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魯迅的作文9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的作文 篇1
這些菊花姹紫嫣紅,看得我眼花繚亂;弟弟負責擦窗臺和窗戶。大象有一個可以垂在地上的長鼻子。Kiven撇了撇嘴,在回房的路上想到:真是的,一出門便見如此丑女,真希望快點找到回去的胭脂盒;我終于順利的完成了第一次深水區的游泳。你雖沒在春天爭芳斗艷,卻在秋天以豐厚地果實報答辛勤的人們,這不正是那些勤勤懇懇農民伯伯地寫照嗎。
在我還未灑脫一身稚氣時,拜讀你的文章,我曾有過這樣一段暗想:你的文采也不過如此嘛,文章沒有用華麗的詞藻,沒有一連串使人折服的修辭,什么打伏筆,什么前后照應,什么突出中心,也都不在情理之中嘛。只是有一種莫名的情感和涌動在你的文字中。
于是,你的`光芒沒有在那個時候于我的心中閃爍,然而,時間的流逝卻讓你在我心中蛻變,那個嶄新的你在不久后就出現了。
成長讓我明白你筆下的尖銳,讓我看到你的誠實,你的愛國,你的無所畏懼,你的大義凜然,孰重孰輕…你就這樣被銘記---魯迅。親眼目睹為準繩,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魯迅先生那叫魯迅,愚魯而迅行,大愚如智而行事迅速快猛,文學家與革命家在此刻并現。
你用伶俐的口齒,解放人們的思想;用一只筆桿子,痛打資本家的“走狗”;用犀利的目光,笑過“二丑藝術”;用凸起的頰骨,罵過“聰明人”和“奴才”。思想光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阻隔。這便是你,魯迅。
魯迅的作文 篇2
魯迅先生,當你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等一系列作品問世以后,便不停地讓我們笑著,又讓我們深思著。
的確,我很認同你的說的"喜劇是把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這句話在《阿Q正傳》中表現的特別的淋漓盡致,把一個近乎無賴卻又令人同情的阿Q刻畫的即令人生厭又令人深思,真正的做到了撕破阿Q的麻木不仁并表現出中國當時人性的麻木。讓我們不但看到了阿Q的愚昧又看出了國人的懦弱。
老實說魯迅先生,雖然您是中國的文化巨匠,可在我初讀你的小說時,卻感到您寫的那些東西既沒有什么價值又沒有什么特別的文化修養,讓人覺得你好象在寫沒有意義的逗人發笑的材料,這種想法直到明白你的寫作意圖以及看到您的"喜劇是把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之時才改變,才明白您所寫的小說的真正韻味。
或許,在您看到我對您的小說又如此評價時,會不失風度的說一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在于揭出病因,引起療救的注意。"我想,這大概就是你當初的"啟蒙主義"吧!
魯迅先生對于您的文章,我不敢說深得其精髓,卻也知其幾分真意,從文章中,我讀懂了您,我想,大概在寫這些小說的時候,您拿的不是筆,而是一柄刺入敵人心臟得尖刀;是一座驚醒麻木國民的警鐘,是自己的一腔熱情。而你寫出的,不僅僅是小說,還是一面鏡子,一面能照出人本性得鏡子;更是一根鞭子,一根激勵、鞭策國民時時向上的鞭子。
或許,此時你會說:"不要人夸文章好,只想留言警國人。"但我卻要說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你說你"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說你"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魯迅先生,我了解了你的"凡是愚弱得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也只是毫無意義得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魯迅的作文 篇3
我很喜歡魯迅,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讀他的作品,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才華。最開始接觸他的文章是在課本上,剛開始覺得他的文章很無聊,甚至對他的文章感到厭煩。后來接觸的多了,慢慢地覺得他的.文章其實很不錯。于是,開始常常抱著書本品味那魯迅用智慧續寫出來的精華。感覺十分的滿足。
我覺得他的文章寫的很生動,時而搞笑,時而悲傷。但總與時代接軌,總離不開對的批判以及人心的冷漠無情,離不開對被功名利祿迷惑了雙眼和思想的人的嘲笑。說實話,有的時候覺得魯迅本就不該生活在那個戰亂年代,不過,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知他的文章是否還能使我著迷。或者是說他是否會放棄學醫,用筆墨與敵人戰斗。
但有時還是有些討厭他,討厭他對女性的誤解、對女性的偏見。如果他還活著,我會毫不猶豫的指著他,憤怒的發泄我心中的不滿,告訴他:你的思想也被這個年代污染了!或許他會指責我,認為我的思想很愚昧,但其實我想說。真正愚昧的是他本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哪怕是再支持改革、支持現代化的人,畢竟也是從封建走過來的。就如他本人一樣。
親愛的魯迅,我對你有著無盡的崇拜。對你有著無盡的嘲笑。不知怎么訴說。
魯迅的作文 篇4
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用筆來拯救中國的人,他所面對的社會是我們所不能想像的,是那樣的陰暗、凄清與恐怖,可仍義無反顧地用筆在寫,用心在吶喊。雖然曾經也有過彷徨,但內心的信念最終戰勝了一切。
也許最難過的不是“醉生夢死”的麻木,而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唯我獨醒”這是一種何等的'寂寞啊!能夠戰勝孤獨的人也許才是真證的勇者,想到這不禁讓我對魯迅先生肅然起敬,
在先生的眾多文章巾我是最喜歡《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子,這里的文章大多都是記述魯迅先生幼年時期的生活,故事平淡,卻讓人感到一種淡淡的溫暖,一種家的溫暖。這里沒有殺戮,沒有爭斗,有的只是那平緩的心境。這也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天性,讓我總是不由得去偏愛那些舒適祥和的文章。
什么是傳世的孤寂?胸膛里大開大合的悲痛,像拉動的風箱一般沙啞地呼喚起來;一絲光線涌出,把所有沉睡的過往輕輕喚起。這也許就是魯迅先生當時的心情,可正是我現在的心情。
魯迅的作文 篇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魯迅——我們的明燈》。
談起魯迅先生,他的形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蓬松的頭發雖看起來很亂,卻很精神;每一根都筆直地挺立著。一張又瘦又黃的臉令人難忘。他的眼睛不大卻很有神,令人不敢直視,卻又給人無窮的力量。
民族沉浮中,他承受著敵人的打壓摧殘,在紙上揮灑著英雄樣的嬉笑怒罵。情系神州,一半鑄成博愛,剩下的五分凝成華章,劍眉一挑就是中華脊梁!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去了紹興,第一站是魯迅故里。一進去便看見“民族脊梁”四個大字,我是懂非懂。后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看到了魯迅的童真與快樂。魯迅紀念館讓我進一步了解了他:“我以我血薦軒轅”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用滿腔熱血實踐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讀他的書,更令我吃驚。他吶喊:拯救國民在于拯救其靈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文化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的愚昧麻木。在那黑暗的時代,當整天說著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的阿Q慘死刀下時;當愚昧無知的華老栓拿著蘸滿先烈鮮血的饅頭為兒子救命時;當“救救孩子”的呼喊從狂人口中發出時;當風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聲中時,我的靈魂顫抖了,愚昧已然蔓延,“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建立起高高的精神殿堂,才能堂堂而生,磊磊而立!魯迅,時代的偉人;民族的靈魂。他書寫了光榮,挺起了中國人傲慢的'脊梁。這時的我似乎有點明白了!
五千年風風雨雨,炎黃子孫堅貞不屈;八萬里鐵戈金甲,神州兒女自強不息。一顆赤子心,一縷民族魂,撐起神州九萬里的朗朗晴空,譜出華夏五千年的精神頌歌。同學們,讓我們時刻記住“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少先隊員,我們要肩負起時代重任,我們將以魯迅為明燈,為榜樣,共筑“民族精神”!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養,把民族精神烙印在我們心里,為祖國的發展獻上我們最真摯的祝福,為祖國的騰飛獻上我們最大的力量!
魯迅的作文 篇6
他是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一生當中做了許多不平凡的事兒,他如同草原上一匹孤寂的狼,他厭惡腐朽蕭寂的黑夜,他向往著光明,他迎著空中最后一縷暗色,他用盡畢生精力將腐朽的黑夜撕開一條釋放希望的天塹,他仰望著,怒吼著,一陣陣震耳欲聾的咆哮聲響徹大江南北,他引領著人們一步一步走向光明!
魯迅,原名周樟樹,后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一個黑暗的時代。他一生“征戰沙場”披荊斬棘,在戰場上他并非舞刀弄槍,他的武器而是筆,他用筆去對抗黑暗的統治去挽救無數人的精神思想,他的筆在“戰場”上越來越鋒利、越來越揮霍、越來越戳中敵人的“要害”。
他的文字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舞。他的語言風格是獨特的,獨特到難以讓人模仿。以至于讓人要貪婪的去汲取文字間的精華,讓人沉浸于其中無法自拔。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收錄了魯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生活前段的十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魯迅先生一生中還寫過許多書籍《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等。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這個多書籍?為了人民,為了喚醒人民的思想,為了拯救民族的未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對敵人絕不屈服,卻甘心為人民大眾像牛一樣俯首聽令。可見他一生都是為了人民,他為了人民,沒有他不敢做的!
他想要拯救人民的思想,他用他的行動深深的打動了我,感染了我,也極大的鼓舞了我,我認為在學生時代的我也要學習那種意志,想要做一件偉大事情就不放棄,無論周圍的環境多惡劣,前方的道路多迷茫,都要用自己堅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去挑戰不可能。
魯迅先生是民族的先驅,他也不愧對“民族魂”這三字。曾經有一人,為了人民,可以不顧惜一切。盡管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但我相信人民會一直把他印在腦海中,任隨歲月的流失,他也不會從我們的腦海中遺失。
魯迅先生是我一生中影響非常的人。
魯迅的作文 篇7
近日重讀魯迅先生小說《吶喊》、《彷徨》,無意間想起中學語文、歷史教科書中的一句話“《狂人日記》(選自《吶喊》)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可否認,在那個特定的時代,狂人日記顯示出了魯迅先生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覺悟,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喚醒民眾麻木的神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從藝術價值而言,我個人覺得,“狂人”形象比不上魯迅先生后來創作的諸如祥林嫂、孔乙己、陳白光等,根本原因在于“藝術真實”不足。
按照蘇式文學理論的觀點,小說中的藝術形象就是日常生活中人物活動的一種集合式的拼湊。這種說法是從寫作對象的角度強調了創作素材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但是,在我看來,小說的“藝術真實”并不等同于現實的客觀事實,不必強調對現實生活完全真實的展現,而在于藝術創作的`“真實”情境能否讓讀者更容易地、更自然地從“此時”過渡到“彼時”。但在我看來,如果一篇小說的真實性不足的話,其實是割斷了文本與讀者心靈的“溝通”,不能引發讀者心中的“波瀾”,無法產生自然而持久的震撼或回味,那么其藝術價值應該還是會受到影響的。
短篇小說大師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在“真實性”上就處理得很好。通過對生活場景的細節描寫直接把讀者“拉入”到作者所要表現的環境之中,讓讀者“置身其中”進行真切而自然的感悟,在體諒作者“局部変形”的苦心之后明白了寫作的關注點,從而引發對生活中類似問題的反思。
《狂人日記》的“真實性”就太過強調客觀。在開篇的時候,作者就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精神病的患者,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很不正常,那么按照這個邏輯前提,讀者在感受的過程中就難以拉開現實與“藝術現實”的距離,很容易產生一種“刻板偏見”。既然“狂人”是一個瘋子,那么他的行為就是有精神障礙的,看出字縫中的“吃人”是必然的,極其符合醫學中“迫害妄想癥”的特征。那么如果不知道創作背景的話,這篇小說的主題其實無法產生持續的影響力,也就削減了小說的藝術價值。
小說的真實其實是建立在作者對于情節的保留和情感的限制的基礎上的。不必將所有的情節全部交代完,也不需要將情感肆意的宣泄。小說家應更像一個高明的導演,將一個“藝術真實”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拉著讀者走進故事,讓讀者變成一個與創作對象有“親密”關系但不交流的“隱形人”,在看與聽中實現情感的共鳴、心靈的觸動。
《祝福》首先給我們創設了一個普通的小鎮,可能除了設施沒有現代社會這么完善之外,其余的生活方面還是有很多的共性。“祥林嫂”則是作為一個普通的鄉下婦女出現,她命不好——死了丈夫,為了生存只有出來幫人做活,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這就是一個在正常不過的生活故事。但當我們進入到這個情景中的時候,才發現空氣中似乎還有些“不一樣的味道”。祥林嫂是她前夫家“所有的”,就必須由前夫的族人安排生活,所以被賣到賀家坳。雖經歷波折,祥林嫂卻也迎來了生命中短暫的“春天”:丈夫能做,兒子聽話,但“命”似乎又來捉弄她,丈夫和兒子的先后離世讓她又回到魯鎮。人們愿意聽到傾訴自己的身世,也愿意賠上眼淚,甚至有人關心她死后的生活;在盡量不傷害她的情況下養著她,讓她生活下去……平常的情節,正常的人事,祥林嫂卻死了,非正常死亡,無人知道死因……為什么?我們會自然地探尋答案,進而就發現了那個在空氣中彌漫著的陰森的魔鬼“陳腐落后的思想”。我想,當我們的靈魂“逃離”這個外表祥和的“人間地獄”時,應該心有余悸吧?
“藝術真實”讓我們在小說和現實的世界中自由的穿行。畢竟在這個日益物化的世界中,標榜“主義”并不是小說的職責,讓我們得到心靈的觸動,發出真實的感喟或許正是小說的要義。
魯迅的作文 篇8
三月初,語文王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有關于魯迅的書——《人間魯迅》和《笑談大先生》。
看完之后,便會覺得魯迅的一生其實是非常艱難而又坎坷的,他的祖父周介孚下獄,父親周伯宜又患有重病,家道衰敗,沒有在城里生活的條件,于是全家避難于鄉下。魯迅常常為父親出入于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相對。三年之后,父親去世,家族開會分房,因為魯迅當時是輩分最小的,所以分給魯迅他們一家的房子樣式簡陋而且非常的小,他處處遭長輩們的斥責,“好。那么,走罷!”從此,他開始了前往南京求學的旅程,赴日學醫,一開始,他想成為一名醫生,因為醫生可以救助需要幫助的人,比那些只會謀財的中醫好多了,但之后魯迅覺得醫學只能拯救人的身體,但文學可以扶正人的思想,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思想,扶正人民的思想才是最根本的。魯迅先生就是想使用文學的力量從而改正中國人民的思想,于是他便棄醫從文,想要以寫文章的方式來揭露人們的丑行。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他有著一頭不愿屈從的黑發,仿佛根根在展現與邪惡勢力的頑強斗爭;一張瘦削的臉頰,透出頑強與不屈;一雙嫉惡如仇的目光,仿佛能刺穿黑夜的牢籠。他用大半輩子的精力,創作出許多篇文章。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他幫助過很多的人,為別人想得多,僅僅是為了別人,為自己想的少,從來也沒有關心自己。在一個寒冷又陰暗的天空下,地上躺著一位被扎破腳而受傷的.車夫,他立刻跑去為那個車夫包扎,并給了他一些錢,他并沒有因車夫身份地位低下而不幫助他。有一次,他得了一場重病,連女傭都說“他病的那么重,還在關心我,不讓我干重活”。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惜時如命的人。他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財害命。”他因寫文章經常會熬夜,于是身上便落下了許許多多的病。有一段時間他只能坐在輪椅上,但他仍會捧著一本書,細細品味,不容自己虛度一分一秒,在逝世前的一天,他還堅持寫了日記,因為他深信,“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擠,總是會有的。”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愛國憂民的人。他如果不憂民,他會棄醫從文嗎?他如果不愛國,他會在幻燈片中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而一群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的片段,精神會受到那么大的打擊嗎?
魯迅,一位偉大而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眼中的魯迅以他意志堅強、平易近人、愛國憂民、惜時如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們要向魯迅學習。
魯迅的作文 篇9
我在課本中閱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通過閱讀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高尚的品格。
文章主要寫了作者回憶魯迅生前,在作者囫圇吞棗地讀書,魯迅用委婉的語言來教育作者;魯迅與作者笑談“碰壁”;魯迅與作者的父親救助受傷的車夫;魯迅關心女傭的幾個故事。說明了魯迅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的美好品質。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和仰慕之情。
在車夫受傷之后,魯迅救助車夫,幫助車夫包扎傷口,而且還資助車夫這說明了他熱愛人們,甘愿為人們服務。在魯迅與作者談“碰壁”,魯迅借題發揮抨擊了黑暗的舊社會,“碰壁”指的`是革命者收到反動勢力的迫害。這表明了魯迅對黑暗社會和反動派的蔑視。從這兩件事,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他是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他用筆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來諷刺反動派,他為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他以寸筆為槍,劃破漫漫長夜,挑出許些夜色。
在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上,有一些官員卻利用自己的權力來謀取私利,貪贓枉法,損害人民的利益,這種行為與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形成鮮美的對比。魯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通過閱讀課文,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魯迅的作文】相關文章:
魯迅話題作文:游魯迅故居04-20
魯迅的作文【經典】01-29
(經典)魯迅的作文09-11
魯迅的作文(精選)03-15
魯迅的作文08-23
【精選】魯迅的作文08-24
[經典]魯迅的作文09-03
魯迅的作文(經典)11-25
【經典】魯迅的作文03-29
魯迅的作文[經典]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