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1
家鄉的春節,是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日子,在這一天,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互相拜訪,小朋友們湊在一起玩,其樂融融。
中午,奶奶要拿出她的拿手絕技:面。她親自揉面,搓成條狀,再放湯里一煮,香味都可以飄出去好遠。奶奶邊揉面,邊跟我講起了故事:“你知道為什么生日和過節要吃面嗎?”我搖搖頭“不知道啊。”她笑了笑:“因為這個代表著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哦,原來我只聽媽媽說過,也不太知道呢。”我若有所思。
晚上,大家坐在餐桌旁,一起吃年夜飯。外公說:“來,云兒,我敬你一杯。”說著,拿出了酒杯。我端起了飲料:“祝您長命百歲,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外公笑了一下:“祝你學習進步,逢考必過。”
吃完了飯,大家圍坐在電視機前,準備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奶奶端來了一個盤子,上面放著5個紅包。“哇!”弟弟妹妹們歡呼著拿起了最厚的。只剩一個了。我把它拿起來。“啊,全是零錢!”他們看著紅包,愣住了。我打開紅包:“哇啊,全是一百噶!”我激動的'跳了起來。奶奶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無論多少,都不能貪財,不能貪心,否則會引來大麻煩。”“唉!”弟弟坐地上“壓歲錢又沒拿到最多。”我們都笑了。
過年,長輩們反而會更忙,所以年的背后也寄托著厚重的責任,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對于人生應該又多了一份思考。這正是過年的意義。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2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雖普天同慶,可各地的風俗略有不同。我是榆林人,有趣的榆林春節容我與你道來。
榆林人的春節,過年前的一個月就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才算基本結束。榆林人講究過富年,對于年貨的準備極為重視,臘月里踏進集市會看到一派熱鬧非凡的`紅火景象。
臘月二十三的時候,榆林人要送灶王爺上天。農村有一些地方會吃上一頓豬肉燴粉撈飯,還有一些地方吃上一頓雜面,燃放煙花爆竹,送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后做年茶飯。年前幾乎家家做油饃饃。油饃饃是用水兌上軟米浸泡一夜后撈出來,再在碾子上碾成面,再兌水揉成團,發酵一夜,然后做成環狀,在油鍋上炸熟即可食用了。
油饃饃講究小巧玲瓏,顏色金黃,味道鮮美,醇香可口。
榆林人臘月也要蒸白饃饃。白饃饃上還要點上可食用的紅紅綠綠,圖個好吉利。
我們榆林人過春節準備的特色美食還有“拼三鮮”,這可是一道大菜,它烹制繁雜,用料眾多,有紅燒豬肉,炸丸子,炸佛手,炸酥肉,煮羊肉、雞肉,涮片粉,蒸酥肉,水丸子,做出來后那真是稠稀相間,色香味俱全,誘人的味道讓人直流口水。
榆林過年美食豐富,文化娛樂活動也不少。在我們名滿天下的老街有多種文化娛樂活動,萬佛樓、鐘樓、鼓樓的樓臺上有陜北民歌、戲曲、說書表演,街道上張燈結彩,各路秧歌表演熱鬧非凡,到處歡聲笑語。
榆林的春節,真是豐富多彩,歡迎遠方的朋友來榆林過大年。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3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年將至,草木紛紛凋零,窗外的柚樹早已光禿禿的,像一個孤苦老人站在那里,好像冥想著什么,好像在等著什么。
此時恰逢凜冬,枯黃的樹挺立在園中,光禿禿的桿子上只有零星幾片葉子,對比著身旁四季常青的香樟,真像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一樣,然而新年常來的卻一直熱鬧,喜悅,盡管冰天雪地,大街小巷仍就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萬物都在等待它的到來,湖里的魚,土中的蟲,空中南飛的大雁,每逢新年,小小的屋檐下一直充滿歡聲笑語,包圍著一個個溫馨和睦的家。
寒冬里的新年從不缺席,清晨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早餐鋪。最多,也最實惠的是羊肉湯,家家食肆都賣。羊肉湯色香味俱全,品嘗時須先喝湯再吃肉,味道甚好。抄手比羊肉湯略貴,是極美味的,薄薄的一層餃子皮里包著鮮嫩肥美的肉丸,滑,嫩,鮮,香,非常不錯吃。如果再在鮮湯里加上一勺辣椒油,一捆細粉絲,一把白芝麻,入口便會叫你張目結舌:這東西竟這么美味!
論新年,最讓人心動還是晚上放煙花的時刻,烏黑的天空中,絢麗多彩的煙花與黑暗中的明星在對話,五顏六色的大球重疊在一塊,五彩斑斕,閃閃發光,天空也成了光的`海洋,過了一會兒,又變成了顆顆寶石鑲嵌在夜幕中,最后,日漸變成一道星光瀑布慢慢地墜落下來,漂亮極了。
老家的新年還有著一個老北京的風俗。院子里灑滿了芝麻秸兒,大家在上面踩的咯吱咯吱響,這叫“踩歲”,鬧得筋疲力盡,睡前給大人請安,這是“辭歲”;大大家就要拿出錢給大家,這是“壓歲”。
我想念家鄉的新年。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4
俗話說“十里不一樣風,百里不一樣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春節來講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含義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期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并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中一年級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孩子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滿街走。”
大年初中一年級凌晨5、六點的時候,大家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大家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大家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中一年級,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含義是今年不可以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性一般會攜帶一群孩子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性們則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小孩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困難呢,由于這是孩子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新年歡慶而熱鬧的氛圍。
一個一般平凡的風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部分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部分結晶需要大家繼承與保護。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5
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關于除夕有這么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怪獸叫“年”,每到歲末它就會來害人。后來,人們發現“年”最怕聲響和紅光。于是到了那天,大家就點燃鞭炮,門上貼上了春聯,把年給嚇跑了。這就是過年的來歷。
我是上海人,記憶中每到春節的時候,大街上行人開始了,大人們都張羅著買年貨,我和妹妹就負責貼福字,寫春聯。到了除夕晚上,全家圍著圓桌開開心心地吃起了團圓飯。滿滿一大桌的美味佳肴,有讓人口水直流的白切雞,有香噴噴的`紅燒肉,還有我愛吃的桂花糖藕,最饞人的是桌子中間滾燙的“全家福”,其實“全家福”就是一個大砂鍋,里面有蛋餃、肉片、冬筍。魚丸、熏魚等等,看得我垂涎欲滴。我們把菜吃得干干凈凈,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最能裝,已經圓溜溜了還在大快朵頤。我們看著春晚,吃著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我們小孩子還能拿到壓歲錢。這些就是我記憶中過年的樣子。
過年除了吃團圓飯,各地過年時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北方人過年要吃餃子,廣東人過年要說‘恭喜發財’,南方人過年吃年糕,那我們就吃湯圓啦!
奶奶教我們包湯圓,她一手拿著皮,一手拿著一把勺子,小心翼翼地從瓶子里挖出一點芝麻,放在了皮子的中央,慢慢地包起來,搓圓,一個可愛又小巧的小湯圓就做好啦!于是,我們也開始學著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可是我們包的湯圓簡直不忍直視。奶奶就輕聲指導我們:“這里芝麻少放一點。這里皮子包緊一點。”吃著我們自己親手包的湯圓,心里像被灌了蜜一樣甜。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6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奇特的風俗。我也是,我們家鄉過年的風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龍”。
舞龍的時間一般會在春節后幾天。通常會由村里舞龍隊長提前幾天送來請帖。告知我們舞龍的隊伍將會何時過來表演。收到請貼后,爸爸媽媽就開始準備紅包,一些水果和香燭,鞭炮歡迎舞龍的到來。
終于,大家都期盼的這一天到來了。咣當咣當,舞龍的隊伍接近我們了。我既緊張又激動,時不時跑到門口去看舞龍的隊伍到了沒有。這時爸爸在大門口擺上了兩串長長的鞭炮。媽媽則在院子里擺上了桌子,在桌子上放上了準備好的水果,并點上了香,紅燭。舞龍的隊伍越來越近了。膽小的孩子跑上了樓,從走廊探出頭,等著看舞龍。當舞龍的隊伍到我們家門口時,爸爸點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一紅一黃的兩條龍擺動著身體走進了我們的院子。隊伍后面還跟著一大群人來看舞龍表演。
他們先是盤成了一個圈,然后再迅速的散開。兩條龍在他們的手中變得活靈活現,千姿百態。幾分鐘后他們停下休息。帶隊的人從龍頭里面取出了幾根小蠟燭送給了我們,并說了一些祝福語。這時,爸爸拿出準備好的`紅包送給他們。媽媽從邊上的小桌子上,拿了一些水果分給他們吃,還為他們泡上了茶。休息了一會后,他們又開始左右擺動著龍頭和龍身,緩緩的走出了我們家的院子。這時爸爸又點燃了另一串鞭炮。來歡送舞龍的隊伍離開。我和媽媽把他們送的小蠟燭拿回了房間,直到它們燃盡為止。
這就是我們家鄉過年的風俗“舞龍”,這讓我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7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過年來說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里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并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小孩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著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里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不容易呢,因為這是小孩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春節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描述出了新年萬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新年的來歷說法海量,其中最為常見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由上古年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作為國內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新年,風俗自是數不勝數的。比如:置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拜年……
在家鄉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聲”響徹云霄,將熟睡的孩童們從美夢中拉了出來。
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眼前的春聯、燈籠,增加了節日的味道。
大大家凌晨四五點便起來忙活了,由于他們得為一家人團聚籌備好豐盛的年夜飯。無憂無慮的.孩童們則與伙伴推薦自己新年開心的源泉之——各式各樣的鞭炮。有仙女棒,沖天炮,擦炮,甩炮,魔術彈等等。
春節使大家孩子兒最欣喜的莫過于能收到壓歲錢了。壓歲錢一般是長輩給小孩們,母親從小叮囑我要懂規矩,收下紅包時,需要雙手接過,并向長輩道謝。
在大家家,春節時收到的壓歲錢都是交予爸爸媽媽保管的。從書上我還要知了關于壓歲錢的小故事呢,讓我來跟你們一塊推薦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里,會有一個名叫作“祟”的小妖出來傷害孩子子。它會趁夜里偷偷潛入大家的家里,摸一下熟睡的孩子子,從而造成孩子子生病、發高燒。當時的大家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會讓孩子子用紅紙包八枚銅錢玩,將“祟”嚇跑
因此,大家又將這八枚銅錢叫做“壓祟錢”。后來又因“歲”與“祟”諧音,又被叫做了“壓歲錢”。
新年是大家中華民族歡樂而又喜慶的節日,家鄉的風俗與新年的快樂如一首美妙的樂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六年級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春節風俗作文09-18
家鄉的春節風俗作文09-18
家鄉的風俗作文:春節09-23
家鄉的春節風俗作文07-21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09-02
家鄉的風俗作文春節03-12
家鄉春節的風俗作文09-23
春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2-15
春節家鄉的風俗的作文12-09
家鄉的春節風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