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習俗

時間:2024-03-11 11:35:21 賽賽 節日作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習俗

  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漢族有,其它民族也有。龍抬頭是每年農歷的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習俗,歡迎閱讀。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習俗

  龍抬頭節又稱春龍節、春花節,鄭州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民間傳說在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罰三年無雨,人間河干溝竭,樹枯苗死,人們難以過活。司管天河的龍王心中不忍,在陰歷二月初二這天私自給人間降雨,因而受到責罰。人們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獻龍王,報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動了玉皇大帝,允許龍王繼續為人間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龍王,相沿下來成為節日。

  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其實龍抬頭的意思就是指大地經過冬眠,百蟲開蘇醒,經過了立春、雨水、驚蟄等節氣,我國很多地方都開始進入雨季,這也是大自然的規律,不過在古時,“龍”在人們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祥瑞的化身,也是風雨的主宰,所以人們都普遍認為這是“龍”的功勞。

  各地龍抬頭節的民俗活動很多,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這一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熏蟲

  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擊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蝎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理發

  漢族民間有種說法,曰:正月剃頭(理發)死舅舅。此說雖無根據,也很荒謬,但影響卻極深,因此,在春節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出空來理一次發,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龍抬頭”的日子了。二月二理發,俗稱“剃龍頭”,據說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因此,“是日,多剃發”。

  炒蝎豆

  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蝎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蝎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蝎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蝎豆不僅可以辟蝎,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蝎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陜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系驚蟄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并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二月二日的節日風俗,許多都與龍抬頭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抬頭,據說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面條,名為“龍須面”。有的地方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團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面條、不喝小米飯,因為面條叫龍須,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抬頭這天理發,小孩子這天入學謂占鰲頭,以圖吉利。海陽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面缸里,祝愿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序。

  農歷二月初二,大小算是個節日,但說到為什么定今天為節,這節日還有什么官名、來由之類,是統統不清楚地。老家的人根據日子稱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節名。從我能理解節日為何等神奇東東的時候,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今天就是“二月二”節。

  農村不給節日排三六九等,凡是有傳統的節日都得走走過場,奶奶信奉鬼神,對此類有明碼標識為節日的日子由為看中,因此我們家是逢節必過。

  過了二十來年的節日,也揣摩出了點門道,節日不論大小,必定與吃食多多少少有些聯系!岸露币彩侨绱。

  在這天,玉米除了給人吃,還得拿去喂烏鴉。一般家里有小孩子的才會這樣做。給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讓他們插在房子附近的樹枝、圪針上待烏鴉吃。這一做法的由頭是烏鴉吃了誰的玉米誰就聰明,日后是能做狀元的。

  中午大部分人家都吃餃子,我們這地方,餃子就是節日主食,凡過節,其必不能少。觀晉東南一區,大多也是這一習俗?峙聲x菜未能跽身中國八大菜系多少與這個傳統有點關系吧。

  “二月二”這個節日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沒什么活動,節日的主要內容就是吃點與平常不同的食物,晚飯還是煎餅加米粥,吃過以后節日就算順利過完了。所以這節過的有些莫名其妙。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由來

  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歷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后,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春龍節、農頭節。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依據氣候規律,農歷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于奕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后,百蟲蠢動,疫病易生,古代中國人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類)、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類)和人類五大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目的在于祈求農業豐收與人畜平安。古代中國人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類)、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類)和人類五大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目的在于祈求農業豐收與人畜平安。

  諺語“二月二,龍抬頭”,也是來自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就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墒沁@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把河水給攪渾了。小龍不服氣,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比試一番。結果,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又有“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昨日又正好是周末,大街上的人們更是比往常多。商店,超市里也多了一些果子,炒豆子之類的食品。自唐朝起,中國就把二月二作為一個特殊的節日,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炒豆子之類的點心,稱這是“富貴果子”。這樣的風俗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春龍節,年就要在這里畫上一個戀戀不舍的句號。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小時候就是聽著這樣言簡意豐美麗如歌的諺語一路走來的。據說,二月二這一天龍角星將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是蒼龍登天之日,傳說掌管降雨的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俗稱“龍抬頭”。龍不抬頭天不雨,所以,農耕為生的人們會在此時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于是,二月二這天便由“龍抬頭”而衍生出許多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

  “二月二,剃龍頭”,留了一個正月的頭發終于可以剪掉了,而且還能得到好彩頭。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發店,從早到晚,門庭若市。大人孩子排著候著,剪去冰冷厚重的嚴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在飲食上,北方還有“二月二,啃豬頭”的傳統。年前備好的豬蹄兒豬頭,要在此時拿出來收拾一番,用火燎掉豬毛,用刀刮去污穢,把碩大的豬頭分開,和豬蹄兒一起放在大盆里泡上兩天,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鐵鍋中烀好,大快朵頤。

  在彌漫的香氣中,曾經的我們用粘滿豬油的手,尋找豬頭中那對像燕子一樣輕巧好看的骨頭,以及豬蹄兒里面帶給我們無限歡笑的玩具——嘎拉哈。

  二月二還有一種習俗是屬于小孩子的,叫“穿龍尾”,如今已難得一見。但當年奶奶給我穿龍尾的畫面依舊歷歷在目。

  到了二月二,奶奶就會拿出平日積攢的花花綠綠的布,剪成一個個硬幣大小的圓兒,再用切成段兒的高粱稍兒將五彩的布片兒連起來,末端還要系上彩色布條兒。做好的龍尾拴在我們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早春清冽的空氣中奔逐,五彩流蘇隨風飄蕩,神采飛揚的我們宛若游龍。

  農歷二月二,是一年中我們與龍走得最近的一天,在豐富多彩的習俗中,人們延續著龍的血脈傳承著龍的精神,同時,我們用這種方式感念大自然的無私饋贈,并冀求能有美好的未來。

  帶著敬畏與感恩,走到這里,冰消雪解,蟄蟲萌動,新的一年便隨著蘇醒的春天款款而來。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與習俗】相關文章: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02-20

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02-21

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習俗05-02

二月二龍抬頭的飲食習俗02-21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作文02-27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作文04-29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作文11-17

二月二龍抬頭節日介紹及習俗05-04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和習俗02-14

廣西二月二龍抬頭習俗民俗02-2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 五月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综合 | 亚洲欧美人妖另类激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