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民俗作文四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作文 篇1
冬至節氣早過了,天氣異常陰冷,一連好幾天,難得見太陽。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們貓在家里,也懶得出去。這些日子里,最要緊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平常農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著要過年了。父親老早就說,機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鐵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請來,一家人都出把力氣——自己打。
我長這么大了,還從來沒有見過自己打糍粑,特別好奇,于是天天跟著父親,看他在忙啥。
石頭鑿成的粑缸是現成的,就在老屋的門背后臥著。父親早就將它清理出來,并洗得干干凈凈;當他滿懷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樓。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過的粑棍時,才發現那些木頭棍子早就爛得不堪用力;不過這也難不倒父親,父親本就是一個半邊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鋸、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樹新做的粑棍就妥妥當當了。
白得像雪一樣的糯米被母親淘洗干凈。父親一邊把一個人也難以抱得過來的木甑架在上滿水的鍋里,一邊讓我在灶下使勁地往灶膛里塞著棉稈、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紅紅的火苗撲哧撲哧地舔著黑乎乎的鍋底,時而沖出灶口,差點就燒到了我的眉毛。鍋里的水很快開了,騰騰地冒著熱氣,母親挽起袖口,用鐵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進去,最后用木鍋蓋蓋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間,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脫了棉襖,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飯蒸好了,叔輩們抬出飯甑,將米飯倒人粑缸中,大家圍著粑缸一陣亂摁;摁了一陣,大家又圍起來左轉一轉,右轉一轉,末了又是一陣亂摁。
粑終于摁好了,父親從面盆里取出浸過水的白麻布,將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團一團的,擱在案板上。案板上早就鋪好一層炒米粉,案子里面還擱著糖罐。我知道,這先揉出來的糍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給左鄰右合的。到淀粉拿上來的時候,揉出來的糍粑才是留著過年及平時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量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飯很快就變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塊又一塊的糍粑,讓人的心里覺得愜意和滿足!
屋外寒風冽冽,屋內紅紅火火,我想,這也許就是農家日子的味道吧!
民俗作文 篇2
1. 情節波折性較強,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2. 情節變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構思。
3. 情節發展較平緩,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4. 情節變化平淡無奇,缺乏新意。
5. 情節平直,毫無懸念,平鋪直敘似記流水賬。
6. 過程詳細,結尾卻簡略不全。結構不合理,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7. 構思不合常理,內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8. 情節大起大落,轉換太快,不夠連貫自然。
9. 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本體與喻體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與說服力都大大增強了。
10. 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通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
11. 不失時機地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強語勢,又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13.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14.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15.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6.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7. 從多方面多角度選材,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人物形象豐滿。
18. 選材過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19.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敘寫價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民俗作文 篇3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民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皼]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么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民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民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民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民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蔽疫@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民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民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民俗作文 篇4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選】民俗作文四篇】相關文章: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三篇05-15
民俗的作文(精選15篇)04-09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九篇05-26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3篇05-19
【精選】民俗民風春節作文八篇05-18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五篇05-13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4篇05-09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四篇05-09
【精選】民俗民風春節作文7篇05-05
【精選】民俗民風春節作文四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