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時間:2023-06-29 13:35:54 澤濱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1

  1.成仁之美《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發掘別人的缺陷,反會表揚別人的優點和善行,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

  2.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于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3.怨天尤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對我苛薄,也不責怪別人不能體諒我。)

  4.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以詩書、禮樂的修養做為朋友情誼的基礎。以朋友的學問道德作為自己的榜樣。)

  5. 六尺之孤 《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托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6.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追溯過去并研討當時的情狀,作為發掘將來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酬,應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成黨派樹立敵人。

  9.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10.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于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11.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并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2.聞一知十 《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質彬彬 《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養的文彩與天生樸 素的本質,兩相調和適當的人,才是名符其實的君子。)

  14.先難后獲《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嘗苦頭,而對于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15.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16.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17.行不由徑《論語.雍也》選擇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18.簞食瓢飲《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19.任重道遠《論語.泰伯》背負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

  20.后生可畏《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后,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22.功虧一簣《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23.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道理應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24.非禮勿視《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欲的誘惑,放棄以自己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26.暴虎憑河 《論語.述而》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與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這種胡作非為有勇無謀的人同進同出。

  27.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個角的人,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他了。)

  28.巧言令色 《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說些甜言蜜語奉承諂媚的話,是缺乏德性修養的人。

  29.過勿憚改 《論語.學而》賢者勇于認錯勇于改進,并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30.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的要求。)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2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么事也不關心。

  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釋:北辰:北極星;共:音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后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處:《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

  出處:《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屏氣凝神

  解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擔任某職務,就不去過問某職務范圍內的事。

  出處:《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3.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志士仁人

  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動干戈

  解釋: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了好價錢才賣。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機會才肯出仕效力。也比喻某些人將自己當商品,等待高價出售(含諷剌義)。

  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一瓢飲。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當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

  21.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處:《論語·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6.犯上作亂

  解釋: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7.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8.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9.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處:《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出處:《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 3

  1.剛毅木訥

  解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處:《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3.各不相謀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處:《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異端

  解釋:指鉆研和實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異端。

  出處:《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7.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8.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處:《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9.后生可畏

  解釋: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11.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不念舊惡

  解釋: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

  出處:《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13.見義勇為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既往不咎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16.見賢思齊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7.盡善盡美

  解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8.敬而遠之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19.舉一反三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0.侃侃訚訚

  解釋: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21.空空如也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2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解釋: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24.樂以忘憂

  解釋: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25.樂在其中

  解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處:《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26.良師益友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7.苗而不秀

  解釋: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8.敏而好學

  解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釋: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0.鳴鼓而攻之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來自《論語》的30個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09-14

關于《論語》的50個歷史典故08-13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典故」08-11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的典故05-22

歷史典故05-20

經典歷史典故04-0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一级大片一中字幕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va动漫一区二区 | 亚洲视频高清在线人 | 日韩vs欧美vs国产肉 |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