一段段值得銘記的歷史和英雄。大多數的英雄們并沒有留下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更多的是給我們留下了堅定的愛國情懷。
這個國慶假期,我觀看了《高山下的花環》,它講述的是一個普通邊防連隊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的故事。在無數的感動與淚水中,我記住了梁三喜、靳開來、薛凱華等不朽的英雄先烈。
梁三喜是一個來自革命老區的連長,他抽的是黑乎乎的旱煙末,連塊手表也沒有,用的牙刷只剩“八撮毛”,“吃糧費米、穿衣費布”。他是頂著滿頭高粱花子參的軍。但是,正是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在極度貧困的生活中,默默為部隊建設、為國家尊嚴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在戰斗的關鍵時刻為了救戰友而永遠地離開了愛他的家人,并且留下了一張染上鮮血的欠帳單,一張令人深思的欠帳單。梁三喜這位英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傳統農民刻苦勤勞、堅韌寬厚的氣質;看到了他對祖國、對革命事業一片忠誠;也看到了他淳樸厚道、堅毅剛強的性格。他不完美,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卻令我深深感動。在戰前,他嚴以帶兵,寬以待人;在戰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為掩護戰友不惜自我獻身。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堅定的愛國情懷。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看到了新中國70周年的光輝歷程,就更不能忘記當初為了保家衛國而獻出生命的戰斗英雄們,像梁三喜這類英雄,今天依舊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此外,還有貌似圓滑、玩世不恭,但在生死關頭卻是深明大義、舍家報國的'靳開來;還有胸懷大志、才華過人、活力滿滿,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的薛凱華,他們身上都閃現著一種鮮明的愛國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觀看《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我被英雄先烈們的愛國情感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靜。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用犧牲換來了今天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當年,英雄們為我們負重前行;今天,我們也要把復興大任扛在肩上,在學習上努力拼搏,砥礪前行!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 篇17
雷軍長的那番話,領導家的孩子,知青下鄉的時候不愛去,而提拔的時候調到部隊,打仗卻讓老百姓家的孩子上。雷軍長和指導員母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可誰家的孩子不是孩子呢?更讓人感動的,是連長母親,三個孩子以身殉國,正是像她這樣英雄的母親,孕育出了一代代英雄!
指導員,從一開始來到連隊,只想著混完日子,趕緊調走,以至于一個月的時間,竟然連自己的連隊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到后來,軍長的講話讓他真正意識到,自己和母親做的是多么錯誤,決心痛改前非。在戰場上,老靳為解決戰士們飲水困難而踩雷犧牲,連長為了保護自己而犧牲,指導員被深深激怒,拿起手榴彈,沖向敵人的.陣地,為他們報仇!戰爭結束,指導員再次利用自己的關系,而這次,他卻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犧牲的戰友討回他應該立的功。
另外,影片也表現了不實事求是,不聽意見的現象,老靳就是因此而得不到晉升,而上了戰場卻收到提拔,真是應了他那句,這是讓他去帶頭送死。
當干部,不應為了晉升而工作,應帶著對單位的感情,對官兵的感情而工作,戒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實事求是,深入官兵,率先垂范,只有這樣,才能賡續優良傳統,保持優良作風和內部團結!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03-16
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愛國03-23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03-16
高山下的花環電影觀后感06-07
高山下的花環的觀后感(精選28篇)07-11
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精選10篇)12-20
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精選19篇)01-11
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精選6篇)12-21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優秀03-16
高山下的花環觀后感(精選12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