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數學與生活作文四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與生活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1
我們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數學的原型,我們學生粥時的身邊蘊藏著許多熟悉的數學知識,比如說,上街買東西時要用到加減法,裝潢新房屋時,總是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是從生活中產生的,那些可都是數學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學們學數學知識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識從書本上搬到腦子里,很少會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可是現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學們都學會了把數學運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學家去玩,可同學獨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們都餓了,于是,同學跑進廚房,自己開始做早飯了。一開始,那個同學先把米淘好放進鍋里,然后開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時間來烙三張餅,他先把第一張和第二張餅放進鍋內;一分鐘后,他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過來;再烙一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他取出來,把第二張餅的反面放進鍋里,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只需要三分鐘,三張餅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時間他就可以做些別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別的事,那他不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嗎?那他不虧大了呀!所以說,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數學中的奧秘,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吧!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2
數學王國是豐富多彩的,是神氣美妙的,它像無邊無際的大海。我們像一只只小螞蟻,在尋找著食物。哦不,數學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幫助。
由于我鉛筆用完,準備買十支鉛筆。俗話說得好:“貨比三家。”我連忙逛了三個書店,先把每個書店的鉛筆價錢記下來。回答家,我把價錢報給爸爸聽,爸爸沒有思索,立刻回答出:“商城書店,最便宜”。我有點半信半疑:是嗎?突然腦子一開竅———我何不用數學來解決這問題?我回到書房,對這項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我思索著:“商城書店”6支3元,還送1支;“新華書店”每支0。7元;“東方書店”每支0。6元,然后用總價便宜1元。我想在學校里做應用時用通分,我何不來試一下,當我把“商城書店”的價錢和支數化成分數后,腦海里冒出來一個大問題———送一支如何算,我絞盡腦汁想不出來,只能放棄著一條路,突然眼前一亮,我何不這樣———買十支"商城書店的價錢:3÷6=0。5元,10—1=9支,0。5×9=4。5,所以在“商城書店”買10支要4。5元:買十支在“新華書店”的錢:0。7×0=7元,所以在“新華書店”買要7元;買10支在“東方書店”的價錢:10×0。6=6元,6—1=5元,所以在:“東方書店”買10支要5元,因為4。5元<5元<7元,所以在“商城書店”買10支鉛筆較合算。果真如此,在“商城書店”10支鉛筆只需4。5元。
數學在生活中也是節錢的大好方法,所以我們要到“大海”中去尋找更多利于我們的好處。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3
一年一度的美食節又到了,我拉著爸爸媽媽的手,隨著歡樂的人群,來到了美食廣場。節日的廣場是人的海洋,美食的天地。
可以坐著吃的地方已經沒有了,只能一邊買一邊吃,一邊吃一邊買。一串魚丸兩塊錢,媽媽給了我十塊錢,我買了三串,找回了4元。接著我要吃雞腿,媽媽又拿了100塊錢,站在旁邊看著我,我胸有成竹地跟湖北的女人買了三只,我想,三乘以五,等于十五,那么,用100減去15,就等于85了,我跟媽媽說,是不是要找回85塊錢呢?媽媽笑咪咪地看著我,“為什么呢?”我解釋了一下,接著,她果然找回了85塊錢給我。我心里樂滋滋地,原來學數學的作用這么大,處處用得著數學呢。吃完了美食,我們又去購物,媽媽一眼相中了一種暖色的被單,各買了大、小一床。大的38元,小的28元,媽媽給了100塊。媽媽說:“這下,要找回多少呢?”我歪著頭,掰著手指,算了算,低聲說:“找回34塊。”“媽媽說:“為什么說的這樣低聲呢?”“因為我不知有沒有算對。”“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孩子。
要想學好數學,除了興趣,還要有信……”我瞥見她給了媽媽35塊,正要說多了一塊,媽媽已經給了她1塊了。我皺起眉頭,但仔細想,就想明白了。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數學,跟生活息息相關。今后,我一定要更加認真地學好數學。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4
摘要:道德,從直觀看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生活中的數學原理作文。但從道德形成的內在機理看,它又是一種人類理性選擇的結果,包括道德在內的諸多制度規范的形成都凝聚著最優化、最經濟等深刻的數學原理。
關鍵詞:道德、數學、生活、制度
今年國慶節第二天,爸爸媽媽帶我到紅山動物園去游玩。為了豐富游玩的內容,增加游玩的樂趣,我買了一大把香蕉準備用來喂耍猴子。來到猴山后,我發現好的位置都被別人占據了,我要喂猴子,只能將香蕉扔到猴子喝水的區域,而猴子要想取到香蕉,必須要踏過一塊木板,而踩上這木板,上面懸掛的桶里就有水沖下(估計是給猴子飲水或洗澡用的)。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扔下一截香蕉,只見一只猴子跳上木板搶到了香蕉,但這一跳,觸動了木板的開關,頃刻間一大桶水沖下,淋濕了其他的猴子;接著我又扔下另一截香蕉,又有一猴子搶到了香蕉,但同樣又淋濕了其他的猴子,我覺得這很好玩,于是又重復這一把戲,但當我第十次扔下香蕉后,只見猴子都站在原地不再搶了,我納悶起來,難道是猴子吃飽了?但也不像呀,他們都一個個眼睜睜地盯著地上的香蕉,此時一只小一點的猴子仍準備偷偷去搶香蕉,但它的舉動被別的猴子似乎發現了,其他的猴子都爭相去揍這只小猴子,最終大伙都沒再去搶香蕉。我弄不明白,撓著頭想為什么會出現這一情形呢?“看來剩下的香蕉,只能我們自己享用了”,站在一旁的爸爸風趣地說。我悻悻地離開了猴山,爸爸卻問我悟到了些什么,我一時答不上來。爸爸說,這是一個“道德”問題,其中蘊含著數學原理。
“道德”?“數學”?這分明是風馬牛不相接嗎,怎么會與道德、數學扯在一起呢?我趕忙向爸爸求解。爸爸娓娓道來:“在爭搶香蕉過程中,雖然一個猴子搶到了香蕉,但是其他猴子卻淋到了水,搶到香蕉的猴子是不確定的,但絕大多數猴子淋到水卻是必然的,這就是說,只有少數猴子是得益的,絕大多數猴子是受損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損人利己’,大多數猴子當然就不會答應了,因此誰再去搶香蕉,其他的猴子就會揍他,懾于大家的威力,也就沒有猴子敢搶香蕉了,這就在猴子中產生了‘道德’”。“也就是說‘損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事,也是不能而為的事,如果這些猴子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群人,大家約定俗成,相互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規范了”。啊呀,原來是這樣!
我似乎有所感悟,但這與數學又有什么關系呢?“當然有關系啦!這里面蘊藏著數學上成本與收益的比較關系,一個猴子收益,其他猴子吃虧,這在交易活動中叫‘不經濟’,在數學上叫‘不優化’,此類行為的.邊際效益很低,這種行為長期存在對他人就不公平、對社會也就不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很不利”。爸爸鄭重地說,這方面的例子,在實際生活中還不少。例如:“有的竊賊在公共汽車上偷東西,車上其他乘客看到了,卻不吭聲,沒有被偷的人想,反正偷的不是我的東西,我說出來,別的乘客不一定會幫我,我反而會遭到竊賊的傷害,我又何必揭穿他呢?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偷竊行為為什么能夠得逞的原因”。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如果每個人都從“利己”不道德的角度想問題,就整個社會而言,就是不經濟、不平衡、不和諧,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會越來越糟糕,不知道什么時候,下一個受害者就輪到我們了。可見,不道德行為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自己!而大家普遍遵守道德就是對自己最有效的保護!
“孩子,現實社會中,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問題無處不在”。但這好像不是常見的數學問題,我仍疑惑地說。爸爸思索著說,“隨著人們實踐的不斷深入,數學已發展出許多門類,有的是通過數字來說明道理,有的則是通過方法論證來揭示事理。剛才,我們所說的就是數學學科中的一個分支——博弈論,它是一門以最優化實現為目標的應用數學,運用它不僅可以解決自然科學中的難題,對解決日常生活中復雜的社會問題也非常有效。諸如:田忌賽馬、環境污染、見義勇為等社會問題都可以用博弈論得到科學解決和合理解釋”。“我們平時學習數學,就是要善于用數學的方法和思想,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設計出更合理的制度體系,形成更科學的社會規范,讓我們生活得更生動、更精彩、更美好”,事實證明,那些經久不衰的道德規范,都是符合數學最優化原理的”,爸爸如是這般地說。
在爸爸的啟迪下,我漸漸感悟到:道德,從直觀看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從內涵機理看,又是一種人類理性的選擇結果,其凝聚著深刻的數學思想——從最優化的視角,社會需要建立科學的道德體系,以規范公民行為,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從最經濟的角度,生活需要道德,以遏制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法行為,最大限度保護我們自己;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看,我們不僅需要道德,更需要將最低的道德規范和道德義務固化上升為法律法規,以提升對不道德行為的剛性懲戒,塑造遵守道德的良好社會環境,讓更多的人自覺遵守道德、維護道德,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此時此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奧妙了。它不僅應用于自然科學,而且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我們深深的啟迪,當前有些不法之徒制售“地溝油”、“病死豬”,損害的是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是最不道德的行為,必須堅決予以打擊。但反過來講,如果他們對數學知識能多一點了解,就會變得更智慧、更理性,更自覺地遵守道德與法律,那么社會上的違法犯罪自然就減少了。
可見,普及數學知識也是預防和減少違法行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舉措。因此,一定程度上講,學數學就是明人生,懂數學就是懂生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旨在討論數學問題,但沒有用數字說話,這可能與通常運用數字計算或數學論證得到某一結論的寫作套路大相徑庭,但正是基于對數學思想的興趣,才觸發了我選擇這樣的路徑,努力用數學原理來剖析制度規范,用數學方法來詮釋社會生活,我想這應該也是“生活與數學”論文的題中之義吧。
【數學與生活作文】相關文章:
數學與生活作文07-25
生活與數學作文05-10
數學與生活作文10-18
數學與生活02-08
生活里的數學作文06-01
作文:生活中的數學05-18
我的數學與生活作文05-14
生活中的數學作文精選03-15
數學生活作文03-31
生活中的數學的作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