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作文

時間:2024-12-25 09:01:34 家風 我要投稿

家風作文【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風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風作文【推薦】

家風作文 篇1

  大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吧,作為高級工程師的老爸會把“學習第一”作為口頭禪,作為教師的老娘會時常念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圣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

  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于是,不是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一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和哥哥則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于是博得了客人的夸獎:“你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眾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和哥哥會時不時“犯上”的。例如給睡覺的老爸別上一只發卡,再梳兩個標致的小辮,于是老娘手執笤帚將我們統統趕到廁所或陽臺上,還能聽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雖說是二十一世紀了,但由于封建意識的影響,父親總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來管制我們。但正是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賤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學習上總是名列前茅。每當夜晚;家中從無嘩啦啦的搓麻將聲,也無地動山搖的音響聲,只有我和哥哥寫作業的沙沙聲和父母翻書報的聲音。有時,全家人也會為了一道數學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畢竟是封建的教育,于是出現了一切的封閉政策!收音機不讓聽,假日不許出去游玩,似乎想讓我和哥哥成為書呆子。不,連課外書也只能在廁所或被窩里偷看。我真想對父親說:“都二十一世紀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該改改了。”但怯于父親的威嚴,話到嘴邊總是又咽了回去。

  這就是我的家風,有利有弊。但我堅信,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家風會落腳于我家。我的家庭將變得更充實,更美好!

家風作文 篇2

  家鄉家鄉,家就是居住的地方,鄉就是一個地方的統稱。更具體說來,家鄉,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當然,家鄉的范疇,又是以述說者距離家鄉的遠近而會有所不同的,比如我們若是在外省的話,同一個省份的人,就是安徽老鄉了。在我們山區本縣范圍內,有以鄉鎮為一概念界定的,也有以村為單位界定的。生活中,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生活在當地的外鄉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誰不對自己的家鄉有份難舍的情懷?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喜愛家鄉的理由何止千百條。家鄉是生命的搖籃,記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想起自己的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想起帶給自己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樂趣的美好青春。家鄉除了她固有的可愛之外,也被注入了情感的內涵,這種情愫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命每一個角落,這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鄉愁”吧!

  而與我,與家鄉的關系從形式看其實一直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大一點說是“土生土長”一類的人也行,說是“生活在外鄉”的一類人也可以,因為在我很年輕的時候,也就是二十歲多一點就到外鄉鎮教書去了,稍后一點,把家也搬到外鄉鎮的小街上去居住,再后來,又搬到縣城里去生活,一晃三十幾年就過去了。這期間,父母在上面住時,回家鄉的頻率當然是很高的,父親去世后,母親一人在家鄉居住時,回家鄉的次數也不在少數,而在母親到我們家生活之后,回家的頻率明顯低了許多,也就是鄰居有紅白喜事時,有時候回去一下,還有就是清明掛老墳和過年送燈時是定然要回去一趟的。可是即使這樣,由于我先前已然在家鄉生活了20多年,并且是在大隊(現在的行政村)當了兩年的“赤腳醫生”,對家鄉的情況一些事情還是有著相當多的了解的。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這種情況,一個地方地名是以某某姓氏來命名的,可總給人一種名不副實的感覺,我們的家鄉小地名叫梅家畈,可是整個生產隊一家梅姓住戶都沒有,馬家園也沒有姓馬住戶也沒有,金家灣姓金的少之又少,倒是我們汪姓住戶占了80%朝上。在我的家鄉——仙人沖村在原仙人沖村和金家灣村兩村合并之后,仍然是“汪”姓住戶占了絕大多數,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里,真可算是老汪家一統天下了。據說在北方的一些地方這種一種姓氏族居的情況更多了,甚至有幾千人的莊子就是一個姓氏,沒有外姓人。

  家族是什么?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系與親子女關系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并形成家族體系,即使是轉移漂泊或遷徙,大多也是以居族遷徙為主的。據說,我們這里的汪家就是從徽州遷徙過來的,以前家族的祠堂就設在我的家鄉仙人沖,后來三線廠建廠給拆了。現在有關部門又給批了地,允許在原址重建汪家祠堂,這對汪氏家族和社會而言,都是件有利無弊的好事,對我們家鄉的家風鄉風建設也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會對良好家風建設能起到一種平臺搭建和助推作用,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江南第一家,講的就是汪氏家族。現在的汪氏子孫也大多居住在江南江淮大地,當然也可說是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再一個方面講,汪氏族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同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一道,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涌現過一些對人類進步作出過很大貢獻的杰出人物,汪姓上《中華名人大辭典》多達100多人,氤氳出縷縷醇厚古樸、清新怡人的文明家風,給后世家人和文明社會,留下了許多甘之如飴的精神養分。

  汪氏家族治家嚴謹,家風肅穆,曾治《敦睦堂家規》計16條,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全文如下:重祖墓、敬宗子立戶長、 勤修譜、新祠宇、敦孝友、慎婚姻、別男女、謹喪葬、嚴繼立、崇節儉、勤耕讀、禁酗酒、戒事習不正、勿欺貧、懲唆訟、恤難憐孤。家族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要摒棄落后陳腐的宗親觀念,但其弘揚優秀祖風、教化子孫的功能與積極意義不可磨滅。如何吸其精華,除其糟粕,正是汪氏族人的光榮使命與共同任務,也是我們汪姓人氏歷來尊崇的道德理念。據我了解,盡管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我家鄉的汪姓族人對這些家規的遵守,家風的發揚,家訓的尊崇有過一些動疑惑、搖擺和修正,但是,整體上還是因循繼承了大部分的精華部分,才使得幾十年來,我的家鄉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文明家風鄉風佑拂下,一直行駛在一條穩定、康健的而又寬廣的路徑上,文明而又馨香。

  誠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培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社會的`事。只有家風好了,才會有好的鄉風。反過來,好的鄉風,又能促進好的家風的形成,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家風對于一個地方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起著多么重要的源動作用。來說說三個都有個“八O”后老太太家庭的具體情況吧,窺一斑而知全豹,或許對汪氏家族繼承和發揚良好家風方面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一個祠堂里管著幾個房頭(家族分支)的人家,我按著大房、二房和三房的順序,各舉一個家庭的例子,除了與大家分享一下之外,也想就家風里面的贍養老人和良好家風建設方面的道理做一番交流和探討。

  大家常說“正家風,首在行孝道”。正因為孝道與家風有上述緊密的聯系,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風中就成為首要的內容,或者說,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解釋中國的“教”字,一個“孝”字,一個“文”字,也就是說,教化就是通過文化教人孝,這和《孝經》所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百行孝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風的根本和基礎。試想,如果一個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這個家將會是什么樣子?這個家其他方面會好嗎?即便是“好”也是暫時的,虛偽的。

  熊遠華老太太今年已經80整歲了,五個兒女,三個兒子,兩個丫頭。老伴汪發徐,比她大一歲,已于前年走了。兩年來,老人家一個人過活,你可別以為老伴走了,她一個人寂寞,老人家過得不舒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去到她位于仙人沖村背陰村民組的家中時,剛好老人家從雖然有些陳舊,但墻壁雪白,看上去還很結實的房子里走出來曬太陽 。當我向她打聽她時,她笑著告訴我“就是我,就是我。”,隨即邀請我到屋里坐,給我倒上了一杯茶。我不知道她認識不認識我了,以前她小兒子在我教書的學校讀書時,她老夫妻倆倒是到過學校去過的,他老伴的模樣,我還記得,而這個有些清瘦但收拾得還很利索的老奶奶,論輩分還只能算我侄媳婦老奶奶,我已記不清楚了!于是我就裝著有些沉思地問道:“你就一個人住嗎?為啥不與兒子們一起住?”“哎喲,小兒子就是讓我與他們住呢,這不,昨天小兒子才把我從霍山送回來,我在城里住不慣,可是小兒子要求我至少要兩頭都住住,隔三岔五地要到霍山他家里待一段時間,他才放心。”我就順著她的話說到:“那你小兒子真好,很孝心的,考慮得周到。”“你這話是對,可是兒子好沒有媳婦好,我小兒媳婦真是個好人啊!”于是,她就說起了她小兒媳婦的種種好處來。

  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汪祥純,二兒子汪祥運和小兒子汪海濱。兒子們長大以后,老夫妻倆忙著給兒子接媳婦,接一個分開過,接兩個分開過,最后老夫妻倆就跟小兒子一起過生活了。實際上在農村這種家庭結構是很常見的。但是,老夫妻們沒老時候還好過,到了老年往往就會出現一些狀況的,弟兄間往往會有著一種“比拼”的成分。雖然說就財產而言,父母的竹園、田地還有些雜七雜八一般都分在一起生活的兒子名下,但是若是斤斤計較地講,這些財產甚至父母勞動的多寡又怎么能算得那樣的公正公平呢?于是乎矛盾就出來了,兄弟間是這樣,妯娌間更是互相不服氣,甚至是吵鬧不停。而父母們只有忍辱負重,甚至于忍氣吞聲地過日子,在下輩間玩平衡,到不能勞動、進一步不能動時,那就會苦不堪言,無法生活了。但是熊遠華的小兒子媳婦并不是那樣一種人。老人說,她小兒媳婦自從嫁入她家的門檻,從沒有喊過別的稱呼,“媽媽”長“大大”短的,喊得還很親切。她們老倆口生病,她不但負責醫治,還負責服侍,并且不是到諸佛庵縣二院,就是到中醫院去,并且從來沒聽她小兒媳婦說過錢的問題的,總是說有病就得抓緊治,不瞧哪行呢!老人說,前不久她感冒了,頭有些疼,兒媳婦硬是給她做了個CT,直到確定沒事為止。

  汪海濱,我的學生,人生的旅途根本算不上順利。考取大專后,到落兒嶺企業辦工作,后來又到了落兒嶺鋼廠上班。后來鋼廠垮臺,汪海濱只得到外面闖蕩,可是也不是發了財,而是只能靠勤勞和人緣好掙得一些收入。幾年前,因為父老鄉親相信他,選他當村干部,他又回鄉擔任起了村主任的職務。至于他媳婦,我雖有些印象,但已記不清模樣了。聽她婆婆熊遠華老人說,她的名字叫李碧華,只是在下浮橋鎮的一個企業上個班,娘家在大化坪鎮高巖村。老人說其實他小兒子家庭境況并不好,他家的竹園也給了他的兩個哥哥。前幾天說讀大學的女兒要一筆什么錢,暫時錢花不過來,還得向人家去借一下。真的感謝大化坪鎮高巖李家養了這么一個好閨女,讓我們老汪家有了這樣一個好媳婦好晚輩呢!老人家還補充說一下汪海濱兩個哥哥和嫂子的情況,其實這哥倆和他倆的媳婦也很孝順,只要是過年過節什么的都爭著接父母過去,只是因為一個三個孩子、一個兩個孩子,加上常年在外都在外打工,沒辦法,所以問的事當然要少一些。再者說,暫時也不需要他們問什么事,有小兒子有媳婦照應著,加上低保,自己身上零花前總少不了千兒八百的,也花不了多少錢,只要他們安心在外打工就好了。說著這些的時候,老人家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聽了老太太的一番介紹后,我感到十分的高興。你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嗎?在社會上,你若是聽說了什么大好或大壞的訊息時,只要是涉及到你的親戚朋友或者家門時,你都會有一種異樣的情緒去產生,要么高興,要么沮喪,這可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榮辱感應吧!而在我,當我聽了我的這位老齡晚輩老太太相當具有滿足感自豪感的敘述后,真是由衷地產生了一種驕傲來,因為,這是很值得我們家族引以為豪的事情啊!并且,雖然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十幾年了,可我的母親還健在,就我的切身體會而言,贍養老人,敬老孝心切實是需要晚輩們能夠盡心盡力,相互協調,通力合作,科學安排啊,唯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甚至是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們,比較幸福地度過她們的晚年。

  我的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七歲了。十幾年來,她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連自理能力也已經喪失殆盡了。母親一生可以說是勞苦功高,她和父親一起辛辛苦苦,養育了我們姐弟八個孩子,并且盡可能地讓我們姐弟們多讀書,多長學問,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他們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勞力呀!尤其是我的母親,她的付出,某種意義上說比父親有要多的多。因為我的父親在他四十八歲那年意外受傷,在昏睡了兩個多月后悠悠醒來,那顆能擔當生產隊隊長的腦瓜幾乎回到了童年的水平了。那時候姐姐已經出嫁,我在師范讀書,二弟當兵,三弟一下的妹妹們尚處幼童,都在讀書,家庭生活的重擔幾乎都落在了母親的肩上。是母親領著傷病的父親把他倆的一群孩子都看大成人,走上社會,并各自成了家,甚至都有了一定的出息,可他們倆老了,身體垮下來了。父親在他七十歲時,因為腦傷復發走了,母親那時也已經七十好幾歲了,可是母親說什么也要自己一個人單獨生活,似乎這有這樣才能顯示她還有很強的勞動能力,還是一個很有用的人,我們晚輩們再說也沒用。

  我沒有研究過這方面的老年心理學,我也沒有仔細地檢討過我們下輩們是不是在父母老來時,沒能很好地理解他們照應她們。我只知道,母親一個人生活時,我們下輩的心里總是不踏實,有一種不安和過意不去的感覺,但是又總是自己原諒自己:不是我們不讓母親一起過,而是她自己愿意一個人去過活,我們實在沒辦法呀,也只得尊重老人家的意愿,讓她一個人生活了。仔細想想,這與老汪家許多孝心兒女比起來,確實應該有些慚愧吧。于是乎,我只能平時多跑幾趟,回家看看了。后來,記得是O六年吧,母親已經耄耋之年了,一次因為高血壓病頭暈,在家門口摔倒了,在地上爬不起來,還是鄰居把她拉了起來,后來告訴了我們。在與妻子商量后,我硬是把母親接到我們家來生活,從此母親再也沒有如她所愿地一個人生活了。可是,母親執著得很,直到現在,母親還常常嚷嚷著要回去到后面山上菜園地里去種高粱,去種菜,甚至還要去打桑葉,去喂蠶兒。

  其實我母親的身體怎么會好到七八十歲了還能獨立生活的程度,只不過她老人家所經受過的磨難讓她養成了獨立自強,一切靠自己的脾性。仿佛不這樣的話,生活得就沒有成就感、自豪感,就憋屈。據了解,有我母親這樣想法的人,社會上還為數不少呢。記得那一年,我與一位高中同學在公交車上遇到時,她也說她的母親也是這樣,接近八十歲了還非要一個人單獨過活,也弄得她的下輩們有些尷尬和擔心。我也已經是年到花甲的人了,我覺得我們的這些父母親們,有時候就應該想的更開一點更遠一點,能和晚輩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是有許多樂趣在等著去開發嗎?不要等到我們年紀更大了,不能動彈、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再到兒女們身邊去,那是會感到更加不適應的。

  我母親的身體其實還是不錯的,起居飲食都還正常。除了超胖,行動不利索外,就是她的部分身體功能確實弱化得相當厲害,尤其是泌尿和排泄功能,到了幾乎失控的程度。這樣一來,大小便清理,衣服被單洗刷晾曬,需要的工夫就大多了。那幾年,因生計需要,我妻子還在學校開個店子,住家里學校商店還有一段距離,而我的孩子們都已到外面工作,我也在鎮里教育辦上班,妻子服侍母親確實有些累,加之長年累月,確實感到有些疲倦呀。我的兩個弟弟和他們的媳婦們看到大嫂忙得夠嗆,回去一商量,一種新的贍養母親的方案出臺了:我們弟兄三家輪流贍養母親,大家都出出力,也給各人一個緩喘的機會。于是先是一個月一輪流,后來是兩個月換一家,再到后來,四個月一輪換了,一年剛好輪住一次。母親的五個女兒家,若是接去過幾天的話,也行,但不算在內。這樣一直輪換到了去年冬天。

  二O一六年的冬月間,母親沒注意到從床上掉了下來,股骨摔裂了,到中醫院住了一個月的院,我們大家輪流護理,倒是沒有問題。但是臨出院前,一個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母親暫時不能下床,不能自己吃飯,加上母親的體重,護理就更加困難了。而我們弟兄三人家家不住在一塊,又有著各自的實際困難:老小上班,老小媳婦腰椎不好,護理老人家難度不小。老二家住在五樓,老二夫妻倆都要上班,孩子都不在身邊,伺候老人家也存在著實際的困難。而我們家若單獨伺候母親也有明顯的困難,我老婆要帶孫子,我和小孩子們要上班,護理起母親來,也顯得吃力夠嗆。這樣一來,莫不是說,我們都在推諉,要把病中的母親拋一邊了!其實不然,我們是在切切實實地要想出一個比較周全的方案,讓母親能得到盡可能好的護理和照顧!母親出院前一周,我和四妹在電話中討論這個問題時,四妹也想到了各自護理的實際困難,問我有什么打算,結果我將我想的方案一說出來,她說與她想的方案完全一致,甚至連資金籌措的金額也完全吻合。

  我沒有任何主觀意圖想為我們這個小家庭贍養母親的方式做什么宣傳,我也沒有調查過我們這種贍養母親的方法,在大家包括在我們老汪家父老鄉親心目中的認同度和滿意度,我啰里啰嗦地寫了上面這些文字,只是要表達出這樣一層意思:別看我們有姐弟八個下輩,只有母親這樣一個上輩,但是要具體到母親的護理贍養問題,也完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要比較好地解決好這樣滴問題,只有兄弟姐妹同心同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讓我們家的父母老人們比較稱心地安度晚年,否則,弄不好就會七彎八翹,弄出許多矛盾來,就會與“家和萬事興”的古訓背道而馳呢!

  在與四妹商量之后,我就委托四妹向五妹說出了我們的方案,由五妹多出點力負責母親的贍養,我們弟兄三個人每月拿出500元來補助老五,算是點勞務費吧,哪知四妹在與四妹婿商量后,說她也算個份子,這樣就有了20xx元勞務費了。我與兩個弟弟一說,他倆完全贊同。20xx元,真的算不了什么,要請一個人服侍我母親,絕對請不到,我們也不放心。之所以想到五妹妹,一來因為她家住樓下;二來因為她沒在單位上班,在家里開了個“鞋護士”皮鞋保養店,隨時可在母親身邊;三來因為五妹年紀輕,有力氣幫母親翻身擦洗,再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母女情深,我們大家也放心啊!誰知四妹剛對五妹說起這事,說是大哥讓征求她的意見,五妹一口應承下來,一點也沒有推辭,她說她早就有把母親接過來照應的打算呢。母親出院剛剛一兩個月吧,醫院復查,我母親的股骨已長好,傷口已經愈合,已經能試著下地活動了。

  說完我家的故事,再來說一下我母親當年的好伙計熊兆蘭的故事吧。熊兆蘭與我母親當年都是仙人沖老汪家有名的好媳婦,勤勞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全靠她操持。她倆一個是嬸娘,一個是侄媳,但侄媳比嬸娘大三歲,今年已經整整九十歲了!也就在前不久,我去到我家背后山那邊的蔡家山,看望了這位老大嫂夫婦倆。去的時候老大哥不在,據說去山上忙啥去了。大哥比大嫂小六歲,是當時的童養媳媳婦帶著他長大的。那時候知道了一句話:“女大三,抱金磚”,又應了一句話,不看不知道,一看驚一跳!沒想到我的這位老大嫂啊,比起我母親來,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了:神情硬朗,深情矍鑠、眼沒花背未駝,走起路來還有些咚咚響的勁道呢,老遠就認出了我這個老兄弟,要知道我們兩個莊子隔了個山崗,我們少說也有三十幾年沒見過面呢!

  說起我的這位老大嫂,我是還有很深的印象的,因為我與她的大丫頭是小學同學。她對她的子女們要求不是一般的嚴格,而是到了幾乎苛刻的程度了。記得當年讀書時,他們村子里一位男同學大概是拿女同學不吃勁吧,欺負一群小女同學起來了,大嫂女兒個頭大一些,就出面指責這位男同學的不對,于是雙方就吵了起來,最后鬧得雙方的家長都出了面。我的這位大嫂絕沒有護短和稀泥,而是給了自己女兒兩巴掌!以后,為了避免雙方再鬧矛盾,引起雙方家長更多的矛盾,大嫂就把自己的女兒轉到更遠一點的小堰口小學讀書去了。后來還有一件事情,我也記得清清楚楚。那是在我高中畢業當赤腳醫生的時候吧,大嫂子不知是在我家還是在別人家看到了我寫的對聯和“斗襯子”(堂屋兩邊墻上的書畫作品),說是寫得好,過年時,硬是請我去她家給些一幅。寫過之后,硬是留我吃飯,我因事沒干,你猜怎么著,她硬是寫過之后,硬是留我吃飯,我因事沒干,你猜怎么著,她硬是用籃子裝了一籃子的粽子讓我帶了回來!那可是平生吃到的最大最有味道的大粽子啊,大斧頭形狀大斧頭大小的大粽子,粽子分為上下兩段,上面一段里面放的是一個大紅棗,下面一段放的是一大團精肉吧,吃起來甜蜜蜜、香噴噴。在那樣的歲月,能吃到那樣的美味粽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呵!記得我母親當時就說:“你這個大嫂就是既熱心又實在,你們以后做事就要學學你這位嫂子呀!”

  后來,我考取學校讀書教書去了,再也沒見過這位大嫂,只是知道她的三個女兒表現都很好,都吃上了公家飯,還當上了干部。她的最小的孩子是個男孩,我知道他叫汪勝,在村里當鄉村醫生,口碑很不錯。這次我去到大嫂家,她說,你侄子當醫生,現在看來當初我把他選錯了職業,現在鄉村醫生不好干,收入也不高。不過過了一會,她又說道:“不過話又說回來,世上的事情哪有那樣容易的呢,村醫干得是積德的事情,收入高低不說了,我就是要求他好好干。”等了一會兒,這位老嫂子又說道:“好在他娶了個好媳婦,又孝心又能干,再加上我家孫女也讀大學了,孫子有考上了公務員,應該知足了,人的一生,還要圖什么呢?”

  通過侄媳婦的口我知道,老人家一直身體都不錯,家里的事情不怎么要她干了,她就一門心思去陪讀,自己的兒子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全是奶奶陪著他們過來的。說到最后,這位侄媳婦動情說:“不是他奶奶,他們的書不一定能練得出來,我們家也不知會過成什么樣呢!”在我離開他們之后,大概是老大嫂讓他兒子汪勝把我到過他們家這件事,告訴了她孫子汪超吧,后來沒幾天,我在汪勝給我微信里面,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照片里面是一篇小短文,是汪超寫的一篇小心得。現在我就一字不落把它抄錄下來,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吧——

  我的家鄉仙人沖位于安徽西部,是大別山腹地的一個很普通的村莊,我的爺爺奶奶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是一對標準的中國農民形象。樸實,善良是他們的最大特點。在歲月的變遷中,他們的行為對我們一個大家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總結起來就是一要做,二不怕,三要善,這是長輩們的人生格言,也是我們家的立家之道。

  喊破嗓子,不如邁開膀子。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家里真的很貧窮,奶奶為了改善生活,種菜去賣,上山撿板栗也去賣,只要能弄到錢,她都會去嘗試。可以說沒有奶奶當年的勞苦奔波,就不可能有現在我們的這個幸福的大家庭。

  遇事當機立斷,不要畏首畏尾,是奶奶的行事風格。奶奶是個雷厲風行的人,認準了的事都會去做。那時,家里有四個孩子,就我爸一個男孩,當時有許多家庭都是讓男孩子去上學,把女兒留下家里干活,奶奶沒有像很多家庭一樣把女孩留在家里,而是讓她們去讀書,去闖蕩,家里的莊稼就她和爺爺起早貪黑的,沒日沒夜的承擔了下來。因為奶奶深知在這個窮山溝里,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做人不要怕吃虧,吃虧是福,心地要善。是爺爺奶奶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為什么他們在村里受到尊敬的原因。雖然我家的日子過得不算好,但當奶奶看見別人的孩子因為沒有棉衣過冬而畏縮在廚房里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把家里原棉衣拿出來,讓其暖和的過冬,爺爺奶奶常說,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樣對待你,愛是相互的,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真實,也是他們一生遵守的家訓。

  如今,兩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在家頤養天年,看著自己的下輩以他們為榜樣,處處以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立家之道,兩位老人家看在眼里,樂在心頭。我真高興能夠生長在這樣的個大家庭里,長輩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我的“三觀”。我要在工作上,在平時生活中,時時想著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訓,要像爺爺奶奶那樣去做事,去做人。

家風作文 篇3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源遠流長。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還吸收了瑤族等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云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淺談一下客家的風俗。

  一、生活風俗

  客家人的房屋一般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后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是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子多留給長子住用。

  二、家庭風俗

  由于重視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敬。客家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座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時,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邊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世極受重視。當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姜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后,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

  三、婚姻風俗

  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座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做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后,互相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 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準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準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群眾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抬出嫁妝。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后,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當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娘、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準備生活的本錢。

  四、喪葬禮俗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于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后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后,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后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即就是: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吊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即就是: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后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即就是:人死后,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后,周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制的陶甕內,謂“檢金”,然后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念經,超度亡魂等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我相信她會一直流

家風作文 篇4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風,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跟生活方式的總跟。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茁壯成長,出類拔萃。家風不好,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孝敬老人、尊敬長輩,與人為善不鬧矛盾、勤勞節儉、勤奮上進……想起這些家風,腦海中不禁涌現出一幅幅暖人景象。

  去年九月份姥姥出了車禍,腳面輕微骨裂,不能活動,這可急壞了媽媽,每天媽媽下班后,到姥姥家給姥姥做飯吃,端水喂藥,做腿部按摩。有一次我跟媽媽一起去了姥姥家,媽媽做這,我幫姥姥做那,姥姥樂得合不攏嘴,直說自己有個好閨女好外孫。

  從小到大,每次上學之前,媽媽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跟同學吵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去找你們老師。”媽媽教育我遇事一定要寬宏大量,跟老師同學跟睦相處,不要跟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媽媽的諄諄教誨下,我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同學們都樂意跟我玩。

  媽媽特別勤勞,每天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井井有條。我在學習之余也會跟她一起大掃除,一起下廚做飯。媽媽持家節儉總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所以我們一家三口都勤儉節約,以浪費為恥。

  每到晚上我們家學習讀書蔚然成風,媽媽看教育方面的書、看烹飪大全。爸爸則看科普書籍,我呢則在寫完作業之后看文學名著。媽媽經常說做人要勤奮上進,要活到老,學到老。

  有了良好的家風,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

家風作文 篇5

  家風是一家的風氣,代表了一個家庭的品德素質。每家的家風都不相同,但都遵守著社會的道德規范。

  媽媽時常在我的耳邊說:“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你一定要牢記在心。”而此時,我的腦海就會浮現出那一幕畫面。然后,我每次都會鄭重其事的回答一句:“我知道。”

  我記得那一年的夏天。外面的雨點猛烈的擊打著大地,狂風將大樹吹的左右搖擺,樹上的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著,好像在訴說著他們的恐懼。天空黑壓壓的一片,太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外面惡劣的天氣就如同我此時的心情一樣糟糕。“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天氣預報卻報導暴雨將持續一周,我的生日蛋糕估計要泡湯了,不知道媽媽還記得她的承諾嗎?’我在心里想。恍恍惚惚中,這一天已經過去,媽媽沒有提起我的生日,我亦沒有。

  第二天,外面依舊下著暴雨,但狂風已經停止了涌動。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推移,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沮喪,難道媽媽真的`忘記了她的承諾了嗎?我不停的向門口張望。到了傍晚,就在我要徹底喪失信心的時候。突然,一抹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里,沒錯,這就是我的媽媽。帶媽媽拿著生日蛋糕走進屋里的時候,我立即撲到她的懷里,哽咽著說:”媽媽,我以為您忘記了那個承諾。”媽媽笑著說;‘傻孩子,我怎么會忘記。曾經,我對你說過,你每次生日,我都會給你買生日蛋糕。我既然對你許下了承諾,就一定會做到。這就是我經常對你說的誠實守信。“

  自從這件事情之后,我更加體會了”誠實守信’這四個字的含義。只要是自己許諾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完成;否則,就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這就是我的家風,將伴隨我的一生。

【家風作文】相關文章:

家風作文 家風04-29

家風作文 家風作文評語02-04

我的家風-家風家訓作文05-06

家風作文(經典)11-17

家風的作文【精選】10-24

家風作文02-10

(精選)家風的作文09-08

家風作文(精選)10-16

【經典】家風作文12-02

家風的作文[經典]10-2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天天日天天射伊人色综合久久 | 亚洲第一天堂久久 | 中文字幕乱码久久午夜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k精品66 |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 | 亚洲欧美成α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