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的故事大全
導語:華羅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下面是語文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華羅庚的故事,歡迎閱讀,謝謝!
華羅庚的故事 篇1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上完初中一年級后,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柜臺,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經是杰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仆仆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華羅庚十分注意數學方法在工農業生產中的直接應用。他經常深入工廠進行指導,進行數學應用普及工作,并編寫了科普讀物。
華羅庚也為青年樹立了自學成才的`光輝榜樣,他是一位自學成才、沒有大學畢業文憑的數學家。他說:“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華羅庚還是一位數學教育家,他培養了像王元、陳景潤、陸啟鏗、楊樂、張廣厚等一大批卓越數學家。為了培養青年一代,他為中學生編寫了一些課外讀物。
華羅庚的故事 篇2
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后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里教過什么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后,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么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后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后,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愿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20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于“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于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華羅庚的故事 篇3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于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并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余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
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
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準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后,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后,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并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么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后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復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誡我們:復雜的問題要善于“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華羅庚的故事 篇4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困家庭。這是當時一個非常閉塞的縣城。
童年時代,他最想騎馬。他將一個小木凳拴上繩子,牽著當馬騎,邊騎邊喊“馬嘟嘟,馬嘟嘟。”現在這個小凳子還陳列在金壇的“華羅庚紀念館”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雜貨店的柜臺當馬騎,跳上跳下,并且還不時學著大人騎馬的樣子,感覺十分得意。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于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么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后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里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來到廟里,“菩薩”卸了裝,華羅庚一看“菩薩”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你往后不要給?菩薩?磕頭了,?菩薩?是騙人的1父親馬上訓斥道:“唉呀,罪過,小孩子懂什么?”他卻認真反駁道:“我到青龍山的廟里去了,?菩薩?原來是假的,是人裝扮的1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涂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后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
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在讀后感中,并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贊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后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后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于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學家的。
華羅庚的故事 篇5
中學畢業后,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雖然痊愈,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后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余定理?,傳到西方后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于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沖。
華羅庚的故事 篇6
1979年,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應邀到英國講學。在一次宴會上,一位美國女學者來到華羅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揚聲問道:“華教授,您不為自己當初回國感到后悔嗎?”這里說的“當初”,是指1950年。
那年春天,華羅庚欣聞祖國大陸解放的消息,毅然放棄在美國優裕的'條件,帶領全家人回國。
途徑香港時,他發了一封《致留美學生公開信》,信中寫道:“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建立。”
“為我們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面對這位女學者不友好的提問,華羅庚堅定而又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后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并不是為了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鏗鏘有力的回答,擲地有聲,愛國的摯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他愛國情操。
華羅庚的故事 篇7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刻苦學習,然而,華羅庚卻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個婦女去買棉花,華羅庚正在算一個數學題,那個婦女說要包棉花多少錢?然而勤學的華羅庚卻沒有聽見,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個婦女尖叫起來:“怎么這么貴?”,這時的華羅庚才知道有人來買棉花,就說了價格,那婦女便買了一包棉花走了。
華羅庚正想坐下來繼續算時,才發現:剛才算題目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下可急壞了華羅庚,于是不顧一切地去追,一個黃包師傅便讓他坐車追,終于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
回家后,又計算起來……
華羅庚的故事 篇8
華羅庚(1910~1985)—中國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金壇人。
華羅庚的父親是經營雜貨店的小業主,由于經營慘淡,家境每況愈下,致使上中學不久的華羅庚輟學,當了雜貨店的記賬員。在繁瑣、單調的勞作中,他并沒有放棄最大的嗜好——數學研究。
正在他發奮自學時,災難從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癥,被醫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但左腿卻落下了終生殘疾。他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樣一句話:“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這位沒有大學文憑的數學家,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學,于1930年,以《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而使中國數學界刮目相看。后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助教。在這里,他得益于熊慶來、楊武之的指導,學術上得以長足進步,并逐漸樹立起他在世界數學界的地位。
1948年應美國一所大學騁請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攜妻兒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后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十分重視和倡導把數學理論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并親自組織和推廣“優選法”、“統籌法”,使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奮耕耘,共發表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作為數學教育家,他培養出陳景潤、王元、陸啟鏗等一批優秀的數學家,并形成了中國數學學派,有的人已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去世,終年75歲。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華羅庚,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華羅庚的故事 篇9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么這么貴?”,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后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華羅庚的故事】相關文章:
華羅庚的小故事簡短08-30
華羅庚小故事及名言10-26
華羅庚的簡單小故事05-17
關于華羅庚的故事(精選16篇)05-17
華羅庚的小故事(精選10篇)08-29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08-21
關于華羅庚的小故事(精選17篇)08-14
數學奇才華羅庚的故事(精選10篇)07-26
修煉成名不忘師恩華羅庚的故事09-11
華羅庚的經典名言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