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故事: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圣。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仲景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名人故事: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男,漢族,約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陽人,東漢朝代的孝廉學歷,漢靈帝時曾任正地市級的長沙太守。
醫圣張仲景被后世譽為“醫圣”,他醫術高超,利用勤學苦練得到的本領,醫好了很多患有疑難雜癥的病人;他醫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為廣大老百姓治病;他醫道高明,寫出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圣。”
社會關系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末期一個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員。他從小就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立志長大后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公元161年,11歲的張仲景拜同郡的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伯祖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他性格沉穩,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張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張仲景一同學醫的,還有一個比他年長的同鄉何頤,他對張仲景刻苦鉆研醫學的精神十分欽佩。他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生。醫圣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后對病人家屬說:“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征得病人家屬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扎了幾針。幾天后,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愈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門栓劑通便法
一次,有個病人大便干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癥。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藥,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藥,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么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嘗試:他取來一些蜂蜜并將它煎干,捏成細細的長條,制成“藥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藥錠”進入腸道后,很快溶化,干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創者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嘆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里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松一壓。不到一個小時,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于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人物生平
亂世立志
東漢末年,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中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并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靈涂炭,橫尸遍野”,慘不忍睹。而府衙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愿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鉆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
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颙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颙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于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寫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撰寫醫書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于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舉“孝廉”“良才”的選官制度,“舉孝廉”,這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它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東漢末期多舉世家子弟,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長沙郡:秦置,下轄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治所湘縣【今長沙市】)。
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于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
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
有時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有一次他聽說襄陽城里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他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里,去拜“王神仙”為師。對“王神仙”在藥性、醫道各方面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俗話說,“大兵之后,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后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傷寒病的人最多。如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傷寒病。
一些庸醫便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診脈,“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只知道賺昧心錢。更多的人,雖師承名醫,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競相追逐權勢榮耀,忘記了自己的本分。
張仲景對這些人非常氣憤,痛加斥責,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是一個當時主流社會的異類,在仲景《傷寒論》的序中,聽到了他那憤世嫉俗的悲嘆。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被后世一致奉為經典著作。但在當時可能是名聲不彰,因此正史中沒有他的地位。
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時候,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傷寒論原序》有“撰用”二字,不過,經揚紹伊先生、錢超塵先生和李茂茹先生等考證證實“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二十三個字為王叔和加入。進一步證實了《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
張仲景也在陰陽學說的背景下移植和整理了方證辨證診治方法。仲景將蠻荒年代野性思維的結晶與當時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陰陽學說結合在一起。同時,他清醒地意識到方證辨證,這種另類思維的珍貴性。所以在整理過程中盡量保存了《湯液經法》中方證的原貌。
楊紹伊認為,《湯液經法》原文在東漢巋然獨存,張仲景據此“論廣”,故原文一字無遺存在于《傷寒論》中
由于這時候,東漢王朝動蕩不安,為了避亂,張仲景辭官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于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后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中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后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后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后人運回故鄉安葬,并在南陽修建了醫圣祠和仲景墓。
為人醫風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于說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扎扎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后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后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圣”。在河南省南陽市還為他修建了“醫圣祠”。解放后,翻修了“醫圣祠”,并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人物簡介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于推動后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蕩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于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余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癥而死亡,其中死于傷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癥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他行醫游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后果,也借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癥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于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后,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并廣泛應用于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后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杰出貢獻被后人稱為“醫圣”。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后該書流傳海外,亦頗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注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記逾千家。鄰國日本自康平年間(相當于我國宋朝)以來,研究《傷寒論》的學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及推動。目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據史書記載,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杰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著作
《傷寒論》張仲景
1、《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2、《傷寒論》,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
3、《金匱要略》,宋代王洙、林億、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于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杰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名人故事:醫圣張仲景】相關文章:
誠信的名人故事名人誠信故事03-14
名人與植樹的名人故事02-29
經典名人故事02-21
名人的故事12-11
名人故事07-30
經典名人故事大全小故事09-22
名人故事張海迪02-26
物理名人故事09-25
名人讀書的故事12-12
大禹名人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