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用刀尖入水
用顯微鏡看雪
就算反復如此
還是忍不住問一句
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
他們和小鳥一樣
正在我胸口跳傘
——《地球最后的夜晚》
很長一段時間時間以來,我一直認為以當前的語境,電影和音樂足以取代文學的功能,畢贛的兩部電影的出現更堅定了我的觀念。他的電影與中國古典的文學觀一樣,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同時也帶有實驗的成分。假如《路邊野餐》出現之后我還尚帶一絲憂慮,擔心他在以后的作品中能否繼續保持這種詩意與探索的話;那么在今天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我這絲憂慮已被完全打消,顯然他像姜文一樣,會在影片中刻上屬于自己頑固的烙印。
然而另一方面,在這個時代,做為取代文學進入大眾話語圈中心的電影與音樂也同樣面臨著文學當年面臨的問題:到底該不該在劃清嚴肅與通俗的界限;到底該不該在嚴肅與通俗之間尋找平衡;到底該不該為了迎合大眾而舍棄嚴肅刻意通俗。其中的荒誕之處在于:任何藝術形式都是靠扎根大眾才得以生存,而大眾的審美與藝術鑒賞力往往卻與創作者的預期相去甚遠。尤其在現在,大眾的審美傾向更趨快餐化,不論何類作品,人們只求蜻蜓點水,只求“我聽過”,只求“火不火”。這不僅讓追求嚴肅、純粹的文藝作品的生存處境愈加艱難,也讓上述問題中存在的矛盾更加不激烈,其間的'取舍抉擇更加直白——“既分高下,也決生死”。這是時代大勢,絕非觀眾與導演產生自覺就可逆轉的。
對于導演們而言,聰明人如姜文、寧浩、曹保平等在保持自己的審美取向的同時也在積極向大勢靠攏,站著也把錢掙了;性子烈的胡波以縱身一躍向大勢抗議,僅留的遺作滿載譽嘆,但他也再沒辦法在這個世界繼續創作;腦子古典的如張藝謀、馮小剛、王家衛丟了自己的審美全身投入大勢洪流,罵是被罵慘了,但賺的錢也數不過來(當然,其中得失孰多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才有計較)。相比他們而言,畢贛在《路邊野餐》物質回報寥寥無幾之后,選擇了一種更為奸詐的方式,不客氣地說,《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發方式某種程度上屬于哄著大眾買票——這話不僅對畢贛不客氣,更對觀影者們不客氣——畢贛想掙錢是真的,觀眾沒腦子就是假的么?一吻跨年,我聽著想笑。但我充分理解畢贛行為:要吃飯的嘛。我也充分理解觀眾的不忿:因為這他媽壓根不是什么一吻跨年。
拋開不那么高尚的宣發手段,這電影本身是對嚴肅文藝的一次捍衛,不論它取向太個人化也好,拍攝手法太著重于模仿前作也罷(我個人倒是覺得這種動輒四十分一小時的長鏡頭非常驚艷),它展現的精神內核是足以讓人鼓掌致敬的。一方面,它展現了當電影本身的故事只是一個可有可無能隨時剝離的外殼的時候怎么利用藝術本身的魅力保持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包括《路邊野餐》)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影新思路:何不將電影當作一本純粹的文學作品來欣賞——有人單純為了視效觀影,當然也有人單純為了其他東西觀影,這東西為什么不能是詩意呢?(雖然詩意對我來說就像寒氣一樣,使我的肩胛骨時刻作痛)
誠然出于對畢贛作品的偏愛,我不免是為他及其新作做了些辯護,但還是請諸位相信,即使拋卻我的偏見,《地球最后的夜晚》仍是一部非常美麗的電影。當然我是不推薦諸位去看的:全因鄙人不善承擔無現實利益之吐槽、嘲諷。
說到這里,我不禁又有些擔心,經《地》一役的畢贛,在之后的拍攝中還能否忍受文藝片不賺錢的窘境。畢竟現在的觀眾(當然包括我)睚眥必報,我相信畢贛是上了不少觀眾的黑名單了,或許畢贛之于他們,就如畢至飛、汪遠、羅登之流之于我,一經提起就咬牙切齒。當然,我不是真的擔心,他受不受得了,關我什么事?
【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后感】相關文章:
《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后感02-18
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后感06-05
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后感范文11-07
地球上的最后一人作文06-02
初中說明文:地球的最后時刻08-05
地球的最后一刻_小學作文09-06
"最后”一個夜晚作文800字03-12
小學說明文:地球的最后時刻08-05
地球上的最后一人(續寫)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