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親可敬的老師媽媽初中作文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這首詩是清朝鄭燮的《新竹》。
做電視的朋友,邀請我參加一檔“教師節”的節目,我欣然應允了。于是,我的腦際不時地浮現啟蒙老師的音容笑貌。她叫吳福英,我不叫她吳老師,而是叫“老師媽媽”,四十多年過去了,還這樣。
我七歲入學,那時候的老師二十多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頭濃密而花白的卷發,紋絲不亂;觀世音菩薩一般慈愛的眼神,想想心里都是甜甜的。她是我的第一位老師,語文老師,她那淡淡的笑容刻印在我的血脈里,那是飽含肯定與鼓勵的笑容。
七十年代的農村,談不上學前教育,學齡前孩子在野地與泥水中泡大,基本不識字兒,也不講衛生,而且頑劣無比。我的老師卻一年又一年,把一群又一群野孩子,教化成一屆又一屆優秀的學生。
童年的我也頑皮,卻特別懼怕父親。一次,由于頑皮我把衣服弄破了,懼怕父親責罰,放學后沒敢回家,一直趴在課桌上哭。冬天里紅石做的課桌,冰冷,冰冷。老師知道后,來到我的身邊,從“洋布”提袋里拿出針線和一疊布頭,一番拾掇后,我淚人變笑臉。我母親是斷然不舍得在舊衣服上用新布頭縫補的,何況這么一大塊。純樸的'農民不會隨便接納他人的財物,而且這種思想還在子女的教育中潛移默化,老師為了不讓父母對我誤解,便陪同我一起回家。父母面前,老師拉著我依在她的懷里,她一邊簡述事情的原委,一邊找出我的優點加以表揚。母親為了感激老師對我的寵愛,讓我面對老師改叫“老師媽媽”。在母親看來“老師媽媽”的稱呼是一份由衷的敬意;在老師看來這個稱呼是一份珍貴的褒獎。之后我都這么喊著,喊著“老師媽媽”,原來對老師的敬畏之心化作了愛戴之情。
許多年了,每每見到老師我都這么喊著,喊的時候心中便會涌起一份甜甜的幸福,老師媽媽應的時候是那么和藹,那么慈愛。老師媽媽用她母愛一般的情懷,博愛與細膩,感化教育著每一個學生,她就像黑夜里的一盞燭光,點亮了每一顆懵懂的心。
每次上課之前,老師都會讓同學們舉起小手,比比誰干凈。講衛生的學生能得到她最高的獎賞,那就是請他上臺展示,然后摟在懷中輕摸頭頂的一次撫愛,那是每一個同學都想往的撫愛。下課后,那些不敢舉手的同學便會被留下搞衛生,完了,老師會從她的提袋里拿出一層層薄膜包裹的香皂,洗凈一雙雙臟兮兮,黑乎乎的小手。那個香留在手上,駐在心里許久,許久。老師對優秀的學生贊而不捧,對頑劣的行為教而不辱,在她面前從來不會有壓力,即使惹了事端,也沒有過指指點點的責罵。她總是與學生保持一般的高度,或者老師蹲在面前,或者讓學生坐上她的椅子,老師的行為我不懂,卻會讓犯錯的學生羞愧,更會銘記老師的教誨。老師的言傳身教讓一個個頑童變成學子,也影響著學生的家人,原來的邋遢爛衫,變成干凈整潔的衣服。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寓意深刻。她是我的語文老師,她的每一堂生字教識課都是一場場生動的故事會,每一個漢字在老師的講解中都那么地鮮活。一個“人”字,在她的課堂里不僅僅是一個字,而是上下均衡,撇捺有度,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一個“團”字兒,她說,學習好,有才華的人才能團結他人領導他人。雖然老師的“說文解字”與我后來讀過的《說文解字》出處不同,說法不一,卻不相悖。老師媽媽培養了我對文字的興趣,這種興趣提升了我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更提升了溝通能力。
歲月流沙,風橋易老,老師媽媽的頭發也從花白到現在的銀白,我也閑怡弄孫了。最近拜見老師媽媽,看到她依然神采奕奕。那滿頭白發紋絲不亂,那是浸染了月華的輝影,這一根根銀發呀,一頭是老師,一頭系著學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位西方著名經濟學家說過這么一段話:“上帝的預言不是深不可測,只要科學的思考,科學地學習就能聽懂”。這些都在老師的教育中認知,在人生的閱歷中認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人的一生,是一段時時、事事尋惑解惑中過程。人為師,物為師,史亦為師。愛人人,人人愛之,所以師之眾,惑之渺;心思通暢了,前路就寬廣了。
偶爾,也會有人叫我作老師,我都會感動,欣慰,也誠惶誠恐。因為“老師”,無論是個詞眼,還是人人心中幾位銘記的恩師,都是美麗而高尚的。
雖然當今社會對老師對教育有不少非議,當然也有偏頗。是的,個別老師道德淪上,個別行為有悖教書育人的風范,那只是個例。由于人們心中的“老師”太完美,所以苛求也多,老師也是人,是人都會有瑕疵。何況,在圣潔的課堂外,作為學生或者家長的人們,又是否有過不合理的企求,或者骯臟的行為?何況,網絡的透明與信息的快捷,瑕疵也會的無限地擴大,只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前人與后者或者活在當下的人們,哪一位心中都會有幾位銘記在心,時時感恩,讓人感動的恩師。他們是一個個“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她們是一個個可親可敬的“老師媽媽”,因為他們的博學與博愛,人們心目中的“老師”永遠高尚。
“ 綠野堂開占物華, 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讀著白居易的這首《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我百感交集。社會呼喚師德,我們是否恪守師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