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6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1
xx月xx日晚,大沙壩鄉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各村半脫產干部、“第一書記”集中觀看紀錄片《紅旗渠》。
紀錄片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在人力、物力、財力季度匱乏情況下,紅旗渠不依賴國家,僅憑自力更生、苦干實干的精神,通過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終于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改變了過去“吃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讓林縣人民從此過上了“不怕旱澇、保豐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時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更是創造了世界的奇跡、人類的奇跡。
觀看中,整個會場秩序井然,100余人靜靜坐著,共同觀看了河南林縣人民齊心協力、不畏艱難創造的奇跡《紅旗渠》,當觀看到話劇中活波可愛的吱吱因擔心工人餓著肚子而去挖野菜丟了性命時,當看到八十多歲的老秀才楊起夢老當益壯、奮不顧身為紅旗渠建設揮墨題字時,當看到青年工友們為向調查組證明他們是自愿修建紅旗渠而在山洞中集體舉辦婚禮時……現場觀眾們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觸動,不少人輕輕扶起來衣袖,悄悄擦拭著眼角的淚水,這是忍住的感動,更是真情流露。
觀看結束后,該鄉黨委書記對本次觀看進行簡要總結,同時明確要求,一是全體鄉村干部要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煉就親民愛民的真情懷,煉就搶抓機遇的真膽識,煉就廉潔奉公的真品格,煉就干事創業的真本領;二是以實際行動,傳承紅旗渠精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三是要廣泛宣傳,鄉、村兩級干部、第一書記要組成工作隊,將《紅旗渠》精神宣講至家家戶戶,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紛紛表示,深受“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感觸,將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堅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紅旗渠精神為動力,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做好本職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同步小康。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2
從小,我就聽說紅旗渠。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游覽了紅旗渠。它是林州(原名林縣)人民十個春秋的血汗與智慧的結晶。
第一眼看到紅旗渠時,我真不敢相信它是人工挖的河。它的雄偉壯觀、風光秀麗就像天然形成的,它懸在太行山的半山腰。爸爸告訴我們:"歷史上林州嚴重干旱缺水。林州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是舊林州的真實寫照。"為了改變嚴重缺水的狀況,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偉大的林州人民在當時縣委的領導下進行開山引水的艱難工程。那時,科技還落后,沒有現代化的機械。人們只能靠一錘,一鏟和一雙手在太行山上修筑成了這條長達1500公里的工程。我仿佛看見了以前林州人民起早貪黑,辛勤勞動的情景……
青年洞位于紅旗渠總干渠任村盧家拐村西,是總干渠最長的隧洞。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施工。當時干部民工口糧很低,為了填飽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終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境內,解決上萬人千百年來吃水困難的問題,灌溉萬畝良田。創造了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今天的紅旗渠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十六個簡簡單單而鏗鏘有力的字是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今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要繼續學習和發揚的。紅旗渠精神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優越多了,但我們要銘記這段奮斗的歷史,在艱難的環境下要勇于創新。我要好好學習,刻苦鉆研,遇到困難要勇于去克服,將來為建設偉大祖國做出貢獻。攜手并肩創造祖國的美好明天,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3
當看完《紅旗渠的守望者》這部紀錄片的時候,第一句蹦到我腦海里的話就是“沒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我相信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件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并沒有做到,但是在別人的身上卻到得到實現。歸其原因,我認為是個人缺少一種吃苦耐勞,天道酬勤的精神。
一千五百里的人工水渠,沒有動用過任何人工機械,完全靠人力和手工工具建成,這是新中國兩大奇跡之一—紅旗渠,當看完這部紀錄片后確實讓我為之一振。在那陡峭的懸崖峭壁上,在那巍峨聳立的長白山中,誰會想到是山中樸實的農民創作出這讓世界為之震撼的中國奇跡?而紅旗渠它在我心目中不僅僅是一個造福萬民的水利項目,它在修建的過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品質,它給后人留下的是經久不衰的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而任羊成、王文書、郭變花、徐存山等這些默默無聞的人正是這種精神的締造者和繼承者。
看完《紅旗渠的守望者》后,對于我一個即將畢業,馬上就要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影響真的很深刻。從高中開始我就一直把“天道酬勤”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我堅信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認真、踏實、勤奮,就必定會從中受益。但是今天看完紅旗渠紀錄片之后,我想還應該加六個字“敢想、敢做、敢為”。我堅信沒有“想”的前提,就沒有付之行動的始起點;沒有“做”的欲望,就沒有走入成功的基石;沒有“為”的勇氣,就沒有敢為人先的魄力。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賦予自己靈魂,有了自己精神動力,才能在確定目標后一往無前。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會不斷的加深自己文化底蘊,像紅旗渠精神學習,努力做,認真做,踏實做,做一名對他人無愧于心,對自己“別有用心”的人。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4
震撼心人——走進紅旗渠紀念館,一幅幅黑白歷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擊我的視覺,真實感迎面撲來,仿佛身臨其境,讓我零距離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偉浩大,對創造“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林州人民不畏艱難、敢較天地的偉大氣魄而肅然起敬。在自然災害生死攸關向威迫的形勢下,在已故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建渠大軍開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從此揭開了紅旗渠工程的序幕。勤勞勇敢的人民苦戰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處為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在這堅硬的崖壁上用盡全力也只能鑿出一個小洞,更何況是鑿通一條高5米、寬6.2米的渠道,這是何等的意志與精神!
歷久彌新——紅旗渠精神專題講座、《紅旗渠》紀實片和話劇生動再現了林州上下艱難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詳細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艱辛歷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闡釋了紅旗渠精神及其時代價值。讓我更深切領會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氣、鮮血和汗水的匯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偉大精神旗幟,歷久彌新。在學習期間,我們考察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鎮史家河村、黃華鎮廟黃村考察學習村級黨組織建設管理和鄉村旅游產業、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工作的先進經驗;實地參觀了林州重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林州鳳寶管業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產業園、林州光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逐步形成以高端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雙高”產業集群,林州人民與時俱進,發展現代產業,令人影響深刻。
深受啟發——通過幾天的實地考察學習,我感觸頗多、深受啟發,今天的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紅旗渠精神譜寫了林州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與偉大的“延安精神”和“劉志丹革命精神”一脈相承,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作為扶貧部門的負責人,結合全縣當前的脫貧攻堅工作,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借鑒紅旗渠精神。
第一、當前的脫貧攻堅工作工作已到關鍵時期,基礎設施的這塊工作取得了較好基礎,但產業扶貧這塊工作任務仍十分艱巨,產業發展促進脫貧這很關鍵,這需要很多措施和辦法,因此可發揚紅旗渠精神,以敢于想、敢于創、敢于干、敢于戰勝困難的精神,尋找產業脫貧的路子,大家多出好點子,多出好主意,拿出金點子用在產業扶貧上,用在產業脫貧上。
第二、當前投入在扶貧工作力量仍然是不夠的,這也是扶貧工作當前存在的一大困難。紅旗渠的修建就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十萬大軍齊上陣,這使得紅旗渠在困難在重重的情況下,有強力的力量推動,我們也可以借鑒紅旗渠的做法,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其中,形成浩大扶貧工作大軍,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想必會有很好的社會效果。
第三、扶貧工作推進的另一個關鍵,那就是敢于擔當,就紅旗渠的修建,功臣之人楊貴,時任縣委書記,為修建紅旗渠歷盡千難萬險,永不放棄,在推進工作過程中,不管遇上什么困難,他會挺身而出,克服一切困難,解決一切問題,楊貴書記敢說敢為、敢干敢當的精神也是當今脫貧攻堅工作所需的,全縣各級黨員干部一定要樹立特別顧大局、特別敢擔當、特別重協作、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的脫貧攻堅精神。
總之,紅旗渠精神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一面旗幟,我們黨需要她,脫貧攻堅這項偉大工程也需要她。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5
紅旗渠的故事講述的是在嚴重自然災害時期,勤勞勇敢的十萬河南省林州人民,歷經十年的時間,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在當時,修渠的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糧,在沒有任何大型現代化機械的幫助下,河南林縣數萬人民僅憑雙手和簡單工具,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最終引漳入林,完成了這樣不可想象的巨大工程。這條生命之渠結束了林縣人民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非常感動,這個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讓我非常震撼。這樣一個即便是在現在都非常艱難的工程,在那個各項技術比較低下,各種物資相當匱乏的年代,最終被那些令人崇敬的人們完成了,那種艱苦奮斗,為了能夠創造更好生活的堅忍不拔的.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傳頌,值得我們贊揚,也是建國后現代版的愚公移山。紅旗渠精神現在已經能夠成為一種信仰,成為一種傳播的積極向上的
文化,也是一種號召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的靈魂。
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團結合作。當我們有了艱苦奮斗的精神,有了一定要完成工程的信仰,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如果沒有十萬人一起的共同合作,齊心協力,那么,直到今天,我相信我們也見不到這條偉大之渠。這都是靠人民的團結,努力修出來的。在現在,新時代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應該有團結協作的精神。應該說,團結協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規范之一。每位員工在其業務活動中,都要互相支持、互相協作、互相配合,明確工作任務和共同目標,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虛心誠懇,積極主動協同同事搞好各項業務等。而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團隊合作精神也是領導層非常關注的,也是同事中日常關心的。一項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門共同完成,這要大家的相互配合。有了相互的配合,就能更好的完成各項任務。提高各方面的業績,實現共贏的結果,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有深刻的意義。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6
在觀看百家講壇“紅旗渠的故事”之前,我對此知之甚少,僅有的幾個關鍵詞是:紅旗渠、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十年還有精神。然而,在我看的時候,感動便一直伴隨著我。整個故事,我了解的越多,便越發有種欽佩的感情。在河南省林州市接待辦副主任也是修建紅旗渠的后人李蕾的一點點講述中,惜水如命,修渠風波,英雄悲歌,修渠奇觀這個為修建紅旗渠所經歷的整個畫面已經深入我心。對這些不怕艱難,堅忍不拔的修渠人感慨良多,動容亦久。淚水和笑容。
故事需要我們了解和感動,但是在看完這個真實的故事之后,我們需要的是思考和領悟,需要的是激勵,需要的是行動和實踐。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有了精神,就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就可以超越自己,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它體現的是一種群團的意識和一種團隊的精神。僅僅靠著一個人僅僅靠著幾個人的流血犧牲,是無法完成的。在這段視頻的最后,李蕾的原話,我非常喜歡。在那個時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這種精神非常重要,也是支撐那代人走過來,開創未來的毅然動力。然而,在今天,21世紀,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有所感悟。作為一個典型或非典型的80后,讀書、工作、賺錢、婚姻、家庭,我們順著生活的步調一步步走過,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卻覺得渺茫,缺乏精神支柱引導我們前行。這種精神是奮斗和熱情,這也是很多人缺失的。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方向,對于生活,對于工作,對于家庭。在紅旗渠的故事中,
十年的時間,所有人都有一個堅定地夢想、目標,那就是引漳入林,改變困境,幸福生活。簡單而又執著,目標的篤定是信仰的依托,這兩者完美的結合后,從而取得的結果,不論是好是壞,都會有種成就感。
在這個故事中,還有一點讓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團結合作,紅旗渠的開鑿、成功不是某個人的成果,那是眾多人十年來共同的努力。我相信1+1>2,我也相信團結就是力量。在工作中,單獨的個體完成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了協作,有了互助,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是每個在工作中的人都希望得到的,因為這些能夠使我們更加愉快的協作互助,相互影響,共同前行,也能夠使我們在生活中產生幸福感。這種感情對于我們也極為重要。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看紅旗渠的觀后感范文(精選8篇)12-02
觀看紅旗渠紀錄片的觀后感(精選5篇)12-05
小學生觀看紅旗渠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12-02
紅旗渠觀后感600字06-29
紅旗渠的觀后感范文(精選14篇)12-02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精選10篇)12-05
話劇紅旗渠觀后感(通用18篇)11-04
話劇《紅旗渠》觀后感(通用12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