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時間:2021-05-14 17:56:23 [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我要投稿

【實用】民俗作文合集8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俗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民俗作文合集8篇

民俗作文 篇1

  快樂的事情就像一顆顆珍珠,今天我就要挑最美麗、最有光澤的一顆展示給大家。

  那天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民俗節。我早早的起床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漢服,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

  我剛走進教室就發現平常安靜的教室今天卻像炸開了鍋一樣,大家嘻笑著、談論著。所有人都對今天的民俗節充滿了期待。

  活動開始了,同學們被分成五組,由老師和志愿者阿姨們帶領著去各個班級闖關蓋雛鷹章。不一會兒大家都分散開來。我們小組先去了三(10)班。在那里我們進行了托乒乓球大闖關,所有同學用乒乓球板托著乒乓球保持平衡,大家都卯足了勁不讓球從板上滾下來。很快大家都挑戰成功了。接下來我們又進行了口訣背誦大闖關和繪畫、猜歌名等十幾種大闖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立硬幣大闖關,進教室之前,我從窗戶把頭伸進去左看看右瞧瞧,想從前面挑戰的同學手中學習一些立硬幣的技巧。只見大家都慢慢地、輕輕地把硬幣書在桌子上,可是硬幣一點也不聽話。一下子往左歪一下子向右倒。很快就輪到我了,我坐下來仔細觀察了桌面和硬幣,然后調整了硬幣的方向,手一松,哇!我竟然第一次就成功了,我激動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

  半天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都順利敲得了19個雛鷹章,每個人拿到了19個民俗幣。

  午飯過后我們開始了中午的動活動。我們先是看了電影、畫了年畫,接下來就是猜燈謎活動。現場的燈謎實在是太多了,我和幾個同學相約到不同的地方去猜不同的燈謎,然后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答案。很快我們就輕松猜出56條燈謎,高高興興地回到教室。

  下午就是期待已久的換小吃環節了。現場一排排的小吃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美食。我們帶著闖關得來的民俗幣,來到各自喜歡的攤位前。我一下子就被一個川劇變臉的玩具吸引了,立刻換了一個。隨后我又換了兩個零食和一小桶雞米花。可是怎么越吃越餓了呢?肯定是還沒有吃主食。于是我又換了一份泡面,上面還有大大的丸子!總算有點飽了,這時我的好朋友告訴我前面還有更好吃的火腿腸裹蛋。我毫不猶豫一下子換了兩根。吃完火腿腸,猛然發現我只剩下兩個民俗幣了。沒辦法我只能再換一杯可樂了。換好可樂,我學著李白飲酒的樣子一邊喝著我的可樂一邊走回了教室。

  愉快的民俗節就這樣接近尾聲了,我們不僅玩到了非常有趣的闖關活動,還吃到了美味可口的各式美食。我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的民俗節了。

民俗作文 篇2

  年,都在過,就連外國人也有過的。可過年的民俗風格不一。

  過年最忙的就是節前的幾天,大街上的人你來我往,每家忙的不可開交,吃的、用的、玩兒的,都要買齊全了,好像所有的日子都要在這一天過似的,害得爸媽換著班的往商店跑,商店里的人更是擁擠不堪,想買一件東西順利地走出來,這時也變成了一件難事。

  農歷三十這天的上午,必須要完成掛紅燈、貼窗花、春聯,福字要倒著貼哦,寓意在福到了。做完之后,屋外節日的氣氛顯得更加濃郁了。

  各民族過節都有燃放鞭炮和煙花的習俗,我們這里也不例外。最激動人心的階段是午夜前后。室內燈火通明,酒香四溢,桌上擺滿熱氣騰騰的飯菜。這也是最能顯示出一家人團圓的時刻。大家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把平時不開心的事一股腦地丟到腦后,興高采烈地一邊喝著、吃著、聊著,看著春晚節目。一時間,室外的鞭炮聲響成一片,空中的煙花紛紛揚揚,色彩繽紛的。把整個夜空照得如同白晝,直到零點鐘聲響起來,守歲才算完成。

  春節最熱鬧的習俗是看秧歌,男男女女一幫人身著各色服裝,手搖彩扇,踩著高蹺,隨著吹鼓手的節奏和高蹺接觸地面整齊的“咔咔”聲,一搖一擺的往前走。秧歌隊到了誰家門口,誰家都要放鞭炮,給一些香煙和酒作為答謝的禮品。看秧歌的人群,簇擁著秧歌隊,浩浩蕩蕩的從西走到東,又從東折到南,無論天氣有多冷,都一步不離地跟著看……

  民俗是節日的調味劑,沒有了這些,節日將枯燥無味。

  樺甸市二道甸子鎮中心小學六年二班:李雨晴

民俗作文 篇3

  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后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陜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陜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陜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和陜南地區。

  關于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墻,殖五谷。”

  關于陜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陜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于陜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樸,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于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于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于興起,而篤于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后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陜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后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于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云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習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面食則是陜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陜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陜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于陜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后,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并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并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陜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陜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后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舍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于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

  ②二月二日是藥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藥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藥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

  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民俗作文 篇4

  過年啦!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慶過年,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土家族的春節民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見奶奶煮了好多飯,就好奇的上前去詢問:為什么要煮這么多飯,我們一頓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鮮飯。因為土家族人很少吃魚,所以就要多煮飯,這也叫‘年年有余’吧。”

  除夕的下午,爺爺與爸爸一起貼對聯,我也過去湊熱鬧。東看看,西瞧瞧。這時爸爸問我:“你知道我們為什么要貼對聯嗎?”我回答:“知道一點點,喜慶唄。”“也對吧,對聯是為了表達人們祈求新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現在我們貼好了對聯,就不能往外扔東西了,連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東西。這樣就表示把財圈在家里了。”爸爸接著說。

  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長者帶領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輩的墳前點上紅燭與香,擺上祭品,以表對先輩的懷念。這也是對他們的尊敬。

  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節民俗,你覺得有趣吧。

民俗作文 篇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節既叫“仲秋“也叫“團圓節“。

  在中秋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其中有一樣就是拜月神,我們家也不例外,晚上當月亮慢慢升起來時,媽媽和我洗完澡,換上干凈衣服,擺上小供桌,放上蘋果,月瓶等,我虔誠地在香爐中插上三枝點燃的檀香,在裊裊檀香中,我們一家人品茶、賞月,只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象銀盤一樣掛在天空,我忍不住拿出望遠鏡,對著明月觀賞起來,月亮中還真有棵桂花樹呢?這時媽媽跟我講起了中秋祭月神的由來:相傳在古代齊國,丑女無鹽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賞月,被月光籠罩著的無鹽,美麗出眾被天子封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隨后,爸爸又教了我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嬋娟。”這時,我不禁想到四川災區的兒童是否也在共賞一輪明月?

  在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讓四川災民早日重建家園,讓地球的生命都遠離災難。

民俗作文 篇6

  “樂樂,小記者團要去寶雞民俗博物館參觀了!”當聽到媽媽興奮地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心想著:不就是農村里的一些古老的、落后的生活習俗嗎?這都什么年代了,早該過時了。帶著這樣的念頭,我硬著頭皮來到了寶雞民俗博物館。

  一到博物館門口,我就被兩只泥塑動物吸引了,耳朵像扇子,眼睛像銅鈴,臉蛋像足球,身體上印著花,前腿立后腿坐,顯得很威武。一問我才知道這是一對鳳翔泥塑坐虎,是藝人們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來,他是正義的化身,用來驅魔辟邪。這讓我想到了去年叔叔的孩子周歲時,親戚送來的那只大老虎,原來是對孩子長命、富貴的祝福。

  看到這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觀了。走進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我們西府特色的剪紙,那個我在農村老家的`窗戶上見過,再仔細一瞧內容,那不是我長掛嘴邊的那個順口溜“面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我禁不住念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了西府人生主題展區,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從孕育、誕生、成長到死亡各個“節口禮儀”。在“人之初”展廳,我知道了“抓周”“鉆曲聯”“碰干大”的含義,看似平常有趣的習俗,卻包含著父輩對兒孫的美好祝愿,讓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奶奶親手做給我的虎頭鞋,一針一線都藏著奶奶的祝福。“婚嫁娶”“福祿壽”展廳里,“謝媒、哭嫁、搖床”,聽起來讓人似懂非懂,但一個個逼真的生活場面,父輩對兒孫的疼愛,夫妻之間的相濡以沫,兒孫們的孝順關愛,讓我對這個講究禮儀的西府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已經漸漸地喜歡上了這里。來到“寶雞風尚”展示區,有西府人吃年飯、過大年、耍社火的熱鬧場景,有女孩子翻絞絞、抓羊拐,男孩子打磚牌、敢丑等童年趣事,更有當鋪、磨刀子、扎掃帚、補鍋、油坊等生產生活,讓我身臨其境,成為其中的一員,過起了有滋有味的西府日子。

  參觀活動結束后,大記者們又組織我們制作了馬勺臉譜,這可是寶雞民俗的又一大特色。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用黑色、紅色顏料完成了象征正義的包公形象,雖然看起來簡單粗糙,但留給我的卻是對寶雞民俗文化由衷的喜歡和欣賞。在這里,我要對寶雞民俗文化點贊!為勤勞智慧的寶雞人民點贊!

民俗作文 篇7

  民俗展覽館也是大街一個比較經典的地方,那麼就讓我給大家講講這里到底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吧。

  一走進民俗展覽館,我看到了兩位老爺爺,一位坐著正在下棋,一位站在旁邊拿著煙袋觀戰。我跑到對面蹲下來,按住一個棋子說:“來,老爺爺,我和你殺上一盤!”但是兩個老爺爺沒一個搭理我的,這是因為啊——他們都是塑像!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民俗,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可以在路邊或院子里看到有人下棋呢!

  塑像的對面是一排“魔幻屋”,雖然和民俗沒有關系,但是卻很有趣。第一間是個“迷宮”,我和爸爸媽媽一進去,就感到漆黑一團,不光黑,而且這里面還布置上了許多鏡子,如果不小心,就會撞上去,我和爸爸分析,這個房間太小,為了“延長”迷宮里的道路,設置迷宮的人一定把通道放在了迷宮的最外圈,于是我們一直集中精力順著墻邊走,果然,我們三轉兩轉,很順利地走到了出口,走出迷宮,我高興地喊:“里面好黑啊!”另外幾間都是用來拍照的,有“橫屋”、“倒屋”、“斜屋”、“隱身屋”、“魅影屋”等,比如你在橫屋拍照后,把照片轉九十度,你會看到自己正坐在墻上呢!嘻嘻!

  我們隨后來到展覽民俗的房間里,這是一個兩層樓,第一層里面有許多塑像,用實物布置成“結婚”、“祝壽”等一些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場景。第二層是過去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籃、食盒等。

  民俗展覽館雖然不大,但是我很喜歡這里,因為這里很有趣。

民俗作文 篇8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章丘民俗展覽館。這里記錄了民國時人們流行的藝術和當時經濟情況。館內既有一豐富的文字知識,又有逼真的蠟像雕塑,看得我的眼睛應接不暇。

  一進大門,第一個映入我眼簾的是一位人物蠟像,他正一手拿著木棍,一手拿著糖稀吹氣,我一看就知道他是在吹糖人。吹糖人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民俗之一,材料是由麥芽熬制成糖稀,經過吹、捏、拉等方式,制成各種各樣的人物和動物造型。吹糖人的祖師爺劉伯溫,傳到現在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再往前走,又是一個人物蠟像,只見他一手提著裝滿泥漿的桶,一手拿著磚塊。他是做什么的?一看介紹,我才明白這是泥瓦匠。泥瓦匠就是以泥水、磚瓦等材料修繕房屋的工人。當時的人們無論蓋土坯房還是小洋房,都會請泥瓦匠來幫忙,可見泥瓦匠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緊挨著泥瓦匠的是石匠。石匠負責采集石料,加工石料,再進一步將石料加工成產品。石匠是歷史上傳承時間最久最長的職業,在他們的默默奉獻下,現在才能保留如此精美的工藝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俗展覽館還有許多風俗藝術,如:理發匠、小爐匠、紡織匠、皮匠、木匠等。之所以有了這些技術傳承,才讓國家發展那么快。我也要向他們學習,為祖國貢獻力量!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影院色在线观看 | 亚洲Aⅴ欧洲国产AⅤ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一区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范冰冰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另类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