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聯天子朱元璋歷史典故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對聯吧,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對聯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對聯天子朱元璋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聯天子朱元璋歷史典故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愛對聯,故有“對聯天子”的雅稱。
元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朱元璋當時剛想舉事。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聯曰:“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詰問句對出上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朱元璋聽后,暗自高興。
朱元璋率軍于集慶大勝元軍后,在驛站小憩,見到有一名7歲兒童居住其間,乃是代父服役,便問童子:“你會不會對句?”童子答道:“會。”朱元璋便出上聯曰:“7歲兒童當馬驛”,兒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隨口以“萬年天子坐龍庭”相對。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勞役。
朱元璋在率軍攻打姑蘇城時。為了鼓舞士氣,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軍師劉伯溫隨即以同樣方法對出上聯:“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聯意是說,您的“吞吳”意圖,我一定會把它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來完成。朱元璋聞之大喜道:“軍師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傳旨曰:不論文武百官,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張貼春聯。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訪,忽見一戶人家門口沒有貼春聯,便上前詢問。原來此人家以閹苗豬為業,家里并無人會寫字,一時又未請到秀才來寫,正在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薦說:“我來替你寫一副吧!”他根據戶主的職業特點,展紙揮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朱元璋視察完返回時,發現這家仍未把他親自撰寫的春聯貼到門上,不禁大怒。戶主連呼:“皇上走后,我們才知道這是千古難得的御賜墨寶,已經把它懸掛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聽罷,轉怒為喜、命侍從賜戶主白銀30兩,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的陪同下,觀看賽馬。他見駿馬飛馳,四蹄生風,偶得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并讓一子一孫分別對出下聯。朱允搶先對道:“雨打羊毛一片氈”。太祖聽后,認為對句太軟弱,無氣勢,不悅。又讓兒子對,朱棣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太祖欣喜,頻頻點頭稱贊。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訪,途中遇到擔藕叫賣的農夫,便觸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聯曰:“一彎西子臂”,并讓農夫對下聯。農夫看看藕孔,應聲對出下聯:“七竅比干心”。農夫對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興,即封其為“祭酒”(官職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來到一茶館,與一正在品茶的讀書人攀談起來。他得知書生祖籍在重慶,便以地名出上聯曰:“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書生知道這是嵌地名上聯。便應聲對出下聯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朱元璋聽后十分贊賞
還有一次,朱元璋微服來到一個小鎮的酒店飲酒。他見店面狹小,又沒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聯曰:“小酒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店主隨口對出上聯曰:“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朱元璋聽后大喜,欲賜其官職,店主人婉言謝絕。
朱元璋和丞相劉伯溫對弈時,興致所至,偶得下聯曰:“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并讓劉伯溫對上聯。劉略加思索,對“雷為戰鼓電為旗,風云際會”。朱元璋聽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對抒發胸臆,倍覺暢快。
對聯天子朱元璋歷史典故
明太祖朱元璋,有“對聯天子”之稱,因其酷愛對聯而得名。
朱元璋十分喜愛對對聯,無論是在戰爭還是治理國家的閑暇之余,他常與大臣們互相出對吟聯。他的對聯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既展示了他的才華,也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治國理念。以下是關于朱元璋與對聯的一些著名典故:
1. 微服出訪:朱元璋喜歡微服私訪,一次與劉伯溫在路上對對聯,其樂融融。其中膾炙人口的一聯是:“小村莊,三杯五盞,沒有東西”。隨行的劉伯溫對出了下聯:“大明君,一統萬方,不分南北”,展現了君臣之間的和諧與默契。
2. 春節貼對聯:朱元璋頒布圣旨,要求除夕時每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一副,這一習俗至今仍被廣泛傳承。
3. 征集人才:朱元璋視察驛館時,遇到一名七歲兒童替父服役,便出上聯:“七歲兒童當馬驛”,兒童對出下聯:“萬年天子坐龍廷”,朱元璋大喜并免除了其勞役。
此外,朱元璋還鼓勵文人墨客創作春聯,他本人也親自撰寫對聯,其文字雖不華麗,但直白有力,體現了他率真和堅定的性格。
朱元璋的文化知識來源多樣,既有小時候的私塾學習,也有從母親及妻子馬皇后那里的學習,以及在長期斗爭中招攬的飽學之士的教授。他的勤學好問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