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

時間:2025-01-19 12:48:36 民風 我要投稿

民風民俗作文10篇(通用)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作文10篇(通用)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我們xx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xx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我們xx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xx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陜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于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墻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墻,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并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梁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于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于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于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墻相連,墻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飯過程中,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夏至北海人習俗,都會買荔枝跟狗肉來吃。

  北海每逢大的節日或慶功典,都有舞龍、舞獅、燒炮助興及送紅包的`習俗,為的是討個吉利和討個熱鬧。

  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達,交通工具也是多樣化、現代化和豪華化。

  婚俗。北海舊的婚俗和家一樣,也有哭嫁的習慣,并且還充滿了迷信色彩,只能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來回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的婚嫁實行的是新人新風尚。

  7月14鬼節---北海風俗.

  北海每年的農歷7月14,稱為鬼節。

  家家戶戶殺雞殺鴨燒香拜神拜祖宗。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晉南花鼓起源于萬榮縣,后來流行于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

  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年糕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非常耳熟吧。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它寓意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古人用詩稱年糕:年糕寓意好運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之所以叫年糕那么當然它也有一個來歷。據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慶功。只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到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后他密囑身邊

  隨從說:‘我死后,如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并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聽了這段傳說我相信大家對年糕有了些了解吧!現在讓我來教大家怎么做年糕吧!

  先把許多的糯米,放入一個大的.木桶在木桶下面開個洞,放上過濾網,用一個打塞子堵住放入冷水浸泡15至60分鐘小心翼翼把糯米洗干凈,把水裝進大桶,再把蓋子蓋上;然后,往鍋里倒水,將大桶放進去,用火燒15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出鍋后,打開桶的蓋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粥。這樣子大米才會更柔軟。這時候打開那個蓋子水流湍急,這就是塞子的用途。

  下一個步驟是把瀝干水分的米飯倒到石磨上,拿起大錘,往米飯上用力地捶,還不時要翻來翻去,將糯米錘了幾下后再拿去廚房蒸,蒸了又捶,捶了又蒸,一個大大的酷似面團的米團出現在我面前。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是定型,往手上抹點油,再揪出一個米團子,揉圓了,再壓出一個不大不小的餅來。過了十五分鐘,這個任務也完成了。奶奶把我們自己做的年糕切成段,煎了煎后,加上醬油,一道美味的醬油年糕就完成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國幅員遼闊,有著各種各樣的民風民俗,如長陽的巴山舞,蒙古族的賽馬……但我最感興趣的要數北京的了。

  想必去過北京的人肯定都吃過北京烤鴨吧!“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稱,又有外國人的“到北京,兩件事,游長城,吃烤鴨”之說,可見北京烤鴨是舉世聞名的。吃烤鴨的最佳去處是王井府的“全聚德烤鴨店。”這家店創于130年前。北京城還有一個大店子,便是位于崇文門外的.便宜坊。便宜坊開業于1885年,比全聚德還早9年。全聚德烤鴨店以掛爐烤鴨聞名,便宜坊以燜爐烤鴨聞名。盡管兩者風味大不一樣,但是都在“烤”字上下功夫,所以被叫做北京烤鴨。

  北京還有一個風俗,那便是滿漢全席。夏天的北海公園里,35價中外游者身著皇、后、妃和朝臣的服裝,依次進入彷膳飯莊。他們是這家御膳館成立70年來的第五批品嘗滿漢全席的客人。重禮儀,講排場的皇家氣氛在身邊繚繞。擺上桌面的共有130道,客人們分三個晚宴和一個午宴才能吃完。滿漢全席最多可以達到134道熱菜和34道冷葷,分六次才能吃完。滿漢全席取材之廣泛可謂是登峰造極。具體包括“山八珍”、“水八珍”、“陸八珍”三種。“山八珍”是熊掌、猴頭、罕達堪、飛龍、虎腎、麋鹿、人參等;“陸八珍”為什蟆、駝峰、口蘑、玉皇蘑、鳳爪蘑、玉米珍、沙豐雞、松雞等;“海八珍”即鯊魚翅、刺參、鮮貝、紫鮑、烏魚蛋、鱉肚、魚皮等。從材料上來看,不僅廣泛,而且珍貴,其中許多在今天已經成為保護動物,永遠也吃不到了。滿漢全席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可謂是獨一無二的了。當然,除了滿漢全席之外,仿膳也是宮廷菜肴。

  春節是中國的頭等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中國人的圣誕節”,一般在每年的公歷一、二月份左右。如同圣誕節一樣熱鬧。在北京,商店張燈結彩,延長營業時間,供應大量年貨。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燈和各種食品。1993年,為了保障安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規,使放爆竹這一傳統習俗成為歷史。

  我真想去一次北京,去吃吃那里的北京烤鴨,在那里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吳川是一個泥塑多的地方。

  梅蒂泥塑起源于瓦窯村。瓦窯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開基祖姓廖,從佛山石灣遷徙而來,佛山石灣精湛的陶瓷工藝從此也傳入吳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個陶工隨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觀眾,后來別的陶工也來湊熱鬧。這就無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覽。從此,泥塑這一民間藝術斷斷續續經歷了唐、宋、元三個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間,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選美女進宮尋歡作樂,民間百姓對此無不怨聲載道。于是,梅?頭村的群眾便乘鬧元宵之機,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與皇后的泥塑。其特點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腳大、乳大、耳大。果然觸動了官府衙門,竟派遣大批衙差,聲言要抄斬全村百姓。后來,炮制這套泥塑的為首者便出滅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準,肚大有福份,腳大乾坤,乳大養子民,耳大聽民音,這為何不妥?”這幫趨炎附勢的官兵聽了無言可答,只好罷休。此后,當地群眾對“造泥塑”、“看泥塑”、“評泥塑”的興趣更濃,熱情更高。這便成了當地居民鬧元宵的一項主要內容。隨著歲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題材也不斷有新的`發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話傳說的“盤古開天辟地”、“女禍煉石補天”,“嫦娥奔月”、“哪咤鬧海”、“八仙過海”或取材于歷史戲曲的“三顧茅廬”、“七郎打擂”、“平貴別窯”等,進而發展到取材于現實生活的“金杯獻給祖國”、“軍威震敵膽”、“向四化進軍”等多樣化題材。

  若從“泥塑”制作工藝來看,逐步也不斷有新的發展。過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綁“樹桿”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鐵線扎鋼筋”所取代了。有的群眾還別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來人輕輕按一下機關,小舞臺上的“書生”就可吹簫彈琴,又可啟步運行;“公主”既可眉來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從也跟著擰起羅傘,確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還神氣活現地當著觀眾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來。原來,這些巧奪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電動化”了。

  吳川真有趣!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特色。今天,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蕭山的民風民俗吧!

  麻糍——俗稱麻團。我和許多小朋友一樣,只吃過麻糍,可沒看見過麻糍是怎么做的。每年的冬至,每戶人家都要做麻團,因為吃了麻團之后,就意味著我們又長了一歲。

  今年冬至回到老家,我終于看見麻糍是怎么做的了。我們全家正在吃晚飯的時候,隔壁的四奶奶來串門了,告訴我們他們晚飯后要“搓麻團”。奶奶說等會兒帶我們去看看,讓我去見識一下麻團是怎么做的。媽媽很興奮地說她小時候家里每到冬至前夕或者家里有喜事時,都會有“搓麻團”的風俗習慣,那時媽媽和她的姐妹一起圍著大人們“搓麻團”,等待享受這糯糯的、香噴噴的麻糍,這是媽媽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我們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飯,興高采烈地跟著媽媽和奶奶,來到四奶奶家里,看見灶上的.鍋里正燒著水,不過一會兒,水就開了,只見四奶奶把半臉盆水的糯米粉全部倒了進去,用一雙筷子不停的攪拌,這時鍋里的粉都像橡皮泥一樣一塊一塊的,我問奶奶這是在干嗎,奶奶說:“著叫作打欠頭。”奶奶說著,拿起鏟子把它們撈到臉盆里,然后放上幾碗粉,最后用雙手不停地把它揉成團,直到粉團有點韌性為止四奶奶教我把粉團搓成長條,然后把它截成乒乓球大小的一個個球,放在手心里,用兩手把它搓圓,再放到水里去煮,直到一個個圓球浮出水面為止。最后一步,在一個盆里撒上黃豆粉和白糖,把圓球撈起來放進去,然后不停的旋轉,直到圓球上裹滿為止,香噴噴的麻糍就新鮮出爐了。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顆就吃,好香好燙呀!

  這就是我們蕭山的民風民俗之一。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說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彩,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說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著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著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征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么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家鄉在石泉,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會在不同的季節繪制出不同的景色,水會在不同的季節向你展現出它不同的舞姿,人更是熱情好客,不管你們認識與否,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總是會放下手里的活來幫你。最令人喜歡的不是那的環境,而是那獨特的風俗。

  我最喜歡家鄉的春節,家鄉的春節是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最快樂的節日,大街小巷到到處張燈結彩,小孩子們把作業的煩惱拋到了九霄云外,在大街小巷中快樂的奔跑玩耍,大人們在家準備著年貨,街上到處是美食的香味,除夕那天,天剛擦黑,幾只煙花就迫不及待的沖向天空,在天空中綻放出朵朵鮮花,除夕之夜還要守歲,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幾乎沒人睡覺,除此之外除夕還有一項大的活動,就是吃年夜飯,每當此時,在外奔波勞碌了一年的親人們都會回家感受家的溫暖,在吃年夜飯時如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盤子,長輩不但不會說你,而且還會愿你歲歲(碎碎)平安。

  這就是家鄉的春節,這就是家鄉獨特的風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云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城市里,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里,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著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腌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濕布包裹著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著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著制作年糕。

  ”緊接著,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伙伴齊心協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后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團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團,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著,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團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團上防止木槌與飯團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團,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

  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酸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如何將多余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

  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個神話能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有一個好的故事內核;一個美好的故事,能演繹出一曲千古神話,比如農歷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動就是這樣……

  一條彎彎曲曲的汾河,順著山勢穿過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東、河西兩塊高地。河東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住著娥皇、女英兩位少女。兩位少女的父親叫堯,當時已八十多歲,白胡子老長,是當時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自己六十多歲才生出的兩個寶貝女兒漸漸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堯經過仔細甄別“檔案”,決定對一個叫做舜的青年進行考察。

  舜在河西頭住著。河西山丘相連、地脊民窮,舜自然是個窮后生。因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歡他,特別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總想謀害他、獨吞家產。他卻毫無怨言,以仁愛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堯了解了這些情況后,不由對身邊的人感嘆道:以仁報毒,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決定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

  在歷山上種地的舜,聽到這個消息后,當然高興的不得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堯這個老頭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道理,雖然讓他白撿了兩個美女,卻不給女兒一點陪嫁,就打發女兒去了他家,更不用說給他個一官半職了;而是讓他繼續在歷山上面朝黃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沒有什么不樂意,還是帶著兩個漂亮的妻子在歷山繼續過種地的苦日子。但讓他更沒想到的是,娥皇、女英兩位妻子,雖然出生于皇家,高貴無比,卻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爭過大、小外,還是賢慧的很,兩人一過門,就脫掉皇家冠服、換上農家布衣,二話沒說,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務了,更了不起的是,她們還關心民間疾苦,平時平易近人,急時扶危濟困,幾年過去后,兩人臉曬黑了、手變粗了,和一般農家婦女沒什么兩樣了,此時的舜,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把他“承包”的.歷山治理的井井有條,已成了河西當地冒尖的富裕戶、模范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舜和兩位妻子致富后不忘鄉親,經常幫助周圍百姓,就連當時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們搞好了關系,使舜的聲望直線上升,河東的人都愿意遷移到河西居住,這時候堯看時機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順地提拔舜為接班人,還把他扶上馬,又送了一程……

  而河東、河西的百姓,不僅為他們當地出了兩個天子而自豪,更為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賢慧所感動,故以其后輩自豪,爭相敬奉。鑒于堯籍羊獬,舜籍歷山,自堯女嫁舜以后,兩地便結成了聯姻親眷。歷山人稱舜為爺爺,稱娥皇、女英為娘娘。羊獬人稱舜為姑父,稱娥皇、女英為姑母。河東、河西兩邊以親戚形式走動,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06-12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19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民俗民風的作文07-26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05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03-0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州成a人在线观看日本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 | 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看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婷婷四月开心色房播播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