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優選[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每年的陰歷六月初八,是傳說中李龍王的生日,在我的家鄉今天應該蒸餑餑的,餑餑用來供奉李龍王。
李龍王的故事是我聽父親講的, 李龍王生于山東省海陽市宋村,宋村村北有一座回龍山,山上有李龍王母親一座破舊的小廟,近年來很多人在農歷的三月初二會去小廟拜祭李龍王的母親,三月初二是李龍王母親的生日。據說李龍王懷胎時即是個怪胎,懷胎多年不生,后來出生的那天天降大雨,天地漆黑,他媽媽疼死過去,醒來卻不見了孩子。但自生下孩子之后,每天半夜都會有人來找她吃奶,吃奶時李龍王的媽媽也會疼的昏死過去,后來李龍王的父親氣不過,晚上不睡覺等著有人來吃奶的時候點上了油燈,火苗照亮小屋的那一刻李龍王的父親大驚失色,只見一條漆黑的尾巴直沖屋頂彎彎曲曲纏繞在房屋大梁上,慌亂之中李龍王的父親找來一把鐮刀狠狠的砍在那條長尾巴上,那吃奶的怪物疼的‘嗷’的一聲,將李龍王的父親提起來飛出去將人扔進了海里淹死了。
原來李龍王生來就知道自己是個怪物,害怕嚇到了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敢讓他們看見他。但是他的.脾氣太暴躁了,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讓他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 ,于是就離家出走闖關東去了。
闖關東的李龍王本事大了起來,白天他能變成人型跟大家一起勞作、吃飯。這山東來的小伙子長的又黑又壯,干活一把好手,雖然脾氣暴躁了點兒,但他的實誠、耿直還是讓人們很喜歡。后來人們才知道這個黑小伙是一條龍,因為這黑龍沒有尾巴,因此外號就叫‘禿尾巴老李’當時的黑龍江中盤踞著一條白龍,白龍經常興風作浪,淹死百姓,向百姓索要供奉。禿尾巴老李的身份暴露以后,人們就請求他幫忙除掉白龍,李龍王向人們道出實情,說自己因為尾巴被父親砍掉,力量喪失了很多,不敢打保票能打敗白龍,所以一直猶豫著不敢和它決戰。鄉親們則紛紛表示要支持他,于是大家商量出一條計策來:兩條龍在水下決斗時,誰若占了上風就會浮出水面透氣、休息,如果鄉親們發現水面變成了黑色,就說明是老李上來了,大家趕緊向水里扔饅頭,給他吃了補充體力;如果水面變成了白色,說明是白龍占了上風,浮出了水面,趕快向水中撒白灰,迷它的眼睛,擾亂他。就這樣在鄉親們的幫助下,黑龍打敗了白龍,為鄉親們除了一害。從此黑龍戰斗過的這條江就更紅名為黑龍江。
海陽人稱呼李龍王為李龍爺,每年的六月初八都會蒸餑餑為李龍爺過生日,農歷的六月雨多,據說是因為李龍爺每年六月都要回家探母,李龍王走到哪里都是雷雨相伴。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與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與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與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后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云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作文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里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采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媽媽把面粉倒進盆子里,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面粉和白x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艾葉洗干凈,放到鍋里熬幾分鐘后,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面團里,多揉幾下。揉面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松松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面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后從面團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團,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后,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后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于,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開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幾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里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今天我介紹的是家鄉的春節,也是小年,更是新的一個開始。
這天,是家鄉過小年的日子,也是過春節的`彩排。晚上,天一擦黑,就聽見一陣陣鞭炮聲響起,這是要吃水餃了,每一年的這天吃睡覺之前都要放鞭炮,再燒些紙錢送灶王爺上天,干完這些才能吃水餃。這天還要把屋子整理好,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三十也就是家鄉人口中的大年了,這天中午十二點,家家戶戶貼對聯。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頓團圓飯。春節晚會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也都開始包水餃了,邊包邊看,睡覺要等到晚上十二點時才行,吃完水餃以后才能睡。
正月初一早晨,人們穿上新衣,這時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這時要收壓歲錢了,收完了壓歲錢,就一起出去拜年,到那家串串,到那家走走,拜完之后就在家里等待別人來拜年。
過完春節后的幾天更不能閑著了,還要到別的親戚家這樣子來回走動,晚上還要請在村子里的長輩吃飯。初二晚上包好水餃,凌晨四五點鐘去給死去的親人上墳。
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天必須要吃元宵,晚上一起放禮花,各種各樣的禮花在天空中呈現出來,給蔚藍的天空添上了幾筆彩色。
春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過去之后,天氣逐漸變暖,孩子們開始上學,大家又開始為新的一年忙碌起來。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滿族就是這五十六朵花中鮮艷的一朵,滿族的服飾也有著自己的特色。
滿族服飾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至今及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大家喜愛的服飾。
男子的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質烏拉。
女子服飾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制成。有的將旗袍上繡成一組圖案,有的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精致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著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她們的腰間或衣服上掛上荷包等。這樣又給旗袍增添了一道色彩。
當然,滿族不僅有獨特的旗袍,還有漂亮的頭飾。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人在一般禮儀或婚禮上佩戴的頭飾。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絨或青紗為面的扇形頭飾。上面還繡圖案,鑲珠寶或插各種花朵。戴上這種飾品,再加上長長的旗裝和高底旗鞋,使她們分外穩重、文雅。
滿族的服飾真是又漂亮又獨特啊!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4
民俗民風的作文07-26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24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27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08-10
民俗民風的作文(經典)10-12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