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文優秀(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迅的作文 篇1
夏日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后,天空飄滿了烏云,好像一只只幽靈在游蕩。我的心情也像這天氣一樣悶悶不樂,于是我決定去魯迅故里走一走。
隨著兩邊呼嘯的風,我跨入魯迅故里的大門,本來人山人海的魯迅故里,今天卻冷冷清清的。踏著古老的青石板,穿過一條條幽幽的小巷,我仿佛來到了魯迅生活的時代,看見魯迅與伙伴們一起歡快地玩耍,一起專心致志地學習。
不知不覺,我來到了百草園旁邊的皂莢樹旁。忽然,有幾個和我差不多高的身影從給我眼前閃過,在樹旁忽隱忽現。我揉揉眼,仔細一看,呵!原來是小魯迅和他的幾個小伙伴在追逐打鬧。我走上去跟他們說明了我的來意,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也很高興,興奮地邀請我與他們一起玩。
我們一起玩捉小鳥的游戲。魯迅和他的小伙伴們合作了一個竹子小籠子,籠上的門可以隨心所欲地上下移動。我們把一根繩子一端系在門上,一端拿在手上。籠子里放一把米。如果貪吃的`小鳥來吃米,只要一拉繩子,嘰嘰喳喳的小鳥就被關住了。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我們悄悄躲在旁邊草叢里,靜靜等待獵物。我屏住呼吸,等了好幾分鐘,都沒有小鳥上鉤。正當我要泄氣的時候,小魯迅“噓”的一聲,讓我嚇了一跳,轉過頭來一看。呀!有小鳥上鉤了!它現在還津津有味啄著大米呢!只見小魯迅迅猛地一拉繩子,竹門“砰”地關上了。小鳥被我們抓住了。看著我們來之不易的勝利品,我和小伙伴們異常激動。
這時,陣陣清脆的鈴聲響了起來。小魯迅和小伙伴大喊一聲“上課了!”就一溜煙地跑回了三味書屋,我也急忙跟著他們來到了讀書的地方。只見一位帶著眼鏡的老先生正在教魯迅和他的小伙伴們朗朗上口地念古詩呢!聽著整齊的朗讀聲,我也情不自禁地讀了起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后我又等了很長時間,終于等到了下課。小魯迅和小伙伴像一匹匹獵豹沖出來。我們又快活地玩起來。
我和小魯迅玩得不亦樂乎,一直玩到了傍晚。天已經蒙蒙黑了,清澈的月光照進三味書屋的庭院。我這才想起作業還沒做完,只好和小魯迅依依不舍地告了別。
回到家里,想著白天與小魯迅的快樂時光,我遲遲不能入睡。
魯迅的作文 篇2
這是一幢普普通通的三層樓石庫門房子,位于虹口公園附近——山陰路132弄9號。它與周圍的房子差不多:坐北朝南,紅磚墻,黑鐵門。若不是鐵門右邊掛著“魯迅故居”的牌子,真想象不到偉大的魯迅曾在這里住過。
推開鐵門,有一個小小的空地,就是魯迅《給顏黎民的信》中提到的“四尺見方的'一塊泥土”。走過窄而短的通道,便進人了客廳。
客廳里的東西都很陳舊了。正中是一張西式餐桌,周圍有6把椅子。會見客人時,魯迅總是坐在那把靠近門口、背朝外、面朝內的椅子上,為的是遮擋鐵門外反動特務的視線。客廳里還有縫紉機、書櫥、書桌等。書桌上方掛著一張我們最熟悉的魯迅晚年的照片:瘦削、蒼白的臉上顯示出倔強和堅毅,深邃的眸子里透露出對敵人的毫不妥協、對革命的無比忠誠。
往北走過客廳后面一間用餐室,向左轉,踏上幾格樓梯,便到了二樓。再向右拐,走過一間小小的貯藏室,就看見魯迅的臥室了。
臥室也是魯迅的工作室,不到20平方米,靠東墻有一張可以掛蚊帳的老式鐵床、一只書櫥;靠北墻有一只衣柜;靠西墻是藤椅、茶幾等。朝南有一排窗子,窗下放著一張普通的寫字臺,上面放著老式臺燈、眼鏡、筆墨紙硯等,其中最珍貴的是一支極普通的“金不換”毛筆,當年,魯迅就是用“金不換”寫下了一篇篇使反動派和“正人君子”膽戰心驚的文章。靠窗的墻上還掛著一本日歷,上面一張是“1936年10月19日”,靠墻桌上臺鐘的指針停留在“5時25分”上——這是魯迅逝世的日期和時間,它是魯迅戰斗一生的最后見證。
三樓南面是魯迅兒子海嬰和他保姆的住房,隔壁北面的小房間曾是魯迅秘密會見和保護共產黨人的地方。
解放后,為了永遠紀念魯迅,魯迅故居經過徹底整修,從1951年起對外開放。現在,每年都有許多人來這里參觀,表達他們對偉大魯迅無比熱愛、敬仰之情。
魯迅的作文 篇3
從小時候的頑童“哥兒”,到青年的“憤青”,再到中老年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一生發生了很多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魯迅的求學之路。
幼年時期,由于家境不錯,魯迅很早就上了私塾。私塾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作為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它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私塾完全采用注入式教學。而且,由于私塾先生具有相當的權威,因此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還打手心、罰跪,以達到懲戒的目的。比如,魯迅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的先生,“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不常用并不意味著不用——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雖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學生大多是只會背誦的“念”死書,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再如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得意于“回”字有四樣寫法,但它無疑還是讓少年魯迅有了最初的文化啟蒙。
1889年,18歲的魯迅考上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一年后,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新式學堂”。新式學堂是晚清西學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晚清,由于中國傳統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引起了教育領域的變革。這種學堂不再是只教四書五經的私塾了,而是增加了很多別的現代學科,如清政府在1902年頒發的《欽定中學章程》,對所開課程作了這樣的規定:“修身第一,讀經第二,算學第三,辭章第四,中外史學第五,中外輿地第六,外國文第七,圖畫第八,博物第九,化學第十,物理第十一,體操第十二。”從小城紹興,到大城南京,青年魯迅不僅見了新世面,更是在新學堂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接觸到了新思想。
當時的`中國已經認識到自己和別的先進國家的差距,所以晚清政府派了很多優秀學生去歐美和日本等強國學習現代知識。1902年,二十一歲的魯迅得到了到日本留學的機會。1904年,魯迅由東京弘文學院改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在這里,魯迅碰到了我們所熟悉的藤野先生,也是在這里,他看了中國人麻木圍觀國人被槍斃的畫片,醒悟到醫術只能拯救人民的身體,拯救不了他們麻木不仁的靈魂。正如他在吶喊自序里說:“從那一會以后,我便覺得學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作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候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于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為的就是從思想上解放中國人民,因為只有人民自己站起來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魯迅一生最好的寫照。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魯迅之所以為魯迅,都是在時代背景下,與他的求學之路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個人視野的不斷拓展、思想的日漸成熟緊密相連的。
魯迅的作文 篇4
魯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胡同21號,從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里。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著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5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里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為“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為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著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著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著一個普通的木制筆架,一只裝在硬木盒里的硯臺,還有一個舊馬蹄表和一個煙灰缸。一只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墻上掛著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著茶幾和木椅,茶幾上方的壁上掛著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之先鳴。”
北房西側的小門,通過后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里,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
魯迅的作文 篇5
《孤獨者的吶喊》,給我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對于魯迅現代精神價值的追問與闡發。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對魯迅精神價值的追問經歷了重大轉換。在80年代前,魯迅的精神價值被推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魯迅處在時代精神的核心,是人們仰慕的對象。到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魯迅的影響力發生重大變化,擺在魯迅研究者面前的,是如何在新的歷史坐標和問題意識中重新確認魯迅的精神價值。黃健對于魯迅精神價值的重新定位,有一個寬闊的文化坐標,他將魯迅的精神價值放在中國近代以來文化轉型的背景下,放在東與西、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坐標中來把握。
在這一新的定位上,黃健分別在兩個方向上展開魯迅文化批判與文化選擇的復雜內因,一個是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選擇,一個是面對西方近代文化的選擇與批判。《中西文化沖突與魯迅的雙重文化選擇意識》是專門探討這一問題的長文,該文討論了魯迅面對傳統的復雜態度。作為第二代“先進的中國人”,魯迅首先意識到“要建構20世紀中國新文化,必須首先整體上反叛傳統”,并在一定歷史時期“以激進的方式呈現出來”。魯迅面對傳統的激進態度,曾招致許多詬病,但是黃健揭示了其中的復雜性:“情緒上的激進態度和方式,在魯迅那里,實際上包含著一個嚴密而完整的邏輯程序:整體上的反叛傳統,是為了摧毀一切舊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思想文化體系,同時,也是為了合理的`繼承與選擇傳統。”在此基礎上,黃健認為魯迅整體上的反傳統,是“溝通‘傳統’和‘現代’之間內在關聯所作出深刻反省和努力的一種表現”;面對傳統,“‘反叛’與‘尋根’構成了他的思想文化觀念上的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在第二個方向上,黃健指出:“在探究近代西方文化的邏輯結構與歷史進程當中,魯迅必然會以此來結合近代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取舍。”“更多地關注傳統,關注歷史現狀,并從中建立起一整套關于改變國人的觀念,改造國民性,重鑄民族靈魂的理性主義思想文化體系。”同時,在個人的內在精神層面,他指出:“魯迅的選擇卻又深藏著與19世紀后期興起的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冥冥相通的非理性情緒。”理性價值與非理性體驗的結合,使魯迅“表現出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沖突中,執著地尋找人的真正歸宿的激情,從而形成了一位現代中國思想家的思想獨創性特點”。如果說這篇文章是一篇總論的話,那么《價值重構:取向與差異——魯迅與新儒家在價值觀建構上的差異》和《魯迅在日本期間對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變化》兩篇,分別在前述兩個方向展開個案分析。前者通過對魯迅與新儒家在文化理想建構方面的差異分析,說明面對傳統,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以現代價值合理面對傳統,順應世界歷史的現代化進程,為民族新文化的建構尋找一條健全發展的道路。
黃健這部自選集始終貫穿著呈現魯迅現代精神價值的主線,作品追問魯迅現代精神價值,具有深刻的問題意識,展現了深遠的學術空間。不像時下現代文學研究中流行的滿足于通過某一文史細節的發掘來解構一種定論,而是立意于建構——對魯迅現代精神的呈現。書中通過整合通透的論述,呈現出健全的價值判斷和合理的現實關懷,體現出學人的操守和知識者的良心。
魯迅的作文 篇6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的“一”字……他,就是魯迅。
以前我并不了解魯迅,只是時常從大人們口中聽起而已。說到魯迅,我知道他是一位大文豪,并沒有深入的了解。這個學期通過一組課文的學習,我才真正走近魯迅,了解魯迅。
讀著《少年閏土》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的家景良好,但卻處在一個黑暗的封建社會,只能被關在高墻大院之內,對所處環境感到深深的不滿,因而羨慕見多識廣的閏土,喜愛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 讀著《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很忙,他日理萬機,但又能從百忙之中抽空出來給侄女翻譯童話書,詢問侄女的學習情況并教導她讀書、學習要認認真真,不能馬虎。魯迅先生很幽默、樂觀,積極的與反動勢力作斗爭。他還很關心勞苦大眾,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
讀著《一面》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關心進步青年,憂國憂民。他很累,他的健康已讓完全
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吞噬了,他把一生的時光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他真是一位越老越堅強的'戰士!
讀著《有的人》讓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魯迅:他雖然已離開了人世,但精神卻永遠留在別人的心中。他愛憎分明:憎惡反動派,卻對吃不飽穿不暖的勞苦大眾傾囊相助,給予關心。“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經過本組課文的學習,魯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勤勉的,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甘愿做人民的公仆。
經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我了解了魯迅。我想,我也要好好學習,發揚魯迅的精神:關心別人,節約時間,多看書,多動筆,為國家作出貢獻,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魯迅的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魯迅的作文08-24
【經典】魯迅的作文03-29
魯迅的作文[精選]08-16
魯迅話題作文:游魯迅故居04-20
魯迅的作文09-02
[經典]魯迅的作文09-03
(經典)魯迅的作文09-11
魯迅的作文08-23
魯迅的作文(經典)11-25
(精選)魯迅的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