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時間:2023-05-22 12:07:56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關于歷史典故(14篇)

  關于歷史典故 篇1

  鼠竊狗盜

關于歷史典故(14篇)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農民起義烈火熊熊燃燒。秦二世憂心忡忡,博士官們紛紛建議秦二世迅速派兵鎮壓,只有候補博士叔孫通出于對個人安全的考慮,假作不以為然地阿諛二世說,陳勝等不過是一小群“鼠竊狗盜”之徒,根本無足輕重。

  后用“鼠竊狗盜”形容那些沒有政治目的,只會小偷小摸的.人。亦作“鼠竊狗盜”。《舊唐書·蕭銑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

  關于歷史典故 篇2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解放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后,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關于歷史典故 篇3

  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并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暗度陳倉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后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于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尸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后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關于歷史典故 篇4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關于歷史典故 篇5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后來,又有神農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于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

  關于歷史典故 篇6

  典故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后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并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后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后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后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后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余的東西。

  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后,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并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于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后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后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典故12、范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后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后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范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后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關于歷史典故 篇7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后也經常失態,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后失態不是酒后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后,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床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的做法,反而稱贊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他的'《酒德頌》曾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渾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說,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里,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院周恩來那里,這里且按下不表。

  關于歷史典故 篇8

  1、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于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后世。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后,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后,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于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4、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于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并被稱為“詩仙”。

  5、梵高的執著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著實非常人所能的。

  6、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里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8、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鍥而不舍這一精神!他臥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9、松下剛剛陷入事業的困境,這天他無助地走在路上。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燙衣服,弟弟想讀書,卻無法開燈,因為那時插頭只有一個。 “你能不能快一點開燈,讓我怎么看書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說好了,都過了30分鐘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電線,的確太不方便了,何不想個可以兩用的插頭呢?他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不久,就想出了兩用插頭的構造。試用品問世后,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供不應求,松下的事業也從此走上軌道,利潤大增。 遭遇任何問題,都是激發創意的好機會。

  10、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寫了3個字:不要怕。然后抬起頭來,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6個字,今天先告訴你3個,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老先生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游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里聽到人生的一半秘密,拆開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個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

  11、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于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12、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波斯之前,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其中一個叫皮爾底加斯的大臣非常驚奇。問道:“陛下,那你帶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帶這一種財寶。”亞歷山大回答說。聽到這個回答,皮爾底加斯說:“那么請讓我們也來分享它吧。”于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 希望是創造人生的路標,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它。

  1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關于歷史典故 篇9

  南柯一夢的傳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關于歷史典故 篇10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百有余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愿肝腦涂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后失禮,并巧妙地為失禮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后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說,生活在紛繁復雜、人際關系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里能撐船”

  呂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說明:別說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說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說:“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于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夫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夫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說了,想要把馬夫給辭掉。丙吉說: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后到哪里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夫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于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著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說:它注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于歷史典故 篇11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關于歷史典故 篇12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并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后來書記事發,巨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嘆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里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后來被劾疏于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說完上面那段話后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著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干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歷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后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并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干,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么一說,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后的墓志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么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志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志流傳下來,可謂是墓志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志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后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志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柜子里,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么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說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說:“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志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志寫的太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幫人寫墓志,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只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志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志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志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說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說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說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里說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說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里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恒溫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說出去可是要殺頭的,于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么呢?說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于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里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里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說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于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著寫幾首詩,還讓府里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么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衛大老粗一個什么也不懂,也跟著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里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致,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嘆,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愿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于歷史典故 篇13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后,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閑,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說:“父王爭戰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閑、寧靜。”

  劉秀聽罷,說:“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這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于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弦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后,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說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說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在是正當年,流連于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么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蔥,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后院樂此不疲地重復著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著全球貿易路線并且不斷派遣船只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里樂此不疲的做著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使美聯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回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閑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用戶心甘情愿、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于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愿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并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復決絕,又重復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鄰邦關系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短信真心誠心衷心祝愿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日快樂。

  35) 由于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幸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群山遍布,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么疑難,每問必知,據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并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脫。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于歷史典故 篇14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經典歷史典故04-07

「歷史典故」08-11

經典歷史典故09-23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5-20

歷史的典故05-22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午夜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 婷婷色五月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乱老女人视频 | 特黄V片欧美高清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