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時間:2025-02-05 11:45:36 文圣 民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通用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桂林民風民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通用15篇)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里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不使人間遭殃。除夕夜幕降臨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2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筑、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筑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致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么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里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3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后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干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繡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里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涌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4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后,壯族人忙著過年的.各種準備:掃房梁粽子、糯米糕、米花糖、糯米餅、芝麻餅、油饃等新年食品。

  除夕那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壓年飯,迎接新年,一般都要宰大閹雞,魚,家家戶戶都有。按照習俗,壓年飯的食物要煮得多,吃得夠多,這意味著來年五谷豐收,來年有余。初一忌拿刀,一般不砍東西,不殺生。據說這一天用刀砍東西砍掉新年的好運。一般初二以后才能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互贈食品包括粽子、米花糖等。

  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山歌賽、舞獅、斗雞、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5

  說起壯族的民風民俗,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呀!

  走進我們壯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壯族最具特色的用來傳情達意的信物——繡球。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的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絲帶,供手握拋擲。拋繡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駝”,并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繡花布囊及繡球。

  當然對我們壯族來說,最重要的日子非“三月三”莫屬。壯族三月三又稱“歌圩節”。意為到洞外、田間去唱歌,農歷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在壯族的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誕辰日。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數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也有傳說是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所以又稱“歌仙節”。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大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便會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若彼此有了情誼,再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有眼緣,并對他的歌才滿意,便會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予意中人。

  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廣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五色糯米飯五彩繽紛,鮮艷誘人,天然色素對人體有益無害,味道清香,別有風味。如果再搭配五色粉蒸肉,味道更是不可言喻。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就是我家鄉的三月三,有機會歡迎你們到廣西做客。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6

  說起我們壯族的節日,那最熟悉的便是“三月三”了。

  在“三月三”這天,人們會唱山歌、拋繡球、打花炮、吃五色糯米飯。說起唱山歌,就會想起劉三姐,她聰慧美麗,歌如泉涌,歌聲優美動聽,深受民眾喜愛,被人們稱為“歌仙”,所以人們還專門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這天紀念她。

  在我的家鄉,每逢三月三,人們便會一起對山歌。有時就算我聽不懂方言,但是我也樂在其中。

  五色糯米飯有黑、白、紅、黃、紫這幾種顏色,象征著五谷豐登。小時候我很疑惑,為什么糯米飯有這么多的顏色?這些顏色是怎么來的呢?問了媽媽才知道,哦,原來是用植物染成的。黑色用的是黑豆;黃色用的是梔子;紫色用的是紅藍草;而紅色是用楓葉染的。

  去年三月三,我們一家人回了老家。經過了大約四個小時的路程,終于到了家里。一進家門,只見奶奶拿著梔子和紅藍草正在泡水。我連忙跑向廚房,興奮地喊道:“奶奶這個什么時候才泡好啊?今晚可以吃了嗎?我想吃糯米飯了。”奶奶笑了笑:“要到明天,你先去吃外面的那些糯米飯吧。”我吃到的是白色的糯米飯,不甘心地想:唉,這些糯米飯只有香和味,要是有顏色,那才叫好吃呢!畢竟美食都講究色香味俱全嘛。

  我記得那天我總是在廚房里進進出出,恨不得馬上吃到黃色和紫色的糯米飯。終于我從中午熬到了晚上,連睡覺都夢到自己在吃五色糯米飯,真想快一點到明天。到了第二天,我匆匆洗完漱就跑進廚房,看到已經煮好的糯米飯,那色澤光鮮亮麗,五彩斑斕,擺在簸箕上,仿佛開了一朵五彩的絨花。那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真是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除了我們壯族的三月三,還有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祖國。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7

  三月三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里的三月指的是農歷三月份。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意思是說農歷三月初三軒轅皇帝出生的日子。 因此,每年的這一天,很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會到“老家河南”的新鄭,尋根問祖。

  三月三是上巳節的俗稱,是漢民族傳統節日 。上古時代是以“干支”紀日,把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在古代這一天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在古書《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到了魏晉以后,上巳節又改為農歷三月初三。

  三月三這天是有很多傳說的,例如,傳說三月三這天是上古時期伏羲的出生日,也傳說是王母娘娘的出生日,也有人把三月三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女兒節等等。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古人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祈福未來美好生活的,也是想圖個吉利。

  在古代早期的時候,人們會在上巳節這一天“淋水除垢,袱除不祥”,通過沐浴洗濯達到祈求去病消災的目的。在古代每年這一天人們穿上新縫制的衣服,相約在水邊嬉戲沐浴。在沐浴之前大家也會相互贈送蘭草,在古人的認知里,蘭草所釋放出的香味,能夠有驅邪的功效。

  古時候上巳節這一天,一些相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也會借這次機會,表達愛意,贈予對方“芍藥”,作為定情信物。這個芍藥有啥特別呢?其實沒啥特別,只不過是芍藥的“藥”字通“約”字,代表相約。古人談戀愛和我們現代不同,還是比較含蓄的.。所以,那個時候的芍藥是男女間的定情信物。這種表達愛的方式也是有記載的,在《詩經鄭風溱洧》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讠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描述了老祖宗在上巳節這一天,在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戲,互結情好的動人情景。

  在杜甫《麗人行》中也有上巳節這天的描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時到今日,這些活動其實已經很少有了,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三月三是古代情人節了,只記得“三月三,薺菜煮雞蛋”了。

  上巳節在唐代盛行起來,也被稱為踏青節,變成了全民的狂歡節日,這一天官府會組織大型的郊游和飲宴活動與民同慶,歷史上著名的《曲江宴》就是這么來的。當然,上巳節作為古代重要的節日之一,不可能只是吃喝了事。這一天在民間還會有像踏青、蕩秋千、蹴鞠、拔河、放風箏、射箭、彩舟競渡等一些活動,是非常熱鬧的一段時間。

  上巳節一般是清明前后,是農民春耕的大好時節,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影響到越冬作物的長勢和春季作物的種植。所以,古人也非常重視這一天的天氣變化,形成了很多農諺流傳下來。分享幾個給大家,作為了解!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8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又稱“歌圩節”,意為到洞外田間去唱歌。傳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歌仙——劉三姐。我曾聽奶奶給我講過,劉三姐能歌善舞,她的歌聲像春風一樣柔和動聽,常常帶領鄉親們唱歌,以表達對常常壓迫村民的地主的不滿。所以地主莫懷仁對她懷恨在心,企圖禁歌,卻被劉三姐用山歌反駁的理屈詞窮,啞口無言。可是不甘心的莫懷仁,甚至不惜重金聘請來了三個秀才與劉三姐對歌,企圖用歌聲降服劉三姐,結果毫無招架之力,輸掉比賽的莫懷仁一氣之下掉進河里。所以人們在三月三這天對山歌,吃五色糯米飯來紀念劉三姐。

  五色糯米飯不僅僅用來紀念劉三姐,也有著五谷豐登的寓意。有黑、紅白、黃、紫五種顏色組成。黑色象征土地肥沃,紅色象征子孫帝王。黃色象征五谷豐,白色象征純潔的愛情色,紫色象征富裕飲食。小的時候,每逢三月三吃到香甜軟糯的糯米飯,我就會想:糯米飯這些鮮艷的顏色是怎么做出來的呢?于是去年三月三,我特意請教了在我心中無所不知的奶奶。原來黑色的糯米飯是用楓葉染制的,黃色使用梔子染制的,紅色和紫色是用同一種植物——紅藍草染出來的。

  首先要把糯米洗干凈,接著把糯米泡進這些植物的汁里。糯米剛泡進汁里的時候,顏色還是白凈的,像是珍珠散落在了彩色的布匹上,奶奶說這些糯米要泡上一整天。于是我時不時就來看看,看著原來純白的糯米一點一點染上顏色,有趣極了。第二天,白凈的'“珍珠”已經泡成了艷麗的黑、紅、紫、黃各種顏色。奶奶把糯米放進了鍋里蒸,我站在一旁,好似一個木頭人一般一動不動,目不轉睛地盯著。雖然我表面平靜,但我的內心的湖面已經泛了波瀾,對于即將做好的糯米飯,我迫不及待。

  在奶奶掀開鍋蓋的一瞬間,幾縷白煙向上散開,香氣鉆入鼻中,讓我垂涎三尺。我舀起一勺熱乎的糯米飯,軟糯的口感散在口中,鮮美極了。讓人吃了一口就會想吃下一口,真是回味無窮。這樣色香味俱全的糯米飯,是誰都無法不喜歡的吧?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9

  關于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做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飯,還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對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有知識性的盤歌、斗智的蠻歌和情歌等。內容則是天文地理、文學、社會、倫理道德等無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為見面歌、邀請歌、愛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歌聲像條紅線,牽著兩顆愛心,若姑娘中意小伙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將手中繡球贈與他,“他”則回贈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達感情的交際工具便是彩蛋。小伙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愿意,就握住彩蛋不讓碰;若有意就讓小伙子把蛋碰裂后一起吃,同時也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三月三已成為國際性的歌節和具有新時代氣息的綜合性文化節日。

  三月三花炮節是侗族人民傳統的體育盛會,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壯、瑤、苗、漢等族的男女青年,身著民族盛裝前來廣西三江富祿地區赴會。后生們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搶花炮是花炮節的主要活動。待炮聲一響,那個圈有紅綠布條的鐵圈沖上天空,立即成為全場注目的焦點,場上上百名隊員爭相搶奪,搶走花炮的選手意味著智勇雙全,他們不僅能獲得長者頒發的獎品,也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花炮會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蘆笙、對歌、唱彩調、看侗戲,斗牛、斗雞、斗鳥等,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在三月三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殺豬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時還要掃寨趕鬼,外人絕不能在這天進寨,否則被認為是破壞掃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間傳統習俗。這天,彝、白、傣、苗、哈尼、納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呼群約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大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節日的歡樂,日暮興盡方歸。

  海南黎族在農歷三月要過“愛情節”,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節日,后逐漸發展成為整個黎族的節日。它的形成與黎族的婚制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天,必定舉行篝火歌舞晚會。篝火旁,黎家姑娘、小伙和著節拍,跳起歡快的“檳榔舞”和“竹杠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戀”開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里、溪水邊,三五成群的對歌擇偶。中意的便雙雙離群,互贈定情信物,小伙子將耳鈴或手鐲為姑娘戴上,姑娘則將自織的七彩腰帶系在情郎腰間。這種對唱情歌擇偶的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現在的“三月三”,除傳統歌舞外,還有經貿交流等活動。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0

  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傳統的節目,有的流傳的較為廣泛,如中秋節,吃月餅、賞月這樣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同樣的,也有一些是某些地區或某個民族的特色,如三廣西的三月三。

  廣西的三周三是一個法定節日,在三月三時,人們都要放兩天假,這足以證明三月三這個節日的重要性,當然,三月三也不是一個憑空冒出來的'節目,它也是有來歷的。

  相傳,遠古的壯鄉有個員外,他有三個美若天仙的女兒,其中,只有小女兒麗妹沒有嫁出去。這當然不是因為麗妹丑陋,實際上,她聰明漂亮,也有不少人上門提親,但麗妹都一一拒絕,這是因為,她早已喜歡上了博學善良卻出身貧寒的阿強。他們兩情相悅,甚至有不少人都給予他們祝福,只可惜,員外反對他們的戀情,這讓麗妹心灰意冷,侍父母睡去后她留下遺書,懸梁自盡了。而阿強知道后,一頭撞到梁柱上,和麗妹去陰間做夫妻了。

  而三月三,便是為了紀念這一對求而不得的戀人。在三月三時,人們會包五色的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各色的植物,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這種糯米飯軟糯可口,據說吃了還能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制作糯米飯非常講究技巧,每一種顏色都要用到植物體內的汁液,而且能強身健體、清熱涼血,并且還很好看。畢竟是五色的糯米飯,跟普通的糯米飯不一樣。而彩蛋,則是用來促進感情的。

  其實三月三本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不知為何,現在只有廣西等少數地方才過這種節日。我挺希望三月三能傳承下去的,畢竟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要由我們中華民族繼續傳承下去。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1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陽春三月的太陽照在人們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們都脫下了厚厚的冬裝,可愛的小燕子又從南方飛回"老家"了,柳樹今年又長出了長長的枝條,像小姑娘的辮子.

  "吹面不寒楊柳風",陽春三月的風吹在人們臉上暖暖的、柔柔的。像媽媽的手撫摸著我.春風吹綠了小草、吹綠了樹葉、吹綠了田野、吹綠了大地、吹綠了柳枝、吹飛了風箏。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2

  故鄉,故鄉是什么?故鄉是你在兒時的一個夢,故鄉是你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塊基石。有一首歌這樣唱到:“走遍天下的路,最美的還是故鄉;喝遍天下的水,最甜的還是故鄉。”

  我的故鄉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那里3月3日時會敬娘娘,每年的生日三日,這天我奶奶總會跑到我姥爺那邊,買上一大袋的紅蠟燭,香煙等等。每次都靜靜的時候,她總會把香燭點燃,放在汽車的每個輪胎面前,讓我過來磕頭鞠躬,我鞠完躬后她會讓我拿著煙跟在她的后面走剛弄完后,才準休息。

  我記得今年3月3日的時候,我奶奶像往年一樣。買了煙和燭,讓我姑爺爺下來把雞殺掉,將雞血滴在一張張紅紙上,讓我拿點兒紅紙跟她圍著車轉,將滴有雞血的紅紙粘在車輪上。然后又叫我把紅燭點燃,跟她一起走,最后拿幾塊磚頭放在車輪前,然后叫我把紅燭和煙點上后放在一直磚頭上,讓我鞠躬磕頭。

  敬完娘娘后,奶奶就把剩余的善后工作交給了我,她就去洗手了,讓我把剩下的雞血倒掉,把把剩下的紅紙嗯放在一個抽屜內,把竹和香放在柜子上,最后把地上的灰掃掉娘娘就敬完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個人的`家鄉可能說風俗不一樣,但是每個家鄉的風俗寓意都是一樣的,都是象征著美好,對新生活的向往和辭舊迎新心愿,三月三那天許多人都在敬娘娘,都做這和我們一樣的工作,但是每個人都覺得非常快樂。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廣西”三月三”,就是壯族、侗族,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日,我們還稱它為“花炮節”。

  為什么要叫它“花炮節”呢?因為在廣西農歷三月初三這天,人們會舉行一項富有特殊競技性、對抗性的體育運動——搶花炮比賽。花炮是一個直徑6厘米,外圍包了一圈花綢的圓形鐵環,將它套在一個迫擊炮似的圓筒上,通過火藥爆發的沖擊力將它送上天,落地的時候人們可以跳起來爭搶它,搶到它的人呢,所在的隊伍就可以積一分,到最后誰的分最高,就可以得到全參賽人員的祝福和稱贊。花炮是個象征幸福的花圈,誰搶到花炮,就寓意著他以及他所在的寨子在這一年會人財兩旺、幸福安康。

  廣西素有“歌海”的美稱,特別在“三月三”這天,家家都要穿上特定的服飾,去參加城寨的'歌舞表演會,對唱山歌、跳竹桿舞、吃美食等各種民俗活動全部匯集在一起,好不熱鬧。表演會上,最令人興奮的,莫過于群舞表演了,上百號人手牽著手,圍成個圈一蹦一跳地轉起來,姑娘們身下的裙子飄揚,就宛如一條五彩的絲綢帶鋪開,每個人的臉上都揚溢著幸福與喜悅的笑容,步伐是那么輕盈,眼睛是那么明亮,神情是那么美好,這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贊嘆與欣賞。

  不止是活動,“三月三”專屬的美食也是讓人贊不絕口。先講講五色糯米飯吧!傳說,是一個叫特儂的人,為了不讓猴子偷吃老母親的糯米飯,靈機一動把黑楓葉搗爛,再用水一沖,把糯米放進去浸泡,這樣,蒸出來的飯就是黑色的了,猴子看見了以為是毒藥,也就不敢吃了。后來,經過時間的推移,人們又發明了紅、黃、白、紫四種飯,并稱為“五色糯米飯”。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在三月三這天,還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煮上一大鍋,全家吃上一碗,食之即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據說還可以祛風濕、清火、腰腿不痛,還可預防春疫。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雖祖籍湖北,但在廣西生長的這些年,也感受到廣西少數民族的風情,并漸漸融入其中。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4

  陽春四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迎來了一個節日,大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這,就是我們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問,三月三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三月三有多種不同的來歷,但最著名的非“劉三姐”莫屬。

  相傳,劉三姐的歌聲婉轉動聽,被譽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財主們犯下的滔天罪行,財主們對劉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時候讓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們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來紀念歌仙。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習俗,歌圩節。

  三月三不僅僅是壯族的節日,也是漢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節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過春節更重要。

  三月三這一天,壯族人民家家戶戶制作五色飯,染彩色蛋,穿上節日盛裝,趕去參加“歌圩節”。“歌圩節”的地點一般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歌圩節”一般持續兩三天,附近的群眾無論相識與否,都以飽滿的熱情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歌圩節”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紛紛三五成群地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覽歌”,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邀請歌”。得到女生回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愛慕歌”和“交情歌”。分別時,唱“送別歌”。歌曲隨心所欲地編,隨心所欲地唱。親切感人。

  這,就是三月三,我們的三月三!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 15

  我們家有一個習慣,每到農歷三月三,我們就會祭三位菩薩。“今天又是農歷三月三,爺爺,我們又該祭菩薩了!”“對啊。”“爺爺,我們為什么要祭三位菩薩呀?”“這樣能讓三位菩薩保佑我們一生平安。”“哦,原來是這樣。”我心中知道了“驚天大秘密”而開心。

  每到農歷的三月三,也就是我們祭菩薩的時候,爺爺會先把雞的毛全都拔掉,再放進鍋里煮,通常雞毛拔掉后不會全部扔掉,還會留下三根屁股上面的毛。這時候爺爺和我會留在家里面看著雞,奶奶去外面買香、蠟和米糕。

  爺爺拿出很多杯子來,把每個都裝滿沙子,再從里面拿三個出來放在桌子最前方,左右兩邊各一個,中間也有一個,再拿出兩個盤子擺在桌子中間的左右兩邊,然后爺爺又把裝滿沙的杯子均勻的擺放在家里面的各處。

  等奶奶把香、蠟和米糕買回來后爺爺的雞也好了。爺爺把蘋果、米糕放在兩個盤子里,又把雞放到盆子里,把三根雞毛插在雞屁股上,把香插到擺在地上的杯子里,每杯一個,桌上的杯子左右兩邊插上香,中間插上蠟,在放吃的時候,爺爺還說:“三位菩薩上桌子吃飯了……”

  終于到了祭拜的時候,我站在桌子前面,爺爺讓我作三個揖,我在作揖的.時候,爺爺就在旁邊幫我祈禱:“三菩薩請保佑我孫子考上好學校,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祭菩薩是一個祈福的活動,它寄托了人們對菩薩的尊重,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桂林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4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27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03

民風民俗作文01-24

民風民俗作文01-26

民風民俗作文01-23

民風民俗作文01-22

民俗民風的作文11-0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一本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 亚洲成色在线观看网站 | 中国字幕亚洲综合亚洲成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