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匯編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年糕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非常耳熟吧。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它寓意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古人用詩稱年糕:年糕寓意好運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之所以叫年糕那么當然它也有一個來歷。據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慶功。只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到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后他密囑身邊
隨從說:‘我死后,如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并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聽了這段傳說我相信大家對年糕有了些了解吧!現在讓我來教大家怎么做年糕吧!
先把許多的糯米,放入一個大的木桶在木桶下面開個洞,放上過濾網,用一個打塞子堵住放入冷水浸泡15至60分鐘小心翼翼把糯米洗干凈,把水裝進大桶,再把蓋子蓋上;然后,往鍋里倒水,將大桶放進去,用火燒15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出鍋后,打開桶的蓋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粥。這樣子大米才會更柔軟。這時候打開那個蓋子水流湍急,這就是塞子的用途。
下一個步驟是把瀝干水分的.米飯倒到石磨上,拿起大錘,往米飯上用力地捶,還不時要翻來翻去,將糯米錘了幾下后再拿去廚房蒸,蒸了又捶,捶了又蒸,一個大大的酷似面團的米團出現在我面前。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是定型,往手上抹點油,再揪出一個米團子,揉圓了,再壓出一個不大不小的餅來。過了十五分鐘,這個任務也完成了。奶奶把我們自己做的年糕切成段,煎了煎后,加上醬油,一道美味的醬油年糕就完成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東南,由十余個村寨連片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層層疊疊布滿起伏的山巒,氣勢恢弘,讓人驚嘆為天上樓閣。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多重構建的五座風雨橋凌空飛架,移步換景,賞心悅目。清晨和傍晚,裊裊炊煙,伴著朝霞晚暉云繞山寨,與閑適平淡的田園生活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風景畫。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飾,獨具民族特色:銀質頭飾結構復雜,就像一頂多層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圍銀片上布滿凸紋動物以及花卉圖案,顫枝花蝶,風姿綽約;齊眉流蘇,顧盼生姿。衣服以紅色為主,裝飾綠色、黃色的鮮艷飾帶,領口、肩頭、袖口都縫綴有銀質團花。絞絲銀項圈上掛著一個巨大的`平安鎖,二龍戲珠紋飾惟妙惟肖,底部還垂著許多細銀鏈,串著分為四級的墜飾,分別為:花蝶、蓮臺菩薩、銀鈴、葉片等樣式,造型飽滿,工藝精湛。這一身行頭上裝,惹得爸爸直圍著我打轉兒,艷羨地直呼:“土豪,土豪,我們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還有打糍粑,把蒸熟的糯米倒進一個大木槽里,再用木錘反復捶打黏稠后,拌上香甜的調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軟糯。
在苗寨里緩緩穿行,一切都是新鮮好奇的,一切都想拍入鏡頭,猶如穿梭于苗人樂業生息的古樸時空里,讓心靈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禮。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白馬藏族是在平武縣西北部的白馬、木座、木皮、黃羊關4個藏族鄉境,聚居的一支古老的民族。關于白馬藏族的民風民俗,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白馬人居住在高寒山區河谷地帶,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農耕、畜牧、狩獵、采集為生。白馬人服飾以白、黑、花三種袍裙為主,色彩艷麗。白馬女性胸前飾以白玉般的魚骨牌,腰間圍幾匝金亮的古銅錢,穿上各色布料繪制的鑲花袍裙,真是五彩斑斕,艷麗奪目。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馬人對自然的崇拜,對山川的頂禮膜拜,也造就了他們勤勞、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馬人原始、古樸的民族文化。山深林茂,風吹草低,寬闊的河谷游弋著群群牛羊,年復一年蕎麥花開,年復一年青稞飄香。辛勤的勞動,簡樸的.生活,孕育出白馬人獨具神韻的敬酒歌、跳曹蓋、園園舞、貓貓舞等民族歌舞。
白馬人個個都是能歌善舞,他們最重要的活動有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此外,每年的農歷4月18日和10月15日,也是他們重要的節日。在節日里,白馬人都要跳他們的傳統舞蹈--跳“曹蓋”。他們戴木雕面具,以鼓鈸和銅號為主要伴奏樂器,載歌載舞。白馬人通過舞蹈,旨在祭祀神靈、祈求平安、驅鬼避邪,其擬獸舞蹈的特征說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馬藏族希望與自然界的野獸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演者在渾厚有力的鼓號聲中,以碎步沿逆時針方向轉圈而舞,舞姿多模擬各種禽獸的動作。這種舞蹈又被稱為“十二相舞”。
以上就是白馬藏族的的民風民俗,大家是不是很向往去白馬藏族的看一看呢?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啦!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耍……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
怎么樣,我們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呀!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這是一個風俗眾多的民族,那風光秀麗、山清水秀。
彝族,源于漢史記載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在云、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登記了800多萬人,越、老、緬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
那兒服飾多彩繽紛。有細膩的梁山服飾,古樸的折疊涼山服飾,粗糙的折疊烏蒙山服飾,多彩的折疊紅河服飾。
那兒食品多彩多樣,素有玉米,蕎麥,大米、土豆,葷有牛、羊、豬、雞肉,好喝酒,有甜、辣兩種。
那兒節兒日盛大,火把節在農歷6月24日,家家殺雞宰羊,煮蕎麥飯。晚上點燃火把,唱歌慶祝。
那兒建筑富有特色,先用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成土墻,多為三間或五間。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去玩呢?希望你提供更多的旅游寶典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今天是大年初二,媽媽帶著我去中國民俗文化村游玩。中國民俗文化村是國內第一個薈萃各民族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園的大型文化游覽區,它從不同角度反映我國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游客在園內可經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觀音、民俗音樂噴泉。
首先,我和媽媽來到了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頂是圓形的,建筑得比較矮,連我這樣的小孩進去時還必須彎下腰來。蒙古包內設備非常簡單,在蒙古包的中央,擺放著一張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擺放著幾把小椅子,在每張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濃的奶茶,讓人們品嘗。墻壁上,掛著蒙古族人民打獵用的弓和箭,還有他們非常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我和媽媽坐下來,一邊品嘗著香濃的奶茶,一邊欣賞著蒙古包,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接著,我和媽媽來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那里的摩梭族人民為旅客們講解了摩梭族獨特的母系社會。在母系社會,家里男人們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愛的女人家去過夜,早上再回到家,這叫做走婚。男人和母親家族生活在一起。就算男女雙方結了婚,男女雙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須生活在各自母親家里。
如果這兩個人生了孩子,這個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親和舅舅照顧,而孩子的父親卻回家照顧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家里由女人掌權。時間過得可真快,不一會兒,便7:30分了,天色已經很晚了。我和媽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中國民俗文化村。通過今天的游玩,我知道了中國很多民族特有的風情,真希望以后,有的機會參加這樣有意義的活動。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其它的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慣,我只介紹漢族的。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與殷商時期。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一月一日叫春節。在春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比如我家今年的對聯是由書法家親自書寫在紅紙上的。有的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即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要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聽說媽媽單位的一個北方阿姨介紹,他們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并且在十二點準時吃的。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在南方我們有過年吃年糕、包粽子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和粽子,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說了這么多,你也大致了解了吧,當然,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開心的看春節聯歡晚會。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后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陜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陜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陜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和陜南地區。
關于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墻,殖五谷。”
關于陜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陜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于陜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樸,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于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于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于興起,而篤于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后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陜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后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于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云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習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面食則是陜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陜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陜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于陜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后,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并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并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陜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陜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后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舍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于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
②二月二日是藥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藥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藥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
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有人文歷史積淀,有獨特于世間、個性鮮明的文化符號,就是文化品牌.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舜德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宗教文化、西江文化、粵語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疇,又彼此圓融滲透,互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組成部份和物質載體.
舜德文化
這個品牌很重要,是梧州人文歷史的根,是梧州之驕傲,是梧州歷史上叫得最響的品牌.
虞舜大帝是歷史傳說中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作為中華文明發祥締造者和傳播者的虞舜大帝,南巡狩蒼梧之野,給蒼梧百越各族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業文明,和禮樂倫理道德觀念,使蒼梧各族“明德”,啟蒙了蒼梧文化和文明,由此流布嶺南.我們有理由說,蒼梧之野是嶺南文明的發祥地.
在古代,外地人一提到梧州、提到蒼梧,就想到舜帝;一提到舜帝,就想到蒼梧想到梧州.這是天下的共識,是中國文化的普遍常識,是中華民族積淀了幾千年的一份珍貴記憶,一份無價的人文遺產.唐太宗有句詩稱梧州為“大舜隱真之地,達人循跡之鄉”,并對開國大臣李靖說過“碧桂之林,蒼梧之野”云云.唐代一大批詩人,包括沈佺期、宋之問、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結、張籍、項斯、李商隱、李涉等,都曾以舜帝、蒼梧為題材吟詠過梧州.當時或謫戍或派駐嶺南的官員或文人墨客無不以到蒼梧參拜舜帝陵廟為榮.宋代文豪蘇東坡南貶海南島,路過梧州賦詩說:“我行忽至舜所藏”;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干脆在詩中稱舜帝為“蒼梧君”;明清的文臣武將們駐行轅于梧州,他們詠舜帝和蒼梧的詩文就更連篇累牘了.
如此一個在全國叫響幾千年、連外國人也崇敬的招牌,今天被我們梧州人丟棄了,有上千年歷史的舜帝廟(首見于杜甫詩,最后見于1902年英國人的報告)也廢棄不顧,連重建重修的打算也沒有.
龍母文化
如今梧州百姓沒有人文始祖舜這個偶像可拜了,還有個龍母娘娘,也是拜了上兩千年的神圣.龍母是西江的女神,源于戰國時代,比宋代福建海邊的媽祖歷史悠久多了.梧州戰國時地屬楚越,信巫道,雜神崇拜.大禹治水,沒治過西江.西江不用治,有女神龍母庇護,她養了五條龍子,聽話馴服,行云播雨,風調雨順,海不揚波.連自稱祖龍的秦始皇知道有個媽咪在蒼梧,也想巴結.宋神宗更有意思,冊封龍母為妃子,在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重修梧州龍母廟,誥封龍母溫氏為永濟夫人和靈濟崇海妃,五龍亦一一賜封.
騎樓文化
騎樓是房子,西方建筑風格,騎樓連片成街區,是謂騎樓城.有騎樓,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升華而為文化———騎摟文化.騎樓文化并非西方外來文化,是地道的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傳統建筑都有屋檐,屋檐是傳統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屋檐是城市人生靠泊的港灣,風雨烈日中可讓人歇息,屋檐這功能很人性,也很藝術.涼亭就是屋檐的延展和擴大,騎樓也是屋檐的延展和擴大,前者更古典但孤獨,后者很現代且連接為廊!妙就妙在這廊!上為樓,下為廊,古典的屋檐在西方建筑設計師手中演變成現代化的行人通道.騎摟底,港灣一樣的人文底蘊,水文化的深層潛意識,那才是梧州人生活的樂趣:躲雨、遮陽、歇腳、候車、聊天,摩肩接踵,熙來攘往,人氣十足,倫理十足.
騎樓城遍布南洋、南亞、珠三角的城鎮,是大英帝國殖民的產物,這是政治學上的說法.殖民的政治被人類歷史丟入垃圾箱了,而文化人類學、建筑學意義上的騎樓文化藝術倒成了世界人類共同的遺產,其中梧州的規模最大、實用功能至今不衰.
宗教文化
全國宗教名山、宗教名城多得很,梧州不是要當宗教名城,但宗教確是梧州能向天下叫板的又一張品牌!
梧州是佛教東傳中國的首站!梧州漢代的學者牟子,是中國首部佛教理論專著《理惑論》的作者,“佛”首先是牟子由印度方言翻譯過來的;佛教無君無父、舍妻棄子的教義特別讓中國百姓反感,要立足連門都沒有,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便遇到很大的難題!這項把佛教中國化、傳法解惑、宏觀調控、包裝注冊、領取準生證的攻關工作必須有人去做,正是梧州人牟子.
說到西方宗教.據《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公元1650年2月6日,南明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第二次躲到梧州茍延殘喘,德國耶穌會士安德烈亞斯·科夫勒被接受洗禮的大臣介紹給永歷皇室.皇太后和司禮太監龐天壽于是請求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給予支援,隨后,安德烈亞斯給兩位太后、皇后和永歷太子施行了洗禮,取了教名.這是梧州最早因皇室而與西方宗教的結緣.
梧州開埠后,外國人根據條約開始在梧州通商.隨同商貿而來的`就是施醫、傳教、辦學等文化活動.從此,外國傳教士、商人通過梧州紛紛進入廣西,梧州很快就成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廣西最早最大的傳道基地.
這是近年梧州文化人圈子提出的一個文化命題,其內涵及邊際可能涵蓋古蒼梧以來歷史和當代的人文門類、物質門類.如此看來,舜德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粵語文化、飲食旅游建筑農耕等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哲學、道德、法律等等均包括在內.古蒼梧、西江流域,地盤延至今梧州市以外廣大地域,別人認同還是個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大有可為,作為文化品牌則有點守株待兔了.
粵語文化
梧州是貨真價實的粵語發源地.西江流域大部份城鎮居民的母語均為粵語,方言是文化最頑固的部份,鬢毛已衰,鄉音不改,代代承傳.粵語承傳了秦漢時期的古漢語,成熟于唐,謂之唐音,是秦漢文化的活化石.中國七大方言中,唯有粵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詞匯,最古香古色,通行于兩廣,流行于海外,使用總人口約近一億.粵語不但很國語,還具有世界性,海外華僑及華裔其母語多系粵方言,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廣西籍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的
粵語文化還包涵嶺南粵域的民情、風俗、禮尚、習性等人文特色,因此粵劇、粵曲和地方曲藝、舞獅、舞龍、鹿兒戲等等,也是要光大發揚的文化品牌.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05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27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10-11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19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民俗民風作文11-16
民風民俗的作文(精選)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