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徽州臭鱖魚的歷史典故
徽州臭鱖魚,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鱖魚”,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徽州臭鱖魚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徽州臭鱖魚的歷史典故
扁身撅嘴,拱起的背,尖尖的頭,帶斑點的圓尾鰭,愛吃魚的吃貨們看到這些就會知道,這是一條鱖魚,也叫桂花魚。桃花流水鱖魚肥,許多詩人都盛贊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鱖魚,安徽人除了喜食鮮鱖魚,更愛臭鱖魚。他們選三四月間最肥美的活魚,宰殺去除內臟,一層魚一把鹽的碼放在杉木桶里,上面再壓上重物,每天上下倒一回,20度左右的氣溫下,經過5-6天的等待,風味獨特的臭鱖魚就腌好了,此菜成名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這道菜更是名揚四海。
安徽臭鱖魚的來歷要追溯到200多年前了,那時每年入冬以后,沿江一帶的魚販就把鱖魚用木桶裝起來,販運到徽州山區。為了防止鱖魚在運輸途中變質,魚販們就用一層魚撒一層鹽,途中還要經常翻動鱖魚,大約要過七八天才能抵達。等魚販把鱖魚運到徽州山區時,鱖魚的魚鰓仍然是鮮紅色,而且鱗不脫質不變,就是會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人們把這種鱖魚洗凈后做成菜,結果發現不但沒有臭味,反而比新鮮的鱖魚更加鮮香好吃。于是這種做法就慢慢流傳下來,直到現在依然是盛譽不衰。
但事實上,這款美食還有一個特殊的來歷,很多人聽了都說,這明明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安徽臭鱖魚真正成為一道名菜大約是在100年前,這與一段歷史典故有關。
話說100年前在黃山西南麓的黃山區郭村鄉有家扁擔鋪,話說某年某月有一姓苗的酷吏調到徽州當知府,此人嗜魚成性且專愛吃鮮魚,尤其是喜歡吃活蹦亂跳的鮮鱖魚。當時有一個名叫王小二的衙役,每當天氣轉涼時就負責給知府運送鱖魚,結果有一次運到半路上天氣突然熱了起來,原本鮮活的鱖魚開始慢慢死去。王小二只好催著挑夫們日夜兼程的趕路,這天就來到了扁擔鋪準備住下來歇歇,此時發現大多數鱖魚都死掉了,而且魚身散發出一種臭味。王小二急忙讓挑夫把魚殺好,然后用細細抹勻腌上殺殺臭味,并找了一個廚師讓他燒來嘗一嘗。等廚師用佐料做好紅燒鱖魚后,大家吃了都說別有一番風味。王小二于是心中大喜,讓挑夫們盡快把發臭的鱖魚挑到徽州。發臭的鱖魚運到徽州后,王小二并沒有去向知府復命,而是請來許多廚師燒制這些發臭的鱖魚,并寫了一條“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市,本店免費品嘗”的橫幅吸收顧客。結果,凡是吃過這種“風味鱖魚”的客人無不稱贊。此時,王小二才放心的把做好的“風味鱖魚”送到了知府面前,苗知府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吃到鱖魚,早就被鱖魚饞壞了,顧不上多問就吃了起來,邊吃邊稱贊說“風味鱖魚,名不虛傳!”從此,苗知府再也不提非要吃鮮活鱖魚的事情了,臭鱖魚也從此成為聲名遠揚的徽州名菜。
一行人坐下,喝酒的喝酒,劃拳的劃拳。這道名菜“臭鱖魚”被端上桌的時候著實讓人嚇了一跳,一桌子人無不呲牙咧嘴,掩耳捂鼻。不知是哪個膽大的先動了筷子,抱著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壯烈精神為我們試菜。閉著眼先牛刀小試一口,吃起來倒有一種獨特風味,再夾一筷子細細品嘗一番,果真是上乘菜肴,不辜負了鱖魚這種昂貴食材。吃過兩口之后才有閑情雅致觀察這道菜系,只見魚肉白里透紅,紋似沒有腌魚的不上相,反倒呈現出一種如石膏般的藝術感,果真應了那句話“席上有鱖魚,熊掌也可舍”。
而要說這臭魚的做法,古人可就比我們會吃多了。早在《齊民要術》中便記載:取石首魚、魦 魚、鯔魚三種,腸、肚胞齊凈洗,空著白鹽,令小倚 咸。內器中,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 日,冬百日,乃好熟。食時下姜、酢等。名諺說,臭魚不可臭肉。帶有臭味的魚制品吃進肚子中是無傷大雅的,紅燒的臭鱖魚帶有一種腐乳的味道,要加入干紅辣椒和姜蒜調料才可相得益彰。這樣制作出來的臭鱖魚一點也不輸給新鮮魚菜呢!
油炸下酒不錯,紅燒佐飯更佳。聞起來似臭非臭的特殊感覺像是在大熱天享受了一杯黑啤一樣爽朗,色澤紅亮的魚肉在燈光下呈現出一種近乎粉色的肉感。若是把它當做新鮮魚肉一般看待,那倒也不稀奇了,當然吃這臭鱖魚性情急不得,以慢挑細啖為妙,初嘗時舌尖微微有鮮咸之感,吞到喉嚨底部才吃出那種久違的魚香。這種清香是在許多河鮮中不曾有過的,可以稱得上一項了不起的創作。
【徽州臭鱖魚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11-17
歷史的典故09-20
經典的歷史典故05-29
經典歷史典故04-07
借花獻佛的歷史典故08-04
歷史典故曲高和寡04-04
歷史典故:熟能生巧11-14
15則經典的歷史典故04-21
諱疾忌醫歷史典故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