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的作文

時間:2024-01-12 10:31:17 [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我要投稿

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10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10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天藍碧海,鳥語花香,這就是我們可愛的湛江。湛江的民俗風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民間藝術豐富多彩。

  湛江鄉村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習俗。如過年,家家戶戶都蒸年糕,制作“木葉撻“(糯米),包粽子,炸煎堆。制作“木葉撻”,是十分講究的,要用田艾草與糯米粉揉和作“乙皮”用花生、芝麻、椰絲炒香加紅糖作“乙餡”,然后用新鮮菠蘿樹葉于包裹,放入鍋蒸熟。剛出鍋的“木葉撻”軟綿綿的,乙皮含著艾草的.清香,咬一口就溢出香噴甜蜜的餡漿,那種膩膩的香甜,你忘記也難!

  湛江沿海鄉村靠海吃海,人們習慣從海里捕魚捉蝦,放入沙堡用清水煮湯喝,即使是咸魚也一樣,這種堡煮食物的烹調方法已成為習俗。

  湛江也有一種習慣就是以醒獅來娛樂助興。一般在春節或喜慶的日子。所謂的醒獅也就是舞獅。醒獅是湛江城鄉最普遍最熱鬧的民間舞蹈,尤其是遂溪醒獅被譽為“中國醒獅之鄉”。遂溪醒獅藝術,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醒獅的獅頭特大,用竹蔑扎成,蒙上麻布,飾之以羊毛,酷似獅形。獅頭以斑駁似獅身獅尾的雜色布。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緊隨獅子后面是鑼鼓鈸擊樂。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歷代民間年節舞獅,寓意驅邪扶正,祝賀慶吉祥,深受人們喜歡。

  給人一種飄逸空靈的神奇美感——飄逸。飄逸巡游是慶賞元霄的高潮。從元宵節上午起,街頭巷尾人頭攢動,男女老幼,歡天喜地地等候飄色巡游。

  飄色巡游,前面是鑼鼓旌旗開路,舞獅舞龍助陣,接下來扒、推出一臺臺飄色。每一臺飄色似一座流動的小舞臺,表演一幕精彩的戲曲故事。如《西游記》、《紅樓夢》等。人物表演精彩,街頭巷尾,滿街喝彩。

  這些都說明了這是湛江優雅的傳統、優美的風土人情及湛江人民的聰明與智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歷,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里,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干薩日”.‘察干”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征著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余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著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并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于大汗前,是為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著,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點燃),隨后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后,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升平,到處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許多的節日,而我們小孩總想著過節,因為,每逢過節,學校就會放假,雖然作業比平時多一點,但還是有閑暇、玩耍的時間。

  我喜歡過節,最喜歡過中秋節,尤其是家鄉的中秋節。因為八月中秋,正是收獲的季節,我們就可以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在我們這里可好了,每年臨近中秋節,媽媽和奶奶就會給我們包月餅吃,因為,中秋節是要吃月餅、賞月的。媽媽和奶奶坐下的月餅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餅你別看表面上像是大餅,但上面的圖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來的一樣,其中,我最喜歡桂花瓣的圖案,不僅如此,還是用新鮮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紅糖或白糖,然后再加上點兒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干什么的。做出來的月餅,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考出來的。只要端在桌子上,就會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都會讓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歡過中秋節,在院子里,全家人為主桌子,吃著月餅,喝著桂花茶,賞著天上圓圓的月亮。有時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會來,我們就一邊賞月,一邊想他們,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

  雖然現在街市上有琳瑯滿目的月餅,但我還是喜歡吃家里的,因為吃著家里的月餅,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過節,但我更喜歡咋家鄉的中秋節。因為中秋節代表團圓,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團圓飯多么好啊!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由于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F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茽柷咚姆N方言,F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我們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江西還有很多風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區都有著不同民族風俗,不同民風民俗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我們黃石的春節,便別有一番風味。

  黃石的春節,現如今基本是從臘月三十除夕夜開始的。為了做好一年的團圓飯,在這之前,人們早已準備好了年貨。這一天下午,一家人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回來吃一頓團圓飯。年飯的菜可豐盛了,什么香腸、魚肉、海鮮、山珍等等,其中有兩樣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丸子,有魚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這些丸子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生活;一樣便是魚,這條魚叫做“聽話魚”,一般人們不去吃它,讓它聽著人們在餐桌上述說著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也象征著這家人年年有余(魚)。吃年飯還有一個特點——熱鬧。大家團聚一桌,隨著長輩的幾聲簡短的祝酒詞完后,大家紛紛“開戰”,然后互相祝酒,談天說地,對酒當歌,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小孩子們乘著長輩們說得起勁,還要偷偷地鬧一鬧。

  到了“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十一點鐘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著叢叢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黃石這個一直平靜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城市沸沸洋洋的,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臉。這當真和王安石說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夼诼曇恢背掷m到新年的鐘聲敲響,才漸漸平息,整個城市又慢慢歸于平靜。

  大年初一,本來一片寂靜的城市,又被 一陣陣鞭炮聲吵醒。人們紛紛起床,準備好后,帶著小孩子到各個親朋好友家里拜年。雖說要到處奔波,但孩子們也很興奮,畢竟那個親威不會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呢?孩子們一個個拿著紅包,吃著糖果,雙腳再累,臉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給‘壓歲錢’,‘加班加點’無所謂!笨峙逻@一天才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處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不過有個說法,這大年初一的鞭炮掃不得,不然就會把一年的財運給掃走了。所以,人們很少去掃,也想發發小財。過年期間,街道上時不時會有幾個玩龍的隊伍,出來耍鬧一番,給新春佳節多添幾分熱鬧的色彩。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舊社會人們要吃著美味的元宵,還要逛燈會,看花燈。鄉村到了這天,孩子們要把自己做的各種各樣的燈籠點燃,舉著燈籠從村頭竄到村尾,從村東跑到村西,給每家每戶拜年。而幾十年后的今天,人們一樣吃著元宵,但沒有花燈可看了,人們聚集在空曠地放孔明燈。放孔明燈時,人們會在孔明燈上寫下美好的心愿,為來年許下一個心愿。人們把新的一年里美好的愿望寄托給孔明燈,都希望心愿成真。人們接二連三地放起了孔明燈,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紅的孔明燈勝過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節,雖然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古老“年味”,卻多了一分當代社會的氣息,讓人們時刻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瑤族人民饒有風趣的民俗有“掛袋子”?腿说搅爽幾宓娜说娜思抑校灰央S身帶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掛,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來用餐,都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去別的地方,吃飯往往落空。

  在達山瑤中,去別人家吃飯,主人家會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家就會把金黃厚實的臘肉為上品,吃飯時主人會把大塊大塊的臘肉往客人的碗里夾。

  瑤族普遍禁食狗肉,貓肉,蛙肉。凡是生產過的`婦女頭幾天是不能吃豬油的。

  到瑤族人家做客,吃飯時桌位也很講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頭幾位,一些瑤族人還會把雞冠給客人,老人給客人敬酒,其實是一種尊貴。

  瑤族人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瑤族人天性好客會熱情接待你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泱泱夏日,盛開著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特色。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0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澳沁_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1-22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1-26

民風民俗作文01-28

民俗民風作文01-27

作文:民風民俗01-26

《民風民俗》作文01-27

民俗民風的作文01-27

民風民俗作文01-26

民風的民俗作文09-10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一区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热久久美女精品天天吊色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田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