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家之作:豐子愷《美與同情》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家之作:豐子愷《美與同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家之作:豐子愷《美與同情》
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在畫家,所見各人不同。博物家見其性狀,園丁見其生息,木匠見其材料,畫家見其姿態。
但畫家所見的,與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樹的因果關系,畫家只是欣賞目前的樹的本身的姿態,而別無目的。所以畫家所見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價值標準,與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們僅就事物的形狀、色彩、姿態而欣賞,更不顧問其實用方面的價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塊怪石,在實用上全無價值,而在中國畫家是很好的題材。無名的野花,在詩人的眼中異常美麗。故藝術家所見的世界,可說是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藝術家的心,對于世間一切事物都給以熱誠的同情。
故普通世間的價值與階級,入了畫中便全部撤銷了。畫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兒童的天真的姿態中而描寫兒童,又同樣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寫乞丐。畫家的心,必常與所描寫的對象相共鳴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備這種深廣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劃,決不能成為真的畫家。即使他能描畫,所描的至多僅抵一幅照相。畫家須有這種深廣的同情心,故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
藝術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類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無生物;犬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靈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詩人常常聽見了規的啼血,秋蟲的促織,看見桃花的笑東風,蝴蝶的送春歸;用實用的頭腦看來,這些都是詩人的瘋話。其實我們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廣其同情心,及于萬物,就能切實地感到這些情景了。畫家與詩人是同樣的,不過畫家注重其形式姿態的方面而已。我們畫家描一個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體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現花瓶的精神。我們的心要能與朝陽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寫朝陽;能與海波的曲線一同跳舞,方能描寫海波。這正是“物我一體”的境涯,萬物皆備于藝術家的心中。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贊美兒童了。因為兒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類,又自然地及于貓犬、花草、鳥蝶、魚蟲、玩具等一切事物,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現大人們所不能發見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換言之,即人類本來是藝術的,本來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長大起來受了世智的壓迫,把這點心靈阻礙或銷磨了。惟有聰明的人,能不屈不撓,外部即使飽受壓迫,而內部仍舊保藏著這點可貴的心。這種人就是藝術家。
西洋藝術論者論藝術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說。所謂感情移入,就是說我們對于美的自然或藝術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沒入于其中,與之共鳴共感,這時候就經驗到美的滋味。我們又可知這種自我沒入的行為,在兒童的生活中為最多。他們往往把興趣深深地沒入在游戲中,而忘卻自身的饑寒與疲勞。《圣經》中說:“你們不象小孩子,便不得進入天國。”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我們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可以因了藝術的修養而重新面見這幸福、仁愛而和平的世界。
賞析:
內容主題
美與實用的區別:以樹為例,博物家、園丁、木匠關注的是樹的實用價值,而畫家關注的是樹的姿態,即美本身。由此引出美的世界與真善的世界價值標準的不同,強調美是脫離實用目的的,如枯木、怪石于實用無價值,卻是畫家的好題材。
藝術家的同情心:指出藝術家的心對世間萬物都有熱誠的同情,能將世間的價值與階級在畫中撤銷,與所描寫對象共鳴共感。這種同情心使藝術家能描繪出各種人物和事物的靈魂,強調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
兒童與藝術的本質:贊美兒童是最富于同情的,他們的同情自然地及于萬物,能注意到大人注意不到的事,發現大人發現不了的點,從而得出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人類本來也是藝術的、富于同情的,只是受世智壓迫,這種天性被阻礙或消磨。
感情移入與藝術體驗:介紹西洋藝術論中的 “感情移入” 之說,說明人們將感情移入美或藝術品中與之共鳴共感就能體驗到美的滋味,而兒童的生活中這種自我沒入的行為最多,進一步強調藝術能讓人們重返如兒童般幸福、仁愛與和平的世界。
寫作特點
善用比喻和舉例:如以樹為例,形象地說明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使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在闡述藝術家的同情心時,通過詩人聽見子規啼血、秋蟲促織等例子,生動地展現了藝術家將同情心推廣到萬物的情境。
對比鮮明:將畫家與博物家、園丁、木匠對事物的不同看法作對比,突出畫家所見是美的世界;把兒童的同情心與藝術家的同情心對比,強調兒童的同情心更真切自然,也表明人類在成長過程中藝術天性的變化。
語言平實而富有感染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平實的語言把深刻的藝術道理和人生感悟表達得真摯動人,如描述兒童對事物的同情行為,“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兒童的純真與藝術天性。
藝術價值
美學價值:提出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即美是脫離實用目的的,是對事物形式、姿態的欣賞,豐富了人們對美的認識,引導讀者從新的角度去發現和欣賞美。
人性啟示:強調藝術家的同情心以及兒童的藝術本質,呼吁人們要保持內心的純真和對萬物的同情,不要被世俗的功利所蒙蔽,對于人性的回歸和心靈的凈化具有啟示意義。
藝術理論貢獻:引入 “感情移入” 之說,為理解藝術創作和欣賞的心理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藝術的本質和藝術體驗的來源。
【名家之作:豐子愷《美與同情》】相關文章:
改寫豐子愷《手指》02-25
我最為同情的人作文-同情作文01-25
同情是一種美作文-同情03-19
同情的作文01-16
名家經典散文06-09
【薦】同情的作文01-17
同情的淚水作文01-18
寫同情的作文01-18
關于同情的作文01-16
同情的作文(優秀)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