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作品鑒賞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作品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魯濱遜漂流記》內容簡介
魯濱遜·克魯索出生于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到了倫敦,從那購買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
第四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幸存,只身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等運到岸上,并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淡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制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還在荒島的另一端建了一個“鄉間別墅”和一個養殖場。雖然這樣,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只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只小的船。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5年后,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有一個腳印。不久,他又發現了人骨和生過火的痕跡,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準備殺死并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后,救出了其中的一個。因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把被救的俘虜取名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仆人和朋友。接著,魯濱遜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亂,把船長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叛亂水手,奪回了船只。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在島上住了28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后,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遜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并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二、《魯濱遜漂流記》作品鑒賞
主題分析
從這部小說的表面上看,講述的是一個奇跡般的歷險故事,但是,故事背后卻隱含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也隱藏著人們所普遍渴望和夢想的東西,如向往的自由、孤筏重洋、英雄夢想、敢于行動、自立于世、勇于擔當等等。這部小說也啟示讀者:沒有冒險就沒有成功,只有那些不畏艱險的人,才能享受冒險的樂趣。小說內容里自始至終充盈著一種勇敢無畏、機警果斷、自立自救、堅韌不拔的屬于男子漢的陽剛、冒險精神和頑強意志,這種意志,無論對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男孩子來說,都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處在多變的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即使是“假設”的災難和艱險,也隨時都有可能顯靈。重要的是,當意外的事情來臨了,應該學會接受和面對,該像魯濱遜一樣,用一顆積極樂觀的心,去看待世界,去對世界和明天抱有美麗的渴望、期待與信念。
藝術特色
《魯濱遜漂流記》的語言自然流暢,文字通俗易懂。小說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經歷,丹尼爾·笛福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小說的第一章簡要敘述了丹尼爾·笛福當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英國,交代了一下當時小說寫作的歷史背景,通過對英國當時的社會變革和英國早期的殖民擴張的介紹,使讀者對當時的社會有所了解。第二章分析了《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的殖民活動,闡述了魯濱遜的殖民條件、動機和其新教思想。第三章剖析了魯濱遜的殖民者的形象,魯濱遜具有一個早期殖民者所必須的特征,他是一個真正的殖民者。第四章講述了殖民者魯濱遜對野蠻人星期五的文化改造,并分析了星期五喪失文化身份之后的困窘,從而體現了殖民者的殖民手段。第五章探討了《魯濱遜漂流記》中對非洲、美洲土著者的妖魔化,將非白人的文明視為“他者”加以異化是殖民者的殖民統治策略。
殖民角度
在后殖民批評視閾中,殖民文學對域外世界的讀解往往是通過殖民者、探險家等的身份進行敘述的,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魯濱遜漂流記》以寓言的形式再現了英國早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向海外擴張進行殖民開發、建構殖民帝國的過程,是一部歐洲殖民主義從事殖民實踐的早期的帝國文本,其字里行間充滿了殖民主義話語和濃厚的帝國意識和殖民意識。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作品通過魯濱遜荒島27年艱苦卓絕的經歷,象征性地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軌跡,從而提出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時代主題。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歷險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然而,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評理論去解讀,《魯濱遜漂流記》就折射出了殖民主義的思想。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典型的資產階級殖民主義者,他定居在荒島上,并且殖民著這片荒島。他不但控制著整個荒島、而且征服了他的同伴。這部小說呼喚殖民內容的研究,事實上從這部小說的每一個方面都能看出殖民主義傾向。
三、《魯濱遜漂流記》作品影響
在啟蒙運動這一歷史大浪潮中誕生的《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浪漢小說結構的著作。啟蒙運動,在世界歷史上是那么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既是文藝復興時期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準備階段。而《魯濱遜漂流記》,作為開啟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之作,也成為研讀世界文學繞不開的一個里程碑。
《魯濱遜漂流記》被認為是英國現實主義的開端之作,同時也被看作是一部反映歐洲殖民主義向海外擴張和從事殖民實踐的早期小說。因此,從出版至今,因其獨特的文學魅力及巨大的研究價值,《魯濱孫漂流記》引起了文學評論界廣泛的興趣及研究。
《魯濱遜漂流記》被譽為英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之作。小說發表后,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的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和立場對這部小說進行解讀和重構,其中有貶有褒。
《魯濱遜漂流記》不僅為殖民形象和理想的交流傳播提供了渠道,而且構筑了帝國文化與帝國權威之間的關系,以文學特有的形式肯定帝國的擴張、侵略和殖民。
《魯濱遜漂流記》是歐洲殖民敘事的重要文化檔案。小說不僅構建了西方父權帝國的基本模式,而且對美洲的“食人生番”進行了野蠻化書寫。因此,它一方面通過歐洲權威作家們的誤讀成為了經典,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受到知識精英們的后殖民重構。
作品簡介
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只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在島上生活了28年2個月零19天后,最終得以返回故鄉。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后,被伍茲·羅杰斯船長所救。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該小說發表多年后,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于世界各地,并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創作背景
笛福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年代。1702年,他發表《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并被判處枷示三次。出獄后,從事編輯報刊,還寫了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小冊子,因言論關系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志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后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
人物介紹
魯濱遜
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產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蕩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濤洶涌、危機四伏的大海上。后來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在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運用水手時代訓練而來的地理方位標示、天象人文觀測、日移與潮汐變化登計法等與奧妙的自然搏斗,同日,記錄下自己的荒島生涯,并隨時等待時機逃離絕境。魯濱遜在自制的日歷星期五這一天,救下了食人族男孩星期五,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為祭祀的祭品帶到荒島上來的,無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隨著兩個人的朝夕相處,魯濱遜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變了自己,兩人發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誼。這份文明世界所缺少的友誼成為魯濱遜后來經歷20多年荒島生活的精神支柱。
星期五
星期五是一個野人,有一次在沙灘上差點被另一個部落的野人吃掉,但魯濱遜最后救了他,正好當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就給他命名為“星期五”。也由于他們之間的真摯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并回到了家鄉。星期五是一個樸素、忠誠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許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歸家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助手。星期五要求上進,很快就融入了文明人的生活,是個樂觀,可愛的人。
作品影響
《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代表作,它的價值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魯濱遜這個嶄新的人物形象。他是資產階級文學中最早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一,以其堅強的意志、積極的進取精神壓倒了因循守舊、委靡不振的貴族人物。
《魯濱遜漂流記》共分3卷,第1卷于1719年4月出版,到8月即重印了4次。同年出版了第2卷。1720年出版了第3卷。讀者熟悉的是第一卷。到19世紀末,第1卷的不同版本已出版了近700版。
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笛福生于倫敦一個油燭商家庭,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在從事商業的同時,他還從事政治活動,代表當時日益上升的資產階級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冊子,并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開始創作小說。寫《魯濱遜漂流記》時,他已59歲了。此后,他又創作了《辛格頓船長》《杰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小說,這些小說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用。
【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作品鑒賞】相關文章:
屈原《離騷》作品鑒賞01-21
魯迅《風波》作品鑒賞07-20
《春望》作品鑒賞08-17
魯濱遜漂流記好詞02-02
魯濱遜漂流記的經典段落03-07
魯濱遜漂流記好句02-28
魯濱遜漂流記好詞好句【精選】12-13
魯濱遜漂流記的好詞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