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哲理的歷史典故4則
很多歷史的典故都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有哲理的歷史典故4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哲理的歷史典故1
順其自然,寵辱歸于一念間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后,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后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于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贊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于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后來,盧承慶本人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成長心語】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大意是: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語深刻地道出了對待名譽和地位應持的正確態度。
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在順利時趾高氣揚,一經失意、挫折就一敗涂地,失去勃勃生氣,要么精神沮喪,要么完全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自己斷送了自己。讓我們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
有哲理的歷史典故2
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楊
【出處】(前秦)苻朗《苻子》。
【釋義】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兩位后羿。一位生于堯帝時代,一位生于夏朝時代,本文中指后者。
【歷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箭箭都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手過。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旁人那里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后羿爐火純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來,帶他到御花園里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于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后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射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終于下定決心松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后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后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
【成長心語】
后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當射箭的成績直接關系到切身利益時,他就無法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我們應當從后羿身上吸取教訓,面臨任何情況時都應盡量保持平常心。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在平時學習時的成績很好,但到考試時卻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其實是因為過于注重考試的結果而無法集中精力于眼前的考試而導致的。所以,在面臨重大的事件時,擁有平和的心態對于一個人來講尤為重要。
有哲理的歷史典故3
扶危濟困,才是最大的善意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創業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著狐貍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著火,品嘗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么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么過呢?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旨,帶領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成長心語】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人們總是樂于好上加好,做那個錦上添花的人,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好,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性。相比之下,雪中送炭則有了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時你所做的只是錦上添花,那么當你落魄的時候,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對你伸出援手。錦上添花是可有可無的,雪中送炭卻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以一顆體恤的心去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才是最大的善意。
有哲理的歷史典故4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出處】《孟子·萬章上》。
【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并救人于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后吩咐仆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里的魚池里。”他的'仆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松軟,味道也就不會那么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里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么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當仆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游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么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贊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