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體育教學視頻觀后感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體育教學視頻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內容范圍較廣,水平階段分布均勻
重慶“觀摩活動”共展示了從小學到高中一共11個城市的13節體育課,水平一1節、水平二4節、水平三2節、水平四3節、水平五3節,水平段分布比較均衡,內容涵蓋了田徑、球類、體操(技巧)、游泳、舞蹈、民族傳統體育、現代新興體育等七大類,其中,田徑四節,排球兩節、體操(技巧)2節、舞蹈2節,其它內容各有一節。總的來說,教學內容選擇比例恰當,符合體育教學內容的比例,教學內容選擇范圍較廣,基本能夠反映出目前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情況,切合實際。均衡的分布和較廣泛的內容,給參加觀摩的老師提供了多階段、多種教學內容的學習機會,使參加觀摩的老師能夠學有所獲。
二、注重教材的功能性,發掘教材現實生活意義
重慶珊瑚實驗小學施宇老師的障礙跑、天津市漢沽區中心小學關順麗老師的滾翻的復習、運用及拓展、太原市陳建峰老師的跑的應用的教學都從體育學習的功能性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將體育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強調體育學習的生活應用價值,讓學生在學習中懂得如何通過所學知識、技能保護自己、提高自己的活動能力,將自己課堂所學運用于課外生活活動中,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質量。體育學習的功能性目標是新課標提出和提倡的,將體育學習的目的回歸本原,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就是體育學習的本原目標之一,符合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同時,學生技巧和技能的獲得,必將讓學生終生受益,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運用的體育技能是學生必須的技能。我認為終身體育的定義應該涵蓋兩個方面的意義,一為學習的內容終身有用,能夠利用當前所學技能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二為學習的內容能夠有益終身,能夠利用當前所學技能進行練習,不斷增強和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
三、重視課堂環境的創設,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
縱觀13節觀摩課的教學,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音樂這一“材料”進入到體育課的教學之中,在課的熱身活動和放松整理活動中13位做課老師均有應用,有的老師甚至讓音樂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除了2節舞蹈課之外,障礙跑、跑的應用等課也有讓音樂或者音效整節課播放的情況,這種情況多于往年。音樂出現在課堂,一是教學內容的需要,比如熱身和放松以及舞蹈,二是構建教學情境,配合情景教學,三是創設環境,調節學生學習心理,舒緩學生情緒,在單調和枯燥練習的時候,還可以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本次觀摩課2節舞蹈課當屬于第一種情況,障礙跑的教學和跑的應用的教學屬于第二種情況,但是它們或多或少的都屬于第三種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表明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更加關注了學生的心理感受,他們應用音樂來調整和調動學生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堂內容教學,觀后感《體育教學視頻觀后感》。學生熟悉的樂曲在教師講解示范的時候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聽講效果,但是在練習的時候,在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水平,使學生的注意力之分散在“音樂”這一點,而不是更多的“點”。所以,正確而恰當的讓音樂貫穿課堂教學,符合心理學規律,符合課標提出的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地課堂環境中學習和練習。
四、理性理解技術教學,促進學生身體健康
本次觀摩活動的13節課,每節課都以某一項運動技術為“核心”,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即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學有所獲。課程標準將課程性質定義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這句話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身體練習需要技術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要理解為掌握了技術后的練習,落腳點在增進中小學生的健康,這應當是“健康第一”在課程性質中的體現。技術的學習可以是有益于增進身體健康的各種技術的學習,習得的技術一方面本身要對健康有益,一方面要能夠通過這種技術的練習使健康獲益,我認為應當在這個范圍之內選擇學生所要學習的運動技術,通過練習形成技能。那么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技術教學課也好,綜合活動課也好,都要通過身體練習這個途徑,達到健康的目的,無論是身體的、心理的還是社會適應的,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身體練習在一節課中體現的程度應有所不同,復雜而帶有危險性的器械類活動就不能過分追求生理指標,只能在學生熟練掌握后,才能增加練習量,體育教學是學生獲得健康的一種學習,而不能夠完全作為途徑,我認為這才是科學的體育教學觀。低年級小學生不能過分追求技術指標,技術學習在低年級小學生中應是一個模糊的“形”,而非一個具象的“念”,更多的應當讓他們“動”起來,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過分”追求完美的技術教學是一種形式主義、功利主義,他們的技術標準應當是很好的“做到了”,而非完美的“做好了”。小學低年級學生不能忽視的是習慣、興趣的培養,并用他們已有的人的基本運動能力來發展其身體素質,促進其健康。水平一《跑的應用》一課可以做為對我這種理解和看法的注解,陳老師沒有在教學中過分追求跑的動作,而是讓學生跑起來,明白跑的意義。
對于兩節舞蹈課的教學,一節是民族舞蹈,一節是現代舞蹈,從技術性角度來講,沒有太復雜的技術,都是人的基本活動能力的綜合運用,走、跑、踢、跨、甩腕等等,如果從技術教學的角度來講,意義不大,但是其具有一定的身體練習意義,所以一定程度上又是符合課程性質的,從學生的興趣喜好來講又是受到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舞蹈在現實中也是可以當作鍛煉身體的手段的,在應用程度上,甚至比我們現在教學的某些所謂的正規體育教學內容應用更多。事實上也是如此,據我對晨練所作的觀察,絕大多數參加晨練的女同志都在跳各種各樣的舞蹈,所以,對于這樣的教學內容,首先應該提倡,而不能因為其是“熟練工”,技術性不強而冷眼相視。其次,通過教學一方面不僅讓學生熟練舞蹈動作,一方面必須讓學生逐步具備編排一些簡單舞蹈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學生終身健康所需要的。
五、正確理解技術教學,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上面我談到,13節課都以技術作為支撐,圍繞這些技術的學習和練習展開教學。要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技術呢,要把技術掌握到何種程度呢?學校體育教學不同于競技運動,教學的首要目的是學習,是健康,不是挑戰項目極限,對于體育教學來講,我們仍然要遵循課標的要求,這一點必須區別于競技體育。我認為學生要掌握三類技術,一類是實用性技術,能夠在生活中運用,如跑、跳、投、滾翻、游泳等;一類是功能性技術,用以提高身體的各種素質,如立定跳遠、仰臥起坐、俯臥挺身等;一類是健身娛樂性技術,如各種球類、游泳等。還有一類技術,目的純粹是為體育欣賞,如鉛球、蹲踞式起跑等,我們應該去了解感受,而不是完全掌握。需要掌握的三類技術,我們不能單獨強調或者忽視任何一類,他們都是身體練習的手段,都是增進健康的途徑。13節課中,跑的應用、障礙跑應為第一類的代表,立定跳遠、雙杠應為第二類的代表,排球應為第三類的代表。除此之外13節課中沒有體育欣賞類的技術教學,在觀摩教學中也不是十分必要拿來展示。所以我認為,在要掌握的三類技術之外,其它的技術教學可以由教師教給學生了解和嘗試,也可以拋棄不要,不在課堂進行教學,讓學生課下了解也行。
六、深析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特點
從技術教學的角度來講,本次觀摩課技術教學的層次性和對老師對所教教材的把握我認為不是十分理想,有一種功夫在詩外的感覺,有些教學未及考評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匆匆結束主要內容的教學轉而做其它,過多的把精力用在了其它的目標領域,急于在一節課中展現教師對課標理解的諸多方面,這樣就蠶食掉了必要的鞏固練習。有些老師的教學比較突兀,比如球類的新授內容只是經過老師的一講解,一示范學生就會了,直接就進入到鞏固練習中,誘導練習、引導練習、嘗試練習的步驟都沒有,更別說教師對教材重點和難點的認識在教學中體現了。造成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有“作秀”的成份存在,但是深層次反映出的確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場面雖然好看,最能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教”卻成了一個“空心”。我認為這一點我們鄭州市的《雙杠》教學就做得比較好,實打實的教學,心無旁騖,無論是教師的示范,還是教師的指導,都看出教師對教材的精確理解,學生學習到哪一個動作,教師都會及時提示和示范正確動作,體現出教師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已經爛熟于胸,多種指導和練習手段,又解決了這些問題,所以,技術教學應以這節課為最好。白璧微瑕,只是在最后的游戲抑或是放松活動時教材安排欠妥,表現為學生活動時比較單調,三個組相距太遠,缺乏一種競爭的氣氛,人均動作次數少,肢體運動不充分。
七、新興運動,做好改造,使其適合體育教學的特點
本次觀摩活動有一節源自于拓展運動的“信任后倒”,教師試圖達成心理和社會適應目標,教師從平地后倒,高臺后到,教師示范激勵,學生分層在不同高臺后倒,合作學習等幾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新理念對體育教學的要求,教學場面活躍。拓展游戲一方面具有團隊合作、心理訓練的內容,另一方面是自我挑戰的內容,其某些方面適合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目標,但是大多數的拓展項目運動引入到體育課堂教學時,應當改造為適合體育教學特點的內容。
【體育教學視頻觀后感】相關文章:
視頻觀后感01-19
安全視頻的觀后感08-26
溺水視頻觀后感01-19
安全視頻觀后感11-27
安全視頻觀后感06-16
夢想的視頻觀后感02-03
精選火災視頻觀后感01-31
成長視頻觀后感01-22
觀鴻門宴教學視頻有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