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子作文(精選19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心中的孔子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
孔子,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齒露,雖然不那么英俊,但這絲毫不影響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個偉大的圣人。通過《論語》的記載,可以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達、風趣、積極、率性、無私,看到一個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學,可謂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以德為教。他認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響人們的心靈,人才必須經過教育培養。他最早討論了人性問題,認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似的,個性差異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張有教無類。這是一個故事: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這就給我們現今的教育工作者一個很好的啟迪。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他與弟子探討最多的便是學習。他教育弟子要勤奮學習,說好學是達到仁德的必經之路。看看孔子的好學是怎樣的。子曰:君子食物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習是多么重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了時常溫習,不也快樂嗎?把學習當成人生的快樂,孔子不但好學,而且達到了樂學、善學的境界。特別是孔子覺得自己學識不夠淵博,拜老子為師,認為學無止境。
這就是孔子,穿越幾千年的時光河流,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風塵仆仆,出身卑賤,而后自強不息。開中國私學教育之先河,誨人不倦。一個我們教育者心中的先師。給我們留下了萬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的盛譽。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2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個靜靜聆聽人的內心與漠漠觀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說是老人,那是從我這個兩千年后的人類眼里追溯回去的結果,不管從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領略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根。
說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學識上的淵博,面對他高深的學問,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試想,這是怎樣的一種學問能讓這位孔子最欣賞,最器重的學生發出如此深刻的感嘆。當然,孔子作為一位老師,他的智慧也體現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原來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縱然孔子是誨人不倦的,但這一份"不倦"卻是建立在一個學生對學問癡心向往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誠然,細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他自身就不想學,那么硬逼著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說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處于那樣的亂世,孔夫子以笑面對,樂觀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會在銅鏡前流連,不會看到頭上的銀絲,不會在意何時離去,智慧的光輝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識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沒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一個人要達到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人無完人,只能說夫子在某一個角度,是一個完人。輝煌的文化遺產,傳承千年,教育后人,這個過程是艱辛而具有意義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知識每個人的見解都不盡相同,卻無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僅絢爛,并且源遠流長。
孔子,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發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耀眼的光芒,被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3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我國,不同的人的心中便有不同的孔子。與許多人不同,我心中的孔子并非圣人。
孔子非圣,他與普通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對于子路的輕率勇莾,他哂之;對于宰予的違禮貪睡,他呵斥“朽木不可雕也”;對于顏回的簞食瓢飲,他也會由衷感嘆“賢哉回也”;他有時也會小小地偏心,將點視為知己……然而,無論他斥責也好,嘲笑也好,師生間的關系總是如此和諧。孔子誨人不倦,學生們也畢恭畢敬。“萬古師表”,這是今人們對孔子的評價。在師道尊嚴日漸淡化的今天,孔子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值得我們提倡。
孔子非圣,他是一位失敗的理論推銷員。孔子周游列國,出發前可謂信心滿滿,又怎料回來時兩手空空。不管孔子將他的大同世界描繪得多么美好,不管仁、義、禮、智、信聽起來大義凜然,不管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是多么鮮明,這一切,仍抵不過尖兵利刃,峻法嚴刑。孔子失望了,對這禮樂崩壞的春秋失望了。他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這位失敗的理論推銷員終究沒有“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氣概,也慶幸沒有,否則這將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道不行,也不能放棄。將它傳遞吧,歷史會挑選出真正的道。
孔子非圣,他被舊的事物緊緊地縛住了。春秋時間,諸候紛爭,周王朝的繁文縟節已無法適應于時代。而孔子,卻死死地抱住這禮樂制度,將這即將朽爛的船當作救世的諾亞方舟,試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維護搖搖欲墜的禮樂制度。但這也不能全怪孔子的固執,要知道,是階級的局限造成了孔了對周禮的推崇。孔子的禮,這一通向仁的途徑,是無法被諸候們接受的,這便注定了孔子學說在當時的失敗。然而,他在杏壇播下的種子歷經千年的滄桑,已成為參天大樹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孔子的思想顯得越來越重要。
孔子非圣。我無法想像被供在廟堂之上的孔子。也許我們紛紛稱孔子為“至圣”的時候,孔老夫子仍在“三省吾身”吧?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4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歷代代出過多少儒家著名學者,可最具代表性以及影響力的,非孔子莫屬。而孔子所說的“仁”與“恕”為儒家理論中最最精髓的東西。
仁,什么是仁?孔子說過:“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說,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安身立命,那就要努力讓別人也立起來。自己想要發達,那就要讓別人也發達起來。在離你最近的地方,有人碰到一些事,你幫助他一下,就是仁義的方法與秘訣了。這就是孔子對“仁”的理解。
那么,恕又是什么呢?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問孔子:“老師啊,你能告訴我一句話,讓我終身受益匪淺嗎?”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看看,這就是孔子——講一個讓人終身受益的話,只縮成一個“恕”字!圣人就是圣人,不會和你長篇大論地講大道理。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又進一步地解釋了“恕”這個字——自己不想要的,別強加給別人。
從上面的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的胸襟和氣度,以及他品德的高尚。的確,人就應該要有寬廣的胸懷,與人處事的時候,不可以心胸狹窄,而是應該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孔子“仁”與“恕”的思想,一直流傳到今天,還一直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應該懷有這種寬宏大量的胸懷。小學的時候,因為什么也不懂,和一個同學玩的時候,鬧了點別扭,。后來,我們才明白了,其實那些事,只要忍一忍,就可以過去的,所以,我們又一次地和好如初,但我們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子什么事也不放過對方了,而是學會了寬容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就是孔子,他的話,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而是永久的刻在了我們的心中。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5
寬厚的臂膀承受太多不屑,額間的縱橫體現歷史深邃,相合的雙掌表達大愛思想。“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艱難困苦,更能體現不屈不撓的堅強品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希望人人互相體諒,寬容大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了“思”的重要性,無“思”之學只為死學,無所益……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用心才可品味深刻內涵。
儒家思想的代表當推孔子,他給我們后人留下許多精神養料,從中對比思考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價值觀和道德修養,怎能不深受啟迪?如北人吃南方菱,整吞菱而食之,又信心十分地說:“我知此物,整吞不過為清火,我家鄉山上到處都長著這個呢!”明為不知,卻硬要掩蓋面子將生于水的菱說為長在山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如果他有自知之明,還會做這么荒唐可笑的事嗎?然而,古人畢竟已成為歷史,現實社會中難道沒有這樣虛偽自高、自欺欺人之人嗎?讀了這篇古文,難道沒有受到點滴啟發?難道不應自省?
孔子作為政治家,不斷游說奔波于諸國之間,試圖讓好戰的君王轉變思想,體恤百姓。雖說沒有功績,但也竭盡全力,為那個混亂動蕩時代的穩定探索過。作為教育者,他則是貧苦勞作子弟的恩師,用畢生心血培養三千桃李,把他們從無知無聊的生活中引領出來。
儒學,在當代中國人心中仍占有不少份量,但儒學發展并不順暢。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不過是其中一份子,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則給儒家滅頂之災。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讓儒家地位脫穎而出。至于明清,儒家被奉為正統思想,“四書五經”、“八股取士”,儒學成為殘害中國古代書生的一把利劍,成為魯迅先生的耙子,進步青年唾棄的對象。
然而,儒學并無過錯,錯于腐朽統治者和一味追逐功名利祿的讀書人。儒學所提倡的仁愛思想,仍可作為當今人的思想行為準則。而孔子的因材施教,不就是現在提倡的教育觀嗎?
儒學是中華智慧的結晶,在不斷涌動、翻騰的現代潮流中,更需要我們華夏兒女的守護。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6
在孔子墓前,凝視著那荒草掩蓋下的巨大土堆,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毀也罷,譽也罷,風風雨雨,他都默默無言地獨自承受。他不會再爆發,也不會滅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毀譽中,把血肉變成了白骨,但誰都不會無視他思想的存在。
堅強如他。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飽經人生的苦難,卻始終堅強樂道。“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難都如同烈火淬鋼般催熟他年輕博大的思想,個人的苦難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個功利霸道橫行的時代,沒有哪一個君主能夠施行他的主張,他就那樣孤獨而倔強地堅持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毫不絕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國、傳道授業,渴望大道能夠在未知的土壤里長成參天大樹。
寬厚如他。在一個秩序混亂的泱泱大國里,他的思想維系了一種最起碼的社會和人性的平衡。他歷來主張政教分離,“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絕不把希望寄托在毫無根據的來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對生命本身的敬重作為“為政”的起點和終點;“以直報怨”,以此張揚生命的尊嚴,決不隱匿自己的不滿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他終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沒有階級、沒有等級,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兼容博大如他。他從來就沒有說過,信我者得富貴,不信我者入地獄的話。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就如同一個坦誠長者,把愛推己及人乃至整個世界,他的弟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今日,極端利己主義的膨脹帶來了人類精神家園的荒蕪,自私、焦慮、仇恨如同瘟疫威脅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在這樣一個呼喚安全、責任和道義的世紀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顯得光輝燦爛,面對戰爭和恐怖,孔子所說的“和為貴”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7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他已經不在我的這個高度文明的時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接觸了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記得,我跟著語文老師背誦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有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時的我對孔老圣人有了一種神圣的感覺。他的許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學習當中,還是比較適用的。另外,他講述的許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還是需要借鑒的。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做人的基本標準之一。
我讀了孔子的生平,對孔圣人的做人這方面是值得比較稱道的。魯昭公讓他去管理倉庫,他就去把這差事作的井井有條。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無論孔子做什么事,都是從一點一滴做的。其實,我們之所以把他稱為“圣人”,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確實是達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師,他也是我身邊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當,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時候,仍然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這樣的泛泛之輩更應當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標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個神,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他對自己的弟子時那么的有禮,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邊的孩童請教問題,絲毫沒有失去學者的風度,他儼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過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在還影響著我所在的時代的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也會變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從小認識的老師,也是我的親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經扎根于我們以及身邊人的心目中,讓我們更有選擇的去繼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8
在孔子研究院,我見到了眾多的孔子畫像。其中有太多的畫像,若不經工作人員的介紹,我還真看不出,原來那些形象迥異的畫中人竟是孔子。同畫的是一個人,且多是孔子當年行教時期的作品,可為什么相差甚遠呢?
其中一幅畫像,畫得很獰厲,粗鄙。看著兇悍粗壯,雙耳垂輪,二目露白,鼻露孔,嘴露齒,簡直就像蠻夷,看不出有絲毫的涵養與智慧。不由輕嘆:這,怎么能是孔子呢?
這就是孔子。解說的口氣非常堅定,仿佛她見過孔子。她說,孔子長得就是高大健壯,面目七露,凝重威嚴。見她這般毋庸置疑,我也無心再爭辯什么。只堅信,我心中的孔子,絕不是這樣的,絕不是這般大魚大肉,大腕喝酒所養就的庸俗模樣。他身材的確高大魁梧,但在智慧和謙恭的映襯下,只會顯得他更加和善,悠遠,大度。
他歷經滄桑,飽受風云動蕩,但依然心有執著,胸懷天下,孜孜以求,誨人不倦。
孔子時刻憂系的是家國天下,掛牽的是蕓蕓眾生,有著這樣博大深遠情懷的人,怎么可能會是一副粗鄙蠻野的嘴臉?就算有著某些的不完美,相信也早被那淵博的智見與寬厚的仁德給淡去了。
一直喜歡畫圣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像。在這里有見,在家也早有珍藏。他的確畫出了我們心中的孔子,形神契合。老人身著一襲長衣衫,須髯飄逸,雙目前視,拱手而立,愈發顯得謙遜和善,那是一種風煙俱凈后的淡然,那是一種千帆過盡后的寧靜。
這幅畫像,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地暗合了我心中的孔子模樣,因此,收藏心底,永遠。
以前,曾看過一個小故事,說蘇東坡和佛印兩個好朋友常在一起參禪悟到,一日,忽談到彼此像什么的問題。蘇東坡說佛印像是一坨牛糞,而佛印卻說蘇像一尊佛。可見,一個人的心境與涵養的不同,也自會導致眼界的清濁及見識的高低。由此,也不難理解孔子在眾畫師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迥異模樣了。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9
自古以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西方哲學家層出不窮。但在眾多圣賢中,我最佩服的還是我們東方的圣賢:孔子。
孔子生于春秋時期。他叫邱,來自。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三千弟子。關于他的故事太多了!所以今天就來說說我心中的孔子吧!
首先,我覺得他是一個一輩子問問題,搜腸刮肚毫無羞恥心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導師。從道教創始人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生動的例子自然體現了孔子的謙虛和努力!但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仍然是一個終生好學、好學的人。子曰:“50立有無30,40不亂,50知天命,60唯命是從,70為所欲為,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算算吧,孔子80%的人生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完美的體現在孔子身上!
其次,我覺得孔子是一個人,一個禮義之人,一個國家,無視生死。孔子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滅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帶兵。然而,魯的君主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孔子趕出了魯。但是,孔子并沒有放棄。在與門徒一起流浪的十九年里,他仍然沒有放棄。他幾次差點丟了性命,卻早已口口聲聲的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無畏不僅僅是戰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教育不怕一切困難的老師!
第三,我認為孔子仍然是一個具有偉大戰略思想的人。2009年有一部很受歡迎的電影叫《孔子》,里面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齊想利用國聯刺殺,以為孔子早就預料到了這一招,派了500人乘坐運兵車,但是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運兵車沒有出動。然而孔子準備好了,國聯開始了。齊用戰車五百輛,魯連戰車五百輛。看到這種情況,齊不得不撤退。說到這里,有些朋友會問,魯的戰車是從哪里來的?哈哈!五百輛戰車不在。因為站得高,看不清下面的景象,于是孔子集中一百輛牛車,拉著身后的掃帚,霧霾彌漫地開始奔跑。就這樣,形成了“五百輛戰車”的壯觀景象!孔子的策略是這樣的:兵者有理,出奇制勝!
這是我心中的孔子,這是孔子。愛妻愛己。就像它的第一任老師,生產博士說的:“想在你的國家生老病死,離不開勇者和仁忠。”孔子不愧為真正的君子!他的弟子們已經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全世界!
我心中的孔子:東方圣賢!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0
他,一個普通人,哲人,圣人。
他和他的思想站到了世界的頂峰,他的思想已經開始發展,從封建禮教到現在的和諧,他已經不知不覺植入人心。
他就是那個可敬可愛的孔子。
在那微言欲色、大義難抒的年代里,在那禮崩樂壞、信義掃地的世風中,在那隨波逐流、拋仁棄義的人群中,他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用一雙智慧的眼看透一陣混沌的塵。他沒有躲避,周游列國,廣收門徒。杏壇前的三千弟子見證了他的辛勤,荒原野道上來往的車轍記載了他的不息。
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七情六欲。他為人處事親切得如春風化雨,緩緩流進人們干涸的心。他僅僅是一位老師,僅僅是一位老者,他有普愛眾生、厚德天下的思想,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他一身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鑄造了中華民族的魂魄。“仁、義、禮、智、信”成為了儒家亙古不變的主題。他像一只大鳥,在空中盤旋,一聲長鳴,撕開了混沌的天空。從古至今,多少人用儒家的思想、大義凜然救人民于危難水火之中。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兕虎,他是真正的哲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佩服他在匡人之圍那種泰然自若,圣賢之勇,不人能擋。他就像一只大鳥,盡管危機四伏,卻要一飛沖天打破渾濁。千年前的歲月如斯,春秋的風如斯,周天子的光如斯。我佩服陳蔡受厄時孔子的堅韌從容、泰然自若。泰山腳下,巍巍泰山中哀民生多艱喻猛虎;黃河岸邊,湯湯黃河旁惜時易去嘆逝川。就這樣,一個哲人成為了一位圣人。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于是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受儒家思想感染。唐雎發志士之怒,挺劍而起;荊軻以豪杰之氣,箕踞而笑;賈誼因“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杜甫大蔽天下寒士,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鵬舉銳旅請纓,鄭成功鐵劍東指。孔子的哲思氤氳出多少人格之崇山,尊嚴之滄海,匹夫仍有天下之責。孔子如一只大鳥鳴徹長空,縱橫萬里,橫貫古今。
梁啟超“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秋瑾“他年成敗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儒家的魂魄在磨練中鑄造,在鑄造中升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1
人是一根葦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
——帕斯爾爾《思想者》
駐足于孔子像前,時常,在某個瞬間失神,我知道,是永遠頂禮膜拜的虔誠。
孔子思想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復禮,為仁,君子”,如鼎之三足,支撐于孔學。
春秋時期,天子衰弱,諸侯并起。此種局面,孔子宣揚“禮”,主張恢復周朝的禮數。他對周禮的信心,源于對夏禮,商禮更深層的了解。“克己復禮,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為仁”呢?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朝于斯,夕于斯,孔子盡可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是,珍饈羅前,何以下咽?的確,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鍛煉的,猶如一塊璞玉,即使蘊涵上好的玉質,未經開發之前,還不能說是純善純美的藝術品。孔子以為,“為仁者,齊家治國平天下”,即要統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毀家滅國亂天下”。再說“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孔子以為“剛毅,木訥,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準則。君子,就要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人是一根葦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文人迂腐而可愛,靈魂的孔子成了國寶,昭示著文化的不朽。進則從政,兼及天下;退則歸隱,獨善其身。孔子也曾試圖從政,情系蒼生。然而,他流離輾轉,總也“報國無門”。晚年的孔子私人辦學,撰寫術書,其著作也使瀚海書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澤被后世,被稱為“萬事師表”。古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漢朝以來歷朝歷代都把儒學作為治世經傳,極為推崇。伏爾泰,西方文藝復興的大師,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終懸掛孔子的畫像。他認為,孔子訓導的儒生講求氣節、尊嚴、坐懷不亂,道德永比巴黎人來得清爽。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他是世界的。從全球意義上來說,孔子的價值觀念超越國界,超越時代;屬于過去,也鑒照今天和未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北齊書·文苑傳序》:“圣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幾天前,北大教授張頤武說“一個姚明,一個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我以為,章子怡只不過是現代流行的一個符號,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則是永不過時的“萬事師表”。當然,章子怡的走紅,使西方更了解中國人,中國藝術,然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豈是一個、一百個、一萬個章子怡所能代表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圣人之風,山高水長。圣人的精神、思想是無人可及的。
回眸歷史滄桑,掩卷長思,蕩氣回腸。孔圣人的形象,如日月昭昭,如星辰離離,躍然紙上。顏淵嘆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借著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2
孔子是每個人都了解的,我們學過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知其意的卻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幾句而已。
縱觀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領略的警句中他的這句話讓我感悟極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我認為孔子的這句話說得非常的好,他正適合于我們,可以告誡我們讀書不能讀死,要善于去靈活應用開動腦筋,在念讀的同時要反復地思考,思考作者為什么會這樣寫,它的好處在哪里,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當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將自己的思考融入課本當中反復的推敲之后就會有所得。
我就有過親身體會以前我學習成績總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給我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終究沒有太大的效果,后來,在上課時學了《論語十則》后,就對這句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后就躺在床上仔細體會這句話的用意,子經過幾天的推敲后就發現了自己學習成績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善于思考的習慣,后來在每次上好課后我總會在下課時思考關于上課時的一些問題,在補習班里就將沒有思考出來的問題問問老師,成就因此有了進步。
如今想想,孔子被稱為圣人可一點都沒有錯,他的每句話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當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時,我只會認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當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顆沒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學的知識還多著呢。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3
在我心中,孔子長著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個小巧的嘴巴,最有特點的是他那頭發和胡子,好像長在了一起,讓人不知道這里是頭發還是胡子。他戴著一個黑色和紅色組成的帽子。穿一身青色的衣服,袖子很大很大。
孔子有很多學生。他最喜歡的是顏淵,最不喜歡的人是子路。因為子路很大膽,有時我也很大膽。我和朋友玩的時候,有些樓梯他們可以跳下去,我就會想我也可以。學了《論語》后,我后來又想到了子路因為太莽撞不怕死,反而被砍成肉醬的事。所以我沒有去逞能。
孔子活到70多歲,他16歲時,母親就死了。19歲時結了婚,后來孔子有個兒子,也死了,他本來想把學問傳給他的',但是他死了,他又想把學問傳給顏回,可顏回后來也死了,孔子大哭起來。孔子死后,他的另一位學生曾子和孔子的孫子子思,編了《論語》,傳播儒家思想。
孔子還有一位學生,他也很喜歡,就是子貢,因為孔子死后子貢在他的墳前造了一座簡陋的草房子,每天陪著他,像兒子一樣守了三年。后來子貢也死了,他的墳葬在了孔子旁邊。
孔子雖然離開了,但是《論語》一直受人歡迎。《論語》里的學問一直得到傳承。北湖公園的石柱上刻著孔子的話;在九思橋旁邊,也有孔子的話;在人們的心中,也有孔子的話。
孔子的話珍藏在我心中。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4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個靜靜聆聽人的內心與漠漠觀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說是老人,那是從我這個兩千年后的人類眼里追溯回去的結果,不管從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領略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根。
說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學識上的淵博,面對他高深的學問,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試想,這是怎樣的一種學問能讓這位孔子最欣賞,最器重的學生發出如此深刻的感嘆。當然,孔子作為一位老師,他的智慧也體現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原來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縱然孔子是誨人不倦的,但這一份“不倦”卻是建立在一個學生對學問癡心向往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誠然,細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他自身就不想學,那么硬逼著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
都說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在觀看《孔子》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們都能注意到一個細節,每次孔子面見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個大禮,這時一旁的太監就會告訴他那是周禮,現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誤……
就是這樣一位極力推行周禮的“固執”的老師,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禮知禮守禮的學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處于那樣的亂世,孔夫子以笑面對,樂觀地在思考中漂泊。
因此不會在銅鏡前流連,不會看到頭上的銀絲,不會在意何時離去,智慧的光輝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識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沒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開人生,絕非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世人只發現物質的落寞,習慣性的忽視夫子背后的偉大,所以他們是“世人”。正如奧運會上奮斗的健兒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5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關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孔子說:“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并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第三,我認為孔子還是一個很有戰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齊想借用會盟來刺殺魯國君上,以為孔子早就料到這一招,出動了五百乘兵車,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兵車并未出動。不過,孔子早有準備,會盟開始,齊國動用五百乘戰車,而魯國竟然也有五百乘戰車。齊國見此情形,只好收兵。講到這,有朋友會問了,魯國的戰車是從哪來的呢?哈哈!五百乘戰車子虛烏有因為他們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車,后面拉上掃把,一跑起來、煙霧彌漫。這樣便形成了“五百乘戰車”的壯觀景象!孔子的戰略就是這樣:兵以正和,以奇勝!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這也就是孔子。愛人、愛己。正像它的先師子產大夫說的那樣:“茍利國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不愧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東方圣賢!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6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文化的創造者,是我們大家印象中的圣人。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是一個嚴格、嚴厲、嚴謹的人。但在周國平寫的《孔子的灑脫》中,看到孔子在和四個學生聊天時,有三個學生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學家和外交家。只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歌唱。孔子聽罷,竟謂然嘆道,他曾和曾點的理想一樣。我很驚訝,在我印象中孔子是很嚴謹的人,沒想到他也那么追求自由。不過孔子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怎么會不灑脫呢?
有人說孔子的外貌其丑無比,甚至還有人說孔子像個喪家之犬。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外貌也罷,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內在嗎?孔子的外貌可能不是很好,但他的內在很美,孔子他公正、有修養、有常識、知分寸、謙虛,遇到不懂的知識也會不恥下問地請教別人,就算成為了老師,有三千弟子也不會驕傲,這讓我足以崇拜他了。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7
你可曾聽說一個人,他愿意將一生都耗在一項許多君王不認可的學說之上;你可知一個人,他的學問可以經受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洗滌,非但沒有消沉,反而日久彌新?這個人就是孔子。
逝者如斯夫,往事猶可追。隔絕了兩千年,畢竟只剩下一鱗半爪的真實感,九成九倒是后人評說的高山仰止或者毀譽謗興。當無數的西方人懷著迷惑與驚嘆揣摩這東方的傳奇,我們這些傳人們似乎更多了一份“身在此山中”的茫然。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個靜靜聆聽人的內心與默默觀察世界的智慧老人。有很多文字出自他手,他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傳承中華古文明中遺散的智慧,為那個號稱天下大亂的時代保留一些更久遠的文明與記憶。而他自己只是教教書、游游學,就這樣開啟屬于未來兩千年的興與亡,真或偽……而他最真實的生命卻變得漸漸模糊起來。
理解一個影響了文明史的人,若不是親身用心去聆聽,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有“矛盾”二字。幾千年的輝煌可能在一百年中面目全非,而冰凍三尺之下又有幾人能夠不問寒暑與寂寞,僅僅為了與他仰視同樣的星空呢?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8
我是孔子的弟子,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講信用的人,師兄弟們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我和平常一樣去學堂,可是老師突然把我叫到了一邊:“陳一琪,你最近上完課有和師兄師弟們一起嬉戲嗎?”老師,有啊!”我不以為然道。“那你最近有忘記了什么事嗎?咦?老師怎么突然問起這個?他不會已經知道我失約于師兄的那場算數比賽吧?
“沒沒有啊!”“陳一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師兄已曾報告于我,你失信于他,這是怎么一回事?老師平時是怎么教育教育你的?”
“老師,四日前我一時沖動與師兄約定三日后來一場算數比賽。可是師兄的算術在眾師兄弟中是出類拔萃的,我怕比不過他,受到大家的嘲笑,才會失信于他。”
這時,子路師兄站了起來,笑瞇瞇地看著我:“原來如此,師妹比賽總有輸贏的,就算輸了,我們也不會嘲笑你的。”
老師看了看我:“陳一琪,一定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失信的話別人今后就不會再信任你了。再說了,比賽講究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輸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講信用,明白了嗎?”
“老師,弟子明白了,以后謹記老師的教導。”我羞愧地低下了頭。
老師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使我刻苦銘心,我一定要做一個像老師一樣守信用的人。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9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一生堅持自己的理想,雖四處碰壁,卻決不放棄,他被人稱為亞圣。他的人生很悲慘,3歲喪父;16歲喪母;19歲娶妻;52歲擔任司空、司寇出席峽谷之會55歲,同游列果;68歲,會到魯國;69歲,獨子去世;71歲,顏回去世;73歲去世。他的人生也很豐滿,他是周游列國的閑人,勸國君聽從他的“仁”的忙人,寫書智慧的強人。他是誰呢?他就是春秋的教育家孔子。
他巨頭凸出,像堯。一雙豆子小的眼睛充滿智慧;一張和善的面孔上長滿了胡須,蓋住了像天一樣大的嘴巴。孔子的頭頂是平的,兩邊是尖的,他在他父親68歲時才出生,有些營養不良,長得略丑,《茍子》如此評價他:“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孔子常穿著青色外衣,袖子特長像青云,里面穿著襯衫,一雙白鞋在下,時隱時現。
他52歲才戴上人生中第一頂官帽,當時魯國的國君成就了他的“仁義”,擔任過司空、司寇等職務。
孔子及其弟子給我們留下了多部儒家經典著作,其中,就包括現在我還在學習的《論語》。
孔子還留下了許多文化知識,帶我們走向君子之道。如今,在山東有孔廟,在孔校有孔像,在清華北大有孔像,在北湖有孔像在許許多多的地方都留存有孔子思想的印記。
我最喜歡得的孔子的學生有:顏回、子路、子貢這三位。
子貢自知不及顏回,他說:“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也非常高,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顏回學習擅長觸類旁通,學一道題,就會十道題,子貢頂多會二道題,顏回聽一次就會做十道,子貢只會二道題,孔子連連點,子貢雖聰明,但不會變通。比如,有人知道5+1=6卻不知道1+5=6有人還知道2+4=6、3+3=6。
第二位是子路,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覺得天不由我,子路陪我去大漂流。子路很高興,孔子說:“你太勇敢,也不可以。”子路雖然勇敢,但不謙厚。子路明明知道官立有戰亂,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朋友,最后因為帽子丟了,他去撿帽子,被人殺了。
第三位是子貢,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孔子說子貢是一個器皿,一個有用的器皿雖然他很聰明,但不謙虛。人家給他講道理,他不聽取別人善意的勸告。
《論語》中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告訴我們做人的方法。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品行高尚,小人愛利益、愛金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孔子的理想。
我的目標是:“質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我要堅持自己的本質,文質彬彬,然后就可以成為君子。
孔子的《論語》深深的刻在我心中像寶貴的黃金一樣,收藏它,使用它。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精選19篇)】相關文章: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05-02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精選6篇)02-09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5篇)11-26
我心中的孔子初一作文01-21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集錦5篇)11-26
我心中的孔子單元作文3篇11-19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通用5篇)02-23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合集6篇)02-09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通用7篇)02-06