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通用1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寫過典故吧,借助典故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典故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
長安酒會
冠軍酒局讓政治走開,讓殺伐走開,讓一切不痛快消失,讓所有快樂降臨。這就是大路為什么評選盛唐飲中八仙長安酒會為第一名的原因。
當年讀杜甫的詩,最喜歡的.一首就是《飲中八仙歌》。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詩里獨獨最喜歡這一首?原因只有兩個字:熱鬧。這首詩十分熱鬧而有趣,把“飲中八仙”描繪的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古人說“二士共談,必說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我們只能從杜甫的詩里來揣摩體會了。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琎、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雖然歷史上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我們知道,名人一向喜歡扎堆,他們八個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堅信他們必聚在一起飲過酒,而且還不只一次,當然參與者可能還有些其他人。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里開懷痛飲。總之,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沒在一起過,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說法,曾經有過這么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面記錄下來并傳于后世。
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酒色齊聚,且飲且賞;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惟酒是務,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為圣,酒濁為賢;酒亂汝性,酒壯我膽;酒林高手,飲壇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飲驢飲;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過,還有六圈;六圈結束,再來十壇…… (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況描述)
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2
鴻門宴
話說項羽不喜劉邦先占關中,又聽說劉邦欲在關中稱王后,更是大怒。謀士范增識見不凡,他對項羽說,劉邦早年在山東一帶時,“貪于財貨,好美姬”,活脫脫一暴發戶的形象,不足為慮。而目前在關中,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認為劉邦已有“天子氣”,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則后患無窮。
在張良和項莊的暗地斡旋下,項羽沒有立即攻打劉邦,而是擺下了一桌酒席宴請劉邦。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這是另一場雙龍會,但參與者卻比煮酒論英雄那場酒局要多,發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強強對話,一時風云際會,楚漢群雄龍驤虎步,聚于新豐鴻門。
這鴻門宴簡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現代電影。太史公就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他的《史記》在細節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從項羽和劉邦的出場、退場,到席間各種人物的'對話、神情、動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個鴻門宴的過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劉邦屢屢處于危局,卻次次能化險為夷。歷史上對鴻門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說。
第一起,是“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連暗示項羽下令殺劉邦,氣氛極為緊張。結果“項王默然不應”。二起是范增見原定計劃無法執行,于是叫項莊舞劍助興,伺機刺殺劉邦,空氣再一次緊張起來。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士而入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這樊噲簡直就是一巨靈神模樣,樊噲闖帳要比戲里的春草闖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噲后來說了番慷慨激昂的話,對項羽予以斥責,說的項羽“未有以應”。這時情節發展到高潮,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有三起,必有三落。劉邦的絕處逢生,全在這三落之中。一落是項莊舞劍,本來意在沛公,不想項伯出面與之對舞,救了劉邦。二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這個時候項羽還“英雄識英雄,猛將愛猛將”呢。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他斥責一頓之后心里慚愧,還給樊噲賜了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而逃席而遠遁。
如果歷史真是一場戲,如果大路是這場戲的導演,大路寧愿在這場酒局的結尾處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雙姝對舞,必然美不勝收。然而,成王敗寇這種政治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過是假象而已。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3
煮酒論英雄
青梅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里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曹操劉備二人此次雙龍會,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劉備歸附曹操后,每日在許昌的府邸里種菜,以為韜晦。用張飛這個粗人的話講,就是“行小人事”。劉備乃當時豪杰,雖手下將不過關張,兵不過三千(當時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義著于四海”。《三國志》里說劉備“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與劉邦類似,天生就有領袖氣概。劉備和劉邦一樣,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將兵之才,而是領袖群倫的將將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識天下英雄,當然對劉備有很透徹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豐滿,劉備將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對手。
這場酒局,遠不是那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歡聚,分明是一場政治試探和政治表態的會面。一見面曹操就問劉備:“你在家做的好事!” 劉備當時已經暗受衣帶詔,當即嚇得面如土色。接著曹操拉著著劉備的手走到后院,說:“玄德學圃不易。”劉備才放下心來。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劉備每天做些什么他當然清清楚楚。這兩位,一個暗地里參加了反曹地下組織,另一個則派人每天監視對方行蹤,都是權謀機變之輩。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時,天邊黑云壓城,忽卷忽舒,有若龍隱龍現。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曹操實乃不世出的絕頂人物,這一番話,看似描述龍之變化,目的是說“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顯然,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詠志。當然他也下了一個套,試探在劉備眼里,什么人能縱橫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劉備接連指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和劉璋等地方豪強,都被曹操一一否決。劉備這個回答應該給滿分,因為當時是個人都會如此回答。這樣曹操也就認為劉備見識一般,和常人無異。接著曹操給出了當世英雄的標準,他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劉備繼續裝傻,問:“誰能當之?” 曹操指了指劉備,后指了下自己,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當時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裝作受了驚嚇的樣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著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內心的驚惶,巧妙的.掩飾過去了。
此次酒局堪稱雙龍聚會。從曹操的“說破英雄驚殺人”到劉備“隨機應變信如神”,可謂步步玄機。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態,雄霸天下之志表露無疑。而劉備隨機應變,進退自如,也表現出了一世豪杰所應有的技巧和城府。這一場政治交心,雙方都是贏家。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4
群英會
朋友們還記得中學課本里學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吧?
卻說周瑜在帳中正與眾將議事,聞蔣干來訪。當即命眾將依計行事。蔣干打扮得象個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來”。一見面,蔣干問道:“公瑾別來無恙!”這一句既是問候,又道出蔣干與周瑜原有一番舊誼。周瑜直接了當:“子翼辛苦,難道是為曹操做說客嗎?”蔣干立刻裝作很“愕然”的樣子,說:“你我分別那么久,我特來和你來敘舊,怎么能說是當說客呢?”周瑜笑著說:“雖然比不上師曠那么聰慧,但聞弦歌而知雅意啊。”蔣干裝作很惱怒的樣子,說:“閣下待故人若此,我當告退!”蔣干心說,老同學了你還跟我來這一套,于是他裝作很有性格的樣子,轉身就要走,被周瑜攔住。
之后周瑜大擺筵席,并禁止在席間談論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領軍以來,滴酒不飲;今日見了故人,又無疑忌,當飲一醉。”說罷,大笑暢飲。座上觥籌交錯。接著周瑜領蔣干參觀了東吳軍營的精兵強將。周瑜裝醉大笑道:“想周瑜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蔣干說:“以老兄高才,實不為過。”瑜拉著蔣干的手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言罷大笑。蔣干面如土色。飲至天晚,點上燈燭,周瑜舞劍作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歇罷,滿座歡笑。
蔣干被老同學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夠嗆,倒也絲毫不敢提及游說周瑜投降曹操的事。這時他忽然擔心起來,責備自己當時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話說的那么滿,現在回去怎么也得有個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總得有點收獲回去。于是他劍走偏鋒,就有了晚上偷聽、盜書等宵小行為。后來曹操果然中計,斬了水軍首領蔡瑁、張允。
說到底蔣干原本想拉老同學下水,想踩著老同學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沒想到反過來讓老同學周瑜給自己放了把鴿子。商場里還有個說法就是“殺熟”,你總是老同學長老同學短的掛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滅你一道也說不過去。于是乎,一個勸降不成,便試圖以雞鳴狗盜之術盜取敵方機密。另一個則將計就計請君入甕。這赤壁之戰,蔣干也算為東吳立了件大功。
本來長相有點仙風道骨的蔣干,后來在戲里成了鼻梁上貼了塊白膏藥的角色,人也變得鼠里鼠氣的。這一切,都是讓他那個老同學害的。反過來,他的老同學周瑜,在酒局中表現出非凡的氣魄、風度和智謀,這次群英會酒局,也就成為千古佳話。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5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陽春園宴請全國七十歲以上老人兩千四百一十七人。后來雍正、乾隆兩朝也舉辦過類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飽學鴻儒,當眾吟詩聯句,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句被史官記錄入史。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說已有141歲。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做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制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后,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6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著名的酒局,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話說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后黃袍加身,榮登大寶,從昔日重臣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龍椅之后,趙匡胤卻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擔心歷史會重演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當年的做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趙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武將飲酒。酒席上趙匡胤效小兒女情狀,象失戀了一般唉聲嘆氣個不停。眾人問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日后會造反。他們只好告老還鄉以享天年,并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他們的兵權從此被徹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等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兵權。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宋太祖的`做法后來一直為其后輩沿用,三軍統帥常常是個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大大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在古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向來有效,拳頭就是硬道理。宋朝在這方面的表現在歷史上提供了一個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說是反面教材。若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宋朝遠勝秦漢,甚至與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讓。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卻不敢恭維,屢屢被起步于奴隸社會的遼、西夏、金、蒙古所擊敗。這種國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終于導致了宋朝的滅亡。可見,生存權都保證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這些后果,都起始于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所以這一場酒局,雖然政治影響力極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負面作用,無論如何是不能讓它進入前五的。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7
東晉新亭會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么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里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雅的傳統。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后世詠嘆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里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 “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后來,眾士人團結起來,使東晉政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8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后也經常失態,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后失態不是酒后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后,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床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的做法,反而稱贊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他的《酒德頌》曾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渾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說,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里,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那里,這里且按下不表。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9
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壯慫人膽”的典型例子。與醉打金枝相關的酒局實際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講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在家宴后,借酒壯膽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說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葉的做派,動不動對丈夫和公婆發脾氣。一般說來,中國傳統社會里媳婦見了公婆是要行大禮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兒,是君,公婆雖是長輩也是臣,所以那時郭子儀夫婦反過來要向公主下跪。
郭曖對此十分不滿,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禮,自己豈非矮了兩輩下去?平日在頤指氣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這天,郭曖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幾杯。當即要求升平公主應該遵守婦道,給郭子儀夫婦行下跪禮,結果被升平公主嚴詞拒絕并遭到當面訓斥。此時,這酒是壯膽藥,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曖借著酒勁,也不顧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臥室飽以一頓老拳,打的公主滿臉開桃花。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宮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訴。郭子儀連忙把兒子捆起來送到皇宮請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儀的調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這個郭曖為天下所有懼內男人出了口惡氣。俗話說,小夫妻打架不記仇。盡管這場家庭糾紛鬧騰的動靜兒挺大,結果卻皆大歡喜,郭曖和升平公主的感情從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飛。這升平公主從此變得賢淑無比,有不少世人稱贊的事跡流傳下來。仔細思量,要不是那場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頓老拳,怎會有這樣歡天喜地的大結局?我們要堅決反對家庭暴力,但有時也不得不承認拳頭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議袞袞諸公,家中若有河東獅吼,不妨領貴夫人去老舍茶館看場京戲《打金枝》,當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鍋頭壯行。
因為是戲說,大路談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其實歷史上的著名酒局還有很多,如秦趙澠池之會、東晉蘭亭會、韓熙載夜宴、關云長的單刀會、初唐騰王閣壽筵、明朝五女拜壽家宴、座山雕的百雞宴等等等等,這篇文字尚不及萬一。酒后涂鴉,各位原不必當真。自古以來,不可因酒廢事,才是正途。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0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里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么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贊賞趙普說得好。
后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并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干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么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么繁忙,還要你們干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么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夸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后,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1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里,“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于子孫亮,后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哪知尸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他是孫休的侄子。孫皓初立時,撫恤人民、開倉賑貧,后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于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不知感恩戴德,上臺不到3個月就要了這兩個“顧命”的命,因為,他聽說這二位見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為君的意思。
其實一點不錯,這孫皓就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酒設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不管你會不會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這酒是不是進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須見底的。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會喝爆肚皮的.。可是陳壽的《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這里照抄無誤。
群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難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個大漏勺,也漏不掉這麼多啊。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著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這韋曜是何人?他原來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地位相當特殊。而且當時韋曜正奉命寫孫河的回憶錄,孫皓還指望著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幾句呢,當然也不想看他一個人喝不下酒攪了大家的興,就偷偷使出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于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孫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孫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這樣一個暴虐的君主,當然不能治好國。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樂公”還要低!這個殘暴無能的家伙茍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2
文君當壚: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并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雇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3
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圣”之稱,他最為后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4
清圣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圣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圣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于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5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后也經常失態,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后失態不是酒后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后,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床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的做法,反而稱贊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他的'《酒德頌》曾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渾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說,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里,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院周恩來那里,這里且按下不表。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6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在飲酒、事酒的風尚和習俗上在當時的各方國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釀酒技藝、手法也是相當高明的,酒的種類也很多,且均為上品。在當時的楚國,最具傳統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傳》僖公四年記管仲代表齊恒公與諸候之師宣布楚國的罪狀,其中有一條是“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苞茅即菁茅。《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包匭、菁茅”。菁在這里意為華采。《史記·貨殖列傳》:“蜀漢江陵千樹桔,包茅橘柚。”杜預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為縮酒。”縮酒即楚國的瀝酒、縱酒、清酒是也。茅草葉的兩邊有許多毛刺,魯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劃破了手,而發明了鋸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來濾酒,與北方周人用竹筐濾酒是有很大區別的。它的最大特點是,茅草自身有一種特殊的芳香氣味,在過濾酒液的同時,使酒液帶來上了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這在當時中國算是楚人的一大發明,以至于楚國在向周天子進貢時不僅有橘柚,還有苞茅。當時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濾酒的,周人不僅看中的是濾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濾出的酒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種特產,所以才作為貢品。用苞茅濾過的酒周人稱之為“縮酌”,楚人則稱之為“香茅酒”。據賈公彥《周禮·司尊彝》疏:縮酌過濾前的勾兌方法是將事酒與醴齊相摻合。事酒屬清酒類,醴齊屬濁酒類。鄭玄《天官·酒正》注云:“鄭司農云‘事酒,有事而飲也’。玄謂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則今為醳酒也。” 醳酒即冬釀春成,含酒精度數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齊,即現代的“醪糟”(米酒)。《說文》:“醴 ,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當熟字用,意思是說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荊州江陵鳳凰山8號漢墓出土的竹簡第163載:“甘酒一傷”。甘酒就是醴酒。該山167號漢墓遣策又載;“嘏酒一器”。考釋者認為:嘏即酤,《說文》:“一宿酒也”。
以上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民族不僅釀酒技術、手法高超,透過古文獻與考古證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講究的。楚國當時除了名酒“香茅酒”外,還發明、釀制了一些饒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種,如《楚辭》中說到的“瓊漿”、“瑤漿”、“桂酒”、“椒漿”等。這里面也包涵著酒的養生文化之內涵。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7
話得從頭說起,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干后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荒淫、殘暴、濫殺,孫皓的罪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罄竹難書。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變成一個惡魔了呢?有人分析,這是他小時遺留的恐懼種下的禍根。父親當了太子,后被廢又被殺。全家的境況急轉直下,從天堂跌到地獄,他從小顛沛流離、擔驚受怕,嘗盡世態炎涼。而對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緣最近的親人,心中的`仇恨無以言說。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實際靈魂已扭曲變形,變得乖張暴戾。等他掌握生殺大權,能呼風喚雨,曾經壓抑的憤怒終如火山爆發,有悖常論的瘋狂,才能讓內心得到發泄和滿足。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8
孫皓在內殺美女,在外殺大臣,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孫皓殺人的方式很多,剝人臉皮,挖人眼睛,多種多樣,殘酷至極。
中書令(幫助皇上在宮廷處理政務)賀邵因為中風,不能說話,也沒有辦法上朝。孫皓懷疑他裝病,命人嚴刑拷打,割斷他的'頭,燒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會上喝醉了,孫皓懷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見他。王蕃這個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態,在孫皓面前強裝鎮定。孫皓看他舉止正常,認定他是裝醉,立即處斬。然后,孫皓率群臣出宮登到山上,命令親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頭拋來拋去,最后人頭完全粉碎。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 篇19
東吳一個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們悲慘命運的縮影。
他叫韋曜,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孫休就很賞識,但寵臣張布忌憚他,總是搬弄是非,說他壞話。孫休為了保全張布的面子,一直沒有重用他。
等到孫皓即位,初期很賢明,韋曜一路升遷,封為高陵亭侯,任中書仆射(中書令的主要屬官)。孫皓嗜酒,常常從早喝到晚,還有一個恐怖的規定,不論宴會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設了一個最低限。如果換算成現在量,接近3斤(度數沒有現在高)。哪個喝不掉就硬灌進去。
韋曜的酒量很小,孫皓對別人都不寬容,對韋曜卻特別優待,擔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從,替韋曜倒酒的時候換成茶,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來。
韋曜很感激孫皓,決定報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經常向孫皓提出合理化建議。孫皓氣得不行,對你這么好,反而在我耳邊聒噪。臉色越來越陰沉。此后在酒宴上,對待韋曜,不僅不再換成茶,反而強迫他多喝酒。
孫皓有個變態的愛好。大家喝得面紅耳赤時,孫皓隨意點一個大臣,大家輪流說說他有什么短處。如果這個短處,孫皓不以為意,那一笑而過。如果這個短處讓孫皓聽了極不爽,那這個大臣當場被抓或被殺。
大臣們都崩潰了,參加宴會如同上了刑場,不揭發,要自己命;揭發了,要別人的命。韋曜看不下去,勸孫皓取消這個規定,孫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讓他到閻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獄,隨即殺死,親人家屬全部流放。
東吳人心惶惶。但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孫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個無比荒唐的決定,舉國上下,都驚得瞠目結舌。
【與酒相關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酒的歷史典故04-10
[優]酒的歷史典故07-07
關于酒的歷史典故05-30
有關酒的歷史典故05-30
關于酒的歷史典故6則08-03
酒的歷史典故(精選19篇)09-12
酒的歷史典故(精選17篇)08-08
【推薦】有關酒的歷史典故11-15
有關酒的歷史典故集錦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