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記憶的作文素材
記憶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種,屬于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范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在記憶形成的步驟中,可分為下列三種信息處理方式:1.譯碼:獲得信息并加以處理和組合。2.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信息做永久紀錄。3.檢索:將被儲存的信息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記憶所得者。——蔡元培《圖畫》記憶,是神經系統存儲過往經驗的能力,關于記憶的研究屬于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范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
視覺記憶心理學解釋: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簡述:記憶就是客觀存在,是物質或物質系統變化的痕跡的即時狀態。事實上,最早的記憶是大自然的記憶。但人們習慣于大腦的記憶。可以認為,大腦記憶是大自然記憶中的特殊部分,故記憶可分為廣義記憶和狹義記憶二大類。廣義記憶泛指大自然的記憶和生命體力活動的記憶,狹義記憶單指大腦的記憶。根據人類的約定俗成,狹義記憶簡稱為記憶。
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帕蒙尼德認為,人的記憶是由明暗(或冷熱)兩種物質構成的混合體,只要混合體沒有受到干擾,記憶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體發生變化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迪奧澤尼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認為記憶是由使體內空氣保持均勻分布的東西所組成的,與帕蒙尼德一樣,他也認為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在記憶問題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紀的思想家柏拉圖。他的理論被稱為“蠟板假說”。他認為,人對事物獲得印象,就象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蠟版上所留下的印記一樣。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末,提出了一個較為科學的概念。今天我們所認為的一些的大腦的功能,在他那時主要被當作了心臟的功能。他認識到了心臟的部分功能與血液有關,而記憶則是以血液流動為基礎的。遺忘的發生主要是血液流動減緩所致。
古羅馬人在記憶理論上的研究很少,不過他們使用的“羅馬家居法”和“直接聯想法”一直傳到了今天。這幾種方法很實用,現在許多書上講的快速記憶方法都有這兩種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變通了叫法或則略加了改進,但實質內容是一樣的。
17世紀中葉,英國出現了以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派。霍布斯對記憶現象做了唯物主義的分析;洛克則在歐洲心理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記憶現象--“聯想”一詞,此后“聯想”便成了專門的術語了。第一個在心理學史上對記憶進行系統實驗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對記憶研究的主要貢獻一是對記憶進行嚴格數量化的測定,二是對記憶的保持規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繪制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記憶研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美、英、日、蘇等國家或設立記憶法專科學校,或開辦函授教學,開始對人們進行增進記憶的普及教育。
什么是人的記憶
《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系,它的生理基礎為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系;保持即暫時聯系以痕跡的形式留存于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為暫時聯系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復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并儲存于大腦里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
關鍵:把抽象無序轉變成形象有序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關鍵。
作用:記憶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動密切聯系著的。在知覺中,人的過去經驗有重要的作用,沒有記憶的參與,人就不能分辨和確認周圍的事物。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由記憶提供的知識經驗,起著重大作用。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家把記憶的研究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其原因也在這里。
記憶在個體心理發展中,也有重要作用。人們要發展動作機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種勞動機能,就是必須保存動作的經驗。人們要發展語言和思維,也必須保存詞和概念。可見沒有記憶,就沒有經驗的累積,也就沒有心理的發展。另外,一個人某種能力的出現,一種好的或壞的習慣的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培養,也都是以記憶活動為前提。
記憶聯結著人的心理活動的過去和現在,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機能。學生憑借記憶,才能獲得知識和技能,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干;演員憑借記憶,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各種感情、語言和動作,完成藝術表演。離開了記憶,個體就什么也學不會,他們的行為只能由本能來決定。所以,記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沒有記憶和學習,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人類文明。
特征:遺傳是一種記的行為的釋放。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遺傳,也就是在染色體上形成特定標示,這一標示的形成是非常漫長的,也是比較復雜的,這種標示首先必須某細胞群(比喻人類大腦細胞群)受到連續的或特殊的刺激,使其帶上這一特定的刺激的標示,這樣,這一刺激的遺傳基因已經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取決于異性,假使和這個人結婚的異性也帶有這一特定遺傳標示,那么這一刺激的結果就可能在他們的后代中出現了,比如黃種人的三大特征之一的黃皮膚,又比如白種人的白皮膚,因為長期的陽光照射稀少產生的皮膚標記,這一標記能遺傳,就是在長期的同種刺激中,使得歐洲人產生了這一遺傳標記。
標記的產生有以下特點:第一、來自長期的大面積種類都得到的刺激;第二、來自突然的單一的刺激。在這里,有必要論述一下“變異”,變異是指在正常遺傳的位點上出現了特殊,所以,以上所述的內容就是變異,但是,它們也不盡相同,以前所述的變異是指某種非普通物種類同的改變,本文在這里所描敘的變異還包括新細胞的誕生和新功能的產生,人以前沒有思維,經過長期的社會群居,使得在同一洞穴里的人必須發生交往,慢慢地就出現了思維,從此,一群新的基因就產生了。人類在內的動物界的所有行為都是遺傳的結果,環境只能使這種行為更加完美和復雜。從人類最初的吮吸到最后發育出來的性行為,都是遺傳的結果。人類的行為可以到動物界找到答案,如果以動物的行為建立一個認識黎(認識的一種理論),可以發現,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以單細胞生物的行為為模本而進化的。雖然人類有喂奶等高級行為,但是,它是進化的結果。
自然界的原塊使人體產生的記塊的信息量,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龐大的,不過很多的記塊都被大腦隱藏了,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被提取出來,筆者就有過這方面的例子,有首兒時學的歌“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長著幾棵美麗的白楊,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這歌我有幾十年沒唱了,根本就不知道在我的大腦內有這么一首歌,在我三十幾歲時,有一天突然能夠唱了,并且是自動出來的,我當時非常驚訝自己的記憶是否出了毛病。依此可以分析出,人的記憶力是無限的。可以知道,記塊一旦產生,它就牢牢地儲存在大腦里了,只是你沒有使它們復出的能力,一旦有了這種提示的生物鐘,它就會被喚出,形成憶塊,有些人在突然遇到一種事件的發生時,總是對付得了,就是他們有這方面的記塊,所以他們就很成功。
有一種“生鋪”行為,可以證明周身細胞是有記憶的,當一個人睡在一個新環境的一張床上面,就會有翻來復去睡不著覺的感覺產生,這是因為,整個人背部和身軀側面的細胞牢記著以前的“睡眠床”的“性質”:如軟硬、平凹、覆蓋物的輕重、枕頭的性質及睡的方向等,當他入眠于這一陌生環境時,軀體細胞的所有原記塊都與現在的刺激格格不入或對不上號,所以細胞出現大調整(興奮),通過一定路徑反饋給大腦的興奮中樞,大腦于是建立一個新的聯系區,因此興奮使人不能入睡。這里要注意,記憶特征和遺忘特征有所區別。
定義:記憶是過去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所謂過去的經驗是指過去對事物的感知,對問題的思考,對某個時間引起的情緒體驗,以及進行過的動作操作。這些經驗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映像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記憶。記憶不像感知覺那樣反映當前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而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映。
分類:
記憶按其內容可以分為5類
形象記憶:即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記憶;
情境記憶:對親身經歷過的,有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的事件的記憶;
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
語義記憶:有叫詞語-邏輯記憶,是用詞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
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機能的記憶;
記憶的三個記憶系統
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待看待人的認知活動,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也可以看做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它把記憶也看做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并按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儲的時間長短的不同,將記憶分作: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系統
(一)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信息在感覺通道內迅速被登記并保留一瞬間的記憶。一般又把視覺的瞬時記憶稱為圖像記憶,把聽覺的瞬時記憶叫做聲像記憶。
瞬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瞬時記憶的編碼方式,即瞬時記憶記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為瞬時記憶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覺通道內加以登記,因此,瞬時記憶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瞬時記憶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時間很短。一般認為,瞬時記憶的內容為9~20比特。
如果對瞬時記憶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說當意識到瞬時記憶的信息時,信息就被轉入短時記憶。否則,沒有注意到的信息過1秒鐘便會消失,也就是遺忘了。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內或是幾分鐘的的記憶。短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為7±2,即5~9個項目,這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記憶廣度。如果超過短時記憶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動,短時記憶容易受到干擾而發生遺忘。為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可采用組塊的方法,即將小的記憶單位組合成大的單位來記憶,這時較大的記憶單位就叫做塊。例如,將單個的漢字(人、學、機)變成雙字的詞(人民、學習、機器)來記,記憶的容量便擴大了一倍。
語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時記憶中多為聽覺編碼,即容易記住的是語言文字的聲音,而不是它們的形象;非語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記憶,而且視覺記憶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語義記憶。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識到的。在短時記憶中加工信息的時候,有時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這時又要從長時記憶中把這些知識經驗提取到短時記憶中來。因此,短時記憶中即有從瞬時記憶中轉來的信息,也有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信息,它們都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
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復述,不管是機械復述,還是運用記憶術所做的精細復述,只要定時復習,就都可以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三)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在1分鐘以上的記憶。
長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長時記憶的容量無論是信息的種類或是數量都是無限的。
長時記憶的編碼有語義編碼和形象編碼2類。語義編碼是用語言對信息進行加工,按材料的意義加以組織的編碼。形象編碼是以感覺映像形式對事物的意義進行的編碼。
長時記憶中存儲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憶的話,人們是不會意識到的。只有當人們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時,長時記憶存儲的信息再被再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才能被人們意識到。
長時記憶的遺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擾造成。干擾分為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種。
記憶潛力:恩格斯曾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心理現象是神經系統的屬性,大腦是“靈魂和意識的所在地”,各國科學家研究記憶的生理和生化方面,認知心理學家對記憶進行了大量研究,實際上這是對大腦奧秘的挖掘。在某些方面他們達到了共識,如認為記憶存在于覆蓋在人腦表面的大腦皮質之中,記憶的獲得與整個大腦的突觸的抑制和促進有關。他們認為大腦一旦受到刺激,則在每一神經細胞(神經元)上生長出更多的突起,這些突起將使人腦內部的突觸連接。神經聯系的總量增加,形成記憶。不斷的刺激,細胞問聯絡密切,枝叉型的突觸不斷增多,信息才易通過。經多次反復,促進突觸愈加發達。反之,如形成的突觸長期不用,會變弱、縮小,突觸數也減少,使信息不能順利通過。所以為了增強記憶,就要經常用腦,就像經常要進行體育鍛煉一樣,進行頭腦鍛煉。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結構功能單元就是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相當于一個記憶元件,它有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就像一個雙穩態繼電器。神經細胞記憶的信息用二進制數的單位“比特”來計量,它的總數為1×1010—1.4×1010個,就是100億到140億個之間。如果人的一生用60年計算,神經細胞每秒鐘接受的信息量是14比特(最高可達25比特),那么一個人畢生的總記憶儲量大約是2.8×1010比特。這種儲量究竟有多大?打個比方來說,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藏書近2000萬冊,我們大腦的信息儲量可以容下三四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看來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也只占用了自己大腦記憶儲量的一丁點兒,事實上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的大腦都具有巨大的潛力尚待進一步開發,而少數已經完成開發的大腦超前者有著令世人驚嘆稱羨的記憶力。
歷史上不少經過認真地看、聽、默誦、觀察以及種種刻苦的磨煉,造就了非凡的記憶力。據傳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名叫賈逵的人,他五歲時還不會開口說話,他的姐姐聽到隔壁私塾里傳來朗朗讀書聲,常抱著他到籬笆旁傾聽。到了賈逵10歲時,他姐姐發現他在暗誦五經的內容,感到十分吃驚,原來私塾里學生反反復復地念書,使賈逵耳熟能詳。姐姐幫助他將庭院里桑樹皮剝下來,裁成薄片,使他能邊誦邊寫,經過幾年的努力,賈逵已能夠通曉五經和其他史書了。
報載美國紐約一所中學的生物教師霍華德·貝格在1990年以一分鐘閱讀并理解25000字的速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他接受了一家雜志的采訪和測試,采訪者給了他一本剛剛印刷完畢的《戴安娜傳》,這是本厚達320頁的書,僅僅花了五分鐘便讀完了這本書。然后他接受提問,結果令人昨舌:10個問題中他競準確無誤地答對9題,而唯一沒有回答出的是一個次要的問題——戴安娜就讀過的一所中學的校名,采訪者又拿出另一本近500頁的新小說《臥房》,他用12分鐘讀完并答對了10個問題。據《體育生活》報道,俄羅斯棋手卡斯帕格夫具有超群的記憶力,他記下了1800多人的通信地址和450多人的電話號碼,熟記了12000個棋譜。《太原日報》載文說英國倫敦舉行了第四屆世界記憶力大賽,經過一番角逐,決出最好的選手漢克和奧彬,在最關鍵的一項比賽(一小時必須記住2000位的數字,再用45分鐘寫下來),奧彬戰勝了漢克,他記住了1140位數字,然后用45分鐘寫了出來。陜西省岐山縣有一個過目不忘的人,名叫張宏斌,是個醫生。他陸續看過11遍《紅樓夢》,能把443個主要人物的來龍去脈、相互關系,道個清清楚楚。《紅樓夢》中225首詩詞皆爛熟于心。1995年5月張給縣中學高三學生講授唐詩宋詞,所有的詩
詞全是背出來的,講稿上沒有。全國各地名勝鐫刻的楹聯,他可背出4000多幅。金元時代的《藥性歌賦》,記載著幾百種藥性,他在一個星期內就全部背了下來。當人們詢問他有什么記憶訣竅時,他說:一是頭腦高度集中,二是博學,博學引起聯想,找出內部規律,三是講究科學性。
研究成果:自傳體記憶指對個人復雜生活事件的混合記憶,與記憶的自我體驗緊密相聯。
【記憶的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紫色的記憶素材作文08-02
作文素材:那些記憶08-06
金魚的記憶素材作文08-06
作文素材中秋的記憶08-05
童年的記憶作文素材01-27
透明的記憶作文素材08-29
珍藏記憶-素材作文08-07
有關記憶的作文素材01-28
童年記憶作文素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