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921》觀后感作文優秀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1921》觀后感作文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么樣的?我從歷史課本上所學了解到的,那時候的背景是軍閥混戰,列強瓜分,救國無門,民不聊生……那個時代,是魯迅先生說的沒有光明,在黑暗中摸索處處碰壁的時代。但最壞的時代也有希望的存在,從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起,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這片混沌中醒悟的人越來越多,終于在1921年形成了一個質變……
《1921》是故事里的一群人
《1921》是部典型的群像電影,但不同于以往群像電影講述某一事件作為主線,我認為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展現在當時的背景下,不同人的不同選擇——有的人助紂為虐,有的人投機倒把,有的人麻木不仁,有的人救國救民。如果說是什么造成了他們思想的不一樣,可能就是源自于自己內心的信仰。
當時的中國有些病態,也有些畸形,是歷史書上所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君主立憲行不通,民主共和也行不通,直到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中國的思想先驅者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我相信當時的這些人,對于共產主義是十分篤信的,當黃軒飾演的李達用自己翻譯的稿費來補貼印刷雜志的費用的時候,當他站在天臺上,迎著朝陽唱著《國際歌》的時候,當他冒著被跟蹤發現的危險趕到被查封的印刷廠,要把“百姓”改成帶有情感的“人民”的時候,當他談起《共產黨宣言》眉飛色舞,興高采烈的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信念感存在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不僅僅是李達,還有劉昊然飾演的劉仁靜,被成為“小馬克思”,是一個對于馬克思主義深入研究的青年。但他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而是也有著自身想法的少年,會好奇那些新事物,會慷慨激昂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還有“何胡子”何叔衡,從前清的舉人轉為共產主義的擁簇者,年紀雖然大,但思想卻并不落后,甚至于他的一番話還點破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他們對救國救民有著堅定的信仰,另外的一群人也有“堅定的信仰”,不過卻是在其他方面。當了十年探長的黃金榮執著的。是他夢寐以求的華人督察長的位置,所以可以為此輕易犧牲一個人甚至數十、數百人的性命;和毛潤之、何叔衡在上海的電車上擦肩而過的蔣介石,他執著是操控股市后的巨大利益;而陳公博和周佛海,對于共產主義的執著程度可能遠遠比不上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而他們的存在也是在時代背景下的真實寫照。
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
說到浪漫,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把這個詞和國人聯系在一起,總覺得中國人對于情感的表達是含蓄和內斂的。但我認為中國人的浪漫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僅僅局限于所謂的兒女私情,而是骨子里投出來的溫柔和善良。
看過電影的人應該還記得片中的女性角色,每一個人的出場都很驚艷,我覺得這是導演一種意向的表達,寄托了當時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就像在李達的學堂查封之后,他帶著妻子王會悟搬家時,王會悟心心念念的那瓶花,是很平凡的一個物品,但卻是她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而這不正是因為對于生活所懷抱的浪漫之情么?
同樣的浪漫還發生在毛潤之的身上,他和蕭子升在爭議共產主義時的“打賭”,是好友知己之間的浪漫;他和楊開慧依依惜別,是夫妻之間的浪漫;他和李達就雜志欠款的一來一回,是革命戰友之間的浪漫。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毛潤之隨著法國人慶祝的隊伍準備進入某個公館而被攔下的時候,一墻之隔,卻是兩個世界,中國的土地上,卻不允許中國人踏足,于是屈辱和氣憤化為動力,讓他在上海灘的長街上跑了起來。這一趟跑步,不僅僅是發泄,而是一種脫離,一種奔赴,就像他小時候脫離舊的桎梏一樣,他內心也是想和一群有志之士帶著國人脫離這個積貧積弱的狀態,奔赴更好的未來。試想一下,如此宏達的夢想,難道還不夠浪漫嗎?
電影里,導演還運用了很多意向去表達這種浪漫,比如說那個在電影中出現了四次的小女孩,每次出現都有這不一樣的含義,——見證了失敗,也經歷過黑暗,迎來了曙光,最后再展露了笑容。她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但她更是所有人的希望。
【《1921》觀后感作文優秀】相關文章:
有關1921優秀觀后感范文(精選24篇)09-08
1921優秀觀后感范文(通用55篇)09-20
《1921》觀后感范文03-09
電影《1921》觀后感03-29
《1921》觀后感(精選19篇)04-12
《1921》觀后感(15篇)03-18
《1921》觀后感(精選27篇)05-12
《1921》的觀后感(精選18篇)05-12
《1921》觀后感11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