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民俗作文錦集8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作文 篇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而不同的家鄉也會有不同的習俗。你想知道我的家鄉有什么習俗嗎?別急別急,君情聽我慢慢道來……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習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干、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爭先恐后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里、鎮子上,頓時響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節日的氣氛!
怎么樣?我家鄉的習俗有意思吧!你家鄉的習俗呢?不防也說來聽聽吧!
民俗作文 篇2
我喜歡過春節。因為我可以感受節日溫馨的氣氛,又可以欣賞美麗年畫的藝術之美。
年畫,顧名思義就是為新年而作的畫,中國傳統的年多采用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線條單純、色彩鮮艷、畫面熱鬧,多貼于窗戶和衣櫥上,既增添節日氣氛,又具有藝術氣息。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簡潔,有的繁雜;有的艷麗,有的樸素……而我最喜歡的是細膩而又樸素的年畫,清新質樸,令人心曠神怡。
春節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去“拜訪”老家的老人和年輕人們作年畫,看著他們認真地勾勒線條、刻板、彩繪,然后完成,我很開心!事后,我經常會向她們討幾幅年畫,掛在房間的墻壁上,心里好生喜歡。每天,不是瞧一眼,而是佇立在那里,看得那么專注,那么入神……奶奶常說:“作年畫啊,一定要心誠,只要心意到了,就什么都好了!碑敃r,我似懂非懂地隨聲附和,卻不明白這其中的深意,F在,我常問自己:我喜歡的僅僅是年畫的熱鬧嗎?不,不是,我心里很清楚,我是珍惜老一輩對我們最真摯、最深厚的祝福,是珍惜那些想象中的藝術氣息。這是我一次又一次用心看才領悟出來的。
家鄉還有共賞年畫的節日。這天,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街上人來人往,互相評論,賞析著年畫。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我曾試圖尋覓一個靜謐之地來欣賞年畫,但卻找不到感覺。我發現我更享受的是融入這種熱鬧的氣氛中。當我聽著人們相互的祝福,盯著別人家門上的年畫時,我終于感受到了:其實人們的熱情、善良已然刻在年畫里了,年畫只有放置在這種環境中,才能形成景與情的高度和諧。其實,藝術品只是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看,那些花、草、魚、獸不正是他們內心期盼的一種體現嗎?從這些畫中,我領悟到了合家歡樂,其樂融融的寓意,體會出了家鄉親人之間親密和諧的淳樸情感。他們期望著老人身體鍵康,期待著家庭和美、和睦相處。它的美,就是人們心靈之花的外現,它是生命力的美,是藝術的美,是淳樸的美,善良的美!
在不斷地欣賞、體味、總結之中,我明白了:欣賞藝術之美不只局限于那種高雅靜謐的氛圍之中,越是民俗的東西,越是大眾的,越是要在那種歡樂、和諧的氣氛渲染之下,突顯它的藝術之美與蓬勃的生命力。有時,欣賞一件藝術品,并不只能以藝術的角度來評析,我認為更多的,則是傾聽作者的心靈之聲,感悟作者的心靈之美以及他們所傳達的意境。這樣的美,是質樸的美,是實在的美,才是最純的美!
民俗作文 篇3
襄樊是一個風景優美秀麗的古城,也是我的家鄉。說起咱家鄉襄樊那特有的民風民俗可還真不少呢!現在,就根據我了解到的民俗給大家講講吧!
襄樊人歷來好客。在待客方面,只要有客人來,必定不停喊著“稀客”,忙著端茶倒水,陪客人閑談。而當客人走時,拱手相別,囑“慢走”、“再來”。留客吃飯,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說,叫做“有酒無菜,客人不怪;有菜無酒,站起就走”,強調酒的重要。一般先酒后飯,不可先飯酒。飯酒必強勸,往往客人碗中未盡,主人又端來一碗,趁其不備,叩進客人碗中,直到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稱心,這叫“叩飯”(襄樊人土音念“KANG”飯)。
而壽誕,慶祝生辰,俗稱“過生”或“做生”。兒童生日吃長壽面,穿新衣,長輩贈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歲、60歲、70歲生日較為隆重,多由晚輩操持,親友祝賀,送壽聯、壽匾或其他禮物,主人置酒款待。
喪葬,舊時土葬,對棺木很講究,我用杉、柏、楸等上等優質木材制作,內裝裱,外雕鏤,反復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壽衣,放進棺內,名曰“入殮”。靈柩放入靈堂“停靈”三天。然后送至墓地掩埋。然而建國后,封建迷信的活動漸漸廢除,火葬漸漸興起。
而穿天節為襄樊古代特有節令。宋代的左季!峨u肋編》稱“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穿天節,去交南解佩之日?ぶ幸坪蠞h水之濱,傾城自萬山泛綠舟而下。婦女在灘中找有孔穿的不白石,以色絲貫之,懸插于首,以為得子之祥。”
襄樊的風俗之豐富,遠不止如此,每一個風俗都是一個優美的故事或傳說。如今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處處充滿了幸福、寧靜、祥和。生活在這里的我,也越來越愛上了她!
民俗作文 篇4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老北京愛說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清代,雍和宮內就有熬制臘八粥敬獻佛、皇室權貴的傳統,謂之佛粥,目的是與佛結緣,寓意像佛祖一樣,喝了牧女施舍的雜豆粥而得道成佛。
農歷二十三,傳說灶王爺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間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著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后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北京人說是過小年 除夕是全中國的狂歡夜,一切的辭舊迎新、祈福迎祥都在這一夜。全家團團圍坐舉行家宴,互相祝福盡享天倫,稱之為圍爐。飯后,小孩會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稱之踩歲。老北京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說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加上豐富多彩文藝節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區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來渡過這中國人的新年。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史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并令對聯所用紙箋必須朱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此為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之始。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并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后貼橫批。另外,中秋節吃月餅也緣于朱元璋的提倡。據說徐達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群臣的節令糕點。
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鏡冬腌咸菜為基礎,配以胡蘿卜、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干、千張、面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葷菜為主的年飯家宴中最受歡迎。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后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后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里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后,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游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由于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征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湘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不但古老、樸素,而且豐富多彩。特別是在游藝娛樂方面,百藝競獻,異彩紛呈。如舞龍燈,耍獅子,贊土地,舞春牛,送財神,打花鼓……長沙一帶,流行的大年初一風俗有:大清早起,開門炮后,擺好供品,由男子長者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謂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畢,于堂屋齊向祖先禮拜,再依輩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見,俗稱全家拜年,又謂之團拜。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能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春節是中國人民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節日習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別具特色。春節期間,湘潭人喜歡以海南檳榔敬客,甚至年節唱大戲,對演唱出眾的演員,也以檳榔作為獎賞。清人有《潭州竹枝詞》道:風流妙劇話情長,艷姿嬌容雅擅揚,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臺下擲檳榔。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F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扎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涌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因此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與全國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后,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凈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后,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如今,此風雖有所消退,但較全國而言,仍屬數一數二。
孔府年節有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圍繞臘八粥,熬粥時安排很多人,燒火戶這天專來燒火。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給當差喝的,一種是內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對象的不同而佐料各異。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寫長命百歲。每人都備一個景泰藍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來年吉祥。端午節:端午節時用雄黃酒為孩子抹前額,在幼年衍圣公的額上寫一個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樓院子里,桌上搭桌,疊好幾層,最上面一張擺香爐,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種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樣疊桌設供,供的月餅是孔府自制月餅。兩個節日疊桌設供,傳說是供品擺得高,離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織女看得見,就會下來吃。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舉行燈節,燈節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轉九曲黃河陣。晉北一帶轉九曲的活動更盛。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舉行九曲黃河燈會,會期一般為3至5天,白天唱戲,晚上轉九曲。九曲,即用木桿或玉米桿扎成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地講究摸摸老桿,祛病延年。木桿上端置有圓形木質燈托,燈數一般為 365盞(閏年另加 30盞),象征一年365天。燈場中心,栽一根高達7~10米的老桿,上面掛有大燈籠,燈場外面有許多用塊炭壘砌成的圓錐形的旺火。吉時一到,鳴炮三聲,這時場內燈光齊亮,場外的旺火沖天。秧歌隊披紅著綠,載歌載舞;各種社火隊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進陣。人們自由自在地轉悠倘樣,一派熱鬧景象。當活動進入高潮,老桿上的焰火點燃,上下鞭炮齊鳴,會場群情激昂,歡聲雷動。關于九曲黃河燈會的來歷,山西各地有著不同的解釋。而這諸多的解釋,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民眾心理的積淀,它們共同賦予這一悠久的民俗活動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南昌的人們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征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里區太平鄉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流傳于哈爾濱的漢民族。元宵節這天,家家用面團做成各種形狀燈,不同顏色的燈,還有玻璃燈、冰燈,做好后,先送到祖宗靈牌位上,祈求祖宗保佑,再送到天地、灶神以求神仙賜福;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等處,以求五谷滿倉,牛肥馬壯,打水平安;然后送到大路,祈求出入平安,家迎四方客;最終由家長把燈送到祖墳上,為祖宗靈魂上天照好路。
每年的元宵節,邯鄲地區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還有蕩秋千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蕩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人們認為蕩秋千能祛除疾病,因此男女老少都要在秋千上蕩上幾下。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蕩秋千高手,有時還要進行表演比賽,這比賽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蕩秋千分單人蕩、雙人蕩、立蕩、坐蕩,秋千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有胡悠、過梁悠、板不煞等等,既安全又具有觀賞表演性。這種有益的民間體育游藝活動,成為邢邯大地上生活的人們一種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
每年一進臘月,土家人就開始漫山遍野地尋找埋在土里的樹蔸。油茶樹蔸最好,雜木樹蔸次一點,蔸蔸越大越好。年三十夜,人們把火坑中一年都沒移動過的三腳鄭重地端出來,然后,在火坑上架起大大的樹蔸,全家人圍坐在火坑邊,邊燒邊祝福。這夜全家人都不睡,邊講吉利話邊觀旺火;鹈鐭猛笳髫敋夂茫@叫燒年火蔸蔸。年火蔸蔸燒得時間越長人們越高興,有的幾天幾夜不熄。土家人將坐通宵稱坐草。據說這樣就能把雜草坐掉,來年莊稼長得旺,便有一個年成。在鶴峰,年火蔸蔸不能全部燒完,要留碗口大的一塊,在正月十五送到土地廟去。年蔸被土家人視為圣火。寄托著煙火不斷、子孫綿長的愿望。
民俗作文 篇5
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銀河般燦爛的文明,傳承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體現了現代人對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特別有本土氣息和名俗風情的文化傳統,那就是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都有一種民風情調的文化——“年例”;蛟S有人聽過,或許也有人沒有了解,沒有關系,就讓我帶你們進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鄉,同樣也會舉辦“年例”。所謂“年例”,就是一年一次類似于春節的重大日子。但是這并不乏各地風土情調,因為每個不同村莊所依照來主辦“年例”的主題都不盡相同,不免有幾絲幽美神秘卻總是吸引人的氣息。我家鄉的“年例”主題,據村中的長輩在夜中促膝長談中才知道,原來家鄉的先人們為了在農閑之際和家人朋友團聚,于是便定下主題,也就是立下規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親戚朋友請來,團聚在一起。于是乎便成了我家鄉的“年例”。但是,各個村莊的“年例”來源是不盡相同的,充滿了他們本土的氣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里人吃完湯圓后,就要開始準備明日的“年例”的活動事項了。首先通知親戚朋友,也有的時候提早通知。然后就從養的雞中挑出適合的雞,準備第二天用來敬奉神靈和招待親朋好友。接著就要去了解“游神”的路線。所謂“游神”,就是村里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獅子的服裝舞動獅子,有的打鼓敲鑼,有的則拿著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靈到來過你家并帶來福氣。確定路線后,就要決定第二天殺雞的時間,從而能在神靈到來之前擺好并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在決定的時間里殺好了雞,擺放在碟子里,并且把桌子擺放在家門前,把雞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擺放了蒜,蔥,糖果,茶,酒等許多好寓意的物品。當“游神”隊伍走過時,我們要先放鞭炮,然后他們在桌子前舞著獅子大展旗鼓,場面十分熱鬧,象征著紅紅火火!坝紊瘛标犖殡x開之時,我們要遞上紅包。
接著親朋好友紛紛到來,于是便開始了全家團聚的美好的團圓飯。
這就是“年例”,充滿了本土濃厚的氣息。成為眾多民俗文化的閃閃銀河中的一顆。
民俗作文 篇6
眾所周知,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既然是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難免會聚集在這里。其中,有和我們膚色不同的,有和我們國籍不同的,也有和我們居住在同一片華夏土地上,只是信仰不同、習俗不同的56個民族的朋友們。
深圳的習俗可以說,是聚集了各個民族的精華部分,主要由廣府民俗、沿海民俗和客家民俗這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蘊含著千年文化的精髓,比如說廣府民俗的:鞭打土牛催春耕,集市貿易有墟期,敬祖睦宗大宗祠,金獅獻瑞鬧新春,初入學堂拜孔子?图颐袼椎模河耱尮泶虼篚,祥瑞麒麟舞鵬城,龍騰四海慶太平,涼帽遮顏唱山歌。還有沿海民俗奇特的:天后廟前“辭沙”祭,浮家泛宅水上人,沙頭角街舞魚燈。
這些民風民俗可謂是各具特色,但有些人會忍不住發問:“深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前沿的高科技城市,這些看似有趣但質樸古老的東西,對于我們深圳來說,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在現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要不要將這些習俗延續下去呢?”
其實,任何一個古老的東西,都是由厚重的歷史疊加而來的,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則是可怕的。而這些民風民俗不但歷史厚重,還結合了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比如說,廣府民俗的“初入學堂拜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儀式“廣府人八百多年來演繹出多姿多彩的廣府民俗。由于有重教崇文的優良傳統,當地初入學堂的學生,都要先舉行“進孔門”的祭孔子儀式!边@個儀式恰恰體現出了廣府人注重修養和學問,而這樣的修養和學問,在以后的發展中而起到了重大作用;還有沿海民俗的“沙頭角街舞魚燈”,舞魚燈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早操清朝就已經廣為流傳,魚燈不僅僅樣式美觀,還蘊含著人民美好的祝愿,慢慢地,就從莊重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輕松的娛樂。別忘了“金獅獻瑞鬧新春”,這就是最早起源的舞獅的本體,可以說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突破。
“民俗的,才是世界的!比魏螙|西都不能像一個值得紀念的民風民俗那樣長久地存在在某一個地方?梢哉f,我們的民風民俗已經成了深圳的另一個閃光點。
民俗作文 篇7
秋日的晚風帶著落葉,一起飄蕩在小路上,夕陽燒紅了天邊的白云,眼前那棵高大而粗壯的柏樹,盡顯滄桑。耳邊傳來是“咿呀”的聲音。
兒時是在老家度過的。夏日是炎熱的,姥姥喜歡在正午躺在那藤椅上,拿著一把又大又圓的扇子,輕輕地搖。旁邊放一個略顯破舊的收音機,放著是那“咿呀咿呀喲”的京劇。姥姥很喜歡聽著戲,她什么戲都聽過,像是黃梅戲、豫劇、呂劇等等。不同地方的戲,從她那破舊的小收音機里傳來。
我那時還小,聽不懂里面在唱些什么,想和姥姥說說話,她一邊扇著扇子,一邊做了一個“噓”的動作,示意我不要說話,我只好趴在她的腿上,借著扇子的清風,進入夏日涼夢。
后來,再大些,勉強可以聽清一兩句,但是仍然不懂意思。中午陪姥姥聽戲已經成為了習慣。不同的是我喜歡趴在風扇前,聽戲。風扇的風吹的總是很大,將我的頭發到兩邊,猛烈的清風撲到我臉上。耳邊依然傳來的是“咿呀咿呀喲”的唱戲聲。
那天早上姥姥起得很早,在院子里忙來忙去,我揉了揉朦朧的眼問她:“今天有什么好事嗎,為什么這么忙?”
她回過頭,臉上帶著笑,以至于她臉上皺紋都變成優美的弧形:“今天村里要來唱戲的,一會去看。 闭f完她又去忙活?粗龔澋乃乒谋,在清晨的曦光下留下了一個彎彎的背影。
臨近中午,姥姥便領我去占位。走到柏樹下,已經有很多人了,姥姥找了一個地方放下馬扎,坐下。而我偏要擠到前面看個清楚。
終于等到開場,臺下的人紛紛鼓掌,簾子被掀開,從里面出來一個臉上抹滿油彩、身穿戲服的人出來,身后跟著些和他一樣的人。一場下來,人們喝彩不斷,我也跟著鼓掌,似懂非懂地看著臺上人所唱的悲歡離合。
一直表演到下午才結束,我一直坐在最前面,不曾離開,生怕別人搶了我的位置。這中間有人來,有人走,有人罵故事里的人物,有人笑故事里的情節。
再后來,我離開了家鄉,便再也沒有看過戲,直到那天突然很想看戲,那種思念涌上心頭,我終是買了一張票去聽了一場戲。聽的人很少,不似當年那般熱鬧,耳邊依然是“咿呀咿呀喲”的聲音,可終究感覺少了些什么。
臺上的人唱著一個個不同的故事,臺下的人越來越少,我依然坐在那里聽他唱完,他們熱愛傳統文化,并且愿意傳承下去,他們值得尊敬。
迎著風走在路上,看著人來人往,世界終是變了,變得越來越好,很多高科技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可有些東西卻在慢慢消失。人生中,有些人來了,有些人走了。就像戲里唱的悲歡離合,就像詩里說的月有陰晴圓缺。
落葉跑到我腳下,我將它們輕輕踢起,耳邊回蕩的剛才的戲,不禁哼了兩句,一切剛剛好。
民俗作文 篇8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澳沁_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隊伍,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精華】民俗作文錦集8篇】相關文章: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四篇02-26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6篇02-23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六篇02-12
【精華】民俗作文錦集七篇01-29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7篇01-24
【精華】民俗作文錦集十篇01-21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5篇01-21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9篇01-10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8篇12-28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錦集九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